APP下载

数字新质生产力形成中我国未来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2024-09-29任保平王昕

摘 要: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引致生产力变革,在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未来产业的发展以数据要素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技术群体性突破成为核心特征,以交叉融合产业为新型业态,以产业政策生态为竞争优势,聚焦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六大领域,朝着数智化、低碳化、健康化、高端化发展。数字新质生产力通过引入颠覆性技术,调整要素配置结构,变革劳动力市场赋能未来产业发展,实现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数字化跃升。提高我国未来产业的全球竞争力和技术主导力,要以数字新质生产力加快布局未来产业发展,围绕前瞻部署、技术创新、主体培育、支撑体系构建等目标,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通过引导创新资源和人才集聚,构建未来产业应用场景,优化未来产业生态体系,强化未来产业的安全治理推动未来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未来产业;数字新质生产力;科技革命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099(2024)05-0047-09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未来产业,强调要抓紧布局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要着眼于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打造未来技术应用场景,加速形成若干未来产业。2024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上做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产业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载体和表现形式[1],新质生产力需要新兴产业作为支撑载体[2]。数字新质生产力是以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为主要载体的新质生产力,未来产业是其中关键技术产业化形成的关键性、支撑性和引领性的前沿产业,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进行的背景下,培育和发展未来产业是我国牢牢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关键抓手。目前文献主要聚焦于未来产业的内涵特征、发展态势及其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对数字新质生产力形成中未来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的研究还相对较少。鉴于未来产业在实体经济领域的重要性和广阔前景,对数字新质生产力形成中我国未来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的研究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重要的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

一、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未来产业的发展

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引致生产力变革,形成特定时期生产力的技术基础和产业基础,并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过程中不断催生出新产业[3]。由此形成的未来产业是以前沿科技和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基础,将数据要素作为关键生产要素和经济资源,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交叉融合应用,对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和治理方式变革产生重大影响的产业体系[4]。未来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先导”,更具前瞻性、引领性、融合性、变革性,发展潜能极大、产业关联度高,有望在产业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新作为,对提升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有更强劲的支撑作用,不仅会促使全球产业竞争格局重新调整,也为重构全球创新体系提供了重要窗口期[5]。

(一)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未来产业的发展趋势

新一轮科技革命将开辟生产力发展新空间,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创新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引发社会变革和国际格局深刻调整模式。从国内发展需求来看,我国正处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超前布局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型材料、智能汽车等未来产业,是通过内循环激发国内市场,通过外循环开拓国际市场的主要方式。从国际产业发展形势来看,信息科技、生物科技和纳米科技等领域的探索是当前技术带领产业跃迁的命脉。未来产业发展有四个趋势。

一是数据要素成为关键生产要素。数字技术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典型的通用技术,正逐步演化为支撑未来产业发展的关键通用技术之一。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数据要素,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贯穿未来产业从研发到生产再到商业运营的全链条,通过发挥对物质流、资金流的引导功能,提高未来产业各环节资源配置效率,加速经济循环[6],是推动未来产业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通过数据要素与新型基础设施、智能硬件和软件系统的连接,实现应用场景发现、塑造和拓展,构成未来产业发展“技术—经济”的主导范式,改变了传统要素和数据要素的收益分配格局[7]。

二是技术群体性突破成为核心特征。未来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与科技创新紧密关联,其形成过程不再仅仅依托单一技术,而是需要复杂的高技术群。从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演进方向来看,除数字技术外,生命、低碳、能源、材料等多个维度也正在酝酿支撑未来产业发展的关键通用技术,未来产业的创新活动是由材料革命、基础设施更新、通用技术迭代和生产组织方式再造互促共融的跨学科、跨组织创新,其技术群体性突破特质将深刻影响变革生产率,拓展未来产业的外延,强化未来产业的主导地位[7]。

三是交叉融合产业成为新型业态。当前全球范围的高技术产业呈现快速增长,低技术产业呈现负增长,产业出现了分化,而未来产业的形成需要依托复杂的高技术群,围绕高技术衍生出一系列对新型专业技术服务的需求,如战略空间产业。未来产业不再是一种实物形态,而是融合产品和服务后形成的专注科技创新服务、知识密集型的新型研发和技术服务的新业态。未来的产业体系不再是简单的三次产业分类法,也不是基于传统生产要素投入的分类方式,而是依托高技术服务业、融入新型生产要素、以知识产权服务转化的形式出现的交叉融合新业态[5]。

