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竞争模式、策略组合与地区发展质量
2024-09-24杨青苑春荟
摘 要:不同的政府竞争模式对地区发展质量存在差异化影响,剖析该差异化影响、建立利于高质量发展的竞争体制对当前推动经济转型至关重要。现有研究仅关注特定政府竞争模式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缺乏对不同竞争模式及各类具体竞争策略的作用机理和质量效应的比较研究,同时假定政府仅采用单一竞争模式,忽视了多种竞争策略的组合效果。将政府竞争模式分为投入竞争、保护竞争和制度竞争三类,基于1997—2020年我国31个省级区域面板数据探讨不同政府竞争模式对发展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入竞争对高质量发展存在双向影响,保护竞争以负面影响为主,制度竞争则显著促进了地区高质量发展。该结论在替换代理变量后依然稳健。通过交互效应模型和策略组合虚拟变量分析政府竞争策略组合效果,结果显示同模式的不同竞争策略间存在替代效应,不同竞争模式的竞争策略组合后其政策效果有所削弱,但公共服务与简政放权的组合却有助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政府竞争;发展质量;全要素生产率;策略组合;竞争模式
文章编号:2095-5960(2024)05-0100-11;中图分类号:F812.7,F207,F064.1;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3-04-2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视角下我国研发财税政策的激励作用、调节效应与政策优化研究(编号71804008)”、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后期资助项目(18JHQ078)项目支持。
作者简介:杨 青(1990—),女,山西朔州人,博士,山西大同大学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政府行为;苑春荟(1963—),辽宁沈阳人,博士,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信息经济学和宏观经济管理。
一、引言
不同的政府竞争模式下政府行为和经济发展方向存在差异。过去,中国式分权和自上而下的晋升锦标赛体系使我国形成了地区和部门间围绕增长而竞争的互动格局。[1]近年来,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中央在顶层设计中强调去产能、高质量、绿色、创新等发展理念并出台一系列宏观政策,地区趋于围绕创新、环保和优化服务展开良性竞争。[2-4]与此同时,围绕增长而竞争的理念和体系依然深扎基层,有赖于更为纵深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根本性的经济转型。当下,提升发展质量已成为推动长期稳定增长的必然要求,分析不同政府竞争行为的质量效应对指导经济转型和政府治理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而政府竞争行为具有复杂系统性,围绕增长而竞争的晋升锦标赛模式与逐步铺开的新型竞争模式并行、融合,共同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不同的政府竞争策略可能相互干预,而既有研究对此鲜有关注。本文聚焦于不同政府竞争模式和竞争策略对地区发展质量的直接影响和组合效果,主要解决以下问题:首先,在剖析政府竞争行为模式和实质的基础上,基于理论分析和我国1997—2020年省际数据研判不同政府竞争模式和策略对地区发展质量分别产生何种影响。其次,地方政府为赢得竞争优势,可能综合采用多种竞争策略,不同策略效果相互影响,哪些策略相互组合后更有利于地区高质量发展?第三,考核机制将左右地方政府竞争策略倾向,以经济增长为主体的考核指标是否与政府选择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竞争策略激励相容?第四,政府竞争模式在不同地区可能产生异质性的经济效应,处于不同经济发展条件的地区,何种竞争策略更有利于高质量增长?相较于既有研究,本文可能的贡献在于:第一,不同于既有研究仅关注特定政府竞争行为的直接经济效应,本文针对不同竞争模式和竞争策略的差异化影响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比较研究。第二,本文考虑了不同政府竞争行为并行、交叉的现实情况,分析各类竞争策略的组合效果,相较于过去对政府竞争模式非此即彼的二分法更为合理;第三,总结了地方政府竞争的三类模式和六种具体策略,论述了政府竞争及对应策略组合影响创新和生产效率的潜在机制,并通过政策指标交互效应和政策组合虚拟变量检验了理论的可靠性,可为类似研究提供参考。
二、文献综述
(一)政府竞争与经济发展
关于政府竞争影响经济发展的研究源于Tiebout的“用脚投票”模型,认为政府竞争的目标为争夺税基。标尺竞争理论进一步强调了政府竞争行为上的相互影响。此后公共物品的溢出效应得到重视,不同地区间可能存在搭便车行为,导致消极竞争。Ashworth和Heyndel考虑了信息成本和风险预期对政府竞争模式的影响,认为政府有动机参考其他地区政府的决策,最终导向积极或消极的纳什均衡。周黎安基于我国政治集权、财政分权的具体情况提出了晋升锦标赛机制,上级政府的考核将对下级政府产生强有效的行为激励,使地方政府专注于经济增长或其他考核指标,并据此强化各类竞争行为。[1]从而考核指标将对政府竞争模式、策略和经济效应产生直接影响。
