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漫谈:开学随想录
2024-09-23张勤坚
9月,有两个比较特别的日子。
一个是新生入学第一天,还有一个便是教师节。
第一天入学的一年级小朋友一走进校门,高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会立马上前拉他们的小手,把他们一个个送到各自的班级里。这是学校传承很多年的习惯,也是极具仪式感的一个传统。我非常喜欢孩子们有这样一个美好的开始,看着他们手拉着手的欢快,会有一种没有任何压力的温馨感。
有人说,现在各学校的开学仪式“卷”得太厉害,过于注重形式的仪式劳民伤财不要也罢。我倒是觉得,仪式之所以最终会流于形式,责不在仪式本身,而在于策划者是否只专注于形式,以及众多参与者是否仅视其为一种形式。不走心的所谓仪式,终躲不过呆板、惹人嫌、走流程的结局。
教师节这天,我还拿了个学校第二十届的“师德标兵”奖,这是我第二次得这个奖,第一次获颁师德标兵还是十五年前的事。我给自己的颁奖词做了一个微调,把“心中有学校”和“眼里有学生”改成了“既要心中有学校”“更要眼里有学生”,与伙伴们共勉。两相比较,能做到“心中有学校”相对简单,能时时“眼里有学生”却着实不易。
开学第一课,在新机房里上课,我给六年级的同学们插播一段学习视频,耳朵里却传来阵阵窃窃私语。“大失所望”的表情就写在脸上,“还不如三年级时的你们”几乎是脱口而出。但,事实果真如此吗?我边说边向教室后面走去,新校区的新机房有平常教室的两个那么大,当我走到最后一排时,连接在前面教师机上的小功率音箱已经没剩下多少音量了。我知道,现在还可以继续假装很生气,但课后我一定会换一对更大功率的音箱。以后上课,我会很大声地讲话,且会尽量走到孩子们中间去讲,争取让室内的每个孩子都能听清我的声音。
眼里有孩子,就要走到孩子中间去和他们对话,也可以化身儿童与他们对话,从平视对方那一刻开始,我们就能真正开始和孩子们平等对话。
学校四楼的空中长廊,有一个“大师美术课”绘画作品展,这是学校和美术馆馆校合作课程的阶段性成果展。所谓的大师美术课,就是学校水墨画社团的孩子们每周去一次美术馆,跟着美协的书画家们一起看展看画、写生临摹,开阔眼界、传承经典。参展作品主要以社团孩子们的山水小品为主,其中一幅学生们与书画家共同创作的《娄水佳胜图》深深地吸引了我。从成人的角度出发(普通书画爱好者),我很想找一找哪一笔是孩子画的,哪一笔又是老师添的,稚嫩和老辣,感觉还是能够分得清的。很可惜,其实并没有这个能力。但当画作浑然一体时,我们还有必要彻底分清哪一笔来自学生、哪一笔出自先生吗?
看画时,我脑海里浮现的,是另一个画面——老先生说:孩子们“只管大胆落笔”,我后面“自会小心收拾”。在我所想象的这个画面里,既有大师对后生晚辈的万般宠溺,也有孩子们在鼓励声中的恣肆弄笔。是的,我特别喜欢这种小孩哥可以随意轻松地舔毛笔、闻墨香的文化传承,这样的传承是有温度且个性的,是眼里有孩子的,是看似随性实则一切皆有章法的一种有效学习。
当我们眼里真正有了儿童,教育便一定会持续走向更好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