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题:习俗变化

2024-09-25李月萍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4年18期
关键词:月饼习俗家乡

赣州市2024年高三年级摸底考试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习俗也在变化。你家乡的习俗有着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给了你怎样的思考?

请结合以上材料与个人的切身感受写一篇文章。

要求:从你家乡的祭祀、婚嫁、端午、中秋、重阳和年节习俗中选择一种来写。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题目源于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家乡文化生活”相关内容。习俗,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历史记忆,也反映着时代的变迁。

审读作文材料。“你家乡的习俗有着怎样的变化?”一句,要求考生细心观察、体验,从而具体描述出那些习俗的具体变化;“从你家乡的祭祀、婚嫁、端午、中秋、重阳和年节习俗中选择一种来写”一句,要求考生举出材料,并给出具体的习俗,如祭祀习俗中的清明(踏青)扫墓、重阳习俗中的登高、年节中的守岁等。这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写作空间,也要求我们在选定的习俗中深入挖掘其变化的内涵。

确定立意角度。考生可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思考,包括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以及在时代变迁中,如何既保持习俗的传统魅力,又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也可以分析时代变迁对人们认知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从而理解习俗变化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此外,我们还可以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习俗变化中的体现,探讨这些变化对提升人们的道德水平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参考立意:新时代,新习俗;重阳登高,时代进步;守年岁,守平安;祭祖先,新风尚;时代发展与文化传承;等等。

例文

游中秋,叹时代之变

江西省大余中学" "黄怡如

指导老师:彭君婷

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发展变化着。无论是旧习俗的遗憾落幕,还是新习俗的冉冉升起,都让人不禁感叹时代之变。一轮明月寄相思,中秋佳节也不例外。

游中秋,我叹时节如流。岁月缝花,科技赋能传统,国风遇见青春。

与家人一道亲手制作月饼,十五明月下和家人共赏秋月,尽情享受团圆之乐……这些传统的中秋习俗流传至今,依然充满魅力。而在科技助力下,中秋更加丰富多彩。2023年的中秋节,我的家乡举办了“月饼选美”比赛——听过“赛花”“赛果”,还是头一回听说“赛月饼”呢!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只见参赛选手在人工智能软件上输入创作内容,然后轻轻一点,就创作出了古色古香、美妙绝伦的月饼图案。相较于传统的月饼样式,这些新纹样更符合当下的主流审美观念,从而吸引了众多年轻人的参与。他们身穿汉服,严谨而专注地按照电子图纹样式,在月饼上精心雕刻图案,举手投足皆是优雅。周围的人们纷纷拍照留念,赞叹声此起彼伏。这些极具艺术价值的新型月饼在赛后更是一抢而空。

游中秋,我叹中秋晚会遥寄缕缕情思。举头共明月,相思跨万里。

近年来掀起的“晚会热”再次在家乡火爆了。热爱表演的乡亲们经过几个月的精心准备,在十五的夜晚呈现给大家精彩的表演。那响彻云霄的音乐,婀娜多姿的舞蹈,让人沉醉其中。不少村民一展歌喉,更有人勇敢上台寄语异乡游子,让人兴味满怀。晚会的现场性和直播性让远在外地的亲朋好友大叹中秋盛况,也由此一表思乡之情。中秋晚会成功的背后,是时代的进步,是无数人的共同努力。用新方式来庆祝节日,何尝不是传统习俗的一次革新呢!

游中秋,我叹人间沧桑。明月难圆,故人依旧,习俗难续。

家乡的中秋,许多习俗都在朝着积极方面变化发展,但也有一些习俗在渐渐消失,让人唏嘘感叹。小时候,每至中秋夜晚,母亲总是提前切好月饼并摆放在庭院里。等到明月当空之时,就把我们叫到院子里,在明亮的月光下,我们边吃着月饼,边睁大眼睛看月亮。大人们则在一边喝茶聊天,闲适惬意。那时的生活节奏很慢,慢到足以听清篱边角落里蛐蛐的叫声,也足够我们与家人共享团圆之乐。但如今,一家人能够一起坐下来赏月的时间越来越少,儿时吟唱的“八月十五月儿圆呀,爷爷为我打月饼呀……”的歌谣似乎再也没听过了,依稀只记得中秋夜晚的风很凉,很轻。

时代之变,习俗之变,有创新亦有失落。作为年轻人,有义务传承、引导,让其变之有情,变之有度!

祭祀无烟人间有情

江西省大余县梅关中学" "张林

指导老师:蓝新平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社会发展前进的步履永不停息,传统的故俗与现代的观念无时无刻不在碰撞与交融,为旧有的习俗注入新的生命。在我的家乡,祭祖的形式也渐渐摆脱传统的风貌,走向创新。在我看来,形式不过是外在的装饰,只要我们内心的诚敬哀思不变,那么无论形式如何,都足以表达对先辈的深挚怀念与感激。祭祀虽无烟,但人间有真情。

以前,家乡的祭祀,总离不开爆竹、纸钱与唢呐声。每逢清明,处处燃放鞭炮。儿孙们铲草添土,燃香奠酒,烧送纸钱,依次叩拜,祝愿祖先安祥,也祈求祖先保佑。此时,往往浓烟滚滚,嘈杂喧嚣声不断,山野间爆竹的响声连绵成片……我不知先辈们是否会喜爱这种“热闹”,我只知道,一整天下来,我浑身疲惫,不仅被浓烟呛得咳嗽,衣物上还常常沾染难洗去的尘灰。