四是产业政策生态成为竞争优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创新将成为未来产业提升竞争力的关键驱动力,而产业政策生态为未来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多层次的环境支撑。以创新政策为核心,构建与科技政策、产业政策、人才政策、财政政策形成衔接的政策生态系统,引导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创新要素的集聚,根据产业定位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链协同,培养和吸引高层次人才,为创新活动和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和政策支持,赋能未来产业持续提升竞争力。面对存在资金短板的未来产业,通过政策设计培养其产业化条件,凸显产业优势。

(二)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数字技术和物理技术的融合改变了商品的生产和服务过程,未来产业这一由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的智慧产业聚焦人类未来发展高需求的领域,是各国开展科技前瞻预见和战略部署的重点。从未来产业的发展趋势和现代化需求来看,引发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创新技术主要集中在数智、低碳、健康、高端四个维度,赛道主要在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六大领域。

第一,聚焦数智化,发展未来信息产业和未来制造产业。未来信息产业更关注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深度,即数智化程度。聚焦人工智能、机器人、传感器、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加速推动人类进入“人、机、物”三元融合的万物智能互联时代,通过信息资源使人类社会、虚拟空间、自然空间、机器物理空间实现连通互动,从而形成人与自然、人与机器和谐相处的新社会形态。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的结合引发了一系列产业变革,制造业的未来是智能化和自动化,未来制造是先进制造技术和未来信息产业的深度融合。推进未来制造,需要聚焦智能制造、纳米制造等关键领域,突破智能控制、智能传感、模拟仿真等关键核心技术,促进资源共享与生产协同,推动工业互联网、工业元宇宙等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第二,聚焦绿色化,发展未来能源产业。2023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高效利用,提高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绿色发展是全球共同的目标,绿色能源是未来能源的发展趋势,迎合了第三次能源转型的低碳化和清洁化需求。里夫金(Jeremy Rifkin)指出,历史上新型通信技术与新型能源系统的结合,预示着重大的经济转型时代的来临,新能源技术的出现推动人类文明向着更为复杂的方向发展[8]。先前的几次工业革命均刺激了投入生产资源的多元性,而新一轮科技革命中,部分技术的引用是为了降低资源的使用强度,从而减少对各种资源的消耗[9]。未来能源产业聚焦低碳、高效、智能,实现能源结构低碳节能,能源开发利用清洁高效,能源输配智能,加快发展新型储能,大幅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环境质量,降低煤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推动能源结构及经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第三,聚焦健康化,发展未来健康产业。未来健康产业围绕基因技术、细胞治疗、合成生物学、AI+生物医药等领域开展研究,引发传统医学模式发生深刻变革,在为人们提供更加便捷化服务的同时,使得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变得更加高效和精准。以预防和早期干预为特征的健康医学得到了迅速发展,有望实现对肿瘤等重大疾病的早期治疗。3D生物打印技术将促进再生医学领域对人造活体组织、器官的研究,加快细胞治疗颠覆性技术攻关。个性化医疗兴起,可穿戴医疗设备、智能医疗机器人和远程诊疗技术的引入,极大提高了医疗服务效率,并为患者提供了针对性的健康管理方式。国家基因库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基因筛查、胚胎干细胞等新兴技术加速走向应用。

第四,聚焦高端化,发展未来材料产业和未来空间产业。我国新材料产业正处于由中低端产品自给自足向中高端产品自主研发、进口替代的过渡阶段,未来材料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支撑,关注材料高效循环利用技术,突破材料分析检测技术是未来材料产业发展的关键。推广有色金属等先进基础材料,发展高性能碳纤维、先进半导体等关键战略材料,加快超导材料等前沿新材料应用。未来空间产业是事关国家安全、代表人类最前沿整体科技实力的产业,聚焦深空、深海、深地三大领域。在深空领域,持续探索宇宙的起源和演化,研制卫星导航、探月探火、高效航空器等高端装备;在深海领域,关注深海探索、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国家海洋权益,加快深海潜水器、深海搜救探测设备的研制和深海智能无人平台的创新应用;在深地领域,推动深地资源探测、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等领域装备研制。

