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近代学校手工与手工艺教育

2024-09-25吴振韩顾媛媛章林泉

上海工艺美术 2024年3期

“手工”与“手工艺”虽有两字重合,但其实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手工一般指靠手的技能所做出的工作,强调用手操作,并给予手工劳动的报酬。手工常用劳力、劳动和劳作联系在一起,强调手的功用。而手工艺不是指一般的手工,而是指具有高度技巧性、艺术性的手工,如挑花、刺绣和缂丝等,是将审美活动融入其中的手工,是一种极为特殊且高级的手工。但在近代中国极其特殊的历史文化语境下,在中国教育巨大转型和变革之中,这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在教育领域却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其实,手工教育主要指当时图画手工中的手工,比如金工、木工、纸工和泥工等(图1),这类教育主要停留在幼儿园、小学堂、中学堂等范畴内,具有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的特征,旨在提高少年儿童的动手实践和审美感知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专门学校、大学院校、中等师范学堂和高等师范学堂中的手工教育,则具有专业教育的特征,属于学科和专业的范畴。对于学生而言,选择什么样的“科目”,基本上就是选择了什么样的职业方向。中等师范学堂和高等师范学堂内的手工教育基本模仿欧美和日本,如1906年两江师范学堂开设的“图画手工科”基本就复制了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的教学模式(图2);相较于手工教育,手工艺教育则主要集中在当时的女子学校、实业学校、补习科、专修科、手工传习所等,这类学校偏重短期、讲求速成、注重效益,相对而言,更加功利。这些机构教授的一般都是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刺绣、染织、陶瓷等手工艺,学员学成之后,能快速就业,创造价值。在当时,手工与手工艺教育,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施教方法等层面存在交融与合流的倾向,也充分地体现了当时中国教育的本土化特征,这些都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手工与手工艺教育都建立在“手”的物质基础之上

如上文所述,手工教育主要指的是金工、纸工、木工等项目,而手工艺教育主要指的是刺绣、染织和陶瓷等项目,不论是手工还是手工艺教育,皆是以“手”为基础。“手”是人或其他灵长类动物臂前端的一部分,是人体上肢腕下持物的部分。“手”是人类完成工作的必要工具,人类借助手来改造自然和创造自然。手工与手工艺教育都是通过训练“手”,来实现训练“眼”“脑”等官能。通过手的感知和体认,借助神经中枢系统通向大脑,来传导精微、细腻而微妙的感受和体验。既要得心,又要应手,实现心手相应,知行合一的目的。姜丹书特别注意“手的教育问题”,他认为“世界上一切人为物,都是手造成的;故手,是创世的工具”,从这个层面而言,手工与手工艺教育有着相同的物质基础,所以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共通与互融性。

二、手工与手工艺教育内容上存在一定的重叠

手工与手工艺教育内容有一定的重叠之处,很多学校结合本土的手工艺发展,因地制宜、因时施策,开设手工课程,这些手工课程有着清晰的传统手工艺痕迹,具有强烈的传统手工艺特征,这些现象的产生,有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客观因素。工业革命之后,依托于机械工业的批量化和标准化大生产是时代发展主流,但当时我国的机械工业才刚刚起步、屡屡受挫,生产的产品较为简单粗陋,无法与其他国家生产的同类产品相竞争,在国际市场上普遍缺乏竞争力。但是传统的手工艺产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技艺精湛、制作精美,反而在市场上销售较广,成为当时中国出口创汇的重要途径与方式;另外一个客观的条件是中国的手工艺文化资源极为丰厚,作为传统物质文化的载体和审美文化的象征,这些手工艺世世相传、代代相承,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这些优势资源自然而然地成了学校开发新课程的重要基础;还有一个客观的条件是,当时百业待举、百废待兴,在各种办学资源和条件极其受限的背景和条件下,办学者出于控制成本和预算的考量,也希望将传统手工艺纳入课程开发当中来,同时,传统手工艺领域还能够提供相对充足的师资和生源,因此,将手工艺引入学校教育具备很强的现实性和可行性。

