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近代“工艺”与“美术”等概念的辨析

2024-09-25范佳敏

上海工艺美术 2024年3期

近代中国伴随“西学东渐”,西方现代知识体系不断侵入,人们形成了将“美术”视作自由的、高贵的艺术,而“工艺”被视作卑微的艺术观念。这一观念的变化导致20世纪20至30年代,期望借助美术提高工艺地位的新工艺运动。这也使得传统“工艺”观念的转变和现代“美术”思想的兴起,催生出“美术工艺”与“工艺美术”等概念。文章通过“工艺”与“美术”等名词概念的辨析,厘清近代中国“工艺美术”的基本内涵和发生境遇。

一、关于“工艺”

“工艺”一词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今天“工艺”作为传统与现代、技术与艺术、工艺与工业的结合体,呈现出多元而复杂的内涵。在中国古代“工艺”原指技术性的手艺或技艺,与“百工”“工巧”“工技”等词有密切联系。“工”指代阶级和工作范畴,对应手工艺时代的工部和工匠,“艺”则指代较高程度和水平的技艺。《周礼·周官·考工记》言:“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

“工艺”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卷五“图画”分类,“凡此数公,皆负当时才名,而兼擅工艺。”

晚清西学东渐时期,“工艺”一词开始对应西方工业范畴的技术概念“technology”“mechanical”,例如,福州船政局下设“求是堂艺局”(1866),专门学习法国造船技术和英国驾驶技术。丁韪良《西学考略》(1882)中使用“工艺院”“精艺馆”描述西方教育,前者是指学习满足日常供给所需的工程类学校,后者是专于学习物之美的艺术学校,包括音乐、丹青、雕镂。此时的“工艺”多涉及器具制造、房屋营建,特指测算、制图之学。

日本明治时期将“technology”译成“ ”(1873)、“ ”(1885)、“工”“工”(1891),1870年在工部省设置之前起草的《工部省设置宗旨书》中就使用了“工艺”一词,这里的工艺被理解为近代机器工业技术。1887年《东京图书馆工艺书目录》记录了从国外引进的工艺类书籍,“工芸”被译成“Technical”“Art”“Arts and Manufactures”。

民国时期“工艺”的定义则更为广泛,指将原料或半成品加工成产品的工作、方法、技术等,1917年许衍灼在《中国工艺沿革史略》中将“工艺”指代为百工技艺。(见图1)随着时代的变革与发展,工艺的概念与美术趋同,1936年傅抱石《基本图案学》中认为:“工艺兼备工业与艺术者”。因此工艺兼有实用与美、工业与艺术的概念。

二、关于“美术”

“美术”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代王允《论衡》11卷之中,而现代意义的“美术”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借用汉字创造出来的新词。1873年日本参加奥地利举办的维也纳世博会,由于欧洲的艺术分类与东方有很大区别,一时间没有名词对应西方艺术的分类,经过激烈讨论后使用“美术”一词对应西方“fine art”的概念,德语“Schone Kunste”、英语“fine art”、意大利语“belle arti”、法语“beaux-arts”,指代美的艺术。最早于1872年(明治五年)已出现在太政官布告中,对应维也纳博览会第22、24、25展区内容。(见图2)但当时“美术”与“艺术”概念是混淆的,在具体展览中的分类并没有像西方一样将美术fine art独立出art,同时“艺术”还包含了“工艺”这一层面的含义。据柳宗悦研究,“美术”作为纯艺术fine art的概念真正普及推广的时间是1886—1911年之间。根据刘家鑫翻译手岛邦夫的最新研究,1875—1886年(明治八—十九年)之间西周创译“美术”对应欧洲“fine art”。

中国受到日本文化的影响,最初引入“美术”概念时,也是与“艺术”概念混用的,直到新文化运动之后逐渐开始将美术置于艺术之下。根据黄河清翻译马西尼的研究,“美术”一词最早出现在李筱圃的《日本游记》(1880),此外“博览会”“美术会”等词汇也已经在日本流行。陈振濂曾对“美术”一词在近代是如何被引进中国的问题做了详细的考证,他认为王国维是“美术”用语的开拓者,刘师培是定位者,鲁迅是全面推行者,而精确的定义则是在1913年到1920年之后。1920年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日刊》《绘学杂志》上发表《美术的起源》,文章称美术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广义上指美术、文学、音乐、舞蹈,狭义指建筑、造像(雕刻)、图画与工艺美术,而图画包括图案,工艺美术是包括装饰性的工艺品的。(见图3)这个观点和鲁迅对于美术的定义有所不同,鲁迅对于“美术”的定义是不包含工艺品的。笔者以为蔡元培对“美术”的界说更具时代性和包容性。

