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与微课程教学法组合助力提升核心素养
2024-09-23杨志迪
摘要:《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出的“一核四层四翼”为高中教学提供了方向性指导,它不仅关注知识的掌握,更重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的培养。微课程教学法与高考评价体系高度契合,能有效支持高考评价体系落地。本文以《登快阁》微课程教学法创新教学实践为例,分享利用微课程教学法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提升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等的思考与实践方法。
关键词:高考评价体系;微课程教学法;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4)18-0074-04
问题的提出
2019年11月,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出了高中教学的“一核四层四翼”。“一核”,即明确高考的核心功能是立德树人、服务选材、引导教学;“四层”,指高考的考查内容包括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四个方面;“四翼”,是指高考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个考查要求。可见,《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注重在学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发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实践创新的能力,最终指向全面发展核心素养。
微课程教学法是用课程理论指导课程的微观组织的教学理论与实践方法。它起源于对翻转课堂的研究与创新,建立了从学习知识走向发展核心素养的教学模型,创造了以高质量学习为鲜明特征的学习设计方法,是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环境下,促进教师和学生超常规发展的教学方法。在实践中,微课程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的系统设计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有效的脚手架,将课程理论、学习理论、学习资源、学习评价按照系统最优化的原则与策略融为一体,以“自主学习任务单+配套学习视频”支持学生打好扎实的学科知识基础,以课堂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巩固学习成果,从事以跨学科、真实性、实践性、创造性为标志的微项目式学习,从而把“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与“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四层四翼”落到实处。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以《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为导向,将微课程教学法运用于高中古诗词教学,有效打破了学生认为语文课“学与不学”、语文作业“做与不做”与成绩增长没太大关系的心理预设,不仅帮助学生扎实理解诗歌知识,发展核心素养,而且促进教师掌握“学习设计”之法,实现专业成长。
微课程教学法创新实践
微课程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发展核心素养的功能是从课前、课堂学习的设计入手,通过创新学习方式来实现的,其基本前提是对课文的解析。
1.课文解析
《登快阁》(如图1)为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所作,是一首七言律诗。首联引用典故,诗人自比“痴儿”,于某天处理完公务之后如释重负,登上赣江边的快阁,倚栏远眺,陶醉在一望无垠的暮色余晖里。
颔联写诗人登山赏秋,虽落叶飘零,然浩渺天空更显空阔辽远的场景。苍穹下,是一江清水,倒映出一弯新月,更显空明澄澈。这是诗人初登快阁时对所见景色的描绘,也是其胸襟怀抱的写照。
颈联再用典故。上句借《吕氏春秋·本味篇》载“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之典故,下句用《晋书·阮籍传》载“史载阮籍善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见所悦之人,乃见青眼”之典故,抒其“知音不在绝弦,只有美酒一醉排遣”之情意,诗人的为官态度含而不露地抒发出来,为尾联的收官做好铺垫。
尾联“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直抒心意,“万里归船”因找到思想上的归宿而“弄长笛”,与“朱弦已为佳人绝”形成鲜明对照,表达出与白鸥相伴的虔诚意愿,与首联相呼应,鲜明地表达了诗人对官场文化的厌恶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若要理解这首诗,知晓典故是重点,诗人的人生态度借助典故直抒胸臆。古诗词中表情达意的方式有多种,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也可借事抒情,借典故抒情。学习《登快阁》这首诗,既要读懂诗意,更要理解情感表达的方法。
2.重难点的突破
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是通过微课程教学法系统设计实现的。微课程教学法系统设计包括用于指导学生课前学习的“自主学习任务单+配套学习资源”和用于指导课堂学习的课堂学习任务单,俗称“三剑客”。
(1)课前学习“达成目标”规定突破重点难点的方向
《登快阁》自主学习的“达成目标”如图2所示。其中,目标(3)(4)反映教学重点,目标(5)是教学难点,目标(1)(2)为突破重点创造条件。
