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堂氛围感的营造
2024-09-25裴雪晴
教堂建筑不仅是一个宗教仪式性场所,也是历史文化的继承者,它的发展是对历史文化最好的表达和缩影,通过教堂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地区所特有的文化环境。本文通过对教堂氛围感的研究,以场所精神作为突破口,分析西方教堂在氛围营造上的方式。
1.引言
基督教是从公元一世纪巴基斯坦地区发展而来,主要以当地犹太人的生活和其信仰的环境为基础逐渐发展开来。公元313年的“米兰赦令让本来不被官方承认的基督教成为具有合法地位的官方教会,其承载体-教堂由此开始兴盛的建造过程。随着信仰以宗教形式逐渐在人类的社会活动中占有一席之地,基督教堂类建筑作为承载精神功能的载体,慢慢成为城市空间中的标志性建筑类型。对于教堂建筑来说,如何不断传承教堂的灵魂被认为是教堂场所空间存在的意义。本文从建筑现象学中的“锚固”入手,通过对东方日本三教堂和西方哥特教堂对于“锚固”中的文化和地域入手,来分析此类建筑如何将无特征的同一、均质的场地转化为人类可以在内部完成人类活动的“行为场所”。
2.建筑现象学
2.1建筑现象学
建筑现象学从哲学的层面来说,可以分为建筑场所现象学和建筑知觉现象学,两者的区别在于建筑场所现象学是为了解决建筑本体意义的确实,从而引申出舒尔茨的“场所精神”和霍尔的“锚固”理论,而建筑知觉现象学是为了解决建筑设计方法的缺失”从而引申出帕拉斯玛的“建筑知觉”理论和卒姆托的“氛围”理论。两者都是为了解决建筑作为存在空间带给人的即视感。
2.2 场所精神
诺伯·舒尔茨在《场所精神——走向新时代的建筑》中提到过,对于古代罗马人来说,他们认为任何一个独立的本体都拥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灵魂个体,这能带给本体“灵魂”并随着由生到死的追随,这也决定了他们特别的感觉和知觉。这种感觉可以由具体的建筑的空间形态、建筑造型、材料组织以及组成元素等可以被人的感官所捕捉到的实体表现形式,使人们可以通过场所来达到和场所精神的联系,来获得更为深层的心灵感悟。
2.3 锚固
“锚固”本身是一个结构上的专业术语,通俗来说是让建筑更加牢固坚实。史蒂芬·霍尔在“场所精神”的基础上转向对建筑本体的表达,重新诠释了“锚固”,即建筑物被束缚于所在的特定地点,同环境的历史发展背景相集结。这比喻了建筑和自然的关系,其存在的关系决定了建筑的形式风格是存在于场所空间中的艺术,是建筑实现定居目标的最高表现形式。
2.3.1“锚固”于场所营造的内涵
教堂空间场所的氛围营造是建筑设计的灵魂所在,建筑是存在空间的具现,是保持人与自然的一致性,场所是一个“集结”,由物质自身的本质、形体、质感、颜色等种种有实体的物所组成的一个整体。而教堂作为基督教信徒的一种精神象征,关于教堂氛围的存在被视作一种能“实体化”的空间精神语言的情感表达,是对空间的“实化”和“加强”,让信徒有一种归属感和方向感。锚固主要在文化、历史、地域等要素中进行,从现象学的角度来说是具有抽象性的。蓝格曾经说过:建筑只能诞生在整体环境是有形存在的实体空间中,因此从“锚固”现实的意义上说,要通过对场所的把握和空间的体验,充分运用场地的地形,对场所中的光风水与气候等自然现象相融合,延续当地的文化、材料以及建造方式,来表达宗教精神。这些元素将文化、历史、地域形象化和象征化,也就是使场所精神具象化。
3.西方教堂
3.1早期哥特教堂历史文脉的发展