二、数字新质生产力推动未来产业发展的理论机理

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形成数字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数字化转型几乎贯穿未来产业布局的各个方面[10]。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先进生产力代表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数字新质生产力是数字经济时代孕育出的新型先进生产力,是以掌握新型数字技能的劳动者为首要前提,以数据要素为新型关键要素,以数字技术及其应用创新为主导,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数字化跃升为基本内涵,以数字化驱动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的新质生产力。在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过程中,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个方面的生产力现实因素都呈现出更高水平的特征,并以此赋能未来产业发展。

(一)数字新质生产力通过引入颠覆性技术推动未来产业发展

劳动资料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马克思曾说,劳动者直接掌握的东西,不是劳动对象,而是劳动资料。拥有数字技能的劳动者在发挥自身能力改造劳动对象的过程中,需要运用劳动资料来完成改造活动。劳动资料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和历史时代的重要标志,在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过程中,数字技术是数字经济时代的劳动资料,也是数字化劳动生产的指示器。

技术进化与生物进化之间存在着惊人的相似性,技术进化并不是一个独立的进化过程,而是构成整个世界体系的一系列创新驱动和共同进化过程中速度最快、活力最强的过程[13]。产业依托的技术不会永远稳定在均衡状态,产业结构变迁是由追求生存和增长的企业在创新、模仿和投资之间进行复杂互动所推动的动态过程[14]。根据熊彼特(Joseph A.Schumpeter)的观点,技术创新就是不断地从内部革新经济结构,即不断破坏旧经济结构、创造新经济结构,是一种“创造性的破坏过程”。佩雷斯(Shimon Peres)指出,重大的技术变迁意味着一批新产业非同寻常地迅速成长[15],新兴产业演化过程的技术变革包括三个阶段:在导入阶段,技术创新持续增强,新兴产业开始积累技术优势,但此时传统技术范式仍然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新兴技术尚未完全替代传统技术;在成长阶段,随着技术创新的深入和新型商业环境的形成,新兴产业的技术优势逐渐凸显,市场接受度不断提高,展现出强大的市场潜力,逐步驱逐传统产业,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在成熟阶段,技术创新带来的高利润回报吸引更多企业进入,市场竞争更为激烈,随着市场逐渐饱和,形成相对稳定的以新技术范式为主的市场结构。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本身就包含着颠覆性数字技术的突破、应用与扩散,是从劳动资料维度触发创造性破坏机制的过程,这种持续不断的“创造性破坏”过程就是未来产业发展的新动能。

(二)数字新质生产力通过调整要素配置结构推动未来产业发展

劳动对象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劳动者加工和处理的实物资料,作为劳动对象的原材料的品质的好坏能够影响生产力[16]。生产力的发展有其内在源泉和动力,各类生产要素作用的充分发挥、效能的提高、组合的优化,都会推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一方面,数字新质生产力强化了传统要素向未来产业的“迁移”。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数字化投入水平的提高引致生产要素从技术附加值低的产业转移到技术附加值高的产业,劳动、资本、土地等传统要素投入逐渐转向技术含量较高的未来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内部的演进。另一方面,在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中,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打破了传统生产要素的质态,逐步成为驱动生产力跃迁的关键要素。首先,数据要素的非竞争性决定了其边际成本几乎为零,数据要素的规模经济性决定了其边际产出递增,数据要素的投入优化了要素禀赋结构,提高了未来产业竞争力。其次,数据要素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其支撑融合性能够对技术、劳动、资本等其他要素的融合发挥强大支撑效应,通过与其他生产要素不断组合迭代和交叉融合,催生智能机器人、金融科技等融合产品,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推动产业实现深度转型升级,催生未来产业发展。再次,数据要素在参与物质生产和价值创造的过程中,具备精准预测市场需求,高效设计个性化产品,完善定价决策,实时控制供应链等功能,可以优化未来产业设计、生产、运营、管理、销售的全链条。最后,数据要素的快速流动加快了创新要素的集聚和配置,区域发展核心竞争力由传统资源禀赋为主的地理集聚转为以技术创新为主的虚拟集聚,引致技术创新出现空间分布变化,形成以创新集群为核心的新增长极,推动未来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形成。

