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同富裕视域下城乡融合发展的价值、难点与路径

2024-09-23刘晨华

老区建设 2024年7期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实现共同富裕。当前,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阻滞着共同富裕的进程,摆脱这一困境需从城乡融合发展视角探索解决之道。城乡融合发展是破解城乡二元体制的根本途径,是提升城乡服务水平的重要抓手,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研究表明: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城乡产业结构难以优化、城乡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难以满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难点难以突破等难题。要破解上述难题,需以数字技术推进城乡产业结构优化发展,以融合城乡公共服务满足城乡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以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为重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共同富裕。

关键词:共同富裕;城乡融合发展;城乡产业结构;城乡公共服务;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F323;F299.2;F1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7544(2024)07-0075-08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实现共同富裕,而这一目标的达成需要推进城乡共同富裕。当前,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阻滞着城乡共同富裕的进程。摆脱这一困境需从城乡融合发展视角探索解决之道。对此,学界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了丰富的研究。一是从城乡关系整体的视角研究推进城乡融合以推进城乡共同富裕。如张笑菡认为,以城乡一体化治理为推进共同富裕的着力点,从顶层设计、根本保障、堵点疏通与潜力释放等方面发力,形塑共同富裕大格局。[1]刘合光提出,城乡融合发展应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根据城乡居民美好生活的需求,从制度、产品和服务、模式方面创造供给,不断提升城乡发展机会和成果的共享程度,逐步实现城乡共同富裕。[2]史卫民等认为,城乡融合发展需将城乡的发展置于平等地位,基于城市和乡村深度融合,推动城乡要素、服务、市场、产业、生活方式的互动融合与共同发展,实现推进城乡共同富裕。[3]二是从基层社会层面来研究,主要是以县域为重点研究推进城乡融合以促进城乡共同富裕。如张明皓等认为,应以县域单元为枢纽,基于不同县域类型探索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的差异化实践模式,使城乡融合发展真正成为推动城乡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4]李海金等提出,城乡融合发展要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从政治、经济、社会三个维度进行了学理论证,并指出其基本政策和实践走向。[5]罗必良等认为,在“大国大城”的基础上推进“大国小城”战略,加快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推进县域内的城乡融合发展。[6]三是从产业领域研究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如姚毓春等认为,数字经济通过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和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两个关键路径为赋能城乡融合发展带来了新机遇。[7]罗平认为,通过城乡产业联动与协同发展,实现城乡产业的对接和发展差距的缩小,进而推动实现城乡融合。[8]

既有研究无论是从城乡关系整体的视角或县域等基层社会视域,还是从产业发展的视角,都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以促进城乡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但是这些研究大多侧重于宏观层面,未能结合具体的案例从微观层面剖析城乡融合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路径。鉴于此,本研究选取了鹰潭市这一首批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为案例,从微观层面具体探讨如何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以促进城乡共同富裕。

2019年12月,鹰潭市被列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2021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原则同意江西鹰潭市等11个试验区实施方案,标志着鹰潭市作为首批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正式全面启动。鹰潭市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方面,立足本地实际,采取了一系列有力举措,取得了一定成效。因此,本研究基于共同富裕的研究视域,以鹰潭市的城乡融合发展实践为例,探析城乡融合发展的价值、难点与路径。

一、共同富裕视域下城乡融合发展的价值意蕴

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推进城乡共同富裕面临的主要难题,要破解这一难题就需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价值主要表现为:城乡融合发展是破解城乡二元体制的根本途径,是提升城乡服务水平的重要抓手,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

(一)城乡融合发展是破解城乡二元体制的根本途径

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根源来自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计划经济时期,城乡二元体制曾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体现在我国早期集中力量推动工业化进程方面。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尤其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城乡二元体制日益成为城乡共同发展的主要障碍,并从根本上造成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城乡二元体制,导致农村的人、财、物等资源单向流入城镇,造成农村在城镇化过程中出现不断衰败的趋势。因此,要推进城乡一体发展,实现城乡共同富裕,关键在于破解城乡二元体制。欲破解城乡二元机制,以城乡体制机制创新推进城乡产业、要素的双向流动畅通,实现城乡全面融合和共同发展。

