盏中乾坤
2024-09-25黄晓亮黄靖凯
建盏,作为风靡于宋代的黑瓷,其兴衰与时代文化紧密相连,在建盏的艺术特征中我们可以窥见当时主流传统文化的缩影。文章在介绍了建盏的兴衰历程后,着重分析了建盏艺术中体现的四种中国传统文化思想:道家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以简驭繁,尚朴求真”;理学的“理生万物,格物致知”;以及禅宗的“修心养性,禅茶一味”。这些思想不仅影响了建盏的器型设计、釉色选择和制作工艺,也使建盏成为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艺术品。此外,文中也指出了当代建盏创作中存在的问题,如化学釉和异形盏的乱象,并强调了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内核的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
一、建盏在时代中的兴衰历程
建盏,一种瓷器(出自福建南平建阳),一般认为它开始于晚唐五代,起初主要仿越窑以青釉、酱釉为主。北宋初期,随着茶饮文化的改变,禅宗文化对士大夫们的审美影响以及陶瓷烧制技艺的不断精进,建盏的器型、釉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逐渐形成釉面以黑色系为主的黑瓷文化。在两宋时期,建盏的工艺进入了鼎盛阶段,以其1300摄氏度的高温、高含铁量、独特的釉面、器型等特点深受当朝权贵们的追捧,建窑的性质也逐渐从民窑变为了官搭民烧的官窑。然而随着南宋灭亡,文化的退步及饮茶方式的改变建盏的烧制窑火也熄灭了。
直到1935年就职于中国海关的美国人詹姆士·马歇尔·普拉玛(James Marshall Plumer)在福州的一家古玩店中偶然买到了建盏,并对建盏产生了浓厚兴趣。经过几年的研究和寻找,普拉玛从水吉窑址运走了大量的建盏残片标本以及整只建盏,这些珍贵的样品后来被存放在美国密歇根大学美术馆。普拉玛将他的考察成果发表之后,引起了欧美学术界和收藏界的广泛关注,从而使得建盏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大增。20世纪60至70年代,厦门大学、福建博物馆、建阳县文化馆联合对建窑遗址进行考古挖掘,这标志着建盏烧制技艺的重新找回。1979年,由中央工艺美院、福建省科委、福建省轻工所、建阳瓷厂联合组成的攻关小组,成功研制出仿宋兔毫盏,使得失传600余年的建盏烧制技艺重现光彩。1989年至1992年间,由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福建博物馆和建阳市博物馆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建窑遗址进行进一步的考古挖掘,基本摸清了建窑发展的历史脉络。2011年,“建窑建盏烧制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6年,一件宋代建盏在美国纽约专场拍卖会上以1078万美元成交,创下建盏成交的最高价。次年,建盏在金砖会议上作为国礼被赠予外国贵宾,提升了其国际知名度。从此,建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器物,其影响力不断扩大,再次成为文化艺术交流的重要载体。自建盏在21世纪重新流行以来,建盏的烧制和审美长期处于一种乱象之中,“化学釉、异形盏”层出不穷,一方面由于建盏从业者自身对建盏文化的认知不足,技艺有待提升。另一方面消费者对建盏审美缺乏较为深刻的理解。直到2022年前后,中国传统文化自信的热潮再一次掀起,国人对传统文化和审美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因此建盏的审美也重新回到正轨,往传统建盏的方向迈进。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盏艺术中的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受“儒、道、释”三家思想的影响,除此之外,如“法家、墨家、名家、阴阳家”等众多思想流派,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一定影响。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多元、包容的文化体系。建盏起于唐兴于宋,发展和兴盛的时期都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与艺术最为繁盛的年代相耦合,其审美体系与绘画艺术,园林艺术一样,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当时思想与文化的影响,因此,在传统建盏艺术中,我们可以窥见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内核的缩影。本文中,作者挑选了四项最能体现建盏艺术审美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并进行了分点叙述。
1.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道家认为宇宙万物都遵循着自然的法则,人应该顺应自然,尽量减少人为的干预,而不是强行改变或违背自然规律。建盏的釉面一改传统工艺中强调的人为在釉面彩绘的风格,充分强调了顺应自然的原则。制坯和釉水的原材料均就地取材,源自本地的高含铁量胎土和岩矿,烧制过程采用通天龙窑柴烧,因此从原料到烧制过程,正是传统金木水火土的转化过程。建盏呈现出的釉色,如兔毫、鹧鸪斑等,也均为窑火中自然形成,非人为可以控制,器型上注重线条简洁、质朴敦厚,简约的造型中蕴含丰富的内涵。“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对建盏的器型釉面都产生深远的影响,使建盏成为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陶瓷艺术典范。
2. 以简驭繁,尚朴求真
