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探索现代化的发展脉络及其特征
2024-09-23熊杰
摘 要:近代中国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被迫开启现代化探索,因而现代化进程呈现出曲折前进的发展样态。这种现代化是近代中国从被动卷入世界历史到新时代主动参与世界历史并深刻改变世界历史进程时代画卷的一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前序准备阶段。从现代化发展脉络看,近代中国探索现代化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每一阶段的世情、国情不同,导致近代中国在探索现代化中呈现出被动性、复杂性、依赖性和片面性等特征。尽管如此,中国人民在历史关头正确地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并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逐渐破除各种社会思想的影响,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现代化的艰难探索。
关键词:近代中国;现代化;发展脉络;阶段特征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7544(2024)07-0021-13
现代化是近代中国和近代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主题之一。所谓现代化,是指“走出封建的中世纪,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即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健全民主政治,实现国家文明、民主、繁荣、富强”[1],而近代中国的现代化是指经济上的工业化及与工业化相伴随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变化,是社会的转型,即从旧社会转化为现代社会。
近代中国探索现代化主要有以下目标:一是实现经济现代化,逐渐采取劳动效率更高的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通过工业带动农业发展,实现工业现代化;二是实现政治现代化,推翻封建主义、官僚主义和帝国主义侵略,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实现国家富强、人民解放;三是实现文明现代化,学习西方文明的精华、去其糟粕,创造符合时代特征的中华文明。
回首近代中国探索现代化的艰难历程,特别是近代中国在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情况下,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爱国人士与知识分子,紧紧抓住争取民族独立与实现现代化两大主题,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层面开启了探索之旅。有的投身于经济建设中,学习西方技术发展经济,逐步提升我国工业化水平;有的投身于政治改革,带领中国人民推翻封建主义压迫,争取民族独立;有的倡导思想启蒙,开展新文化运动,传播先进的发展思想。近代中国“内忧外患两症并发”[2],不仅遭遇后发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普遍困境与危机,而且由于其历史发展阶段内部要素的孱弱性,使得西方文明示范效应的钥匙插入复杂曲折的历史钥孔中成为一个必然事件。近代中国现代化的探索史就是一部救亡图存式的速写画和强行被拽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急救篇的完成史。近代中国对现代化的艰难探索,客观上推动了近代中国的现代化水平,同时也为我们思考、践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实践意义。
一、近代中国积极探索现代化的发展动因
近代中国是在内因与外因共同影响下,开始走向通往现代化发展之路。因此,研究近代中国探索现代化的问题,必然涉及近代中国在世界历史中所处的方位、发展背景、条件及其趋势。从中国近代史看,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是近代中国传统社会走向现代化的艰难时期。19世纪40年代,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完成工业革命,在世界范围内用暴力手段开启了资本的新一轮扩张。在外部局势极其严峻的情形下,中国内部又出现了王朝统治危机。内外交困的发展环境让封建地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开启了探索现代化的征程,近代中国被迫卷入探索现代化发展的浪潮。
(一)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近代中国探索现代化的外部背景
资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世界性的大变革。它发源于欧洲,撞击全世界。早在16世纪,西方国家就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至18世纪初期,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走向了资本主义道路。随后,欧美各国如法国、美国等,纷纷效仿英国,借助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迈出了资本现代化的步伐。
18世纪60年代,英国率先开展第一次工业革命,用机器化生产取代工场手工业,迈向了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之后,工业革命在欧美国家迅速开展,欧洲国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升,资本主义在大部分欧洲国家发展起来,为资本生产方式的全球扩张创造了物质条件。以19世纪的英国为例,借助工业革命对社会生产力的推动,英国逐渐成为世界工业的中心,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英国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较工业革命前,提升了十几甚至几十倍。
工业革命使资本在欧洲国家内部得到充分发展后,以英国为首的欧洲资本主义国家便以武装干涉等手段,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发展殖民地贸易,企图将工业生产方式推行至世界各地。19世纪40年代前后,英国开始向亚洲地区,特别是中国、印度等国开始殖民。鸦片战争前,从中国与英国的贸易总额看,英国对中国的贸易长期处于出超地位,说明英国的工业产品遭受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再加上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英国工业产品的倾销并不顺利。为了逆转中英贸易逆差,英国以暴力手段叩开了近代中国的大门,用鸦片改变了中英贸易逆差,从而引发了中国内部的统治危机。至此,近代中国开启了探索现代化的发展之路。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制度,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3]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在全世界范围的扩张,让近代中国不可避免地卷入了资本生产体系中。一方面,资本用最野蛮的方式给被殖民地带来沉重的灾难,激发了被殖民地人民的抗拒心理,为资本工业现代化发展带来困难;另一方面,资本现代化的生产方式传入殖民地后,为殖民地人民探索现代化发展提供条件。正因如此,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近代中国探索现代化的外部条件和时代背景。