(二)城乡融合发展是提升城乡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抓手

推进城乡共同富裕,关键是要提升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一体化发展,以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当前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突出表现在城乡公共服务方面,具体表现为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的差异,这也是导致乡村人口和资源不断向城市流入的重要原因,并进一步加剧了乡村的衰败。城市与乡村实际上是城镇化与现代化的一体两面,乡村衰败的直接影响就是乡村居民的生活水平难以得到提高,最终极大影响城市的健康发展。城乡在本质上是共同体关系而不是二元对立关系。一方面,乡村为城市提供大量优质的农产品,极大地保障了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物资供应。与此同时,乡村也为城市居民延续了传统的精神家园。中国农耕文明历史悠久,中国人普遍具有浓厚的乡土情结,伴随着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大量来自乡村的城市新居民依然对乡村保有较强的精神归属意识,常回乡村看看一直是他们强烈乡土精神的寄托。另一方面,乡村居民的美好生活同样离不开城市的支持。其一,城市是乡村居民消费资料的主要供给方;其二,城市为乡村劳动力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尤其是在新时代,乡村居民收入主要来源是进城务工,城市为乡村居民提供了有效改善物质生活的重要条件。因此,城市和乡村在实现城乡居民的美好生活目标中有着不同的功能定位和存在价值,是一种功能互补、合作共赢的平等主体关系。

(三)城乡融合发展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9]近十多年来,在迅速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城镇对乡村地区产生了巨大的虹吸效应,造成了广大乡村地区出现人口净流出、村庄空心化、农村产业发展乏力等问题,进一步加重了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这显然有悖于城乡共同富裕的要求。因此,针对乡村发展的上述现状,党中央有针对性地提出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破长期以来“乡村人才、土地、资金等要素一直单向流入城市,乡村长期处于‘失血’‘贫血’状态”[10]。因此,只有坚持城乡融合发展,重塑城乡关系,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才能激活乡村“沉睡的巨额资本”,激发乡村经济发展新动力,达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目标。

二、共同富裕视域下城乡融合发展的难点审视

近年来,鹰潭市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如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城乡教育医疗均衡发展等。尽管如此,鹰潭市在持续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进程中仍然面临着城乡产业结构难以优化,城乡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难以满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难点难以突破等现实问题。

(一)城乡产业结构难以优化

城乡产业结构如何优化发展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问题,也是难点问题。近年来,鹰潭市侧重于发展乡村产业,如“开展异地调整入市,用于建设锦江产业园、文坊竹产业园等,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平台,缓解乡村产业用地难问题”[11]。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乡村的产业发展,培育了新产业、新业态,但在城乡产业结构优化方面仍然没有取得明显成效。在城市产业方面,鹰潭市存在优势不突出,产业重复等问题。鹰潭市全域主要有三大工业园区,分别是鹰潭市国家高新区、贵溪工业园区和余江工业园区。作为行政级别和层次最高的鹰潭市国家高新区存在产业优势不突出、龙头作用不明显等问题,具体表现为:“03专项”相关物联网等数字产业尽管在国内具有先发优势,但是并没有形成具有规模优势和影响力的相关产业体系;没有形成园区主导产业,进而导致整个园区产业没有形成集聚效应。在余江工业园区,雕刻产业和眼镜产业作为传统的优势产业始终没有实现规模和品牌效应。在乡村产业发展方面,鹰潭市仍然存在农业产业比较单一,乡村特色产业不突出等问题。当前,农村产业仍然以传统的分散的以户为单位的小户型水稻种植为主,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资料相对落后,农业主力军仍然以传统农民为主,且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作为传统的水稻种植区,鹰潭市大米加工企业较多,但多以分散性的小规模企业为主,而且技术装备相对落后,农产品精深加工不足,更没有形成具有全国性和地区性影响的农产品品牌。虽然鹰潭市各地近年来也发展了一些乡村生态产业,如余江区杨溪乡的灵溪小镇,贵溪市雷溪镇的特色农旅融合产业等,也获得了较好的发展成效,但是从全域来看,鹰潭市的乡村发展存在整体规划不突出,项目联动不足等问题。以鹰潭市的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为例,由于没有进行资源整合,余江的画桥镇、高公寨和贵溪的周坊镇、白田乡等地尽管同属于赣东北苏区核心地带,都保存有比较丰富的红色资源,但是并没有形成联动的乡村红色旅游产业开发和整合,因而也无法产生红色旅游产业规模效应。