(三)数字新质生产力通过变革劳动力市场推动未来产业发展

劳动者是生产过程中能动的、起主导作用的要素,是首要的生产力。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变革了社会生产方式,劳动力市场需要有新型劳动参与形态、新技能劳动者、新就业群体与新的社会生产相匹配。首先,数字新质生产力改变了劳动者参与劳动的形态。未来产业的发展需要高精尖技术,数字化平台打破了传统组织边界,降低了微观市场主体进入市场的壁垒,借助数字化网络平台与行业专家建立连接,实现经营方式从传统的等级化集中经营向分散经营转变[11]。远程办公和在线会议的应用也打破了劳动者工作的场景限制,赋能未来产业劳动岗位的多元包容发展,推动未来产业降本增效。其次,数字新质生产力提高了劳动岗位对劳动者技能的要求。随着数据成为数字新质生产力的新型关键要素,未来产业的大量岗位需要围绕数据展开,对劳动者的数字技能和数字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字人才的社会重要性和市场需求度不断提升。数字技术和智能机器的广泛应用使劳动者“站在了生产过程旁边”,未来产业的发展更多需要劳动者从事脑力为主的工作,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促进了人力资本解放,充分发挥高技术人才的劳动者生产力,赋能未来产业发展。最后,数字新质生产力引发的就业创造效应和替代效应改变了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群体。与历次产业变革相比,以数字技术变革为基础形成数字新质生产力所产生的就业创造效应和就业替代效应更加激烈、深化、长久。数字新质生产力赋能社会生产率提高,催生新模式新业态,对关联行业起到引领带动作用,创造出大量新型就业岗位。与此同时,也会缩短工作岗位的生命周期,引致“机器换人”现象,通过技术扩散导致结构性变革引致技术性失业[12]。通过新老劳动者交替,加速了岗位淘汰,一部分更加适应未来产业发展的新就业群体走向市场。

三、数字新质生产力形成中未来产业发展的战略路径

发展未来产业是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的战略选择,是数字新质生产力形成中的重要布局方向。为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提高我国未来产业的全球竞争力和技术主导力,要以数字新质生产力加快布局未来产业发展,围绕前瞻部署、技术创新、主体培育、支撑体系构建等目标,完善未来产业顶层设计,突破未来产业关键技术,培育壮大未来产业主体,优化未来产业支撑体系,形成符合我国实际的未来产业发展模式,构建未来产业和优势产业、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协同联动的发展格局。

(一)完善未来产业顶层设计

在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过程中,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在顶层设计的优化完善和政策引导支持下不断深化。在此过程中,未来产业的前瞻性谋划部署是我国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决策。未来产业的发展既要坚持需求导向,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方向,又要结合地区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科研条件进行动态调整和因地制宜,有选择地进行错位发展。一方面,要完善未来产业发展的空间规划和时序布局[17]。根据空间规划,在科教资源优势突出的地区,依托产学研培育原始创新型未来产业,在产业基础优势突出的地区,依托产业链布局培育一批未来产业“链主”企业。根据技术成熟度和市场发育度变化进行时序布局,分阶段梯次培育形成一批引领能力强、经济效益好、具备核心竞争力的未来产业,近期布局打造未来产业发展标杆,中期布局培育未来产业发展集群,远期布局重大前沿技术策源建设。另一方面,要在技术研发阶段强化互补协同并推动成果共享。未来产业前沿技术的探索往往存在多条技术路径,一旦某条路径被证明可行并取得突破,其他尚未成熟的技术路线可能会面临研发停滞的困境,导致资源浪费和经济损失。为避免这种局面,要在技术研发阶段采取多元化和灵活的策略,确保多条技术路径的创新投入均衡。同时,加强不同技术路线之间的成果共享,有效降低资源浪费的风险,实现技术资源的最优配置和高效利用。