具体到对发展方向和发展质量的影响,实证结论存在分歧。多数学者认为积极的政府竞争有利于高质量发展[5]:首先公共物品具有强外部性,可提高要素报酬;[6]其次政府可通过支持基础科研[7]和对企业进行研发补贴[8]等方式促进技术进步和普及;第三,优化公共服务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加速人力资本积累;[3]第四,制度创新有利于降低制度成本,提升市场配置效率[9],而加强政府治理可抑制腐败,降低损耗;[10]第五,积极的政府竞争政策可释放出诱导信号,使资源流向高生产率的领域和企业。[8]另一些研究表明过度竞争或消极竞争不利于高质量发展[11]:首先政府增加财政赤字可挤出高效研发投资;[12]其次,偏重短期增长的决策目标使政府忽视教科文卫等民生服务领域,不利于长期发展;[3]第三,过度竞争催生寻租活动,浪费公共资源[13],企业为获取政策优惠将补贴资金挪作他用,导致事后道德风险[14]。此外还有研究认为政府竞争对发展质量具有不确定影响,如:王欣亮等证明税收竞争对创新效率产生倒U形影响;[15]程广斌和侯林岐发现不同竞争策略对地区创新产生差异化影响,且在大城市作用更强;[2]郑飞等证明政府补贴对处于不同成长周期和不同产权性质的企业发展质量具有异质性作用。[16]
(二)政府竞争模式及其影响
关于政府竞争模式,周业安和赵晓男基于调研将政府竞争模式分为三类:主要依靠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进取型、需要配合地方保护手段的保护型和依靠夺取剩余维持政府开支的掠夺型,并认为进取型竞争更有利于经济长期发展。[17]中国社会科学院将地区竞争要素区分为“软竞争力”和“硬竞争力”。汪伟全按照竞争行为实质将政府竞争区分为资源竞争和制度竞争,前者指以获取经济资源为目的的竞争行为,后者则强调依靠制度创新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效率,更有利于高质量发展。[9]类似的,程广斌和侯林岐将竞争模式概括为“围绕增长而竞争”和“围绕创新而竞争”;[2]胡久凯和王艺明认为地方政府竞争理念已逐步由“为增长而竞争”向“绿色低碳发展”转变。[4]杜运周等将三类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营商环境生态总结为技术效率型市场驱动、渐进创新型市场驱动和政府轻推的突破创新型市场驱动。[18]
从具体手段来讲,完善基础设施建设[19]、开展税收优惠[20]、增加财政补贴[21]、加强行政监管[22]、优化公共服务[3]、实施保护政策[23,24]以及各种制度创新[9,25]均可能影响地区经济发展质量。不同的竞争模式可能产生异质性影响。程广斌和侯林岐发现相较于以增长为目标的竞争手段,偏重于创新的竞争策略更有利于发挥财政分权对创新的积极作用。[2]游家兴等基于政府文本分析得出政府创新意识提高有利于高质量发展,且在经济、文化、社会三个维度进行制度创新效果更显著。[25]杜运周等发现不同营商环境优化政策组合生态对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具有差异化影响,其中优化市场环境和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具有普适的良性作用。[18]
综上,关于政府竞争的研究多集中在政府竞争影响增长的内在机制和各类竞争政策的直接效应上。对于政府竞争的经济效应尚存在争议,积极的政府竞争可促使政府关注地区发展,消极的政府竞争则将导向过度干预和低效率。具体到不同的政府竞争模式,一方面对政府竞争模式的分类存在分歧,且缺乏明确的依据;另一方面现有研究主要关注单一政府竞争模式的增长效应,鲜有研究探讨政府竞争模式和具体策略对高质量发展的差异化影响。此外,对政府竞争模式的界定普遍采用非此即彼的二分法,忽视了政府可能同时采用多种竞争手段的情形。
三、理论分析与假设
(一)政府竞争模式及其经济效应
不同依据下政府竞KGsBLKTdS9PcBdzRj6gBIsMYzmQ2DTKDjEVUbeEdQCg=争模式可有多种界定方式。周业安和赵晓男提出的“进取型”“保护型”和“掠夺型”分类有借鉴意义,但“掠夺型”政府主要为追求经济利益和维持日常支出,不适于竞争范畴。[17]汪伟全提出的“资源型”和“制度型”则以政府获取竞争优势的途径作为界定依据[9],未涉及保护性政策。借鉴上述研究,本文依据政府竞争影响经济指标的实际机制来界定政府竞争模式,分别从公共物品供给、行政干预和制度成本角度将政府竞争区分为“投入竞争”“保护竞争”和“制度竞争”三种模式①【①“投入竞争”和“制度竞争”借鉴周业安和赵晓男(2002)提出的“进取型”竞争模式,主要通过改善地区投资环境展开竞争,并根据汪伟全(2010)提出的“资源型”和“制度型”,依据增加资源投入和进行制度优化两类竞争手段作进一步区分;“保护竞争”则借鉴周、赵两位学者提出的“保护型”竞争模式。】。
1.投入竞争