(二)城乡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难以满足

城乡融合发展要着力解决城乡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这也是推进城乡共同富裕的题中之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广大城乡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体上已经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因而,他们对于获得公平发展机会、共享发展成果、提升生活品质等抱有更高期待。同时,在推进城乡融合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忽视城乡居民需求,尤其是没有结合乡村发展实际和农民主体意愿的问题,导致在城乡融合过程中城乡居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难以达到预期。

近年来,鹰潭市为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化采取了一系列有力举措,如深入推进教育“县管校聘”和医疗“乡聘村用”改革,着力推进“教育联合体”和“医共体”建设。事实上,城乡公共服务的提升既“受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财力不足等因素影响”[12],也是一个长期性、渐进性的过程。尽管鹰潭市改革成效不错,但在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方面仍然有较大的空间。教育方面,虽然全市范围内所有农村中小学都加入教育联合体,农村学校学生数量和升学率有所提高,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学校大班额问题。另外,在教师轮岗过程中,部分教师虽然到乡村任教,但是并不是真正安心于乡村教育事业,而是仅为评职称,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多是采取应付了事的应对策略。医疗方面,虽然经过全域一体地推进“医共体”建设,少数比较发达乡镇的医疗水平得到较好地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群众的医疗支出,但是总体上来看,县、乡两级医疗资源与市本级的医疗资源差距仍然较大,表现为:县级医院作用不明显、乡级医院发展仍然比较滞后。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尽管鹰潭市全市范围内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已全部建成,但乡村两级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实际使用率并不高。因此,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数量和质量与城乡居民的美好生活需求之间,仍然存在差距。

(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难点难以突破

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需要以乡村全面振兴来补齐乡村发展落后的短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鹰潭市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主要面临着以下难点问题。

第一,资本进入农村投资生产积极性不高。近年来,鹰潭市通过金融创新等举措,着力促使资本要素向乡村流动,但整体上城乡要素流动的渠道还没有完全打通。由于鹰潭市体量小、底子薄,市本级以城带乡能力偏弱,再加上资本的逐利性和农业产业受到自然条件影响较大的原因,资本要素向农村流动不顺畅,进而影响农村发展所需的资金支持与服务。第二,城乡土地要素流动不畅通。鹰潭市通过在全域推动农村宅基地改革,产生了数量可观的闲置农村集体经营性用地。以2021年为例,鹰潭市全市有存量可直接入市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3281亩,可通过异地调整入市的宅改退出闲置宅基地8071亩,截至2021年底,共完成入市交易34宗,面积496.37亩,实际完成入市交易的比率非常低。第三,城乡劳动要素流动不畅通。一方面,农村劳动力仍然主要输出到浙江、广东等发达省份。另一方面,要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乡村振兴,农村需要大量专业人才,但是城市人才、技术要素进入的路径尚未完全打通。一是没有建立农民职业化保障体系;二是针对返乡下乡创业就业,缺乏具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第四,乡村治理转型难。以鹰潭市余江区为例,余江区作为全国乡村治理试点区,积极推进乡村治理试点改革,但是在乡村治理过程中仍然没有解决好“干部热、群众冷”的治理问题。换言之,在乡村治理工作中普遍存在大多数群众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尤其是在乡村公共治理事业方面。乡村治理中出现的这一系列问题根源在于没有激发和激活群众的主体性。在推进乡村治理过程中,广大群众的获得感没有得到有效满足,乡村治理的现代化转型比较缓慢。

三、共同富裕视域下城乡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

欲破解上述城乡融合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难题,基于共同富裕的目标,鹰潭市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以数字技术推进城乡产业结构优化发展,以融合城乡公共服务满足城乡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以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为重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一)以数字技术推进城乡产业结构优化发展