(二)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是近代中国探索现代化的内部原因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历史上的中国,不论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实力、文化繁荣程度等都处于世界前列。然而,随着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与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对欧洲现代化的推动,在中西文明的比较和激荡中,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衰落,逐渐落后于西方国家,为近代中国探索现代化提供了发展契机。近代中国传统社会的逐渐衰落,使更多知识分子将目光投向了西方社会。在西学东渐的大环境下,人们对西方社会认识逐渐深化,使一部分人开始借鉴西方社会发展经验,推动近代中国现代化发展。
1.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衰落。从封建生产关系看,鸦片战争之前的近代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晚期。封建土地所有制依然在社会经济结构中占主导地位,广大农民拥有极少数的土地,这就使农民需要承受高额地租,通过租种地主阶级土地而生活。农民生活负担很重,为封建制度的瓦解奠定了群众基础,也为近代中国探索新生产方式创造了条件。从封建生产方式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经济形式。农业在封建经济结构中占主导地位。这种经济形式在封建社会具有相对稳定性,然而,一旦受到资本工业化生产方式的入侵,必定会逐渐瓦解。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工业产品的倾销,小农经济走向萎缩。因此,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衰落,为近代中国探索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创造了条件。
2.政治上,封建官僚主义的压迫逐渐加深。高度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是近代中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制度在封建社会的胎胞里孕育,历经几千年的发展不断被加强。鸦片战争之前,君主专制制度的腐朽性逐渐暴露;鸦片战争之后,封建政治制度的衰落逐渐为中国人民探索现代化创造了政治基础。封建统治者加大对农民各种苛捐杂税的征收,摊派赋税和徭役,民不聊生。农民在生活中没有任何权利而言,生活条件极端困苦。
3.文化上,西学东渐加速中西文明的冲突。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西学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冲击,使近代中国传统社会发生了一些变化。如被封建统治者斥之为“奇技淫巧”的科学技术,被洋务派用来发展军事等现代工业;“民主”“科学”的先进思想,经新文化运动逐渐被大众接受;现代教育发展理念的传播、新式学堂的建立,为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推动了现代教育的发展。文化上的西学东渐为近代中国探索现代化提供了一个交流互鉴的渠道。
4.社会上,近代中国社会性质急遽变化。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巨大变化,开始由封建社会逐渐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化。与之对应,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开始变化,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向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转化。不论是社会性质的变化,抑或是社会主要矛盾的改变,对广大人民而言,他们所遭受的阶级压迫不会变轻而是更重。生活条件的持续恶化,使人民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现状产生反思:是墨守成规故步自封,还是树立革新意识,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开始向西方学习、改造社会?这种反思为近代中国探索现代化发展之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三)鸦片战争带来的民族危机是近代中国探索现代化的直接原因
鸦片战争失败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由独立自主的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启了近代史屈辱的征程。鸦片战争带来的民族危机,使一大批仁人志士开始向西方国家寻求国富民强的救世方案,开辟工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成为近代中国探索现代化的直接原因。
鸦片战争主要通过军事侵略、政治干预、经济掠夺、文化渗透等四种主要形式给中华民族带来危机。
1.军事侵略给近代中国带来的民族危机。军事侵略是早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拓海外殖民地最常用的一种形式。1840年,英国为了逆转与中国的贸易逆差,悍然发动了鸦片战争,用军事侵略的方式叩开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将中国纳入了世界经济体系,使中国被迫探索现代化。伴随战争而来的是对中国人民的杀戮,它让中国人民面对外来文明渗透时,产生了抗拒心理,间接促使中国人民独立自主地探索现代化发展之路。除了杀戮,英国殖民者还侵占中国领土,并划分势力范围,享受外交豁免权,使中国主权遭受侵犯。面对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国各阶级、各阶层的爱国人士积极探索救国方案,期望实现民族独立,这些尝试、思潮、运动逐渐使中国开始走向现代化。