(2)“学习任务+配套学习资源”支持突破重难点成为现实
在微课程教学法系统设计中,把指导性的“达成目标”转化为现实的关键在于通过目标管理、问题导向设计学习任务。根据“达成目标”,笔者设计的学习任务如下页图3所示。
那么,学生是否能完成任务从而达成目标呢?为此,笔者整理学习资料随自主学习任务单发送给学生,并开发配套的学习视频,以二维码形式附着在任务单上,确保学生能借助配套学习资源完成学习任务,从而达成学习目标。
(3)课堂学习方式创新助力核心素养提升
微课程教学法通过具体精准提炼“达成目标”、“目标管理、问题导向”设计学习任务、“需求导向”开发配套学习资源,来保证课前自主学习高质量达成。进入课堂学习环节,则通过检测完成课前学习评价,巩固所学知识,为课堂内化知识、发展核心素养创造条件。笔者设计的课堂学习环节及其“达成目标”如下页图4所示。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微课程教学法的“检测”与“进阶”采取独立完成、协作评价的方式。“检测”强化学生对诗意的理解,“进阶”则借助小组协作发现诗人的人生态度:虽然黄庭坚在公务之余萌生归隐之心,但纵观其一生,还是选择宦海沉浮。这一选择并非热衷功名,而是同宋朝众多士大夫一样,拥有济世安民之心。这份家国情怀正是当代学生应该修炼的品质,体现“古诗词是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的典范之作,是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之‘文化传承与理解’的重要载体”。在课堂上,学生独立思考、引用例证、分享观点、分析判断、表达输出等能力则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学习之中,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一核四层四翼”相得益彰。
课堂学习第三、四两个环节,是学以致用、从事诗歌习作的微项目学习。微项目学习是微课程教学法汲取项目学习精华所创立的,旨在把内化知识、拓展综合能力、发展核心素养的课改愿望化为现实,使学生有能力应对未来挑战,追求与创造美好生活。微项目学习的主题必须来自真实情境,这正好与当前高中教学倡导的情境性设题一致,有利于学生感受学习的意义,并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取得经验,完成意义建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要求学生能结合所阅读的作品,了解不同题材的一般规律,捕捉创作灵感,用自己喜欢的文学样式和表达方式写作。微课程教学法的特点之一是“学什么,会什么”,由于学生已经理解了诗意,了解了《登快阁》的写作手法,并且学习了初步的格律知识,因此,诗歌习作的微项目学习就成为内化知识、实现核心素养提升的脚手架。
《登快阁》首次授课对象是苏州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高二学生,因此,笔者创设了“‘西附’苏州诗词大会”的模拟真实情境,具体设计如下页图5所示。
为了帮助学生领悟当代科技成果与诗词研究成果所提供的便利,在习作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借助教室白板、计算机登录“搜韵网”查询同韵字,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搜索对仗词语等,发展新课标提出的“掌握利用不同媒体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在七言诗习作结束后,学生以组为单位自评,推选出参加全班展示的作品。
展示环节是又一次深度学习的机会,在陈述、质疑、阐释环节,逐步培养学生的归纳与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与人沟通的能力,让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效落地。
据课后收到的不完全信息统计,在全班42名学生中,有10人完成创作,且二、四句末尾字押韵符合要求,占23.8%;有20人因押韵遇到困难完成诗句两到三句,占47.6%。
笔者第二次执教《登快阁》是在任职的学校和任教的班级,创设了相近的微项目学习:
邯郸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美丽的自然风光。为了让更多游客了解邯郸,我们举办一场“邯郸诗词大会”的活动,请你创作一首七言诗,介绍邯郸古城(丛台)、文化传统、山水田园风光,并在全班“邯郸诗词大会”上吟诵。
全班56人参与学习,30人当堂完成四句七言诗,占53.6%。其中18人押韵正确,在30人中占60%;15人完成两句到三句,占比26.8%。
两次《登快阁》创新教学,两次模拟“诗词大会”习作与展示,不仅帮助学生加深对诗意诗情的理解,而且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内化知识,升华情操,提升审美情趣,增强文化自信,于无声之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核心素养,把《高考评价体系》倡导的“一核四层四翼”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金陵.什么是微课程教学法[EB/OL].https://zhuanlan.zhihu.com/p/714371418.
[3]金陵.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5]龚尧.快阁登临抒心意,白鸥为盟寄情思——以《登快阁》为例探析诗歌的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3(02):68-71.
[6]翟志武.古诗词教学要让学生体验诗意本真[J].中学语文,2024(09):38-39.
[7]徐新兵,张志岩.基于微课程教学法的高中物理复习课探索——以高三一轮复习《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为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2(06):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