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材料作文“韬光养晦与毛遂自荐”导写

2024-09-24陈忠泉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4年13期
关键词:毛遂自荐蓄势毛遂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战国时期,平原君的门客毛遂主动自荐,最终说服楚王出兵联合抗击秦国。

《小窗幽记·集法》中:“凡事韬晦,不独益己,抑且益人;凡事表暴,不独损人,抑且损己。”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写作指导

材料提到了成就人生的两种不同方法。毛遂自荐的故事启发我们要勇于展示自我,要主动出手,抓住机遇,成就人生。《小窗幽记·集法》一句强调了韬光养晦的意义,以及过于张扬的危害。它告诉我们人生之道,做人做事切忌张扬自满,应谦虚低调,韬光养晦,厚积薄发。

写作时要辩证分析毛遂自荐、韬光养晦的关系,体现出考生的辩证思维。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毛遂自荐”与“韬光养晦”的内涵、各自的好处、二者的关系、何时该“毛遂自荐”、何时要“韬光养晦”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行文过程中,可以综合采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辩证分析二者的关系,行文过程中推荐采用比较论证,以引导读者辩证思考“谦虚低调”与“自我表现”的利弊,使文章更具有深度。

例文

以韬晦之态,行自荐之责

湖南省浏阳市长郡·浏阳实验学校" 彭静怡

《小窗幽记·集法》中提到:“凡事韬晦,不独有益,抑且益人;凡事表暴,不独损人,抑且损己。”诚如所言,韬光养晦不失为一种高明的处世智慧。

据《中华成语辞海》,“韬光养晦”指的是:敛藏才智,隐居以待时。其思想的深刻内涵在于埋头苦干,沉潜蓄势。苏轼在饱受打击之后学会韬晦,在静默中充实自己,蓄积才识,才有充满睿智与哲思的《赤壁赋》横空出世。恃才自负的苏秦在以“连横”说秦失败后,“头悬梁,锥刺股”,韬晦蓄势,奋发沉潜,终以“合纵”说诸侯,佩六国之相印,建盖世之勋业。此皆韬晦之功也。

一位哲人说:“喷薄而出的海啸蓄势在大海的深处,震烁天地的雷电酝酿在云层的深处,参天屹立的大树扎根在泥土的深处。而人生的力量来源于何处呢?来源于韬晦沉潜的深度。”没有韬晦沉潜的耐心,天资聪颖的“书法神童”何世龙也会“夭折”;没有韬晦沉潜的恒久,大名鼎鼎的江淹也会才尽。由此可见,韬晦是绚烂前的孕育,是高亢前的酝酿,是腾飞前的蓄势。

然“韬光养晦”绝对不是“才美不外见”“君子藏器于身”,是“待时而动”也。我们亦应如战国时期的“毛遂”,适时亮锋芒!试想,若没有俞伯牙在江船上的转轴拨弦,哪有钟子期的偶遇相知;若没有毛遂向君王自荐沙场,哪有其出奇制胜的一番大业;若没有昭君自请西嫁而去,哪有“边城晏闭、牛马布野”的太平盛世。他们在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要想达到目标,就要勇于展示自我,否则只会留下孤芳自赏的遗憾。

自荐还是韬晦,所宜深慎。没有“自荐”的“韬晦”,只能独善其身,无法兼济天下;没有“韬晦”的“自荐”,那就是“自负”,不独损人,抑且损己。试想,如果年少能诗的方仲永不去卖弄诗才,而是潜心修学,还会落得“泯然众人矣”的下场吗?如果早有盛名的诸葛亮不在卧龙岗静伏隐居、养精蓄锐,还会造就“羽扇纶巾”、空城退敌的佳话吗?由此观之,二者看似矛盾,实则是辨证统一的整体。

处于逐梦时代洪流中的我们,面对激烈的竞争应韬光养晦打根基,积极主动勇担当,以韬晦之态,行自荐之责,去书写属于自己、属于时代的篇章。

评点:文章结构精巧,议论深刻。采用“起承转合”式构架全篇:“起”笔开篇明义,引出观点“韬光养晦不失为一种高明的处世智慧”,一语中的;第二、三段“承”接前文阐述“韬光养晦”的含义,列举典例从正反两面论述“韬晦”的作用;第四段笔锋一“转”阐明“自荐”的重要性,第五段将“韬晦”与“自荐”二者“合”起来进行辩证分析,第六段呼吁号召,点题作结。“起承转合”,环环相扣,不断将议论引向深入,深刻阐明了“韬晦”与“自荐”的内涵、作用,以及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结构严谨。此外,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使得论证更加深刻立体、说理更加严密。

(编辑:于智博)

猜你喜欢

毛遂自荐蓄势毛遂
蓄势待“飞”
毛遂自荐
四十载往昔,蓄势未来
——2021新年寄语
蓄势蓄能再出发
毛遂自荐
毛遂自荐
蓄势三年,再送“天宫”出征
毛遂自荐
毛遂的悲剧
毛遂其实还有自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