当前,数字技术作为新一代信息革命的核心技术,其独特优势在于能够有效破解资源错配、时间错配、空间错配等问题[13],正在改变传统产业的分工与发展。因此,数字技术为解决传统城乡二元结构下的生产要素由乡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问题提供了新路径,也为城乡产业结构优化发展提供了新机遇。鹰潭市作为国家“03专项”试点示范核心基地,在数字技术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因此,鹰潭市应充分发挥“03专项”优势大力发展数字技术,将数字技术运用到城乡融合发展中。

首先,以数字技术推进城乡产业一体化建设。利用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优势,补齐乡村数字技术基础设施的短板,促进城市地区先进技术赋能乡村地区经济发展,破除城乡间的数字技术交流障碍,推进城乡产业一体化进程。

其次,以数字技术为重要媒介推进传统农业现代化转型。一方面,鹰潭市需以数字技术为着力点,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智慧农业的转型发展,在乡村加快建设农产品生产、加工和物流仓储等现代农业基础设施,推动农产品加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实现由初级原料供应向产业化、专业化、规模化、精细化的高附加值农产品供应转变,在区域中心镇、特色农业镇等地建立乡村农业产业园区,形成集研发、生产、销售和物流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体系[14],以5G技术和智慧农业为基本载体,运用数字技术实现城乡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另一方面,以数字技术创新农业销售模式。基于鹰潭市乡村物流基础设施的完善,以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为销售渠道的新营销模式兴起,为乡村农产品开启了线上与线下、国内与国外相融合的销售模式,实现了农民在家门口、田间地头即时销售,解决了长期以来农产品销售的“老大难”问题。

最后,以数字技术优化城乡第三产业发展。以旅游资源为例,通过市级层面运用数字技术整合市县乡村四级的资源,进行全域规划,改变以往单打独斗的局面,进而实现城乡旅游产业的优化组合,构建全域一体的复合型旅游产品体系,形成城乡共享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以融合城乡公共服务满足城乡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深入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化,满足城乡居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其一,要持续深入推进教育“县管校聘”和医疗“乡聘村用”改革,着力完善“教育联合体”和“医共体”建设。教育方面,要重点优化县中发展,尤其是重点高中的教育效应和规模,着力均衡发展乡镇中学和中心小学,对于一些长期生源比较少甚至无生源的乡镇中、小学适当进行邻近撤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着力增加城镇学位供给,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有效解决“城挤乡弱村空”这一普遍性难题。医疗方面,深度推进市县乡三级医疗机构有机分工、各司其职。重点建设县级主要公立医院,着力充实和提升乡镇卫生院,实现城乡居民小病不出乡镇,一般疾病在县级医院解决,大病在市级医院解决。其二,着力提升乡镇一级民生基本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大力向基层推广数字技术的应用,全面落实行政审批审核权限下放相关政策,着力提升乡镇一级城乡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发挥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在乡村公共服务中的关键作用。乡村便民服务部门要重点打造“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平台,实现乡村居民在乡村就能够解决基本的民生服务需求。与此同时,在提升群众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方面,鹰潭市需要在发挥已建成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作用的基础上,大力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着力提升乡、村两级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群众实际使用率。

(三)以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为重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县域是城乡融合的关键支撑,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突破口。县域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村庄为腹地的“三位一体”[15]区域结构,是带动乡村振兴的“火车头”。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尽管鹰潭市是小市,特别是市本级带动乡村发展能力较弱,但是其所辖的三个县级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都比较好。因此,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过程中,鹰潭市需要注重激发县域的改革动力,推动县域发展,实现以县带动乡村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难题。

首先,以县域特色产业园为平台,提升县域就业吸纳能力,着力提升城乡居民致富增收能力。一方面,通过县城特色产业园建设,盘活县域内的乡村农地、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从县域基础设施、城乡公共产品优化等方面进行提升,进而激活乡村生态人文资源。[16]另一方面,优化县域工业园、产业园建设,不断壮大贵溪、余江等地的县城特色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拓展县城新业态。