2.政治控制给近代中国带来的民族危机。鸦片战争后,欧美国家逐渐对近代中国实现政治控制。面对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西方国家勾结本地官僚势力,联合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并通过扶植、收买代理人,达到控制中国内政外交的目的。这种政治控制带来的民族危机,使中国人民认识到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腐朽和帝国主义的压迫,从而激发了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中国人民与封建主义的矛盾。面对西方国家政治控制带来的民族危机,中国革命派提出推翻封建专制制度,中国共产党把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写入革命纲领,正是这些探索,促使近代中国逐渐实现了政治现代化,并寻找到一条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3.经济掠夺给近代中国带来的民族危机。欧美国家对近代中国的经济掠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一是通过不平等条约取得种种特权,垄断近代中国的工业资本,然后用廉价的商品实现倾销,并取得廉价的原材料;二是干预中国的财政,以协定关税的形式控制近代中国的关税自主权,进而垄断近代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三是在甲午战争后,用资本输出替代了商品输出,最大限度地获得垄断利润。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经济掠夺,不仅使中国经济遭受巨大打击,而且使其丧失了自主性,更为重要的是将中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成为西方国家廉价商品的倾销地和廉价原材料的出产地。面对西方国家带来的经济压迫,中国人民积极探索实现工业化的发展方案,为近代中国探索现代化发展提供了经济思路。
4.文化渗透给近代中国带来的民族危机。西方国家主要通过宗教等方式对中国文化进行渗透。在中国沿海开设教堂,这些外国传教士披着宗教外衣,进行文化渗透活动。如建立教会学校,向中国学生传播价值观教育;通过兴办杂志,宣扬殖民主义奴化思想;制造舆论,美化侵略战争等等。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西方传教士给中国人带来了西方文化,使中国人被迫接触和了解西方文化,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明交流,为中国人自主探索现代化提供了文化支撑。
(四)民族意识的觉醒是近代中国开启现代化探索的思想基础
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意识开始觉醒。中国先进思想家们面对的现实和抉择是严酷、复杂和矛盾的。既要学习西方又要反帝;既要反封建又要不失中国传统;既要工业化又要避免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人开启了探索近代中国现代化之路。在现代化的探索中,主要提出了以下主张。
1.政治现代化的发展主张。甲午战争前,中国从中西制度的差异中,找到了探索政治现代化的可能性,主张在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前提下,围绕军事、经济、科技等进行西方技术、器物的革新与学习,试图从社会表层深入到深层结构中,但以维护中国固有的政治体制为根本。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思想家认为不仅要学习西方的科技,还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理论学说,主张实现君主立宪制度。辛亥革命后,革命派认识到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腐朽性,主张推翻封建制度,实现“三民主义”。“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使中国人民找到了坚强的领导核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任人宰割、封建专制、贫穷落后走向独立自主、民主政治、繁荣富强。自此,中国自有而封闭的历史演进模式在19世纪中叶列强侵略行径重创下得以终结,现代化之路得以展开。
2.经济现代化的发展主张。面对西方社会对近代中国的经济掠夺,中国思想家提出很多振兴中国经济的发展方案。这些方案的背后,达成了一个经济建设的共识,即通过发展经济工业化走向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发展主张。如洋务派提出以“中体西用”为核心思想的工业化主张;维新派提出“以工立国”的现代化主张,即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革命派提出“实业救国”的发展方案,即主张机器生产代替落后的手工劳动,实现工业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认为,近代中国的国情和社会历史条件不允许中国工业化沿着资本主义国家的老路前行,走一条独立自主的经济现代化发展道路,确保近代中国的独立和富强。近代中国思想家在经济建设方面的主张,为近代中国探索现代化提供了经济助力。
3.文化现代化的发展主张。鸦片战争不仅使近代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方面发生巨变,而且在思想文化领域也发生了相应变化。近代中国在“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开启现代化探索。随着历史不断演进,“中西互补”“中西调和”“全盘西化”思想层出不穷。近代中国逐渐深化了对现代化的理解。新文化和“五四运动”的开展、“民主”“科学”思想的逐渐深入人心、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都为中国独立探索现代化的发展道路筑牢了理论基础。中国思想家在文化领域上的思考,是近代中国开启现代化探索的思想基础。
二、近代中国现代化探索的历程及思潮演变
近代中国探索现代化的发展脉络与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概括地说,近代中国探索现代化进程主要分为五个阶段:1840—1860年属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开启阶段,这一阶段,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地主阶级改革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实现工业现代化,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1860—1895年属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发展阶段,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洋务派认识到不仅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同时也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理论学说,提出“中西互补”的发展思想;1895—1919年属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深化和推进阶段,资产阶级维新派认为君主专政是中国贫弱的根源,强调通过戊戌变法探索政治现代化。维新派主张进行政治制度改革,实现君主立宪制度,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统治。甲午战争失败后,资产阶级革命派认识到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是阻碍近代中国探索现代化的根源,主张推翻封建制度,提出“实业救国”的现代化发展方案;1921—1949年属于近代中国现代化独立发展阶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启了独立探索现代化的发展阶段。总之,每一个阶段都有其自身特别的历史特征和时代价值,它们共同构成近代中国探索现代化的发展历史和思想演变史。
