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 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
2024-09-24戴稳胜
2024年7月15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此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并强调“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
“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作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宏观调控理念与思路的重要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充分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加强财政、货币等政策的协调配合,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进一步提高,经济治理能力有效提升。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统筹推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全面提升宏观经济治理能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坚强保障。
一、正确理解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科学内涵和战略意义
2020年5月印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要“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制”和“进一步提高宏观经济治理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作为“提升政府经济治理能力”的首要内容,意味着宏观经济治理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其涵盖范围将比宏观调控更加广泛。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并提出“必须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统筹推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充分体现了党中央以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和信心。我们要深刻认识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并正确理解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科学内涵和战略意义。
(一)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科学内涵
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是指国家对整个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的综合体系,主要包括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监测、宏观经济调控、宏观经济评估等方面。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其内涵丰富,主要涉及战略导向与政策协同、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区域协调发展等多个方面。
1.战略导向与政策协同是经济发展的指南针。充分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是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蓝图,国家发展规划对明确发展方向、凝聚社会共识至关重要。只有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国家发展规划,才能确保国家战略目标得以实现,从而增强国家战略宏观引导、统筹协调功能。因此,国家发展规划必须目标鲜明、层次清晰,既要有长远的眼光,也要有务实的举措。同时,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需要政策的紧密配合与协同发力。只有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方面政策的协调配合,才能实现政策效应最大化,从而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2.财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财税体制改革,是一场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刻变革,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决定》中关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具体部署,精准聚焦了当前财税体制改革面临的突出矛盾,指向明确、措施具体,具体涉及收入划分、转移支付、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等。当前,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蓄势而发,进一步健全现代化财税体制,将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持续注入强大动力。
3.金融体制改革是激发市场活力的强大引擎。金融是“国之大者”,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是推动我国金融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是解决当前我国金融领域突出问题的重要路径,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锚定建设金融强国目标,《决定》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作出前瞻性、系统性的顶层设计。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有助于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质量,持续激发市场活力。金融工作在落实大量改革任务的同时,要着力在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大局方面积极推进改革。
4.区域协调发展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基础条件差别大,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任务十分艰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工作,不断丰富完善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战略和政策体系,一幅东西互济、南北协同、城乡并进的美丽画卷正在中国大地上徐徐铺展。接下来,各有关地区、部门和单位需要进一步深化认识、优化相关政策举措,扎实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
(二)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战略意义
科学高效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有助于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在这种形势下,只有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以更加科学高效的宏观调控方式,优化政策工具组合,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才能更好地保持经济稳定增长,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2.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有助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是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对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以及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各种风险挑战随之而来。针对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过程中已经存在或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决定》明确提出,要“建立全口径地方债务监测监管体系和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长效机制”,“建立风险早期纠正硬约束制度,筑牢有效防控系统性风险的金融稳定保障体系”。这将有利于增强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政府治理的有效性,从而更好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3.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有助于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对于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积极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不断完善和创新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推动我国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发展壮大,为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空间。比如,我们通过实施增值税改革和对市场主体进行减税降费,进一步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推动了经济转型升级。
4.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有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不仅关乎国家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更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和生活质量。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能够有效平衡经济增长、金融风险、经济结构等多个方面的关系,提升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从而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有力支持。例如,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有助于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推动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从而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奠定基础。
二、充分认识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取得的显著成就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自《意见》明确提出“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制”以来,直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我们在多个维度上进行了深入的改革创新,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不断健全,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
(一)理论创新与制度建设取得重要成果
一是宏观经济治理理念不断深化。宏观经济治理理念强调全局性、系统性和协同性,注重宏观经济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宏观调控体系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实现了从“宏观调控”到“宏观经济治理”的重大转变。二是战略规划与政策协调机制逐步完善。近年来,为强化宏观经济政策的协同性,我国不断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和政策统筹协调机制,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明确国家战略目标,并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等政策之间的协同配合,形成了强大的政策合力。
(二)两大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
一是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是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重要环节。我国通过优化预算制度、落实税收法定原则、理顺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等措施,显著提升财政治理效能,提高财政资源的配置效率,增强税收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二是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金融市场健康稳定、高效运行是宏观经济治理的重要保障。我国在金融体制改革方面取得显著进展。比如,完善中央银行制度,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积极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新兴金融业态;等等。这些举措为实体经济提供了有力支持,进一步提高了金融市场的开放度和国际化水平。
(三)经济治理效能不断提升
一是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增强。通过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我国经济成功抵御各种外部冲击,推动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而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二是风险防控能力增强。通过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我国不断完善风险防范和应对机制,显著增强了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加强了对财政、金融、房地产等重点领域的风险监测和预警,建立了跨部门协调机制和应急预案体系,提高了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四)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在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过程中,我国通过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一系列措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创造了良好社会环境。同时,通过宏观经济治理,教育和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劳动者素质和就业能力不断提升,全力保障了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