投入竞争以增加地方政府公共投入为主要手段,通过改善地区生产生活环境吸引要素流入以获得竞争优势,资金用于形成公共基础设施或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不直接干预市场运行。基础设施可直接优化地区投资环境,降低生产成本[26],更低的交易成本也使得企业能高效调整资源配置和组织生产,提升效率;[6]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则有利于人力资本形成和劳动力池优化,对知识创造传播及高效生产至关重要。[5]此外,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更高的资本报酬可吸引资本流入[27],获得资本积累优势,发挥规模效应,产业高度聚集后,还可产生循环累积效应和后续效应。[28]投入竞争既改善地区投资环境,产生禀赋效应,又能与竞争地区争夺资源,产生要素聚集效应。但投入竞争需增加赤字,挤占私人投资和消费[29],政府规模扩张也会削弱市场配置力量,增加腐败风险[30],不利于高质量发展。因此投入竞争对地区发展质量兼具积极和消极影响,提出假设:
假设1:投入竞争对地区高质量发展兼具双向影响。
2.保护竞争
保护竞争以地方政府出台针对部分产业或企业的优惠保护政策为主要手段,实质是通过对不同企业制定差异化政策或给予转移支付建立市场壁垒,通过干预市场机制运行使本地区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制造非自然的行政垄断。显性的保护政策主要是出台偏向性扶持政策和对不同地区企业设立不同的准入标准,在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趋势下,保护竞争政策已逐步转为隐性:以产业发展政策为名补贴部分企业;或在行政审批中宽严不一,拖延时间。[31]保护竞争不利于经济长期发展:首先,保护政策破坏市场机制,降低资源配置效率[32],僵尸企业获得政府援助,延缓落后产能淘汰和升级,浪费公共资源并挤占优势产业发展空间[33],导致产业结构雷同或畸形[23],不利于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格局。其二,隐性的保护政策难以监管,权力寻租和事后道德风险问题严重[33,34],政策优惠无法使高效率企业获益,导致低效率和公共资源流失。其三,企业将更多资源用于维持政治联系,资金约束收紧,且处于行政垄断地位的企业往往缺乏研发积极性[34],创新性下降。其四,保护政策阻断市场融合,抬高商品价格,剥夺消费者剩余,降低居民福利和流动性。[35]其五,市场分割限制要素流动,不利于知识扩散和基础设施共享,阻碍技术溢出。[36]最后,保护竞争也可能对地区经济产生短期或局部的积极影响,可阻止要素外流,保障地区就业、增长和必要的财源;引入的资本可产生知识溢出效应,帮助欠发达地区追赶技术前沿;[28]给予本地特色产业发展空间,使企业在与行业寡头的竞争中得以存活,发育至优势规模。[24]但从全国大市场层面来看,该类政策破坏市场竞争,不利于效率提升,提出假设:
假设2:保护竞争不利于地区高质量发展。
3.制度竞争
制度竞争以优化行政监管体系、降低制度成本为主要手段。政府通过优化流程和简政放权提升行政监管效率,或通过强化内部治理和完善配套体系、公共服务社会化等途径减少监管摩擦,吸引资本流入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率。首先,以简政放权为代表的制度优化可提高行政监管效率,节约制度成本;准入门槛下降也使更多企业加入竞争,迫使企业以创新寻求竞争优势。[37]其次,机构改革可优化政府结构,减少职能重叠和空白,提升运作效率。第三,司法体系建设有助于减少信息不对称和不规范竞争导致的效率损失,降低违约风险,也有利于知识产权保护,增强企业研发积极性。[38]第四,金融体系优化可畅通企业融资渠道,提升融资透明度,使资本流向高效率企业和创新领域[34],提升配置效率。第五,精简监管流程和调优职能划分可减少不同部门间的权力竞争并压缩寻租空间,权力监督体系的完善则直接抑制腐败。腐败对创新和效率提升的抑制作用已得到实证支持[39],因此制度竞争可通过降低腐败促进地区高质量发展。考虑到制度变化需要调整和适应,其优势形成存在时间滞后性,人员磨合和配套制度建立需要时间,短期内制度竞争也可能导致效率下降,但在长期和全国意义上,制度竞争通常有利于高质量发展。提出假设:
假设3:制度竞争有利于地区高质量发展。
(二)政府竞争策略组合与地区发展质量
1.同类策略组合效果
同模式的竞争策略作用机制重叠,且政策实施主体间存在公权力竞争,因此同模式的不同策略组合后可能产生替代效应。具体而言,对于投入竞争,由于政府财源有限,短期内不同财政支出项目此消彼长,同时财政投入增加也可提升现有公共物品利用率,例如完善的交通设施可促进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共享。对于保护竞争,用于招商引资的补贴政策更具普惠性,使新资本获利,可能削弱地方保护政策的影响;另一方面,针对地区龙头企业的偏向性扶持可能使本地区特色产业进一步壮大,达到优势规模,进而部分抵消破坏市场机制的负面影响。对于制度竞争,首先不同公共部门间互相影响,制度创新效果可经由经济和政治系统对整个行政体系发挥作用,导致效果叠加。其次制度变迁有赖于其他部门适应工作和建立配套机制,短时间内同步进行的制度改革配合效果可能不佳。第三,通过旧制度获利的官员和企业可尝试经由其他渠道绕行监管环节,发生腐败迁移。综上,同模式竞争策略组合后政策影响可能相互削弱,提出假设:
假设4:同模式的不同策略间存在替代效应。
2.不同类策略组合效果
(1)投入竞争与保护竞争。投入竞争可能通过降低要素流动成本促进竞争,进而减弱行政垄断对经济的干预,保护竞争则可能诱使投入竞争政策向特定产业和企业倾斜,损害公共服务公平性。投入竞争的禀赋效应占主导时,公共物品可加速资本流动,其普惠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保护竞争政策导致的效率损失,此时投入竞争与保护竞争策略组合协调;保护竞争的行政垄断效应占主导时,政府可通过对各职能部门施加压力,将投入重心由公共福利领域转向特定企业,加剧政策扭曲和行政垄断。因此两类模式策略组合效果具有不确定性,提出对立猜想:
