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时代见证祖国成长

2024-09-23李晨光仉雅琛孔悦徐萍武健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4年18期

摘要: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一次实现实践育人、综合育人的绝佳契机,为此,作者开展了一次以课堂为基,结合课后学习活动,形成“以校内联结校外,以小手拉着大手”模式的教育活动。在数字时代背景下,作者充分利用技术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和资源,建立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主题活动共同体,利用可视化技术记录学生亲身参与的国庆活动,促进学习成果的广泛交流与共享,并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对国庆主题活动的内在价值进行了深度挖掘与展现。学生们在沉浸式体验中,直观感受祖国在各领域的辉煌成就。

关键词:国庆节;主题活动;信息技术;民族自豪感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4)18-0000-05

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主题活动的设想

国庆节作为国家成立的纪念日,不仅是凝聚民族情感的纽带,更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国家记忆的关键平台。当下,国庆节等重大节日的主题教育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在实效性方面也面临挑战。

在活动内容层面,部分教育活动内容保守抽象,缺乏新时代理念与社会变迁的深刻印记,削弱了其教育意义的时代性和针对性。而一些活动的方式与时代生活脱节,在激发学生兴趣、促进情感共鸣方面显得力不从心,进而限制了庆祝国庆节活动在青少年心中的扎根深度。

庆祝国庆节的活动不仅是一次纪念大会和庆祝活动,更是一种价值观和精神教育。参加主题教育活动是学生体会社会主义先进性,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感的重要途径。为提升活动实效性,主题活动在内容上要紧贴时代脉搏,融入更多反映国家发展成就、社会进步风貌的新鲜元素,在形式上要采用灵活多样、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育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增进其对教育活动现实价值的深刻理解与认同。

以学生为中心,全方位、多层次设计与组织主题教育活动,需要将互动教学、情境模拟、社会实践等结合起来进行活动整体设计,体现出以下“五结合”特征:

第一,各学科知识相结合。主题活动需要面向多学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版)》中有对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的要求,各学科在不同年级均有相关内容。要将各学科相关知识点梳理成主题线索,让各学科内容结合起来,形成育人合力。主题活动从单学科走向多学科,逐渐融合,进入跨学科领域。

第二,课堂与课后学习相结合。主题活动是持续的、连贯的,要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将课内学习与课后学习结合起来。通过课堂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对国家的热爱。以实践作业形式体现的课后学习需要向活动化、实践化靠拢。学生通过调查、访谈等实践活动,亲身了解祖国不同方面的发展变化,让学习从书本知识走向生活。

第三,校内与校外活动相结合。主题活动的首要目标是思想情感教育,需要充分让校内外的资源参与到相关活动中,将校内的各种活动与家庭亲子活动相结合,以校内活动带动校外活动,将各方面的情感积累起来,触动思想,形成态度、价值观。

第四,师生家校社相结合。主题活动的作用与意义是促进个人学习与社会的互动。在主题活动中需要构建一个多元互动、协同发展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作为引领者,巧妙联结学生、家长、教师及社会各界,以学生为中心,全方位支持其学习活动,激发内在学习动机。这种结合增强了学生与社会成人的互动,深化了对国庆节这一主题的理解,形成了“以校内为基点,辐射校外;以小手为牵引,带动大手”的模式。

第五,活动与数字化密切结合。生活与学习密切结合是主题活动的重要特征。在数字时代,需要充分利用技术来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和资源;需要通过数字化对整体活动进行重新设计,方便用技术汇聚校内与校外活动、师生家校社的学习共同体;需要用可视化技术记录学生亲身参与的国庆活动,并将其汇总成学生的学习展示成果;需要利用超媒体等技术手段,链接活动中的各类资源,帮助学生形成新的观点;需要用适当的技术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材料和评价方式;需要通过技术挖掘国庆节主题活动的价值,也需要技术来展示祖国各个领域的辉煌成就和巨大进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主题活动设计

1.主题活动意图

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主题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小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和体验,深刻感受国庆节的深远意义和祖国的伟大成就;引导小学生了解国家历史、传承民族文化,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从而培养他们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心怀祖国的新一代少年。

2.主题活动整体设计

多学科教师共同参与设计活动,通过系列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国庆节的历史意义、文化内涵和国家发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数字时代见证祖国成长”主题活动整体设计如图1所示。