(五)政策执行与反馈机制不断优化
在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过程中,为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得到有效执行,我国不断建立健全政策落实督查机制。同时,我国进一步加强政策执行效果的评估与反馈,确保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接下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要进一步优化政策执行与反馈机制,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三、牢牢把握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重要原则
在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牢牢把握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重要原则,以更好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冲击。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党的全面领导是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根本保证。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往往涉及复杂而敏感的利益调整,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才能确保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在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过程中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关键是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宏观经济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要求我们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聚焦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努力破解当前发展难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创新宏观经济治理方式,提升宏观经济治理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坚持从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障和改善民生。
(三)坚持守正创新
坚持守正创新是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实践要求。坚持守正创新,可以有效推进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治理基础和保障。一方面,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保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各项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另一方面,要突出问题导向,紧跟时代步伐,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针对宏观经济治理的各类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四)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
制度是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基础和保障。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是确保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有效运作、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市场经济体制效率的关键。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必须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坚持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推动治理框架制度化,构建全面系统的治理体系,强化政策工具的协同性,以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五)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各种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需要,是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确保改革依法进行,为宏观经济治理提供坚实的法律基础;加强法治建设,确保执法司法公正廉洁高效权威;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持续巩固提升公平竞争治理效能,推动构建统一开放、公平高效、诚信守法、安全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
(六)坚持系统观念
坚持系统观念是一种基础性的工作方法,它强调在处理复杂问题和挑战时,要从整体和全局的角度出发,考虑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从而实现最优的治理效果。因此,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加强政策协同,促进财政、货币、就业、产业等政策之间的协同配合;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积极应对外部挑战和风险;注重防范整体风险和局部风险,建立健全各类风险防范化解机制。
四、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实践路径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作出具体部署,明确了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和政策统筹协调机制、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等重点任务,指明了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实践路径。
(一)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和政策统筹协调机制
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需要更好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要通过制定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强化国家发展战略的宏观引导作用和统筹协调作用,确保各类经济政策与国家战略相衔接,推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方面的协同发展。要健全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健全跨部门协调机制,促进各项政策的有机衔接和协同配合。要探索实行国家宏观资产负债表管理,增强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要加强预期管理,通过定期发布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报告,提高政策透明度,增强市场主体的信心。要建强市场信息权威发布平台,及时回应市场关切,稳定市场预期。要完善市场主体参与宏观经济政策的机制,确保有关部门和单位在制定政策过程中充分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
(二)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财税体制改革是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基础。当前的财税体制改革工作重点,主要包括健全预算制度、完善税收制度、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等内容。一是优化财政资源配置。要从总量与结构两个维度加强财政资源和预算统筹,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教育、医疗、就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投入力度,减少无效支出和低效支出。要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让中央和地方的财权、事权相匹配,增加地方自主财力。要适当加强中央事权、提高中央财政支出比例。要完善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增强财政透明度,防范财政风险。二是完善税收制度。健全税收制度、优化税制结构,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要全面落实税收法定原则,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完善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推进增值税、消费税等间接税的立法进程。要加大对新业态的税收监管力度,确保税收公平合理。要优化税制结构,使之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与社会公平相适应,与央地关系相适应。三是强化预算管理和绩效管理。要健全预算制度和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监督和评估。要深化零基预算改革,提高预算管理的统一性、规范性。
(三)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有助于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能,也有助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我们要从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各个着力点入手,不断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一是完善金融机构治理。要加快完善中央银行制度,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要完善金融机构定位和治理,加强金融机构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提高金融机构的风险抵御能力。要深化国有金融资本管理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金融资本和国有金融企业。二是优化金融服务供给。要持续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要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降低融资成本,避免脱实向虚,防止体内循环,并鼓励金融机构发行“三农”、小微、绿色等金融债券。三是健全资本市场功能。要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开展资本市场改革综合评估,推动股票发行注册制等重要制度改革持续深化。要推动保险资金、社保基金、养老金等长期资金积极入市,以更大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股票市场、债券市场进行融资。要坚持统筹资本市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和安全,拓展优化跨境互联互通机制。要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深化退市制度改革。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四是加强金融监管。要结合实际制定金融法,将所有金融活动纳入法治化轨道。要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加大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监管力度。要加强中央和地方监管协同,形成监管合力。要完善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要建立统一的全口径外债监管体系,优化外债结构,深化外债资金结汇收付管理改革。五是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要完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机构参与金融业务试点。要推进自主可控的跨境支付体系建设,稳步扩大金融市场制度型开放,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
(四)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
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是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重要路径。总的来说,各方要坚持统筹兼顾、注重平衡、加强联动,多措并举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推动生产要素畅通流动、各类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潜力充分释放,有力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体来说,就是要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优化生产力布局,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促进区域间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健全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中部地区加快崛起、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制度和政策体系;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优化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机制;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加强跨区域合作,构建跨行政区合作发展新机制,创新一体化导向的多维度考核机制,构建跨越属地边界的利益共享机制;完善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完善涉海经济法规,建立健全海洋科技创新体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