(二)突破未来产业关键技术

未来产业需要突破性技术和颠覆性创新赋能,作为数字新质生产力劳动资料的数字技术既是培育未来产业的技术基础,又是未来产业发展壮大的关键目标之一。数字技术赋能未来产业技术创新就是将数据要素融入未来产业的全生命周期和全产业链,提高对产业业务创新的数字技术支撑能力,实现数字经济与未来产业深度融合。在数字新质生产力形成的过程中,要利用人工智能等先进数字技术,精准识别和培育高潜能未来产业,实现数字新质生产力对未来产业的扎实助力,使未来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得到重大突破并得到广泛应用。突破未来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一要打造适合未来产业发展的新型研发模式、管理结构和运营模式。加大对基础共性研究的投入,适应快速更迭的未来产业技术和未来产品市场需求,推动未来产业技术的商业化、产业化进程。二要重视源头技术的创新布局。强化创新的力度、深度和广度,致力于在芯片、算法等底层核心技术领域取得持续突破,加快自主可控技术体系建设,注重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前沿技术的创新应用,提升算法的效率和智能化水平。三要推动未来产业技术的交叉融合。围绕智能经济、新型能源、生物技术等国家战略需求,运用未来产业技术的交叉融合产生的溢出效应和正外部性,形成新的产业价值链和供应链,持续推动上下游产业增长升级。

(三)培育壮大未来产业主体

高水平的产业主体是未来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为未来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在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过程中,新兴数字技术在各产业得到普及应用,培育未来产业主体并推动未来产业集群的形成。培育壮大未来产业主体,一要创建未来产业先导区。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先行先试,布局未来产业创新孵化基地,梯度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既要引导区域内主导型领军企业前瞻谋划未来产业赛道,又要催生、孵化未来产业萌芽企业,为未来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后备主体支撑。二要发挥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创新管理机制,加快推动产业链结构、流程与模式重构,建设具有特色的数字化产业链,促进创新资源汇聚与数据、知识等新型生产要素的高效流通,推动产业特色化集聚发展,重点实现未来产业规模化发展。三要构建健全的产业生态系统。加强产学研用协作,以创新型领军企业为主导构建未来产业创新联合体,建立大中小企业融合发展的机制,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的产业生态体系,以此推动未来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同时,打造未来产业新型研发机构,通过多部门协作推动未来产业交叉领域创新,培育多元化的未来产业推进力量。

(四)优化未来产业支撑体系

健全的产业支撑体系是提高未来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保障,要加快构建与数字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未来产业支撑体系。一要构建未来产业技术标准。标准化是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要结合未来产业发展需求,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加速未来产业标准应用推广,使技术指标和产业化指标明确、量化、可考核。同时,引导企业完善其在未来产业优势领域的自主知识产权库建设,构建未来产业高质量专利遴选、评价及推广体系。二要打造未来产业人才队伍。在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过程中,高精尖科技人才是推进未来产业发展、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主力军。要健全国内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加大对全球未来产业前沿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三要强化未来产业底层支撑。加快构建高速泛在、集成互联、智能绿色、安全高效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深入推进5G、算力基础设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建设,提升未来产业的数字化应用水平,助力建设数字中国的战略目标。四要建设未来产业服务性机构。加快建设未来技术创新平台,完善未来产业公共服务体系,成立高级别国家未来产业发展战略咨询机构,创新完善未来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形成未来产业协同发展格局。

四、数字新质生产力形成中未来产业发展的政策取向

未来产业是全球科学与技术领导力的新模式。国际主要发达经济体出台的相关政策均围绕智能技术、新型能源、高端材料等未来领域,加大突破性技术的研发投入,培育和吸引多层次人才,完善科技基础设施,强化科技政策和产业政策[18]。我国具备产业体系完整,数据资源及市场容量大,应用场景丰富等综合优势,但也面临系统谋划不足,技术底座不牢,场景应用能力较弱,融资环境仍需改善,产业培育风险意识不足等问题。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要通过引导创新资源和人才集聚,构建未来产业应用场景,优化未来产业生态体系,强化未来产业的安全治理推动未来产业的发展。