早期建筑经过了古典建筑、拜占庭建筑、罗马式建筑的发展过程,到哥特建筑时期,哥特建筑是中世纪建筑发展的最后一个发展阶段,也是高潮的发展阶段。从11世纪哥特建筑开始兴起到14世纪哥特建筑走下神坛,这三百年来,教堂作为最重要的载体成为这一时代的显著成就。生活在文艺复兴时代的人们称中世纪为黑暗时期,教会的专制统治对于人性不断压迫和剥离,当时发生的一系列传染病比如黑死病等给人们本就落魄的生活雪上加霜。这时候基督教宣传自己教义中的伊甸园,是人们向往的天堂,也是生活在黑暗水火中的人们对于光明天国的向往和追求。是去往天国获得上帝眷顾和恩赐的唯一的精神场所。早期的教堂一直以巴西利卡形式而存在,也就是常说的罗马时代的公堂形式,大多数是长方形由一个中堂和两个侧厅组成,两者之间用柱子作为分隔,有半圆形圆室,随之发展的罗马式教堂的圆形石砌拱顶,继之而起的就是哥特教堂,有修长的立柱与交叉的肋拱为内部特征,高耸的尖顶和轻盈的扶壁为外部特征,可谓教堂的神秘色彩达到了顶峰,每一处都宣扬着“唯灵主义”。
3.2哥特教堂的场所空间语言
3.2.1哥特教堂空间语言的产生
哥特教堂存在的意义在于表现、承载着中世纪宗教哲学的历,场所的意义在于其与其他客体的关系,在于客体所“集结”为何,这好比是一种精神上的数学函数,有认同感所评判,隐含着一种归属感。我们称场所的营造为建筑,通过建筑这种精神“实体化”的构建,人赋予了它所想传达的具体意义,在赋予意义的同时,又将其形象化和象征化,使它真正成了一个“虚实结合”的整体。因此对于哥特教堂来说主要体现在心理映射方面,被空间场所体现的精神作用人的意识结构所“集结”。在设计方面的体现,是东西向的进深层面的空间,两侧拥有结构纤细挺拔的壁柱,壁柱向内均匀延伸排列直到圣坛,穹顶下的彩绘玻璃窗在阳光的照射下展现出了神秘的色彩,中段所带的玫瑰花窗象征天国的权威,当教堂仪式附属的唱诗班的神圣旋律回荡在安静肃穆的空气中,教堂的各种元素都仿佛活过来一般,告诉信徒们上帝就在身边。
3.2.2哥特教堂空间语言的构成要素
建筑空间其实就是“自然”和“人为”的元素组成的一种综合体,需要通过直截了当的存在要素向人们传达一种精神的力量-信仰,然而这些直接的元素又要让中下层阶级的人能感受到其传达的“力量”,由此雕塑、壁画、造型灯艺术形式便成了这样一种载体,这些元素共同组成了完整统一的哥特场所空间。在哥特教堂的内部,建筑立面、内壁、神龛、柱墩、壁柱充斥着艺术家们关于基督教的精神理解,雕塑呈现给信徒三维的感觉,玻璃窗上的上帝、天使、先知的绘画惟妙惟肖,在自然光线的渲染下,富有神秘感。在建筑形式设计方面,正厅和侧廊两个交叉的空间暗示着上帝受难的十字架,玫瑰花窗象征天堂,玫瑰花窗上的绿叶图案隐喻着那些得救的灵魂;内部从形式到尺寸无一不代表着圣数,高耸的尖顶,直冲云霄代表通往天堂的通道。哥特教堂气氛性的光线代表着神的象征,整体几何性分割的结构代表着对哲学宇宙的形象化。总体来说哥特式教堂是浪漫式场所和宇宙式场所的综合体。
3.2.3哥特教堂空间语言的表达
教堂的空间语言准确来说是用来体现一种“精神”秩序,这种“精神”的秩序除了和基督教本身的教义相关联还和中世纪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宇宙观相关联。基督教中将天堂的秩序划分为四个大类,分别是上帝、天使、先知、信徒,而现实设计中也遵循了这种秩序划分。《圣经》中曾经写到过:“我是大门,从我而入者,必将得救”。巴黎圣母院入口大门处的门楣上的雕塑设计是按照圣经中的启示,通过这种启示来一层层地展开设计。最上层的就是天国的主宰者—上帝,其次是天使,中层为先知,下层为信徒。建筑空间的语言不光是通过建筑形式上的符号来进行诠释的,也包括其空间内容上的诠释,究其根本,内部的每一个要素的原型除了出自《圣经》就是对现实生活的映射。
3.3总结