3.实施过程

“数字时代见证祖国成长”主题活动的在校活动共计6课时,其中语文跨学科2课时、数学跨学科1课时、道德与法治1课时、班队会1课时、美术课1课时,具体如下页图2所示。

4.以实践带动主题活动

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主题活动应形成课堂内外、家校社区联动的格局,充分利用三方资源,共同打造“数字时代见证祖国成长”的文化盛宴。在“开国大典的辉煌与祖国成长”活动中,笔者携手家庭、学校、场馆等,共同见证祖国繁荣的印记,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社会责任感,深化家国情怀,促进跨学科学习,培养公民意识与创新思维,以文化滋养心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例:第1课时——以《开国大典》为镜,共绘祖国成长画卷(活动设计)。

1.活动背景分析

对价值观的塑造需要从情感的共鸣入手。以“开国大典的辉煌与祖国成长”作为主题活动第一课时,旨在通过历史与现实的交融,激发学生对国家历史的深刻理解与对未来发展的无限憧憬。

2.活动概况

《见证祖国成长》第一课时以“开国大典的辉煌与祖国成长”为主题,通过深刻历史内涵的挖掘、跨学科内容的融合、创新思维激发及多样化互动设计(如即时问答促进知识交流、线上投票激发创意、VR技术重现历史场景等),加深学生对历史的认知,提升学习参与度和体验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实现活动目标,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与思维空间。

3.活动目标

(1)活动总目标

深刻理解和感受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与民族自豪感。通过跨学科的知识融合、创新思维激发以及多样化的互动活动,提升历史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全面发展,达成知识学习、情感培养与能力提升的综合目标。

(2)素养目标

社会责任意识:回顾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和意义,深刻体会前辈们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从而激发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意识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紧密相连,认识到作为新时代青少年应承担的历史责任。

语文学科素养:能够理解并感受新中国成立时的激动人心时刻,进一步学习点面结合的写法,提高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实践能力:以实践性的教学方式更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锻炼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问题解决能力:针对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和讨论,提出观点和解决方案,锻炼与他人共同解决问题能力。

信息素养:搜集和整理与开国大典相关的资料,提高信息检索、筛选和整理能力,借助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重现开国大典场景。

创新能力:通过如VR体验等内容的创新,激发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4.活动过程

(1)创设情境,再现伟大时刻

活动内容:①情境创设。播放开国大典历史纪录片片段,配以雄壮的国歌,营造庄严而激动人心的课堂氛围。②揭示主题。以问题“同学们,开国大典对我们国家有着怎样的意义?”引导学生进入主题。

技术运用:①学习共同体建设。利用ClassIn教室讨论,学习小组发布问题,自主留言。②多媒体播放设备。清晰展示开国大典历史纪录片片段,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清楚看到画面细节。

(2)阅读文字,感受伟大时刻

活动内容:①自主阅读。学生自行阅读《开国大典》课文,圈画感受深刻的语句。②小组学习。分组讨论文中描绘的场景、人物情感及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每组选派代表分享。

技术运用:①平板电脑登录ClassIn平台。阅读电子教材,随时圈画、批注,加深理解。②虚拟教室监控。通过平台提醒、鼓励学生阅读思考。共享屏幕与文件,实时互动与协作。

(3)学科融合,探索伟大意义

活动内容:①分组讨论。“开国大典对当时的中国社会有什么影响?”或“你认为开国大典体现了哪些民族精神?”②在线互动地图展示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国内外形势对比,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③分发地理知识卡片,主动探索相关知识。④展示开国大典的绘画、摄影作品,分析艺术作品如何表现这一历史时刻的庄严与喜悦。⑤访问数字博物馆,探索更多与开国大典相关的文物和史料,感受历史的厚重。

技术运用:①信息技术。收集国家历史照片、视频,制作历史回顾的电子素材。②在线互动地图展示。在线平台展示地图,标注关键地点和事件,实现时间轴上的动态对比。③分发地理知识卡片。通过PDF、Word等电子格式分发,便于学生下载、打印或在电子设备上查看。④二维码技术。每张卡片附带二维码,扫描后直接链接到相关的视频介绍、互动问答或更详细的资料页面。⑤多媒体制作工具。结合动画和视频剪辑,将地图变化与文字、图片信息结合展示。⑥虚拟现实(VR)技术。使用VR设备让学生“走进”艺术作品,获得沉浸式体验。⑦访问数字博物馆。利用博物馆的官方网站或专门的移动应用,如“国家博物馆”等,在线浏览和学习。⑧增强现实(AR)技术。运用支持AR功能的数字博物馆,让学生在现实环境中通过手机或平板电脑扫描特定图像,查看3D文物或获取更多信息。⑨社交媒体互动。鼓励学生通过社交媒体分享他们在数字博物馆中的发现和学习心得,形成学习社群。