(一)引导创新资源与人才集聚,提升科技研发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

创新资源非地域集聚式集群化、跨行业交叉融合是未来产业技术突破的重要趋势,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加速了高端未来产业创新要素的区域高度集聚,改变了产业科技创新的组织方式。突破未来关键前沿技术,首先要持续提升科技研发投入,推动突破性创新活动,提高未来产业整体科技实力。在把握全球科技创新和未来产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加强原创性、突破性、引领性科技攻关,面向量子信息、新型能源、空天科技、未来网络、超导材料等重点方向实施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和重大科技攻关工程,发挥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作用,加强基础共性技术研发水平。其次,要提升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能力。加速未来产业的新技术新产品应用落地推广,打造未来产业产品交易平台,充分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优化平台匹配算法,推动供需精准对接,强化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促进技术成果向市场转化。最后,要培育和引进多层次人才。科技创新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竞争,强大的人才队伍是未来产业发展壮大的强大支撑。要完善高等教育体制,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培养兼具较强理论和实践能力的未来产业人才,针对未来产业发展关键领域培养后备军,探索实施更开放合理的用人制度,建立健全人才评价制度和人才引进机制。

(二)构建未来产业应用场景,建立未来产业创新应用发展的策源高地

应用场景是未来产业技术和创意的汇聚,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驱动未来产业标志性新产品的形成并推动其落地应用,以应用示范驱动技术和产业化升级,提升未来技术场景创新能力,打造未来产业典型应用场景。首先,建设标志性场景。分层分类推出未来产业技术和未来产品供给清单,建立未来产业应用场景库,收集和整理国内外先进的应用案例和成功实践,为地方政府和企业提供参考和指导。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专家评审,遴选出具有代表性的示范项目,引导形成不同层次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标杆示范场景,以应用示范驱动未来产业技术升级,提升未来技术场景创新能力。其次,开拓新型工业化场景。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会全方位推动新型工业化[1],围绕智能终端、高端装备等重点应用领域,在设计、生产、检测、运维等各环节打造应用场景,以产品规模化迭代应用促进未来产业技术成熟,以此推动新型工业化跨越式发展。深化数字技术与高端制造业的融合应用,加快推动产业链结构、流程与模式重构。最后,打造跨界融合场景。实现未来前沿技术与未来产品的跨领域应用,依托航天技术和智能制造技术,加速探索深空领域航天器件的生产。依托生物技术和先进制造业,推动生物材料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依托绿色能源技术与汽车制造业,推动智能电动汽车的生产。

(三)优化未来产业生态体系,完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融资环境

聚焦未来产业与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双向促进关系,打造未来产业生态,实现创新链、产业链与资金链的深度融合。一方面,强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布局能源和数字基础设施,设立专项政策倾斜于电动汽车充电设施、5G技术、全光纤网络高速宽带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与未来产业发展相适应的要素供给体系,增加数据要素投入,强化以5G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赋能作用,探索以区块链为核心技术、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新一代数字化生态。打造未来产业创新平台,增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溢出效应。另一方面,创新企业融资方式和金融服务模式,提供优质的创新融资环境。前沿技术攻关往往存在持续周期长、失败风险高等特点,长期、稳定、充足的资金来源是激励未来产业创新主体勇闯“无人区”的后备保障。既要设立培育与发展未来产业的引导基金,发挥财政资金对未来产业培育和发展的导向作用,强化税收引导、财政激励功能,又要增强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的能力,保障未来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引导资源配置向未来产业领域倾斜。搭建多元化的融资平台,增强对未来产业攻关创新的金融支持,发挥政府股权投资对基金的引导作用,健全流程的科技创新融资模式,为未来产业提供长期稳定充足的资金来源。

(四)强化未来产业安全治理,防范未来产业安全伦理风险

在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中,未来产业与数字技术的结合也会引发安全伦理等风险。当前,可能产生安全、伦理风险的未来技术主要存在于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两大专业领域。强化未来产业安全治理,首先要完善未来产业新型治理机制。构建“鉴别—评估—防御—治理”的一体化治理机制,及时审查并对未来产业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防御治理。加快对未来产业专有领域的伦理研究,强化伦理审查的创新力度,尽快制定未来产业安全治理的相关法律以规范未来产业的发展。其次,要构建新型未来产业治理格局。探索跨部门联合治理模式,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其他多元治理主体有效协同的未来产业治理格局。此外,相比单向等待政府通知,企业根据技术更新的市场一线消息主动参与治理是更有效的治理模式。要引导企业建立产品开发合理合规的内部自律机制,从安全监测、预警分析、应急处置等全流程防范未来产业技术应用风险。最后,要探索新型未来产业治理模式。动态调整各项市场制度,创新适应未来产业发展的政策举措。探索适用未来产业发展的“沙盒”监管措施,实行分级分类监管。根据风险类型和重要性、敏感性程度,对不同产业施以差异化监管。

参考文献:

[1]任保平.以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全方位推进新型工业化[J].人文杂志,2024(3):1-7.