(一)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开启阶段(1840—1860年)
西方列强坚船利炮和廉价商品的东侵对处于传统社会的近代中国是一剂猛药。近代中国已成为一个由共时性矛盾和历时性矛盾交织的复杂矛盾体,社会性质的改变不仅是费正清(J.K.Fairbank)和莫尔德(Moulde)强调的“外因”,更是柯文(P.Cohen)主张的“内因论”,是中国内部矛盾运动“内外因结合”的结果。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封建地主改革派率先拉开了近代中国探索现代化的发展序幕。
这一阶段,在西学东渐的发展背景下,地主阶级改革派和知识分子更加注重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练兵技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如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强国御侮,并号召中国人放眼看世界,积极探索现代化;这一时期,太平天国的洪仁玕也在其著作《资政新篇》中提出向西方学习,以达到探索现代化的目的。
这一时期的中国在西方国家武力威胁下,被迫开启现代化,是一种“防御性”的现代化。抵御外辱、巩固封建统治是近代中国开启现代化的目的,学习西方国家先进技术、发展军事工业是这一时期中国探索现代化的主要内容。
(二)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发展阶段(1860—1895年)
19世纪60年代初期,在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战争洗礼后,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岌岌可危。封建士大夫阶层在应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把中学与西学的关系称之为“体”与“用”的关系,提出近代中国最早的现代化口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强调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对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性,为此发起以“师夷长技”以“求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了近代中国现代化发展。
洋务运动的发展阶段分为两个时期。洋务运动前期(19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在“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练兵技术,发展近代中国军事工业和国防事业,创办海军,夯实清政府的军事力量,改善清政府相对落后的军事水平,以达到强兵目的。这一时期,洋务运动主要通过学习西方,推动军事现代化发展;洋务运动后期(19世纪70年代—甲午战争结束),洋务派抱着“求强”“求富”的目的,将从西方国家学习到的科学技术运用到创办民用工业上,寄望实现工业现代化,掀起探索工业现代化的发展潮流。
从19世纪60年代至甲午战争失败,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尽管洋务运动本质上是要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探索实现工业现代化,进而提升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达到维护清政府统治的目的。然而,由于其本身是一次自上而下的工业现代化运动,加上洋务运动的发起人是清政府的官僚,所以从根本上撼动和变革封建制度是不可能的,同样“自强求富”的发展目标最终也化为泡影。但是,洋务运动客观上进行了工业现代化的尝试,这是要给予充分肯定的。洋务运动把“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转化为具体的现实行动,通过西方先进科学和生产技术的引进,使得近代中国第一批民用工业得以创办,新式教育也得到了发展,客观上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推动了近代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洋务运动期间呈现的工业化水平,已经表现出近代中国由传统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的趋势,预示着近代中国工业化的帷幕缓慢拉开。
经历30多年的洋务运动,不仅使近代中国在军事和技术方面迈出了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步伐,也让近代中国实现了最早探索工业现代化的尝试。随着“中体西用”社会思潮的形成,西方社会的科学技术被引入近代中国用于发展民用工业。中国在推动工业现代化进程中客观上也使封建官僚资本和民用资本得到发展,使近代中国社会阶级结构实现调整,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作为新的阶级逐渐产生,进而引发阶级关系的新变化,这为近代中国探索政治现代化和文化现代化奠定了物质基础。
3.近代中国现代化的深化阶段(1895—1919年)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社会经济、文化以及阶级结构的变化,近代中国逐渐开启探索政治现代化的步伐。从1895年起,“在半个多世纪期间,中国社会在重获独立之前经历了令人不寒而栗的考验”[4],“在富裕国家的工业加速发展之时,中国却进入了其整个历史上最具悲剧性的时代”[5]。这一时期,“中体西用”的社会思潮逐渐被“中西互补”“中西调和”思想取代,政治制度的改革与革新是这一阶段重点讨论与实践的问题。如资产阶级维新派认为,既要学习西方社会的科学技术,又要学习政治制度和理论学说,主张实现君主立宪制度,维护封建专制统治,通过戊戌变法探索政治现代化;资产阶级革命派认为,封建专制已成为近代中国探索政治现代化的阻碍,主张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实现三民主义,强调发展实业对实现工业现代化的重要作用。
