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打破沉默
2024-09-25林启华
重庆市乌江新高考协作体2024届高三一模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德国传播学家诺尔·诺依曼曾提过“沉默螺旋”的大众传播概念:当人们发现自己的观点处于少数或容易被批驳时,会选择沉默来防止被孤立。沉默的一方会使另一方的声音不断地扩大,循环往复,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大,而另一方变得越来越沉默。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写作指导
为什么会沉默?有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主观原因有:个体心理特征,个体害怕孤独,担心被群体孤立;社会深层心理,如海德格尔所分析,人们都“沉沦”于大众,向集体看齐,无需承担责任。客观原因有:个体的认知局限导致人的不自信。
如果大多数人越来越沉默,整个社会就会出现单向度的话语局面,压抑了人们的思想,阻碍社会的发展等等危害。解决办法就是打破沉默,理性、辩证地看待少数人的观点,尊重多元价值,倡导一种多元表达的氛围。
例文
于无声处响惊雷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叶雨辰
当人们发现自己的观点处于少数或者容易被批驳时,会选择沉默来防止被孤立。这是米兰·昆德拉笔下“刻奇”的行为,是弱小的个体屈从于群体的无奈割舍。
网络时代,信息传达迅速,观点站队轻易,互联网的“再中心化”,使具有高流量的观点领袖坐拥一大群拥护者进而产生舆论导向,加速了螺旋的扩大。当沉默的人数越多,打破沉默就越难——因为当越来越多的人卷入沉默的漩涡,从这个漩涡中挣脱出来需要的力气就越大。
对于个体而言,这是丧失了主观主体意向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屈从”;对于社会而言,这是社会停滞悲剧的开端。马丁·路德·金说,历史将记取的社会转变的最大悲剧不是坏人的喧嚣,而是好人的沉默。二战期间,德国人大多已经隐隐知道那些被推上火车的犹太人的下场,但是他们对此不闻不问,照常买牛奶面包。这在无意识间,已经成为了一种“平庸之恶”。一个群体的沉默,意味着一个群体失去为自己发声的能力,而沉没在历史长河里。
可惜人们习惯沉默对待。而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需要的就是不同的声音,“我们需要做的,是勇于发声,勇于捍卫他人发声的权力。
这并不意味着对于“沉默”的全盘否定,沉默依旧是金,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但我们应该学会直视沉默,去抵抗习得性的忽视,去直视生活中没有阳光的角落,去看到被压迫者的呻吟,去发声去呐喊,用声音的利剑刺破“沉默的漩涡”。选择沉默和无视固然可以,但房间里的大象依旧存在,它随时可能踩碎我们海市蜃楼的美梦。
水中的小舟,朝着一个方向划,只会原地打转,不同方向都有人划,才会在历史长河中前进。只有不同声音同时存在的社会,才是一个良性发展的社会。
鲁迅曾“打破黑匣子”,用“呐喊”唤醒一个沉默的民族。他说,“于无声处听惊雷。”现在看来,于无声处,响惊雷,于无声处让惊雷被听见,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沉默螺旋”之思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刘鸿章
在信息通讯发达的当下,主流观点却逐渐趋于同质化,不断侵蚀的冰冷沉默为人们敲响了听不见的警钟。诺依曼的“沉默螺旋”理论切中了此种现象的要害。
现代社会,此种现象亦延及网络空间,甚至以最剧烈的形式显现。各种小圈子的冲突层出不穷,观点间的对立愈加尖锐。加之以无代价的言语攻击与网民谈之色变的“人肉搜索”,似乎人们只有两种选择:加入多数派成为网络“统治者”;或者保持沉默,明哲保身。