[2]王宇.以新促质: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的有效培育[J].人民论坛,2024(2): 32-35.

[3]任保平.生产力现代化转型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逻辑[J].经济研究,2024(3): 12-19.

[4]刘翠花,戚聿东.数字经济促进就业扩容提质的理论逻辑、作用机理与推进路径[J].理论学刊,2023(4): 129-141.

[5]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到未来产业[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3.

[6]任保平,王昕.新质生产力形成中建设高标准数据要素市场的框架与路径研究[J/OL].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03-27)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PAev8JwjQiuS3EuBa3As-vTFv_VKk-USjQz9t0 NIwukPCQqsJgjJ3xrcH5QhrT3Kx87GHoaz8pDwBiLg_bszeQCwDnVckm3E9502255262f74440b947874c4063f49d4AAj8Ri6CvgIg4iPRzAmIS7eSrgGFsU6wQoH_iTqju 3G1nOZNAEBmMLfub9JXcuucQj53MWcpzQ2auGq-E6UBGNOEysLZW9ccFFb6X4WU-QMQXv1gP76nUd-Ht5Ox2vu45ijz FzedB3CUSLdmwwTu01cHzsmI0VhX_Y9tkmLO96E2bgreQfkdg==&uniplatform=NZKPT&language=CHS.

[7]杨丹辉.未来产业发展与政策体系构建[J].经济纵横,2022(11): 33-44.

[8]杰里米·里夫金.第三次工业革命 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9]白宇轩,张雅俊.我国发展未来产业的优势条件、重点领域与对策建议[J].企业经济,2023(7): 90-101.

[10]丁上于,张超星,李宏,等.世界主要经济体能源领域面向未来的战略布局及启示[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24(1): 8-20.

[11]埃里克·布莱恩约弗森,安德鲁·麦卡菲.第二次机器革命[M].蒋永军,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12]胡拥军,关乐宁.数字经济的就业创造效应与就业替代效应探究[J].改革,2022(4): 42-54.

[13]DEVEZAS T C.Evolutionary Theory of Technological Change:state-of-the-art and New Approaches[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2005(9):1137-1152.

[14]IWAI K.A Contribution to the Evolutionary Theory of Innovation,Imitation and Growth[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2000(2):167-198.

[15]PEREZ C.Structural Change and Assimilation of New Technologies in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Systems[J].Futures,1983(5):357-375.

[16]孙冶方.什么是生产力以及关于生产力定义问题的几个争论[J].经济研究,1980(1): 28-37.

[17]胡拥军.未来产业的发展态势、时空布局与政策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2023(11): 71-73.

[18]方晓霞,余晓,叶智程.未来产业: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战略布局及对我国的启示[J].发展研究,2023(2): 31-38.

(责任编辑:杨 洋)杨 洋 杨 波,张 娅 郭 芸,王勤美,蒲应秋

Strategic Choi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Future Industries in the Formation of Digital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REN Baoping,WANG Xin

(School of Digital Economy and Management,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China,215163)

Abstract:

Technological and industrial revolutions have led to changes in productivity.Against the backdrop of a new round of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the development of future industries focuses on data as a key production element,collective technological breakthroughs as a core feature,cross-industry integration as a new business model,and industrial policy ecology as a competitive advantage.It concentrates on six major areas:future manufacturing,future information,future materials,future energy,future space,and future health,moving towards digital intelligence,low-carbonization,health,and high-end development.Digital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empowers the development of future industries by introducing disruptive technologies,adjusting factor allocation structures,and transforming the labor market,achieving the digital leap of laborers,labor materials,labor objects,and their optimized combinations.To enhance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and technological leadership of future industries in China,it is necessary to accelerate the planning of future industry development with digital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This involves goals such as forward-looking deployment,technological innovation,entity cultivation,and support system construction.In line with the conditions in China,future industry development is promoted by guiding the aggregation of innovative resources and talents,constructing future industry application scenarios,optimizing the future industry ecosystem,and strengthening the security governance of future industries.

Key words:

future industries;digital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technological revol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