综上来看“fine art”纯艺术的意涵于16世纪意大利开始萌芽,17〜18世纪普及欧洲,19世纪波及东亚。日本因参加世博会之际于1873年发明“美术”一词对应“fine art”,起初不为大众所明辨,只是在专业领域流通,与“艺术”概念含糊。自1886年开始逐渐清晰,至1911年普及大众。1902年王国维将“美术”意涵指向“美学”,廓清“美术”与“工艺”,1919年蔡元培的界定明确了现代的“美术”意涵。

三、关于“美术工艺”与“工艺美术”

在欧洲“fine art”的概念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起初美术与实用美术的概念区别不大,都是包含在art(艺术)之中,但1900年巴黎博览会前,已将美术分为纯美术和装饰性实用美术两大类,日本因为参加博览会开始接受西方艺术分类标准,将“工艺”区别于“美术”,这一分类使得“工艺”从“美术”中分离出来。明治之前的日本对于“美术”与“工艺”这两个概念并没有明确的区别,通常被理解成今天“艺术”的概念。1872年之后开始出现“美术”这一概念对应fineart,本来应该是与“工艺”形成区分关系的,但是由于日本传统工艺的特殊性,导致了美术“与”工艺的概念边界不清,也导致了“美术”概念的模糊。形成了美术=艺术,工艺=美术,工艺=工业。“工艺”作为一个古老的词语与“美术”这个新名词发生碰撞,从词义发展的轨迹看,近现代“工艺”的内涵被不断缩小并逐渐纳入“美术”范畴中。

随着莫里斯发起的“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的不断深入,工艺与美的联系又得到加强,“美术工艺”种类包括:金工、漆工、陶器、瓷器、木工、珐琅、染织、竹工、皮革、剪纸等手工艺术。1900年后,中国一批留日学生开始成立翻译与出版机构,其间包括“美术工艺”在内的大量日文新词被引入中国,“美术工艺”传入中国之后,又被称为“工艺美术”。例如1929年陈之佛的文章《介绍美术工艺之实际运动者马利斯》刊行于《一般》第八卷第三期,文章介绍了“美术工艺”的倡导者拉斯金和威廉·莫里斯。1936年陈之佛又在《美术与工艺》中对这一词源进行考察,认为“美术与工艺”是源自莫里斯和他的朋友科勃旦·山特孙1888年使用的“arts and crafts”这一概念,因为1888年的牛津英语大词典中没有该词。今天我们用“艺术与手工艺”对译“arts and crafts”。

四、结语

总体看来,“工艺”曾包含技术与艺术的概念,甚至包括了科学及工业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脱胎于技艺的“艺术”(art)走向上层,“工艺”则逐渐下层,被“美术”(fineart)这一新的概念所代替。但“美术”最初只被理解成“美的艺术”,等同于“艺术”,又包含“工艺”的概念。随着东西方文化的深入交流,美的艺术和工匠的技艺从统一走向分离,20世纪初,以“美学”为理论基础,逐渐摆脱“工匠之艺”,审美意涵得到加强,新文化运动后,“美术”作为(fine art)纯艺术, 归属于“ 艺术” (a r t ) 之下, 与实用的“ 工艺”区别。“美术”在“美学”和“工艺”之间找到了合适的位置,“工艺”多义则被解构,具有工业、技术倾向的“工艺”(technology)则由“工业”的概念取代,而具有艺术性和美学的“工艺”(crafts)则使用“美术工艺”“工艺美术”“手工艺术”这些概念代替。但是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混用的现象还是经常发生,伴随手工艺、民间艺术、设计艺术等学科的兴起,情况变得更为复杂。

本论文为国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22AG015)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封演,封氏闻见记[M] . 北京:中华书局,1958.

[2] 赵盼超. 中日近现代“工艺美术”词义演化考略[J] .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2.

[3] 应宜文. 20世纪初期中西美术教育改革比较研究[M] .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55.

LVXzUJjrQ2rDUUuXhCE06l8QmO7OzmklWKEffP8+5ZU=

[4] 大隈重信. 日本开国五十年史[M] . 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

[5] 贺晓舟. 晚清学堂艺术和工科大学的发生与演进:艺术学与工科的混沌期[M] .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9.

[6] 青木茂,酒井忠康. 日本近代思想大系17美术[M] . 东京:岩波书店,1989.

[7] 柳宗悦. 工艺文化 [M] .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0-31.

[8] 手岛邦夫. 日本明治初期英语日译研究:启蒙思想家西周的汉字新造词[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9] 马西尼. 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十九世纪汉语外来词研究[M] . 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

[10] 陈振濂.浙江大学美术文集(上卷)[M] .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11] 鲁迅. 播布美术意见书[J],教育部编纂处月刊,1913.

[12] 陈之佛,李立新,李华强. 陈之佛文集[M] .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13] 李有光,陈修范. 陈之佛研究[M] . 江苏:江苏美术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