猜想5-1a:投入竞争和保护竞争策略组合后对发展质量的正面效应增强。
猜想5-1b:投入竞争和保护竞争策略组合后对发展质量的负面效应增强。
(2)投入竞争与制度竞争。偏向于生产领域的投入竞争政策会强化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力和控制力,挤压私人经济空间,可削弱制度变迁效果;而偏向于社会福利领域的投入竞争则更多补偿居民消费,较少干预市场,且有利于释放消费能力,充分发挥制度竞争节约交易成本的作用。因此两类模式策略组合效果具有不确定性,提出对立猜想:
猜想5-2a:投入竞争和保护竞争策略组合后对发展质量的正面效应增强。
猜想5-2b:投入竞争和保护竞争策略组合后对发展质量的负面效应增强。
(3)保护竞争与制度竞争。政府进行制度创新主要目的是提高监管效率,释放市场高效配置资源的潜能,而保护政策则是人为增加行政垄断,二者本质上相互拮抗。政府实施保护竞争政策,将破坏市场运行,直接降低资源配置效率,同时也为通过旧制度获利的企业打开重新寻求政治关联利益的渠道,间接削弱制度改革效果。因此保护竞争与制度竞争相互不协调,提出假设:
假设5-3:保护竞争和制度竞争策略组合后对发展质量的负面效应增强。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模型
首先研究政府竞争策略对地区发展质量的直接影响。考虑到政府行为RbQt4/+8MQ3+/XBDpfygLQ==可能存在跨区互动,且经济效应会溢出到周边地区,建立式(1)的空间杜宾模型。
tfp=β+βfc+δW×fc+∑βX+μ+υ(1)
i和t分别代表地区和时期,tfp为以全要素生产率表征的地区发展质量,fc为政府竞争策略变量,W为空间矩阵,由于发展质量同时受经济发展状况和地理距离的影响,设定方式为:w=|iY-iY|/Dij,i≠j,iY和iY分别为i、 j两地区人均生产总值,D为两地省会城市距离。∑βX反映控制变量的影响,μ和υ分别为地区固定效应和随机误差。
进一步通过两种方式研究策略交互效果,一是在式(1)的模型中引入各类策略变量两两交互项,交互项系数为正则代表两类策略组合后效果优于单独采用一种策略;二是将所有政策变量强度排序,取各年份指标高于中位数的地区,对其赋值为1,其余赋值为0,建立竞争策略虚拟变量,以虚拟变量交乘项系数显示策略组合效果,可进一步比较多种策略配合的效果,不必考虑交互项过多导致的严重多重共线性。
tfp=β+βfcm+δW×fcm+βfcn+δW×fcn+βfcm×fcn+δW×fcm×fcn+∑βX+μ+υ(2)
式(2)中,上标m和n代表不同策略,为降低多重共线性,对策略组合去中心化,且只保留系数显著的交互项。
tfp=β+βfcm+δW×fcm+βfcn+δW×fcn+βdfcmn+δW×dfcmn+∑βX+μ+υ(3)
式(3)中,dfcmn为代表政策m和n组合的虚拟变量,同样仅保留系数显著的项目,多政策组合情形类似。
(二)变量与数据
1.地区发展质量devoq
全要素生产率(TFP)衡量剔除要素投入后的其他因素对产出的贡献程度,常被用于刻画发展质量。本文采用Malquist指数法计算的全要素生产率(mtfp)作为地区发展质量的代理变量,基年全要素生产率使用SFA方法估计值。以SFA法计算的全要素生产率(stfp)用于稳健性检验。
2.政府竞争govcom
政府竞争变量涉及政府关注、政策制定和政策结果,考虑到文本关注与实际政策行动间、政策出台到落实间可能存在偏差和滞后,为直观反映政府竞争的实际效果,在实证研究中采用政府竞争的结果变量而非政策文本等行为变量。
(1)投入竞争inpc。通常将政府投入区分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三类[40],其中社会保障属于普惠性服务,地区间差异较小,故选择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两类竞争指标。由于现有的财政支出数据并未明确列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以《中国统计年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三项合计为基础设施投资。[40]为控制地区禀赋影响,采用基础设施投资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rinfr)衡量基础设施建设竞争程度。此外还采用以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换算得到的实际人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iinfr)以表征该地区居民实际享有的设施投入,并取自然对数,用于稳健性检验。对于公共服务竞争,将地区财政支出中教科文卫支出加总得到公共服务支出,同样采用其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数据(rpser)。此外,将标准化后的人均医疗机构床位数和中学师生比平均后得到公共服务水平(pserl),用于稳健性检验。