宋代最为崇尚的审美理念为“极简美学”,这种理念实际来源于道家的思想,道家主张以简驭繁,也就是简化复杂性,去除多余的杂念和偏见,直接把握事物的本质,同时他们倡导简朴的生活方式,认为通过简化物质需求和欲望,人可以避免外在的纷扰,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清晰。建盏在拉坯工艺中就遵循了“极简”的美学思想,因此传统建盏的造型通常简约而不失大气,线条流畅,形态自然,最为典型的如敞口型建盏,器型仅为简单的线条,而熟练高超的拉坯技术,使宋代建盏的器型整体显得挺拔硬朗却不失灵动。
“诧寂风”虽来源于日本,但究其根源也是来自道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理念“朴”。“朴”在道家哲学中意味着自然、未经雕琢的状态。老子在《道德经》中写道“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他认为,最朴素、最简单、最自然的状态拥有一种内在的力量,它虽然看似微不足道,但实际上却强大到无法被征服或控制。露胎工艺,是建盏既能称为陶器又能称为瓷器的重要原因。在当时的烧制技艺下,完全可以做到底足包釉,而建盏选择了露胎的工艺,正是由于对“朴”的崇尚和追求。建盏的露胎不仅展现了建盏匠人高超的修胎技艺,也展示了建盏胎土在高温烧制后最原始、最真实的面貌。露胎与施釉部分的对比,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建盏的釉面通常光滑细腻,色泽丰富,而露胎部分则呈现出粗犷、质感的特质。这种对比不仅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也是一种哲学上的思考。它体现了阴阳对立统一的哲学原理,即万物皆由阴阳两种相反相成的力量构成,通过对比和互动达到和谐统一。
3.理生万物,格物致知
理学思想中的“理”和“气”是非常重要的概念,理是宇宙的根本原理,气是构成万物的物质基础。而道家的另一种说法,认为“玄黑”是宇宙的初始状态,是万物的本源,一切颜色和万物都从玄黑中生长出来。老子《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的"道"就是玄黑的本源。因此以黑釉瓷著称的建盏正是受到这两种文化的影响,烧制出了“乌金釉”这种附有玄黑质感,带有理气含蕴的器物。区别于其它窑口的黑釉,建盏高温还原烧制形成的乌金釉色宛若浩瀚的宇宙,所谓“盏中有乾坤”的说法也因此而来。
格物致知也是理学派的一个重要理念,朱熹强调通过“格物”(研究事物的原理)来“致知”(达到真知),即透过事物的表面,深入本质来理解天理,故宋代的艺术往往更加含蓄内敛。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写道“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从这点便可以推测出建盏的黑色系釉在宋代已经成为主流审美。建盏的乌金釉色无法像白瓷,青瓷在第一眼就抓住人的眼球,而是需要通过如“格物”般的方式,在不同光线和角度下去欣赏,潜心赏析,细细把玩,这种玄妙的乌金便如一个取之不竭的精神宝库,给人以无限的喜悦。
4. 修心养性,禅茶一味
禅宗是佛教在中国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强调“不立文字,见性成佛”,也就是无需文字和经教,通过修行禅定,达到内心平静,无杂念的状态,最终产生“顿悟”。因此修心养性在禅修的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此外,茶也是禅宗修行过程的重要元素之一,唐代赵州禅师以“吃茶去”接引弟子,宋代高僧圆悟克勤以禅宗的观念品味茶的无穷奥妙,并挥毫写下了“茶禅一味”四个字,这些都说明了禅宗与茶文化的紧密联系。而在宋代兴于点茶的建盏毋庸置疑与茶道文化紧扣相连,因此建盏为了满足禅修者的需求和茶道的功能性,在器型上做到简约实用,如束口型点茶盏,器型线条虽简单大气,但口沿的止水线却刚好可以防止点茶过程中茶水的溢出,做到了功能与美学的统一;在釉面上建盏大多为深色釉,给人一种稳定的情绪,通过静心品茶弄盏,修行者能更好地达到内心的平静状态。
三、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内核下建盏的传承与创新
建盏的制作技艺从唐代起历经百年传承,在宋朝断代后如今又重新薪火相传。本文总结了传统建盏艺术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相耦合的内容,在当代的建盏创作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学习和传承这些优秀的传统审美内核。如在器型的把控上,我们应该学习传统的简约大气而干净的线条,做到用最简单的线条或弧度解决实用问题,达到功能与审美的统一。在原材料的使用上应该坚持传统的本地原矿釉,保证胎土的高含铁量,展现建盏釉面的灵动性。同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建盏创作者也可以根据现代人的使用背景和饮茶习惯进行一定的创新。如现代人喜欢小杯饮茶,在拉坯过程中则可以选择较小的器型,此外建盏的用途可以不局限于茶器的使用,现代的咖啡器酒器均可以尝试用建盏的工艺进行制作。寻源造渠,由根生长,基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内核的创新和发展定可以使建盏艺术重新灿烂辉煌。
作者:南平市建阳区庐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一盏尚朴”。
参考文献:
[1] 杨全. 建盏的发展轨迹与现代文化价值[J]. 陶瓷科学与艺术,2024,58(3).
[2] 王荣辉. 建盏烧制方法的研究与探索[J]. 江苏陶瓷,2024,57(2).
[3] 辜天平.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新释[J]. 老子学刊,2023(2):18-35.
[4] 卞文雅.宋瓷美学思想的形成和表现及其对现代审美的影响[J]. 陶瓷,2024(1).
[5] 孙永为.试论老子“朴”的哲学意义[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8).
[6] 李瑾皓,朱志勇. 从“茶禅一味”看中国文化[J]. 福建茶叶,2021,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