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建筑保护中的音乐性空间营造

2024-09-25成嘉豪

上海工艺美术 2024年3期

随着城市的现代化发展,历史建筑如何得到合理利用缺乏明晰的指导和建议,导致当前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存在着不少现实挑战。本文从音乐与建筑互通的角度出发,通过音乐性空间营造的理念,以历史建筑水乐堂的改造为例,尝试探讨跨界设计的空间营造方法能否提升建筑空间感知,削弱新旧建筑差异,更好地将其融合。

引言

上海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现代都市之一,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保护和传承历史建筑成为一项重要课题,这些历史建筑见证了上海从小渔村到国际大都市的发展历程,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从1843年至今百余年的发展,上海涌现出一批极具特征的现代建筑,这些历史遗留建筑展现出历经岁月打磨的上海城市风采,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共同塑造了上海特有的城市空间格局。

自改革开放起,上海城市面貌和建设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升,生动展现了城市空间与景观的活力,但与此同时,人们也开始意识到历史建筑在城市文化传承中的不可或缺性和重要性。在城镇化推进的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新兴城市与区域的建设发展,同时也必须直面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相关问题,特别是对历史建筑、城市的文化传承、空间布局及其独特风貌的保护。历史建筑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保护和利用好历史建筑,对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和传统风貌、提升城市品质意义重大。

一、研究背景

历史建筑保护对于城市规划和建设至关重要,这些建筑代表了城市的历史和特色,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历史建筑可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吸引力,增加城市的软实力,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也与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适度地保护和开发利用历史建筑可以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就业增加提供新的动力。

然而,历史建筑保护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历史建筑的老化和损毁问题日趋严重,很多建筑面临倒塌和破坏的风险、拆除和改造的威胁、缺乏适合的保护政策,以及专业人才和技术。

历史建筑的保护效果存在着两种极端差异:一方面是采取了“冻结保护”的方式,这种方法可能会破坏历史建筑原有的历史文化意义和价值特征;另一方面是放弃“真实性、整体性”原则,采取更激进的手段,比如根据现代建筑和使用需求改变历史建筑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和平面布局,使之变得“灵活”但失去了其本质价值。

二、音乐与建筑的“跨界互通”

长久以来,音乐和建筑被认为是两个独立的艺术形式,它们之间似乎没有直接的联系,然而深入研究后发现,二者在历史演进中呈现出相对一致的节奏。从艺术内在价值出发,音乐借助声音元素,通过多样化的音乐表现技巧,编织出具有时间属性的艺术创作;相对地,建筑则依托实体材料,运用各种建筑表现手法,构筑出多样化的艺术空间。因此,音乐和建筑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这句常被引用的比喻表达了建筑和音乐之间的相似性,尽管它们属于不同的学科领域,但两者都具有视觉和听觉上的和谐、节奏、对比等美学元素。历来有许多学者探讨建筑和音乐之间的联系,使得这两种艺术形式之间的类比不再局限于文学意义上的隐喻,为探索音乐和建筑之间的“跨界互通”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音乐与建筑在历史发展中的互通

在西方的艺术发展历程中,音乐与建筑都曾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岁月,服务对象以教会为主,由此铸就了两者间紧密的联系。自11世纪以后,由于教皇与君主之间的权力纷争,教会权威出现了动摇,其对艺术文化的独占局面被逐步瓦解,音乐艺术与建筑艺术均迎来了阶段性创新发展。独特的罗马式建筑逐渐演变为哥特式建筑,尖顶和飞扶壁等元素成为建筑中常见的装饰部分,突显了艺术性。此外,音乐逐渐跳脱出宗教框架,开始重视其自身的审美价值。自文艺复兴阶段起,无论是建筑设计还是音乐创作,均展现出独特而典雅的艺术风采。

(二)音乐与建筑在自身结构上的互通

在音乐艺术领域,作品的精髓在于其内部层次和宏观fsF+mhxdL5CpUtdHQHSZOQ==理念。换言之,每一部音乐创作都是一点点打磨逐渐成型的,其艺术架构主要围绕时间维度展开,而其空间维度上的组织结构相对较弱,却是构成作品根本性要素。至于建筑艺术,则是通过对空间序列的精心编排来表达,依照既满足物理空间需求又契合艺术创作意图的特殊形式,在空间内巧妙地组合各类元素,构筑起建筑的核心结构。从自身艺术结构的角度来看,音乐和建筑存在着明显的互通性。