究其渊源,此种现象发轫于个体对与他人联系的渴望。“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所有人生来注定要与他人建立联系,因此,个体害怕因观点分歧带来的孤立,这在亲密关系中尤其明显。面对亲朋好友,明知对方与我立场不同,却很少能各抒己见,更多地是避而不谈,以免破坏来之不易的连接。
人们倾向于将自我隐没于群体之中,进入海德格尔所说的“沉沦”状态。适于栖身的沉默便是孤立无援之人最佳的保护色,身处“沉默者”这一共同体中,他们得以获得某种虚假的归属感甚至“安全感”,以暂时回避对其不利的,只是一场价值多元的争论。
以沉默求保全的策略恰恰是最终一无所存的“绥靖”,会带来更严重的危害。人们沉默而隐藏自己的立场,试图成为“中间派”,却不知道纵容多数派到了某个时刻,任何人都不可能再保全自己。马丁·尼莫拉以血的教训警醒人们:“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却再也没有人站起来能为我说话了。”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认为,对于不可言说之物,我们必须保持沉默。但明明是言之有物的话题,若是避而不谈,必然会导致自身主体性的丧失。久而久之,话语权的丧失成为常态。诚如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所表述的那样,真理有时不掌握在多数人手中。当沉默螺旋阶梯式地进行下去,当多数派的势力越来越大,他们的不正确性带来的危害将指数级地放大,最终导致平庸之恶的诞生。
庆幸的是,当下的言论形态远没有产生你死我活的分殊。为了使环境变好,我们应该勇敢发声,又要运用智慧避免危害。沉默不是好的选择,不该让沉默螺旋继续下去。
越勇敢,越包容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吴贞漪
一方观点处于压倒性的垄断,这是社会中信息传播一直存在的问题。而在这个人人具有发声权利的时代下,多元的声音应当被听到,作为社会中的个体,“站出来”永远是被需要的。
作为集体生活的生物,人是不可避免陷入沉默螺旋的,究其根本是因为害怕被孤立、被抛弃。当面临大多数人都不站在自己同一个观点的情境时,一个人总会生出畏惧的心理,害怕被视为异类。当自身无法赞同对方又没有勇气面对可能接受的反驳,人往往选择沉默。
诚然,人们大多在面临“对抗”时都会选择保护自己的那个方法,但社会中存在千万个沉默螺旋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大众声音”对异己的极度排斥。多数人对异己观点的不包容导致了少数被迫服从多数的错误结果,这使沉默螺旋现象越发严重。“被压迫的一方”也压迫自己,理性思考会在被排斥的挫败中逐渐丢失,主体性就是这样被泯灭的,越沉默,越迷茫。社会的声音便因此越单调。
由此可见,打破沉默螺旋的方法是内省自我,也包容他人。
我们永远要保持一颗理性思考的头脑,拒绝盲从“大众声音”的同时也要思考自身观点的合理性,在内省自我观点之后,勇敢地发表自我见解。在众多人都站在自己的相异观点时,勇敢地“站出来”,社会的声音就丰富一些。理性地分析事件始终是这个世界需要的,即使声音再薄弱,也不能因为恐惧而放弃自己的观点。每一个有思考的人都不应被自己的恐惧或他人的强势所打倒,社会不能失去争论之声。
这是一个“各行其是,各成其美”的时代,不论是打破沉默或是接受异己,包容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害怕被孤立而选择沉默是诉诸“权威”,那么因为自身站在“权威”一处而排斥一切异己又何尝不是一种盲从呢?当我们懂得倾听不同的声音时,每一种声音就都是平等的。互相包容,互相理解,不论观点支持者有多少,站出来都会更容易,不同的声音才能真正发挥价值。
在当今社会中,我们应当打破沉默,包容不同,让每一种声音都能熠熠生辉。越理性,越勇敢,越包容。
(编辑:李跃)
直接切入话题,分析沉默的主观原因。
从现代社会角度分析原因。
借用名言与事例阐述危害。
提出解决办法——发声。
辩证看待沉默。
借名言,呼告结尾。
联系现代社会的问题,点明主题。
分析现代人沉默的原因。
从人的社会性为沉默寻找深层原因。
从人的存在进一步深入分析沉默的原因。
以“发声”的办法来结尾,给人以方向。
转述材料,提出观点。"分析沉默的主观原因:害怕孤独。
顺势提出解决办法。
最后从打破沉默,升华到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