(2)保护竞争proc。保护竞争政策主要包括税收和土地使用优惠、针对性的扶持补贴政策、显性的市场准入壁垒和各类隐性的政策歧视,按政策实质可区分为优惠补贴和地方保护主义两类。其中优惠补贴为针对特定目标的转移支付,相较于投入竞争,优惠补贴不用于增加公共物品供给,表现为政府实际收入缩减而非政府支出扩张。考虑到税收抵免、返还和用地优惠是各地普遍采用的、扶持力度较大的补贴政策,以实际税率(rtax)作为优惠补贴竞争的代理变量,以土地价格(lprice)用于稳健性检验。采用《中国统计年鉴》中地方政府税收占生产总值比重[20],为保证系数可比,以其相反数作为税收优惠的代理变量。土地价格由《中国国土资源统计年鉴》和国家统计局公开的土地成交价款和土地出让面积计算得出,同样以相反数衡量土地优惠程度。对于地方保护主义,由于保护政策存在隐蔽性无法直接测度,而国内导致市场分割的重要原因是地方保护主义,采用《中国统计年鉴》8类商品价格波动情况计算的标准化市场分割指数(mseg)作为地方保护主义的代理变量。[41]此外,借鉴孙早等(2014)的研究[36],采用产业结构差异计算地方保护主义指数(rpro),计算方法为:rpro=1/(seco/y-seco/y·seco/yseco/y),seco/y和seco/y分别为i地区和全国t时期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用于稳健性检验。尽管地方保护主义并非导致市场分割和产业结构差异的唯一原因,但采用面板数据可以控制地区禀赋和空间距离等因素的影响,使该指标更能体现地方竞争政策。
(3)制度竞争instc。制度竞争涵盖政府职能各个方面,在此选择与交易成本密切相关的两类指标“简政放权”和“法治体系建设”体现地区制度变迁。简政放权采用樊纲等的《中国分省份市场化指数报告》中“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项目评分(interv)以体现行政审批效率,该指标取自调查中企业对与政府部门打交道时间的主观评价。此外,以每万人公职人员数衡量的政府规模(rgov)的相反数用于稳健性检验。法治体系建设采用樊纲等的《中国分省份市场化指数报告》中“对生产者合法权益的保护”项目评分(legal)测度法治体系效率,该指标由地区经济案件发生数和经济案件结案率计算得出。选择以每万人律师数(rlawy)衡量的法治队伍建设用于稳健性检验,用以描述地区法治体系建设水平。
3.控制变量
参考文献进一步引入控制变量。(1)经济基础edf:以GDP平减指数换算得到的实际人均生产总值,将其滞后1期以体现前期地区拥有的经济资源,并取对数。(2)经济开放性open:货物进出口总额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人力资本水平hrl:按不同教育水平人口加权平均得到的平均受教育年限。(4)产业结构dstr:产业结构体现地区经济增长模式和工业化基础,分别尝试了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前者估计结果不佳,而第三产业发展也是衡量地区产业高级化的重要指标,故选择后者。以上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4.研究数据
限于制度竞争数据来源,本文选择1997—2020年我国31个省级区域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该数据集规避了1994年分税制改革影响,可直观反映“财政分权、政治集权”的晋升锦标赛体系下的政府行为。此外,为体现政策效果和生产调整的时滞性并规避内生偏误,将政府竞争变量滞后三期①【①对于提升发展质量至关重要的研发活动存在3—5年滞后期,社会生产结构和生产模式转变也需要调整磨合,当期发布的政策往往需经历一段时间后才能对地区发展质量产生实质影响。借鉴张海星(2004)、余淑秀和卢山冰(2018)的研究,将政府竞争变量滞后三期以体现政策效果滞后性。此外,政府竞争政策与官员政治周期密切相关,在一定时期内(通常大于3年)相对稳定,将政府竞争变量滞后三期也可体现政策持续性。】。
五、实证研究
(一)政府竞争模式及具体策略的质量效应
首先研究单一竞争策略对地区发展质量的影响,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法以控制空间内生偏误。数据集为短面板,且全部数据均至少在0.05水平下通过了HT或IPS检验,可直接回归。表1列1、2中,投入竞争对地区发展质量兼具正负双向影响,在挤占私人投资的同时,公共物品的网络性质也使其产生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表明一地区基础设施水平和公共服务质量提升可使周边地区获益。其中公共服务竞争对本地区发展质量的负向作用不显著,对周边地区的辐射效应更强,表明相较于基础设施建设竞争,公共服务竞争对市场干预较弱,更有利于区域高质量协同发展。列3、4中,保护竞争的影响以负面效应为主。其中税收优惠对本地区无显著影响,但与周边地区发展质量显著负相关,表明优惠补贴策略可与周边竞争要素,但资本集中产生的规模效应有限;市场分割不利于本地高质量发展,说明破坏市场公平的地方保护政策抑制了要素流动,降低了生产效率。列5、6中,制度竞争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简政放权可直接提升本地发展质量,而法治体系建设以空间溢出效应为主,这可能是由于属地管理原则使得简政放权能迅速使本地企业受益,而司法资源则可由周边区域共享。上述结论支持了假设1~3,与汪伟全[9]和邓慧慧等[3]的观点一致。显然,政府竞争模式不同,其质量效应也存在差异。
控制变量中,经济基础、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本水平与发展质量正相关,表明发展质量提升具有路径依赖性,经济相对发达、产业结构较为高级的地区具有更高的生产效率,优越的人力资本池也有利于提质增效。开放性影响不显著,显示对外开放的技术溢出效应和替代效应相互抵消。
