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时代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

2024-09-26李恩华陈俊利

职业时空 2024年3期

摘要:数字时代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不仅是回应国家政策、促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还是凝聚多方育人合力、打通实践育人“最后一公里”的必然选择,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助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针对当前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普遍面临的目标歧异、协同不力、专创脱节、平台短缺等问题,需通过强化目标认同、构建联动机制、整合课程资源、搭建多元平台,探索数字时代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的可行路径,为高职人才培养工作的提质增效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关键词:数字时代;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实践育人;育人共同体建设

为了促进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的进阶,党和国家创造性地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部署,强调“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实现创新创业战略关键靠人才,作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供给阵地,高职院校具有“高等性”与“职业性”并存的特点,因而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具有诸多优势。实践是理论之源,实践育人是学校、企业、社会、政府等多元育人主体协同联动的教育过程,也是集理论与实践教学、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于一体的新型育人方式,在新形势下对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高职院校实践类型呈现多样化和多层次化的特点,实践育人过程多元化与复杂化,一旦育人主体存在协同性不强的问题,会直接影响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效果。因此,亟须立足数字时代背景,依托技术赋能,全面推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以协同助力高职学生成长成才,推动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一、数字时代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的必要性

(一)回应国家政策要求,促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创业求生产、创新求发展的时代,也是多元技术大爆发的数字时代。创新创业是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当前国内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到,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的迫切需要。构建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共同体,旨在健全创新创业体制机制,更好地回应国家政策要求,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1]。

(二)凝聚多方育人合力,打通实践育人“最后一公里”的必然选择

实践育人以学生获得的课堂理论知识为基础,强调整合校内外多元育人资源,通过包括生产劳动、科技创新、创新创业、岗位实习等在内的具有综合性、应用性及导向性特征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及潜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共同体是创新创业实践育人的组织基础,遵循“目标共同、机制共建、资源共享、责任共担”的原则,协同参与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工作,是发挥结合体作用的基本载体。通过共同体建设,凝聚政府、学校、社会、企业等多方育人合力,为全面打通实践育人“最后一公里”、提高实践育人工作实效性提供了有力保障[2]。

(三)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助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转向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化,高职院校实践育人载体也愈加丰富,并由重点关注学生一线生产劳动逐步向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转变,形成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多维开放的载体体系,满足了高职学生多元化的实践需求。创新创业是推动当代大学生成就事业的新引擎,通过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共同体的建设,有助于培养既有社会责任感,又有创新创业意识的高层次、高素质、创新型技术人才,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与成长成才,切实落实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二、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目标歧异,价值取向功利化

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共同体涉及政府、学校、社会、企业等多元主体,“目标共同”是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的首要原则,只有目标一致,才能确保多元主体“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3]。当前各主体的性质和发展重心各不相同,需要学生掌握的技能也不相同,由此导致各主体产生目标歧异和价值结构内耗。此外,受招生难和就业难双重压力的影响,很多院校将“能育”作为单一价值取向,忽视了教育的本真——立德树人、德育并修,这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创新创业实践育人的功利化行为,造成共同体中各成员重视程度不一,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4]。

(二)协同不力,合作关系疏离化

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共同体的良性运转,离不开多元协作的制度支持和顶层设计,然而,由于顶层规划不足,各种育人路径缺乏统一的制度接口,人才培养政策成本分担和利益补偿机制也未形成,因而无力满足各育人主体的多元化、差异化利益诉求,导致育人主体之间难以构建起真正的合作契约关系。此外,育人实践中,由于不同育人主体工作内容及考核标准不一,导致其对自身角色扮演及价值认知不全面,加上高职学生专业化、创新创业实践需求与共建单位所能提供的实践岗位并非完全匹配,这使得主体间利益诉求的疏离[5]。

(三)专创脱节,育人工作分散化

更新人才培养标准和课程体系,是优化创新创业实践育人的前提。创新创业教育势必要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如此方可发挥最大效力。然而,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及专业教育等明显脱节[6],实践教学虽然设置部分学时、学分,但除了实习实训覆盖多数学生以外,创新创业等实践项目仍然将机会留给了优秀学生。此外,不同育人主体开展实践育人的内容和形式差异化明显,见习场域又相对分散,导致不同主体交替施教、协同育人效果欠佳,加上缺乏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反思,造成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工作效果呈现典型的表层化、分散化倾向。

(四)平台短缺,保障机制薄弱化

数字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共同体的建设,离不开多元平台的支持。虽然,为了推进主体协同与实践育人工作,很多院校与政府、企业等合作开发了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创客中心、创新工场等,拓宽了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模式,但由于互动交流平台、创新创业孵化服务平台、实践探索平台建设滞后,创新创业实践的共建共享机制有待完善,极大地影响了主体间的互动交流、数据共享与资源互补,导致多方共赢效果并不突出[7]。此外,当前高职院校尚未构建起完善的创新创业项目保障机制、师资激励机制等,这进一步制约了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的全面化、全程化开展。