(三)音乐与建筑在处理方式上的互通

音乐与建筑在处理方式上的互通,主要反映在音乐旋律处理与建筑结构的设计上。旋律处理主要涉及的是音乐创作中旋律的呈现方式,它依赖于音调的高低、响度的强弱、节奏的快慢等元素形成的组合规律和技巧,如运用反复、对照、变奏等手法。另一方面,建筑结构的设计则关注于空间框架的生成方法。包括形式感、比例、装饰等。因此,可以说音乐的旋律处理和建筑的结构手法在本质上是相似的,都是创作艺术的方式手段,包含多种形式,需要相互配合使用。

(四)音乐与建筑在外界表征中的互通

不论是音乐还是建筑,作为艺术形式,向外界表征都是创作的核心目标,一方面是音乐呈现出建筑般的宏伟,另一方面是建筑散发出音乐的和谐韵律,也就是说,这两种艺术门类在表现手法上实现了跨界互通。音乐可以通过其特有的方式,为人们营造出一种可视化的感官体验,引领我们借助音乐的桥梁,走进心灵中构建的建筑空间。对比之下,如海牙音乐舞蹈中心的形态如音乐旋律般起伏,曼彻斯特音乐厅具有模糊的灵动和活泼的特点,以及日本爱知县音乐桥梁等能演奏音乐的建筑,都体现了建筑的音乐性表征。

综上,音乐和建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主要体现在历史发展、自身结构、处理方式和外界表征等方面,通过深入研究它们之间的联系,可以更好地理解音乐和建筑的内涵,并借助它们之间的关联促进它们相互影响和共同发展。而新旧建筑的融合类似于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融合,即使在错综复杂的环境和时空背景下,也能因为共同的主题和情感共鸣而实现融合。

三、历史建筑保护中的音乐性空间营造:以上海朱家角水乐堂为例

(一)改造背景

这座面积约有1200平方米的水乐堂,位于朱家角古镇漕港河北侧,西井街南段东侧,毗邻漕港滩3号,它沿街而建,紧邻河流,与古镇内的圆津禅寺隔河相望。水乐堂在更新改造之前,原本是朱家角供销社所在,一座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传统三进式民居,也是被划入上海历史建筑保护规划的重点项目之一。2007年音乐家谭盾莅临朱家角,被僧侣的吟诵与钟声激发创作灵感,那声音的独特性深深地触动了他,因而才有了水乐堂的更新改造。

(二)改造理念

此项目由谭盾与日本矶崎新建筑事务所共同策划,其构思在于设计一个多功能的艺术空间,主打“音乐建筑/建筑音乐”的概念,将水的元素融合到了建筑空间和表演之中,力图实现“在水中,可以看到音乐,可以听到建筑”这样一种创新性的音乐建筑理念。其极简的建筑设计为音乐和视觉留出了无限的空间,而老宅外貌依旧保留着水乡民居的原始风貌,也融合了环保理念、水乡文化和天人合一的哲理。

(三)保护内容

基于对原有的三组老宅的建筑风格、形式、材料和结构进行仔细甄别,在保护整治过程中,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利用本土传统工艺及原料,对建筑立面、窗框和门扉进行了精心修缮,沿街建筑的外观恢复了往日的水乡风貌。同时,对内部旧院墙的历史痕迹予以保留,并实施了加固与去盐等细致入微的修复工序,使得新筑墙体与古建之间呈现出一种和谐的对比之美。

(四)改造内容

为了赋予建筑节奏感和韵律感,将其塑造成容纳音乐的器具,模糊掉音乐与建筑间的界线,同时与古镇河流及静谧的禅寺在情境上产生共鸣。水乐堂的改造分为建筑结构和室内空间两部分,通过玻璃幕墙的巧妙设置,既分隔又连接室内外空间,与隔岸的圆津禅寺在空间上形成对望。

1.建筑结构改造

该建筑原始布局为三进院落式,其中临街部分为两层楼高,而濒临河畔一侧则为单层结构。为了适应现场观赏及座席的实际需要,同时确保室内外衔接,将河岸侧建筑部分提升至两层,与街道一侧形成连续整体;在维持原有木构架的基础上,引入轻钢结构作为支撑,不会对原有木构架基础造成任何干扰。另外还在庭院加盖天井,并选择了深灰色的钛锌板作为屋顶材料,与周边环境相融。