表2给出了替换政府竞争代理变量同时采用SFA计算的全要素生产率作为被解释变量后的估计结果。限于篇幅,此后仅列示核心解释变量估计结果。列1、2为投入竞争的影响,替换代理变量后基础设施建设竞争对本地区的影响不再显著,表明相较于实际投入,以本地资源为基准的投入竞争支出规模更高、挤出效应更强。而公共服务水平同样有利于周边地区高质量发展,表明公共服务竞争在短期和长期均能产生正向溢出效应。总体来看,投入竞争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但均能在区域间产生积极的溢出效应。列3、4为保护竞争的影响。土地优惠可引发资本竞争,提升本地发展质量的同时抑制周边高质量发展。相较而言,征税将直接挤占私人经济,而土地优惠仅在土地资源紧张时通过房产市场挤出消费和投资,负面影响偏弱。从而土地资源丰富的欠发达地区可通过土地引资快速拉动产业化,缩小与前沿面的差距。地方保护主义指数与周边发展质量负相关。基准检验采用的市场分割指数从产品市场衡量地方保护政策强度,偏重地方保护的结果,而地方保护主义指数从地区间产业结构差异切入,偏重地方保护的动机,二者存在政策时间差和政策实施效果差,这是导致不同测度方式空间偏向的可能原因。整体来看,保护竞争不利于高质量发展,但对本地区影响较小,主要通过空间外部性转嫁到其他地区,因此基于标准化的市场准入清单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对提振发展质量至关重要。列5、6为制度竞争的影响,结果稳健,表明制度竞争确实有利于高质量发展,且简政放权的效果更为直观。
(二)竞争策略组合效果
1.不同竞争策略间的交互效应
表3显示了将两类竞争策略变量及其交互项同时纳入模型后的估计结果。列1~3为同模式两类竞争策略的交互影响,策略组合后作用互相削弱,表现为替代效应。列1中,基础设施建设竞争与公共服务竞争交互项系数显著为负,表明两类策略对发展质量的激励效应相互削弱。投入竞争政策强度此消彼长,同时对生产效率的优化作用可相互替代。类似的,列2中,两类保护竞争策略配合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其对发展质量的负面影响。政府经由补贴项目对被保护企业施加政治影响,引导其优化管理和生产工艺;优惠政策也可吸引、资本流入,减轻地方保护主义对市场竞争的破坏。列3中,制度竞争策略组合的影响以空间溢出效应为主。简政放权削弱政府部门对经济的干预力量,进而影响其他类型制度优化的效果,产生替代效应。
列4~15给出了不同模式竞争策略交互效果。列4~7中投入竞争与保护竞争组合后交互项对本地区的影响均不显著,但基础设施建设与地方保护主义、公共服务与优惠补贴的策略组合空间交互效应显著为负,表明投入竞争与保护竞争相互抑制,且负面效果主要由其他地区承担。基础设施建设竞争通过改良地区投资环境吸引高质量资本流入,地方保护主义政策一方面限制了资本流动,另一方面也不利于竞争环境形成,降低基础设施利用效率。公共服务竞争通过提升地区福利和人力资本水平影响发展质量,补贴竞争将更多公共资源用于优惠政策,不利于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同时通过扶持政策干预企业生产,影响人力资源配置质量。综上,投入竞争与保护竞争政策组合后对发展质量的负面影响加强,且由于两类政策均具有资源竞争性质,策略组合不协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负向空间效应。列8~11给出了投入竞争与制度竞争的交互效应。基础设施建设与简政放权组合后,其质量效应均有所削弱,政府建设项目可放大行政干预,削弱简政放权对交易成本和配置效率的积极影响。类似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法治体系建设策略组合同样不协调,由于法治体系建设对发展质量的影响存在强溢出性,负面效应主要作用于周边地区。公共服务与简政放权对周边地区的交互效应显著为正,这意味着相较于干预性较强的基础设施投入,政府开展公共服务竞争更有利于发挥政府的调控服务职能,可通过优化劳动力池和消费结构等途径协助释放市场高效配置资源的潜能。公共服务与法治体系建设交互效应为负,可能是由于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本身就伴随着居民法治意识和司法体系运行效率的提升,两类政策效果可部分替代。列12~15显示保护竞争与制度竞争不协调。补贴和地方保护政策破坏市场秩序并降低政策的公平性和有效性,削弱制度创新实效。
2.策略组合虚拟变量结果
表4显示在控制竞争策略强度的情况下,策略组合虚拟变量对地区发展质量的影响。考虑到虚拟变量的空间交互项不易解释,仅将策略组合虚拟变量纳入模型。列1~3为同模式两类竞争策略组合效果,同时采用两类投入竞争策略或同时采用两类制度竞争策略时,政府竞争的质量效应下降,而同时采用两类保护竞争策略则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其对发展质量的负面影响。该结论与采用交互效应的研究结果一致,支持了假设4,表明同模式的不同策略组合后质量效应相互削弱,存在替代效应。