(4)评价总结,揭示主题

活动内容:①展示作品,分享成果。②分小组进行过程性评价。③讨论国庆节亲子出行的活动方案。

技术运用:①超媒体技术。利用PPT的链接汇集抖音、小红书等宣传视频,展现学习成果;利用Word的链接汇集学习材料,交流收获和感受。②多媒体技术。制作美篇等,将视频上传至ClassIn教室。

用技术见证祖国成长

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主题活动不是课内的单一讲述,需要跨越学校围墙,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让学生亲身体验、观察、感知国家日新月异的变化。在数字化时代,落实主题活动需要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持,技术不仅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创新的手段,还使得教育形式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网络跨域、VR/AR沉浸互动体验、大数据精准施策,这些技术让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活动生动高效,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主题活动需要综合考量技术运用。在活动前,笔者对六年级352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约98%的家庭拥有联网的计算机,100%的学生家长主要使用智能手机上网。约90%的学生有智能手机、平板设备或者智能手表,通过信息科技课程的学习,已经掌握了网络搜索技术,具备初步数字化学习的能力。

根据学生及家庭情况综合选用技术组合,以最常用软件为基础。活动的技术运用以移动APP为主,收集材料、汇报成果阶段以计算机为主。首先用微信班级群建立学习共同体,利用美篇记录参观游览的学习过程,使用腾讯共享文档共同创作活动方案,利用Word或PPT制作超链接汇总资源等材料,使用Keep软件记录活动轨迹和计算运动量,利用问卷星作为调查与评价等技术工具……这些常用工具组成了主题活动的技术综合工具箱。

为了将活动整合为一体,运用ClassIn教室中的LMS学习管理系统架构了整体学习活动与流程。

1.以LMS学习管理系统,构建活动平台

主题活动在设计阶段需要综合思考技术运用,笔者根据学校情况,选用了ClassIn平台中的学习管理系统LMS(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在ClassIn的LMS平台中搭建“数字时代见证祖国成长”的活动平台,综合利用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和互动工具,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学生可在LMS上观看国庆阅兵、历史纪录片等视频资料,还可以进行在线讨论、作业提交、实时问答。LMS的引入不仅丰富了主题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还提高了教育的效率和质量,使主题活动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2.以技术支持学习,构建学习共同体

从国庆节到学校引领的国庆节主题活动,需要跨时空构建师生、家长及社会参与的学习共同体,技术支持为活动注入活力,丰富了教育资源,打破了课堂界限,提供了个性化学习机会,促进了多方交流互动,提升了学习效率与团队合作能力。

3.可视化记录学习,学习过程成为资源

活动前的调研显示,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视频学习。而创新地运用可视化技术记录学生的活动过程,能使活动变得生动直观。同时,结合活动进度图、思维导图等工具,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活动内涵,清晰展示学习路径和成果。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自省,有助于教师精准指导,丰富学生学习体验,提升效果,并促进师生沟通,奠定和谐高效学习的环境基础。

教师借助学生课内外的学习成果开展“国庆知识探索地图”活动,将中国近现代史中与国家成立、发展、强盛相关的关键节点,国庆节的历史由来、庆祝活动、文化意义等内容融入其中。每个节点都设置了互动问答和任务挑战。学生查资料、讨论、绘制思维导图,围绕“国庆的意义”“国家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事件”“我与国庆的故事”等主题,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系统化、可视化的知识体系,让这次活动成为一次深刻而有趣的学习体验。学生采用可视化方式记录分享的部分学习成果(如图4)。

4.建构超媒体,拓展学习时空

探索超媒体技术,拓展学习时空,融合多媒体元素激活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主题活动。超链接连通丰富资源,支持个性化学习,跨越时空界限,深化知识体验,激发学习热情。学生利用超链接了解国家各类重点发展项目,领略数字化技术在多领域的应用,如学生借助超媒体了解国家层面推动的数字化创新项目——数字中国、智慧城市、数字乡村等,了解这些项目是如何促进祖国发展的;阅读具体案例了解数字化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如农业、医疗、教育等,了解这些应用如何改善人民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5.尊重学生个体,构建个性化评价体系

学生各具特点,评价体系应多元化。在构建评价体系时,不以单一的标准来衡量他们的表现,关注参与度、创新、协作与反思,促进其全面认识自我,激发进取心。这样的评价方式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批判性思维,还能够促进同伴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营造积极向上、互相支持的学习氛围。

综上所述,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主题活动的实施需要多方联动,以技术为媒,课堂内外结合,构建环校教育圈。只有综合师生家校社各类资源,才能更好地促进情感共鸣,培养出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社会责任感且素质全面的优秀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