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材料作文“静”导写

2024-09-24郑蕾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4年13期
关键词:宁静致远宁静境界

文题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大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诫子书》

水流最静的地方也是它最深的地方。——黎里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的什么思考?请围绕着相关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写作指导

这三句话共同传达了一个核心理念:心静是探索人生智慧的关键。

第一句话指出了一个层次递进的过程。首先,需要内心的平静(静)来达到心灵的安宁(安)。其次,在安宁的状态下,人们能够深思熟虑,清晰地思考和计划(虑)。最后,通过深思熟虑,人们能够有所得,获得智慧和正确的决策。

第二句话强调了君子修身养德的重要性。他认为,君子应该通过内心的平静来修炼自身,并通过节俭来培养品德。这里的“静”是修身养性的基础条件,只有内心平静,才能专注于品德的提升。

第三句话以水流为喻,只有经过深入思考和内心积累,才能达到一种更加平静和深邃的境界。

综合来看,这三句话都有“静”的哲学思考。无论是通过内心的平静来修身养德,还是通过深思熟虑来获得智慧,都需要首先达到一种内心的平静状态。这种平静状态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世界,并做出明智的决策。

基于以上思考,立意为:心静是探索人生智慧的关键。

例文

静的魅力

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中学" 朱瑾瑜

在浩渺的宇宙中,我们身处一个瞬息万变、纷扰复杂的世界。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找到内心的平静?古人云:“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句话深刻揭示了静的重要性。同时,诸葛亮的“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也强调了内心的宁静对于修身养性的重要作用。水流最静的地方也是它最深的地方,这一自然现象更是对我们内心世界的隐喻。

静,是一种内心的状态,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被琐事和欲望所牵绊,心灵难以得到真正的宁静。然而,只有当我们静下心来,才能聆听到内心深处的声音。你不必奇怪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感受,只因为他“心远地自偏”;你不必奇怪苏东坡被贬黄州,仍能于赤壁之下放舟,只因为他从不变的静中,悟出了“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大境界。

静不仅是智慧的源泉,还能让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这样的静,帮助我们远离外界的纷扰,让我们更加专注于自我成长和内心世界的充实,我们才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发现问题的本质和规律。庄子将静的境界演绎到极致,不为尘俗所扰,在静中达到内心的净与洁,这是静的智慧。

静,还是一种生活的艺术。在喧嚣的世界中,我们往往追求物质上的满足和表面上的繁华,却忽略了内心的平静。然而,真正的幸福和满足感,往往来自内心的平静。学会在忙碌的生活中寻找片刻的宁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生活态度。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冥想、旅行等方式,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放松和滋养。这样的静,不仅能够帮助我们缓解压力,还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感受生活的美好。

静水流深,宁静致远。人生之大境界莫过如此。溪流易竭,恰是太过活泼;海的静谧之处,恰将其塑成永恒的幽蓝。

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不忘寻找内心的平静和宁静,让静成为我们心灵的港湾和智慧的源泉。这样,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会更加从容、坚定地前行,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评点:文章主题鲜明,观点深刻。作者以“静”为主题,从多个角度阐述了静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观点独到且具有启发性。文章不仅传达了作者对静的认识,还激发了读者对静的思考和追求。作者用词精准且富有诗意,如“浩渺的宇宙”、“瞬息万变”、“纷扰复杂”等词语,生动地描绘出了世界的广阔和多变。同时,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诸如“静水流深”、“宁静致远”等成语,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句子结构多样,既有长句表达深沉的思考,又有短句传达强烈的感情。

文章在阐述静的内涵和价值时,虽然引用了多个方面的例子,但部分例子的解释和阐述略显单薄,未能深入挖掘其内涵。文章整体结构是并列式,如能有所层进,思辨会更深刻。

(编辑:于智博)

猜你喜欢

宁静致远宁静境界
宁静致远(书法)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宁静之宅
宁静致远——读王小晖的小品画
陈静:宁静致远,香飘南美
《巷口的宁静》
品“境界”
王志新
慎独的境界
那年夏天宁静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