进一步,对同模式下两类政策强度均高于中位数的地区赋值为1,认为其在地区竞争中采用了该竞争模式,将不同竞争模式虚拟变量两两交乘后得到代表各模式组合的虚拟变量,结果见列4~6。采用两类竞争模式的地区发展质量相较于其他地区有所下降,与交互效应模型的结论基本一致,支持了猜想5-1b、猜想5-2b和假设5-3,表明当前地方政府投入竞争行为偏向于生产领域,同时保护竞争的行政垄断效应较强。总体而言,目前不同的政府竞争模式协调性较差,政府应根据实际需求有所取舍。特别地,尽管政府支出扩张将削弱制度创新的效果,但公共服务竞争与简政放权相互协调,该结论为创建高质量的服务型政府提供了依据。
六、结论与建议
政府竞争模式与经济发展方向密切相关。本文将政府竞争模式区分为投入竞争、保护竞争和制度竞争三类,基于我国1997—2020年31个省级区域面板数据探讨了六种竞争策略对地区发展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投入竞争在挤出高质量资本的同时对周边产生正向溢出效应;保护竞争不利于地区高质量发展;制度竞争有利于发展质量提升,但法治体系建设的质量效应主要通过空间外部性得以体现。该结论在替换代理变量后依然稳健。进一步通过交互效应模型与虚拟变量模型研究不同竞争策略组合效果,结果表明同模式的不同策略间存在替代效应;不同模式的策略组合倾向于相互干预,但公共服务竞争与简政放权配合协调。
研究对新时期优化政府职能、调优区域经济结构、加快推进数量增长向质量发展的转型步伐均具有积极意义。首先,研究表明制度优化和公共服务是推动地区高质量增长的重要途径,而保护政策不利于经济长期向好。因此新时期应将软环境建设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通过考核体系优化和制度创新软指标的纳入引导地区政府展开良性竞争。一方面,着力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和低效补贴政策生成环境,加快建立统一的市场准入机制,在制度上明确行政审批流程和时限,支持跨区第三方审核机构报告效力等同,推进联合一体化办公和在线审批;另一方面需严格化对政府扶持项目的审计工作,更加重视招商引资项目的创新能力和生态社会效益。其次,研究发现不同竞争政策配合效果不佳。政府在不同的竞争模式和具体策略上应根据地区具体情况有所取舍,加强部门联动,对效益突出的大型工程可建立职能归并的专职机构负责管理运作,提高政策的衔接性和兼容性。公共服务竞争与简政放权配合协调,同时两类政策自身对提振地区发展质量至关重要,可将其置于政治治理的重要地位。第三,政府竞争效果存在空间外溢性,使地方政府有动机实施外部不经济的竞争政策,而对公共服务竞争和法治体系建设等区域质量效益较强的竞争策略则缺乏有效激励。可在考评中加大相关指标权重,同时上级政府可通过跨区项目和合理规划经济圈促使地区加强合作,在经济中心建立片区互利共享的中介组织集群。
参考文献:
[1]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2007(7):36~50.
[2]程广斌,侯林岐.财政分权视角下的地方政府竞争模式与区域技术创新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21(6):28~37.
[3]邓慧慧,薛熠,杨露鑫.公共服务竞争、要素流动与区域经济新格局[J].财经研究,202147(8):34~48.
[4]胡久凯,王艺明.地方政府竞争模式转变与碳排放绩效——来自地级市政府工作报告的经验证据[J].经济学家,2022(6):78~87.
[5]侯伟凤,田新民.地方政府科技支出和教育支出如何影响城市全要素生产率?[J].经济与管理研究,2021(9):93~111.
[6]Odedokun O M. Relative Effects of Public Versus Private Investment Spending on Economic Efficiency and Growth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 Applied Economics, 1997,29(10): 1325~1336.
[7]车德欣,吴传清,任晓怡,等.财政科技支出如何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异质性特征、宏微观机制与政府激励结构破解[J].中国软科学,2020(3):171~182.
[8]郭玥.政府创新补助的信号传递机制与企业创新[J].中国工业经济,2018(9):98~116.
[9]汪伟全.地方政府竞争模式选择:制度竞争胜于资源竞争[J].现代经济探讨,2010(4):32~35.
[10]陈志勇,陈思霞.制度环境、地方政府投资冲动与财政预算软约束[J].经济研究,2014(3):76~87.
[11]邓晓兰,刘若鸿,许晏君.经济分权、地方政府竞争与城市全要素生产率[J].财政研究,2019(4):23~41.
[12]朱晨赫,杨筝,程晨.地方政府债务与企业创新——基于省级面板数据和国务院43号文件的实证研究[J].当代财经,2018(8):77~89.
[13]Hessami Z. Political Corruption, Public Procurement, and Budget Composition: Theory and Evidence from OECD Countries[J].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014(34): 372~389.
[14]唐书林,肖振红,苑婧婷.上市公司自主创新的国家激励扭曲之困——是政府补贴还是税收递延?[J].科学学研究,2016(5): 744~756.
[15]王欣亮,汪晓燕,刘飞.税收竞争有利于提升区域创新绩效吗——基于创新要素流动的空间机制分析[J].财贸研究,2021(6):98~110.