自从倡导网上祭祀后,清明祭祀的方式焕然一新:摒弃了传统中鞭炮轰鸣、纸钱纷飞的习俗,鲜花祭扫与英烈纪念成为主流,网络祭奠更是为祭祀方式注入了新的活力。没有了整日的鞭炮声,没有了四处燃起的青烟,也没有了尖锐刺耳的唢呐声,“清明”节变得真正“清明”了起来。虽然无法亲自前往墓园,但网上祭祀却同样传递着人们的真诚与哀思。想来岁月长河里的先辈们,也能感受到这份跨越时空的深情厚意。

常言道:“终日乾乾,与时偕行。”社会在更迭进步,人类的文化与习俗亦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那些不合理的习俗逐渐被淘汰,由此彰显了文明的进步。我认为,祭祖的习俗也当如此。既然那种烧送纸钱、燃放爆竹的方式有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甚至引发安全事故,何不改而换之?面对新的发展需求,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及时推陈出新,才是顺应时代的应有之义。

也许有人会说,网上祭祀,失去了传统祭祀的仪式感与敬畏之心,淡化了亲情的厚重。但我想说,形式有变,心诚则灵。祭祀之根本,在于内心的真挚与敬畏,而非外在的烟火与喧嚣。若我们心怀诚意,情萦哀思,面对的是冰冷的墓碑还是虚拟的屏幕,又有何区别呢?而且,网上祭祀,无疑更文明。怕的是有人因为网络祭祀,应付了事,心不在焉,嬉笑为之,这无疑是对先辈和习俗的蔑视了。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新的时代,必然面临新的改变,如同祭祖一样,葆有一颗真诚心,传承诚敬哀思。如此,方能顺时代之变,亦存习俗之美。

守习俗之内涵,迎习俗之新生

江西省大余中学" "黄明慧

指导老师:李月萍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地的年节习俗正不断更新变化着。在大街上,你看到的不仅有传统的红棉袄,还有年轻人喜爱的国风马面裙;你收到的不仅有传统的红皮封纸压岁钱,还有手机转账的红包。尽管这些习俗的形式在不断变化,但它们所承载的祝福与期盼,却是跨越了时空的界限,代代相传,历久弥新。

在我的家乡,年节习俗同样也发生了较大变化。虽说老一辈仍然遵循着贴春联、放鞭炮的传统习俗,但年轻一代更倾向于通过网络观看春晚以及利用微信抢红包等新兴习俗。这些习俗的变迁不仅体现了时代的日新月异,也彰显了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魅力。习俗更新,变的是形式,但其所承载的丰富文化内涵始终如一,持续焕发着生机与活力。面对此景,我们应“守习俗之内涵,迎习俗之新生”,在变化的习俗中抓住“不变”,既要成为传统习俗的“守望者”与“传承者”,更应积极做好习俗的“革新者”与“传播者”,守住传统习俗的底色。

余秋雨曾在《文化苦旅》中写道:“万里蹀躞,以此为归。”年节习俗在时代的洪流中不断变化,但其背后所承载的民族希望与文化自信始终如一。从昔日的鞭炮声声,驱赶不祥之气,到如今绚丽多彩的烟花绽放,寄托着人们的希望与欢乐;从过去身穿红袄走街串巷,到现在身着马面裙,展现国风之美……新一代青年正用他们的方式,创新并传承着这份独特的年味。且看江寻千,为了担负起濒临失传的“打铁花”的新一任守望者与传承者的重任,不畏艰难,跨越重重险阻,拜师学艺,组建女子铁花队。当代青年亦应如江寻千一般,守望与传承优秀的年味习俗,守住根植于心的文化自信。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法与时变,礼与俗化,这是千百年来社会发展的不变规律,年味习俗也当适应这一发展规律,摒弃陈旧的束缚,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姿态融入现代生活。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青年人有责任担当这一变革的推动者,以创造性和创新性的方式促进年味习俗文化的转型与发展,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正如,从《唐宫夜宴》到《洛神水赋》再到《千里江山图》,河南卫视将文化瑰宝搬出博物馆,以现代科技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

年节习俗的形式在不断演变,但年味亲情的本质却始终如一,历久弥新。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应做好年节习俗的“守望者”与“革新者”,让年节习俗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得以持续繁荣和发展,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编辑:关晓星)

开篇简洁,寥寥数语,引出话题“中秋习俗”,令读者一目了然。

分论点一。概括中秋习俗的发展变化。

分论点二。

提到中秋晚会的变化和其背后的意义,展现了传统习俗焕发出的新活力。

分论点三。此处转换角度,从与前两个分论点相反的视角看待“中秋习俗变化”的问题,使论述有了思辨性。

叙事、描写相结合,很有生活气息。

结尾收束全文,干脆利落。

开篇点材料并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符合议论文的写作规范。

短句的运用,使描写生动形象。

与前段文字形成对比,写出了从前与现在的清明祭祀习俗的发展变化,为下文进一步论证观点作了充足的准备。

阐述了社会进步与文化习俗变革的紧密联系,强调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体现了对文明进步的深刻认识。

运用反问,批驳不同的观点。

“守望者”与“传承者”,“革新者”与“传播者”,几个词语概括简洁形象。

此处的引用,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为后文的论述作了铺垫,运用恰当。

过渡段,由论述对习俗“不变”的守望与传承,转为论述对习俗“变”的革新与传播。

猜你喜欢

月饼习俗家乡
中秋节里吃月饼
月饼
我的家乡
一起来做月饼吧!
夸夸我的家乡
月饼你喜欢啥馅的
习俗
处暑
夏天的家乡
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