虽然哥特建筑内部空间是在艺术形式基础上组合而成,但是对于场所的“锚固”来说,这就是动态的,是体现上帝精神的存在,是神圣信仰的传承。如何实地感受教堂所传达的精神,是通过非符号化的语音来体现的,这才是空间语言的实体表现。梅洛·庞蒂曾经论及物和精神的时候说过,必须以某种方式进入到场所的空间中,通过身体在横向和纵向上完全进入到某个场景,全方位地体验“虚无”的精神。哥特教堂以巴西利卡为基础的形式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其独特的空间纵向传达的进深感,当人们的身体和灵魂从入口径直向着圣坛移动的过程中,使人在心理上和身体上都加剧了与场所的融合,更加强调的是感觉上的“集结”。这种隐喻的意义形成的精神空间同“锚固”相关联,使建筑本体和其所表达的精神内涵之间建立起有意义的联系,更加加剧了人的方位感认同感。西方教堂建筑由技术的发展满足了宗教的需要,无论是壁柱、尖券、玻璃、壁画、雕塑都体现了当时精湛的技术和高超的审美表达方式。
结语
不管是东方教堂还是西方教堂,作为纪念性意义的宗教仪式场所,教堂建筑都离不开对宗教精神的“锚固”,需要传达一种精神和灵魂的构成。建筑的设计过程必须从这种精神的根基向上延伸,让建筑“锚固”在这样一种环境里,从而创造出神圣的氛围。基督教不仅表达了现实的人对‘虚无’的神圣追求,也是现实的人对于神圣彼岸的渴望。现实世界无法以现实客观存在的事物形象来直接反映这种圣地,因此象征或者隐喻所形成的氛围是建筑同基督教“锚固”的主要内容,用隐喻或象征表达的精神内涵来和建筑本体发生“集结”,使建筑本体成为一种独特的精神场所。
参考文献:
[1] 傅立宪,杨斌.论西方传统建筑艺术中空间与场所的象征意义:以哥特式教堂为例[J].美与时代(上),2017(3):71-73.
[2] 张弛.中国寺庙与西方教堂建筑之异的文化解读:从白马寺和东堂说开去[J].怀化学院学报,2009,28(3):26-27.
[3] 殷霄婵.西方现代教堂建筑设计形态探研[D].郑州大学,2010.
[4] 王禹.彼得·卒姆托空间和场所设计的现象学还原[D].南京工业大学,2020.
[5] 卢晓晓.场所理论视角下建筑空间光环境设计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6] 殷霄婵.西方现代教堂建筑设计形态探研[D].郑州大学,2010.
[7] 刘念.中世纪哥特式教堂的场所精神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
[8] 李亮亮.当代教堂空间氛围营造方法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2.
[9] 戈心怡.关于安藤忠雄建筑中自然调和理念的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2(3):102-103.
[10] 刘峣.浅析安藤忠雄的设计中的光与影[J].美术教育研究,2021(24):88-89.
[11] 张瑞英,孙胜男,赵琳卉.浅谈安藤忠雄水之教堂的生态设计[J].四川建材,2021,47(5):50-51.
[12] 安藤忠雄:创造永存记忆深处的建筑[J].艺术当代,2021,20(3):72-76.
[13] 罗子意.从安藤忠雄与妹岛和世谈现代日本建筑对传统文化的继承[J].西部皮革,2020,42(10):141.
[14] 黄丽婷.从日本建筑文化看日本“美意识”的双重性[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9(4):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