三、数字时代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路径

(一)强化目标认同,回归教育育人本质

针对目标歧异、价值取向功利化等问题,关键是保障共同体目标、方向的一致性,强化各主体对目标的认同度,回归育人本质,凝聚主体间的价值共识。这就要求共同体构建下的四大主体(政府、高职院校、企业、社会)强化育人主体的责任意识和育人价值认同,秉持“共同体意识”,在共同体建设目标、原则、内容、方法等方面形成一致的看法,并充分发挥理念的先导作用,明确创新创业实践育人的目标任务、了解发展现状、制定发展模式,确保各主体都能全面参与到实践育人的决策层,营造起合作型的团队育人文化氛围,为共同体建设与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工作推进奠定基础;同时,要打破传统功利化价值追求,构建有核心、无边界的实践育人体系[8],充分彰显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功能,并构建育人主体共享价值与责任清单,结合不同主体职责、属性、服务内容及实践内容范畴,确保清单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并基于“立德树人”的共同目标,加强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协同发展[9]。

(二)构建联动机制,优化实践育人模式

高职院校要在政府的主导下,企业、社会组织等的参与下,立足育人工作全局,开展系统的规划与设计,充分挖掘多方主体的利益最大化、最大公约数、契合点,构建实践育人协同联动机制,促进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模式的持续优化。一方面,要加快建立包括政府、学校、企业、社会组织等育人主体共同参与的组织体系,形成共同体整体框架,并从政策供给、资源配置、项目规划、各方协同、评价激励等方面出发,进行统一规划,同时要建立协同联动机制,既要充分尊重并赋予每个主体育人话语权,使之能够各展所长,实现育人优势互补,又要明确各主体的权、责、利、义,形成共同遵守的准则,使共同体能够有序运转并最大程度地发挥功效;另一方面,在共同体的通力协作下,聚焦高职院校的学生和教师,通过共建实践育人基地、创业园、虚拟学院、协同创新创业中心等,将创新创业实践开展与党团共建、专业学习、社会调查、职业生涯规划、公益服务等有机结合,全面推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和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培育[10]。

(三)整合课程资源,建立一体化育人课堂

为了解决专创脱节、育人工作分散化等问题,高职院校要协同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共同体的其他成员,全面整合育人资源,科学制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做好创新创业课堂体系建设,建立“一体化”实践育人课堂。高职院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公共必修课教学体系中,将创新创业素质培育融入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计划中,深度挖掘不同专业课程中的创新创业元素,配合创新创业课程的系统教学,引导学生强化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形势政策分析能力,培养其高层次的创新创业品格与素质[11]。各方要充分发挥共同体的协作育人效力,既要在产业化课题上做好“双元育人”新文章,促进校企深度合作与产教深度融合,又要在信息化课题上响应新一代学生需求,善用新型育人工具,还要在社会化课题上推进开放办学,全面整合多方育人资源,做好实践育人项目的孵化器,由此探索兼具实用性和创新性的一体化课外培养模式,切实落实理实一体化育人目标。

(四)搭建多元平台,完善运行保障机制

高职院校要加快搭建和完善多元平台,联合其他育人主体,奉行共建共享的开放战略,搭建多元平台,构筑科教融合、求同存异的新型产学研人才发展共同体,持续完善运行保障机制。在政府主导下,以地方区域为中心,加快推进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平台建设,将该平台作为融合性质的“中转站”,使各产业与学科全面融合,形成“政府搭台、企业行业入驻、高职唱戏”的新局面[12];要加快构建创新创业实践育人交流平台,既要协同举办创新创业专题研讨会,针对创新创业实践育人的难点问题进行研讨交流,又要开展“创意市集”、创业沙龙等形式丰富的活动,组织学生分享创新思路、创业经验;要完善共同体运行保障机制,包括师资保障、经费保障等,实施督导问责机制,加强双师型、实践型师资培养,设立专项经费与团队自筹相结合的经费筹措灵活机制,确保共同体的良性运转[13]。

结 语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实践育人不仅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部署的现实要求,还是高职院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解决高职人才与社会产业发展适应问题,促进学生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的必然选择。在高职教育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高职院校德技双修育人目标、“双元”育人办学模式、产教融合教学特征已呈现出有别于普通高校的类型特色。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仅需要政府、高职院校、社会、企业等育人主体的协同支持,还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力配合,以共同体方式推进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三全育人”格局的形成,以此深化高职教育改革,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现阶段高职院校网格化、嵌入式共同体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在育人机制、环节及方法等层面仍待进一步整合,理论与实践探索也需进一步深耕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邓欢,严敏.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育人共同体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01):94-96.

[2] 兀光波,刘晨,王庆,等.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共同体构建的探索与实践[J].陕西教育(高教),2021(10):57-58.

[3] 高天琦.多维视域下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构建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9(24):150-152.

[4] 马宁,林伯海.改革开放以来高职院校实践育人的历史回顾与经验启示[J].教育与职业,2020(11):34-40.

[5] 宋璐,张海培.整合思维下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共同体构建研究[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9,10(03):41-45.

[6] 刘畅.基于生态环境优化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实践——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6,37(32):45-47.

[7] 王亚煦,于兆勤.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模式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0,39(07):240-243+299.

[8] 李元红,罗小莉,邓韵.高职院校1+N矩阵式实践育人共同体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3(34):133-136.

[9] 郑传娟,洪晓畅.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背景、内涵与建构路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2,38(02):142-146.

[10] 邹良影,刘程灿.高职院校“双创型”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09):86-89.

[11] 白延泉.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教育实践育人共同体构建探析[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3(03):157-160.

[12] 滕智源.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8(04):64-67.

[13] 常青,李力.高校“多维型”创新创业实践育人体系建设与运行机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01):14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