(二)主观因素。在西风东渐的时代背景下,引入和学习西方的教育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教育的发展,但是随着教育实践的深入,其弊端也随之而来、不断显现,出现了一定的不适应性。可见,引进先进的教育制度固然重要,但是一定要建立在本土文化语境和现实需求的基础之上。当时,很多具有使命和责任感的中国教育家,在引进西方教育模式的过程中,并没有放任自流,而是时刻保持反思和警醒态度,当意识到西方教育模式的不足和局限时,遂有针对性地展开了西方教育模式的中国化和本土化实验,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实践与教学改革。将传统手工艺文化资源引入现代学校体系中来,正体现了这种中国化和本土化实验的目标和要求,因为,在当时传统的手工艺已经深深地钉上了中国身份标签,打上了本土文化的烙印,将传统手工艺引入现代学校课堂无疑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当然,这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当时中国的教育家们始终没有丢失民族文化自觉和自信,一直以教育的复兴与发展为己任。另外,从抢救和保护传统手工艺的角度来看,当时的中国民生凋敝、百业不兴,很多的本土手工艺也受到冲击和影响,濒临绝境。很多教育家深刻地意识到局势的严峻与紧迫,他们立足于现有条件,尝试着将手工艺纳入现代学校教育中来,借助现代学校体系来抢救和保护传统手工艺,这无疑也是一种新的教育实践与探索,如江苏如皋的沙元榘先生就在如皋女工传习所开设濒临灭绝的“贴绒”课程,“传习所特设此科,旨在保存传统技艺而发扬之”。还有一点也值得一提,维新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后,妇女独立和思想解放的意识深入人心,要实现女性解放和男女平权,首先需要借助教育的力量,让更多的女性接受教育,通过教育来提升妇女的知识、技能和素养,让妇女能够自食其力,从而实现自强自立(图3)。综上所述,各种因素的交织与作用,使得当时的手工教育并没有完全照搬西方,而是与传统的手工艺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具有一定的中国特色。

三、手工与手工艺教育都蕴含着“审美”精神

近代“科学与民主”思想渐盛,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流行。手工与手工艺教育都依托于“手”,手工教育不是简单、机械的体力劳动,而是借助形式多样的手工课程,来培养人的实践精神,提升人的动手能力。很多学校在开设手工课程时,都极其强调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互动,比如当时南京鼓楼幼稚园在开设手工课程教学时就强调要与故事、自然以及图画等三科的联系。手工教育旨在将“劳育”与“美育”等深入融合,提升人的综合素养。各个层次的学校手工教育都不是培养一般的体力劳动者,而是“诸育并举”,培养“全面”的人和“大写”的人。而手工艺教育更是集中于某种具体的手工艺当中,目的是培养具备高度技巧性、艺术性的手工艺人,并借助现代学校教育来保护、抢救和传承某种本土的手工艺。另外,手工艺加工的对象一般是工艺美术作品,工艺美术常指工艺品的造型设计和装饰性美术,因此,手工艺更加强调“审美”的价值与作用。综上所述,不论是在手工还是手工艺教育中,“审美”的概念都是融合和贯通彼此、统合和串联整体的。通用和统一的“审美”标准和要求,促使手工与手工艺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进一步融通和重合。

四、手工与手工艺教育都与“设计教育”有着密切的关联

工业革命之后,机器化、批量化和标准化的大生产成为时代主流,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机器化大生产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进一步细化了社会分工,在产品形成过程中,前端的设计与后端的制作逐步分离,设计师作为一种新兴的职业逐步独立开来。随着社会的变革,设计师作用进一步凸显,社会对设计师的需求更为迫切,自然呼唤教育来培养更多专业的设计师。由此可见,现代意义的设计教育是建立在机械化大生产基础之上,培养专门从事设计工作的人才,这类教育的逻辑起点即“机械生产”。而借助手工生产的工艺美术,仍然保持了人类最传统和朴素的方式,从作品的设计到制作,基本由工匠自己独立承担完成,他们既是设计师又是制作者,他们参与产品生产和物化的全过程。由此可见,不论在何时代,不论机器如何发达,不论生产如何高效,都无法完全替代手工劳动,同时在产品丰富和社会丰裕的当下,具备个性化和差异化的工艺美术产品,反而可能更受欢迎,其附加值或许更高,传统的工艺美术在今天仍然充满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目前来看,这两条路径平行发展、并行不悖。