2.室内空间营造

室内空间以“水”和“禅”为概念,主要运用木材的天然色泽,并以浅色调、纯白与黑色作为核心色彩搭配。表演空间中经过改造后的独特圆形屋顶,从下往上看像一轮明月,这是由纯银打造,建筑空间的音效也由此提升;此外,室内的多种元素如楼梯、地板、立柱等,均以乐器为设计灵感,例如水地板区域既可以作为舞台,也可以成为座位,完美地诠释了建筑与音乐融合的理念。

(五)改造意义

水乐堂是一个极具历史建筑保护和改造特色的范例,它不仅完好保持了其原始风貌,对外墙进行了细致修复,并且对具有历史价值的元素给予了保留。此外在建筑内部结构、布局及装饰等方面也实现了创新性尝试,在水乐堂的内部空间设计、细节处理、材料选择以及意境营造等方面,都完美地融合了音乐元素。这座古建筑被赋予了全新的功能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实现了音乐与建筑的和谐统一,使得建筑本身成为音乐艺术的实体舞台,进一步拓展了沉浸式剧场的理念。

因此通过合理的改造设计,融入多元艺术元素,不仅可以提升空间给人的丰富感受,增强人与建筑之间的互动,同时削减新旧建筑之间的差异,更好地实现二者之间的融合,这一理念为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改造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四、跨界融合与历史建筑保护未来展望

(一)艺术与建筑的跨界共生

水乐堂内的各种实体材料都被用作表演中的“乐器”,扩展了音乐表演的音色多样性,允许有机地融合不同风格的声音,从而为观众提供不同且震撼的感官体验。音乐与建筑在某种程度上都追求节奏与韵律,关注人的体验,虽然二者创造体验的方式各有不同,但无论是沉浸在音乐旋律中还是建筑艺术里,人们都能从中体会到精神上的熏陶与心灵上的欢愉。

我们可以打破传统的建筑设计模式,使建筑与音乐跨界融合。通过对空间的抽象表达,让建筑与音乐相互交融,将音乐所具有的情感共鸣力量赋予建筑,使建筑成为一个融合多种感官体验的感知空间。此外还可以让建筑与各种形式的艺术相互融合,从而实现建筑在不同艺术领域的跨界共生。

(二)未来历史建筑保护的创新改造

历史建筑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它们的保护和改造方式各不相同,这取决于当地保护历史和文化遗产的理念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一方面,我们应当运用多样化和创新性的更新改造手段,让历史建筑在现代社会中有机存在;另一方面,需要构建一套科学的保护理念及技术路线,仔细考量所采取的历史建筑保护手段是否恰当,并顺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在历史建筑保护与改造策略方面,我们需要转变思维,探索有效的历史建筑保护策略和方法,加强历史建筑保护意识和法规建设,提高保护技术和手段,促进跨部门合作,这样可以更好地保护丰富多样的历史建筑,让它们焕发新生,以满足现代生活和城市功能需求,让它们为我们的现代社会增添魅力和价值。

结语

在上海这座城市中,历史建筑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城市的骨架和灵魂,保护和传承历史建筑是对城市记忆的延续,也是对城市品质的提升,上海的更新实践不仅是对历史的回应,更是对未来发展的探索。建筑连接着历史与当下,伴随着城市更新的步伐,上海的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实践将持续演绎城市发展的新篇章,也将继续见证一座城市对待自身历史文脉时的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1] 陈侠.传承与发展[D].同济大学,2007.

[2] 辜元.论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的科学性与创新性:以上海市朱家角古镇“水乐堂”为例[J].中国名城,2013.

[3] 王丹.浅谈音乐与建筑之间的互通关系[J].艺术评鉴,2019.

[4] 罗昊.音乐视角下的历史环境保护与更新[J].山西建筑,2019.

[5] 胡倩,高桥邦明,戴洁娴,小林怜二.水·音乐·建筑:朱家角谭盾水乐堂[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13.

[6] 银慧军,徐志博.谭盾沉浸式剧场音乐:《水乐堂·天顶上的一滴水》“实景”音乐思维评析[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