其次,以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为契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一是强化县级层面的改革决策能力。一方面,县级政府要从县域全局的层面对城乡发展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形成城、乡、村三者的功能分工与互补,优化县域空间的区域特色布局,培育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另一方面,县级层面要加快公共服务向乡村下放和延伸,着力破解城乡资源配置不平衡、农民权益享受不充分等现实难题,促进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二是要突出乡镇执行和推进乡村改革的能力。县级层面制定了科学合理的乡村改革措施,执行与落实的责任就落在了乡镇一级层面。乡镇需要有充分的赋权和执行的灵活性并与有效的监督进行有机配合,这也是新时代乡镇改革的重点和要点。

最后,以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为着力点,充分激发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动力与活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如何最大程度地激发乡村振兴的动力与活力”[17],这就需要解决乡村振兴的主体性问题。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广大农民群众,所以,以县域为重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应坚持以农民为主体,采取有力措施,充分激发农民的动力与活力,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不断增强获得感和幸福感。其一,深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农民生产条件,着力推动广大农民增产增收。这不仅可以节省农业生产成本,保障农田旱涝保收,还能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其二,充分发挥村民事务理事会的作用。通过坚持以群众为主体,充分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内生动力。由市组织部门牵头,全面加强全市村民事务理事会的建设,做到群众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蓝图自己绘、制度自己议、事情自己办”。在此基础上,在全市的自然村成立村民事务理事会2.0版——集体经济合作社。与此同时,充分利用和依托“宅改”试点政策,提升乡村人居环境,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提升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感。其三,进一步推进乡村移风易俗工作,引领乡村文明新风尚。一方面,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建立和健全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赌协会等群众组织,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不良风气和陈规陋习。另一方面,持续加大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发挥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用,丰富农民的精神文明生活,建设乡风文明的新农村。

参考文献:

[1]张笑菡.城乡一体化治理推进共同富裕:价值选择与实践探索[J].新疆社会科学,2022,(4).

[2]刘合光.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逻辑与路径[J].社会科学辑刊,2022,(1).

[3]史卫民,彭逸飞.共同富裕下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维度与路径突破[J].西南金融,2022,(12).

[4]张明皓,叶敬忠.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的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J].农村经济,2022,(11).

[5]李海金,戴丹.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

[6]罗必良,耿鹏鹏.理解县域内的城乡融合发展[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

[7]姚毓春,张嘉实.数字经济赋能城乡融合发展:内在机理与实证检验[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

[8]罗平.新时代中国城乡产业融合机制论[D].成都:四川大学,2022.

[9]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10]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11]李永华.江西鹰潭市“解锁”了哪些城乡融合做法[J].中国经济周刊,2022,(7).

[12]姚毓春,梁梦宇.我国城乡融合发展问题及政策选择[J].经济纵横,2021,(1).

[13]杨梦洁.数字经济驱动城乡产业链深度融合的现状、机制与策略研究[J].中州学刊,2021,(9).

[14]郭姗.数字时代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着力点与实践路径[J].农业经济,2022,(10).

[15]陈文胜,李珊珊.论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J].贵州社会科学,2022,(1).

[16]左停,赵泽宇.共同富裕视域下县城新型城镇化:叙事逻辑、主要挑战与推进理路[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6).

[17]文丰安.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要性、动力及促进机制[J].东岳论丛,2022,(3).

Value, Difficulties, and Path of Integrate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on Prosperity

—— Taking Yingtan City of Jiangx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Liu Chenhua

Abstract: One of the important goals of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is to achieve common prosperity. At present, the unbalanced and inadequate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blocking the process of common prosperity. To get rid of this dilemma, we need to explore solu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grate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Integrate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is the fundamental way to break the urban-rural dual system, an important lever to improve the urban and rural service level, and an important path to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integrate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it is difficult to optimize the urban and r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to meet the needs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for a better life, and to break through the difficulties of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To solve the above problems, it is necessary to use digital technology to promote the optim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integrate urban and rural public services to meet the needs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for a better life, focus on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counties,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promote common prosperity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Key words: Common prosperity; Integrate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Urban and r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Urban and rural public services; Rural revitalization

责任编辑:程文燕

基金项目:鹰潭市社会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共同富裕视域下鹰潭市城乡融合发展研究”(2022YTSKSJKT-25)。

作者简介:刘晨华,鹰潭市红旗学院助教,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