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题:准备

2024-09-25彭娟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4年18期
关键词:变通例子心态

南昌市 2024 届高中毕业生适应性考试第一次模拟测试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高考之前,我们要经历多次模拟、适应训练和测试,以充分的准备走向考场。那么,我们面临的未来生活是否也都能做到事事有备而来?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明确立场和观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

本题属于观点类材料作文。材料要求考生思考“有准备”与“无准备”在未来生活中的辩证关系,并从这一角度出发,探讨如何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1.理解核心概念。

首先,要准确理解题目中的核心概念:“有准备”和“无准备”。这两个概念在学习和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在学习上,“有准备”通常指的是通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为考试或挑战做好充分准备;而“无准备”则意味着缺乏必要的准备,可能会面临更大的挑战和风险。在生活中,这两个概念同样适用,只是内容可能更加广泛和复杂。

2.分析概念间的辩证关系。

这两个概念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方面,“有准备”可以在未来的挑战中拥有更好的应对能力和信心;另一方面,“无准备”也可以被视为一种挑战和机遇,通过灵活应对和调整,可能会发现新的可能性和机会。

3.联系个人经历和社会现象。

可以思考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有准备”和“无准备”的情况,以及这些情况对自己的影响。同时,也可以关注社会上的相关现象,如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人们是如何面对未来的挑战和变化的。

例文

丰底蕴,备无备

一考生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我们不会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个会先到来,也自然无法做到事事有备。为求稳健前行,我们必须深厚自身内涵,以充分准备应对未来的挑战,并以乐观的态度面对未知,从而实现远大目标。

有备方可无患,在生活中,我们应当积极做好准备,迎事物之未发。高考前,我们经历多次模拟、适应训练和测试,是为考场上能够保持从容不迫、冷静自若的态度,以取得优异的成绩;生活中,我们积极了解专业内容,学习职业规划,是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做准备。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准备,我们在考场上,在生活中才更有信心、更加从容。当然,有备不等于庸人自扰,我们应当做到的是适当“有备”,在事物萌芽之时,先知先觉,掌握事物发展的可能规律,从而做好积极的准备,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涵养无备心态,也是我们人生的必修课。生活是种律动,有光有影,有晴有雨,有恰到好处的节奏,也有突如其来的转折,此时,保持一种“无备”的心态显得至关重要。“无备”不是无为,它是一种随机应变、灵活处事的态度。正是因为有着见招拆招的心态,撒贝宁才能在无数次意外发生时巧妙救场。“无备”的心态像一把软剑,它可以灵活抵挡外界的攻击,同时又能够出其不意,达到理想的效果。

然而,“无备”的心态背后,其实也是“有备”。外交场上张京巧妙回复外国代表刁难,奥运场上女排突遇劲敌逆风翻盘,这些看似突然的灵活举动,何尝不是他们背后积极准备认真努力的结果呢?倘若他们没有过硬的个人素养,没有平日的积累准备,如何能在紧急时刻转变局为机遇?由此可见,正是有日常的准备,我们才能更具面对意外挑战时随机应变的“无备”之心。

巴乔说过:“人生就像罚点球,你永远也不会知道接下来要发生什么。但我们还是要一如既往地努力,直到乌云遮住了太阳,或者阳光刺穿了乌云,到达之前永不停止。”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应摒弃消极悲观的心态,拒绝躺平摆烂。这样的行为不仅无法解决问题,更可能对我们的未来造成严重的阻碍。振作精神,锐意进取,培养前瞻性的视野,提前规划,并落实于实践之中;做好充分的准备,不断完善自我,保持一颗“无备”之心,面对危机时不惧挑战,灵活应变。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青年人正如晔晔扶桑,当做好充分准备,涵养“无备”之心,成就自我,助力人生。

以绸缪之有限,迎未雨之无限

一考生

《中庸》有云:“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豫者,先制事也。可见古人对于事前准备的智慧极为推崇。正如我们这些学子千测万练,最终奔赴命运的考场,古人的智慧在当下有时不失为颠扑不破的真理。

然而有人说:“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万事面面俱到,何必劳心劳力做那么多无用的准备呢?”

诚然,面对不断发展的世界,我们凭有限的精力无法做到万事皆备。而我认为,正是因为无法每件事都做好充分的准备,而更应该努力做好人生的准备。准备,是对事物预先的规划预测,也是日常生活中随机应变能力的基础。所有的妙手偶得都源自生活中不经意的积累与准备,只有这样才能在紧急情况中迅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变的能力,从容应对各种挑战与困境。

纵览古今,戚继光以“谋定而后动”作为人生准则,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终其一生都在练兵与推演兵法中度过,他吸收唐顺之军阵并加以推演,在台州花街临时变阵取得九连大捷。勤于备战、随机应变是戚家军战无不胜的法宝。

当下,未雨绸缪仍是当下社会的主流。若因准备无用,考生何必复习演练?国家何必进行长期规划?我们的社会又将如何运营发展?尽管无法做到面面俱到,我们仍要尽力规划准备。事先的准备不仅是随机应变能力的来源,更是我们在面对突发事件时保持自信的根基。