[16]郑飞,李腾,刘晗.政府补贴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J].经济经纬,2022(5):140~150.
[17]周业安,赵晓男.地方政府竞争模式研究——构建地方政府间良性竞争秩序的理论和政策分析[J].管理世界,2002(12):52~61.
[18]杜运周,刘秋辰,陈凯薇,等.营商环境生态、全要素生产率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多元模式——基于复杂系统观的组态分析[J].管理世界,2022(9):127~145.
[19]Keen M, Marchand M. Fiscal Competition and the Pattern of Public Spending,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1997, 66(1):33~53.
[20]王凤荣,苗妙.税收竞争、区域环境与资本跨区流动——基于企业异地并购视角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15(2):16~30.
[21]胡春阳,余泳泽.政府补助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对U型效应的理论解释及实证分析[J].财政研究,2019(6):72~85.
[22]Cai H, Treismanb D. State Corroding Federalism[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4(6):819~843.
[23]Young, A. The razor’s Edge: Distortions and Incremental Reform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0(4):1091~1135.
[24]白重恩,杜颖娟,陶志刚,等.地方保护主义及产业地区集中度的决定因素和变动趋势[J].经济研究, 2004(4):29~40.
[25]游家兴,伍翕婷,张哲远,等.政府创新意识下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J].财贸经济,2022(9):23~37.
[26]Moreno R,Enrique L,Manuel A. Public infrastructure and the performance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short-and long-run effects[J].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2002(1): 97~121.
[27]刘穷志.税收竞争、资本外流与投资环境改善——经济增长与收O5Fng3KPo6rgtX/topro+W9CKHrHEUcj7tDfF6UUtH4=入公平分配并行路径研究[J].经济研究,2017(3):61~75.
[28]Fallick B, Fleischman A C, Rebitzer B J. Job-Hopping in Silicon Valley: Some Evidence Concerning the Microfoundations of a High-Technology Cluster[J].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2006(3) : 472~481.
[29]田磊,杨子晖.“双赤字”还是“双重分叉”——开放经济环境下中国积极财政政策冲击效应研究[J].经济学(季刊),2019(3):877~896.
[30]Croix D. ,Delavallade C.. Growth, public investment and corruption with failing institutions[J]. Economics of Governance,2009(3): 187~219.
[31]黄玖立,周璇.定制化与地方保护主义:经验证据及对自贸区建设的启示[J].管理世界,2018(12):56~66.
[32]郑毓盛,李崇高.中国地方分割的效率损失[J].中国社会科学,2003(1):64~72;205.
[33]张亚斌,朱虹,范子杰.地方补贴性竞争对我国产能过剩的影响——基于倾向匹配倍差法的经验分析[J].财经研究,2018(5):36~47;152.
[34]张璇,刘贝贝,汪婷,等.信贷寻租、融资约束与企业创新[J].经济研究,2017(5):161~174.
[35]Li S, Li S, Zhang W. The Road to Capitalism: Competition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 in China[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000(2):269~292.
[36]孙早,刘李华,孙亚政.市场化程度、地方保护主义与R&D的溢出效应——来自中国工业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14(8):78~89.
[37]Juan A C.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on: an Unstable Relationship[J]. 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etrics, 2012,(1) : 160~166.
[38]Laurence B, Demirgu-Kunt V , Maksimovic V. Capital Structur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 The Journal of Finance, 2001(1) : 87~130.
[39]万良勇,陈馥爽,饶静.地区腐败与企业投资效率——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财政研究,2015(5): 57~62.
[40]陈斐,何守超,吴青山,等.偏离最优公共——私人投资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中国工业经济,2019(1): 43~61.
[41]陆铭,陈钊.分割市场的经济增长——为什么经济开放可能加剧地方保护?[J].经济研究,2009(3):42~52.
Government Competitive Modes, Strategy Combination ang Regional Development Quality
YANG Qing,YUAN Chunhui
(School of Business, Shanxi Datong University, Datong, Shanxi 037008, China;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Beijing 100089, China)
Abstract:Government competition modes could effect regional development quality in differentiated forms. It is crucial for current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to analyze that differentiated impact and establish a competition system conducive to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Existing research only focuses on the direct impact of specific government competition models on economic growth, lacking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s and quality effects of different competition models and various competition strategies. Also, it is assumed that governments only adopts one single competitive model, ignoring the combination effects of multiple competitive strategies.Based on the essence of government competition behavior, the competitive modes are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input competition, protection competition and institutional competition. Through the inter-provincial panel data of mainland China from 1997 to 2020, the impact of government competitive modes and specific strategy combination on regional development quality is empirically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put competition has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protection competition is not conducive to improving development quality, while institutional competition has the strongest improving effect on development quality. The results are robust after replacing the proxy variables. The research using interaction effect and strategy combination dummy variables shows that there is substitution effect between different competitive strategies, which belongs to the same mode. The strategy combination from different modes will weaken the quality effect of the single policy, but the combination of public services and simplification of administration and decentralization is conducive to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Key words:government competition; development quality;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strategy combination; competition mode
责任编辑:吴锦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