可见,从产品的实现方式和物化过程的差异来分,今天的设计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是以机器化大生产为基础的现代设计;第二,是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传统工艺美术。基于此,今天的设计教育也包含这两个对应的板块和范畴。在机器化大生产的背景下,对工艺美术的冲击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将部分传统的工艺美术也纳入了“学校”教育中来,从而不再局限在传统的师徒相承、口口相授的固有模式之内,这也是近代以来,工艺美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清末民初,东西文化混杂,新旧文化糅合,使得中国的教育问题尤为复杂。事实上,近代手工、手工艺教育与设计教育之间有着本质区别,同时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当时低年级的手工教育,比如部分幼儿园、小学堂、中学堂中的手工教育,具备素质教育、基础教育和通识教育特征,某些内容较为贴近于今天设计教育中的基础部分。这部分手工教育后来转换为劳作、劳动教育,内容更为宽泛,且仍然在今天的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中发挥作用,起到提升普通民众实践能力和审美素养的作用;第二,当时高年级的手工教育,如高等师范学堂、大学校和大学堂中的手工教育,具备专业和方向教育的特征,如“图画手工科”,教授的是用器画(平面、立体)、图案等,这部分内容以机器化大生产为起点,建立在标准化和批量化生产的基础之上,更接近于今天专业设计教育中的主干课程部分;第三,当时的手工艺教育部分,比如传习所、职校、技校、夜校的手工艺教育,具备职业教育特征,它们对应的是今天设计教育中工艺美术教育的板块。当然正如前文反复提及的,这三个部分之间并不是界限清晰、泾渭分明的,它们之间彼此联系、相互交织,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结语

近代中国的学制基本模仿欧美和日本等国,复制和照搬了西方的教育模式,在当时那个极为特殊的时代,对于推进我国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问题。

第一方面,手工与手工艺被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从初创萌芽,再到早期成果,其间历经起伏波折。早期的手工教育受到西方教育制度的影响,基本模仿和复制了西方基本的教育模式,在当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推动了手工教育的发展。

第二方面,大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发现,纯粹西方的教育思想与理念并不能完全适应中国自身的发展,又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现象,部分教育界人士意识到问题所在,更是大声疾呼、奔走呼号,呼吁中国教育的中国化实践和本土化实验。因此,部分学校在手工课程开发中,大量地引入中国传统工艺文化资源,结合传统手工艺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进行中国化改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伴随着实业救国和实业教育的影响,部分学校更加重视手工与手工艺教育,很多学校吸纳了不少的本土手工艺师资,培养了大量的手工艺艺人,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三方面,在中国的传统社会,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往往是师傅带徒弟,言传身教、口传心授的模式,对于部分特殊的手工艺,则被纳入国家手工艺管理体系内,而将手工艺引入现代学校的教育体制中来,作为一门课程或者一门学科。这是一个全新的现象和课题,因此,可以说当时的手工与手工艺教育既具有西方学制的特色,又具有本土文化的色彩。当时中国的手工与手工艺教育处在“中学与西学”“新学与旧学”的一个“交汇点”上,具有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特征。可以说,中国的手工与手工艺教育是我们考察中国近代教育发展演进的一面镜子,折射出近代教育发展的基本面貌和本质特征。

该文为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艺术学一般项目“江苏近代设计教育研究”(20YSB015)阶段性成果,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江苏近代学校手工艺教育研究”(2020SJZDA034)阶段性成果,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江苏近代师范学校手工艺教育研究”(KYCX24_1781)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刘海粟美术馆、上海市档案馆.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档案史料丛编(第5卷)[M].上海:中西书局,2013.

[2] 沙旅.沙元榘事略[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5.

[3] 俞子夷.一个小学十年努力记[M].上海:中华书局,1929.

[4] 苏云峰.三(两)江师范学堂[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 江苏如皋工业学校女子部染织实习摄影[J].妇女时报,19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