青年一代,作为民族的希望,满怀激情地投身于国家事业的先决条件,是拥有真正的能力和知识,才能在行动中体现智慧,在知识中成就实践。想象一下,如果邓稼先只有对国家的热爱,而缺乏深厚的专业知识,他就不可能成为中国核武器研发的杰出贡献者;如果袁隆平只有承担责任的勇气,而没有扎实的科学学识,他也难以成就杂交水稻研究的卓越功绩。因此,年轻人除了要培养坚定的责任感,更应努力提升自己,具备实现责任的能力。

世界的复杂多样不仅仅体现在事物的复杂多变上,更有的是难以预知曾经的准备在哪一天会派上用场。只有树立超前的思维,我们才能尽可能避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窘境,而更多体会到厚积薄发那一刻的喜悦。

经验变通相融,应对未来不备

一考生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此言出自《文心雕龙》,与当代中学生历经多次模拟考试、终至高考的历程颇为相似。然而,生活之中,并无模拟之途,唯有凭借经验与变通,方能应对未来之不测。

俗语有云:“机会往往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然而,面对充满未知的未来生活,我们又该如何应对不备之情形呢?诚如古谚所云“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我们当以自身累积之经验,与机智懂变通的头脑相结合,以应对突如其来的生活难题。经验的积累,实乃生活之真谛,防患于未然。邓清明初心不改,一飞冲天;桂海潮刻苦学习,圆梦太空;屠呦呦发掘青蒿,悬壶济世。经验的积累,对于面对未来生活的挑战,实乃宝贵之借鉴。我们当注重提取生活经验,以备未来之用。

然而,经验虽重要,但变通之智慧亦不可或缺。若一味依赖旧有经验,往往易犯经验主义之错误。过去的经验,未必适用于当下新问题。面对未来的种种不可测,我们当因势而变,发挥创新思维。周总理面对外国记者之不友好提问,一句“战利品”便让对方自惭形秽。我们当在不备之时,灵活应变,以巧妙之方式解决问题。

经验与变通,两者相辅相成,方能应对未来之不备。未来已至,万事难以完备;唯有因时而变,看变化而应对不测。生活非高考,没有模拟题。它如同秋风扫过的枯叶,何时飘落无人知晓;又似投入水中的石头,荡漾几圈难以计数;生活也不是选择题,而是主观题,需我们自行书写答案。将经验与变通相结合,正是将知识与题干相融合,以应对未来生活之不确定性。

“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我们无法预备未来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所有问题,更无法如高考般事事有备而来。因此,经验与变通的使用尤为重要。我们更应将两者相结合,以应对未来之不备。经验与变通携手并进,应对之法存于心中;未来之不测难以预料,唯有巧妙应对方为上策。

(编辑:关晓星)

强调了有备无患的重要性,通过高考和生活规划的例子说明了准备的必要性,提倡适当地准备,以便在事物发展的早期阶段就能掌握规律,做出积极的应对。

讨论了保持“无备”心态的重要性,这种心态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能够灵活应对突发情况。用撒贝宁的应变能力作为例子,说明这种心态的实际应用。

揭示了“无备”心态背后实际上需要“有备”的基础。通过外交和体育比赛中的例子,说明了只有通过日常的准备和积累,才能在关键时刻灵活应对。

引用巴乔的话,强调了在不确定的时代中,新时代青年应该摒弃消极态度,积极进取。鼓励青年人培养前瞻性视野,提前规划并付诸实践,同时保持一颗“无备”之心,勇于面对挑战。

引用《中庸》中的话,强调了预先准备的重要性,并用学生备考作为例子来说明古人智慧在现代依然适用,巧妙点明了主题。

提出了一个反论,即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做到万事俱备,质疑是否有必要做过多的准备。

作者回应反论,认为准备不仅是预先规划,也是提升随机应变能力的基础,进一步强化了准备的必要性。

通过历史人物戚继光的例子,展示了准备和随机应变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回归现实,指出社会中各种准备的必要性,强调即使无法面面俱到,仍须尽力规划准备。

文章开头引用了《文心雕龙》的名句用以比喻当代中学生通过多次模拟考试来准备高考的经历。这一比喻既贴切又生动。接着,文章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主题,也引发了读者的思考。

通过引用周总理的例子,生动地展示了变通之智慧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妙用。这些例子不仅展示了变通的力量,也教会了我们在面对问题时应该如何灵活应对。

结尾提醒我们无法预备未来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所有问题,因此更需要将经验与变通相结合来应对未来之不备。这一结论既是对前面论述的总结,也是对读者的一种启示和鼓励。

猜你喜欢

变通例子心态
透析经典模型 灵活拓展变通
有轻松的心态 才能克服困难
《团圆之后》:“戏改”的“一个鲜明的例子”
做谦逊的人
初中英语课堂妙用“举例子”
从俗从宜,各安其习——《理藩院则例》对《大清律例》刑罚规定之变通
用通俗的例子打比方
还是“看掐架”心态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举例
英汉翻译中的意象转换与变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