甲午战争后,面对西方国家军事侵略带来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各阶级积极探索实现现代化的发展道路。这一时期,中国思想家和革命家将注意力集中在实现政治现代化上。在“中西互补”思想的指导下,维新派认为君主专政是中国贫弱的根源,主张进行政治制度改革,认为“能变则存,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6]。在政治制度设计上,主张通过效仿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模式建立君主立宪制以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突破以往封建制度框架中宗法君主专制制度的长久束缚。从技术器物到社会政治结构,从工业化到民主化,凸显出整个现代化探索过程的逐步渗透和加深。政治现代化的时代特征日益彰显,标志着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开始由技术层面上升到制度层面。值得注意的是,正处在形成上升时期的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其还处在政治主张不成熟和组织程度不高的阶段,所以不能从根本上形成变革旧制度的巨大力量。维新派依靠清政府变法改变中国现状的幻想最终归于幻灭。维新派探索政治现代化的实践表明,依靠落后腐朽的封建政权,以政治制度改革的形式逐渐实现现代化的想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走不通。
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资产阶级革命派认为,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是中国人民探索政治现代化发展道路上的障碍。因而,他们主张通过革命手段清除通往现代化道路上的主要障碍,推动现代化进程。在“中西调和”思想的指导下,革命派认为三民主义是近代中国探索现代化的发展方案。在政治现代化建设方面,强调学习西方社会的民主共和制度,实现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在经济现代化建设方面,主张“实业救国”,保护资本主义工商业,鼓励兴办实业,倡导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实现工业现代化。然而,由于民族资产阶级先天发展不足,具有妥协性,使他们缺乏独立承担反帝反封建革命重任的力量,无法给社会性质定色,建立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社会,并作为领导阶级引领中国人民探索社会现代化。历史以浓重的笔墨勾勒出: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使命,这个历史重任将落到一个先进阶级肩上,那就是中国无产阶级。无产阶级的先进性和革命性在近代中国现代化探索之路上必然彰显无遗。
4.近代中国现代化的推进阶段(1895—1919年)
辛亥革命的失败,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资产阶级先天不足的特点,依附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并不能从本质上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因而依靠资产阶级探索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不可取。这些探索现代化的实践经验,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文化领域探索现代化提供了发展思路。这一阶段,他们认为,要从思想上铲除封建专制的根源,就必须在文化领域发动新文化,探索实现现代化发展的可能性。由此,一场以“民主”与“科学”为口号的新文化运动隆重出场,将近代中国探索现代化的尝试推向了新的高度。
长久以来,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架构内形成了政治伦理一体化的人治主义政治模式。封建社会的经济统治结构决定了其相应的政治和文化统治结构。当西方文化作为一种异质文化出现时,带给传统中国社会的冲撞几乎无法避免。新文化运动早期,在“民主”与“科学”的指引下,新文化运动者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向旧有的封建统治秩序发起进攻,传统义利观面临工具理性的挑战。封建君主专制思想的统治地位遭到动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开始向近代思想文化转变。正是在这种新旧文化的冲突与碰撞中,近代中国的文化结构得以孕育和生发。新的文化结构的种子在旧有文化结构的胎胞里孕育成熟,中国人民逐渐挣脱了封建专制思想的束缚,思想空前达到解放,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成为这一时期文化现代化发展的显著特征。“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7],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现代化探索和把握历史进程的新的理论武器,这对于加快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步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领导的具有旧式民主主义革命特征的文化运动。这一性质决定了它并不能给中国人民指明一条通往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但并不能因此抹杀它在中国近代文化发展史和现代化探索史上产生的重要意义。在近代中国探索现代化的道路上,新文化运动作为近代中国人民追求文化现代化的一次运动,对改造近代中国人民的思想、提升国民文化素质、推进民主和科学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能比近代中国人民在追求经济、科技、政治等现代化的变革更加深刻。从这个意义上看,对于深化研究现代化有裨益。也正是在此基础上,新文化运动促发了全民族现代化思想意识的增强,为“五四运动”作好了重要的思想准备,逐渐成为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标识。
5.近代中国现代化的独立探索阶段(1921—1949年)
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便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提出并逐渐确定了“一种以社会主义为价值取向的现代化发展新模式”[8],把发展社会主义与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联系起来,不仅“焕新”了中国革命的面貌,而且“影响”了近代中国探索现代化的方向。
在近代中国探索现代化的历程中,有三种现代化发展模式:一种是现代化的初始模式,即把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与中国近代社会政治体制相结合;一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所借鉴的,强调“君主立宪”的日本模式;一种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所借鉴的,强调“民主共和”的欧美模式。从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来看,这三种现代化发展方案在解决近代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的问题上都不具备现实性。不论近代中国采取哪一种模式探索现代化,都在效仿欧美国家的建设经验,具有被动性,容易产生依附,究其根本是国家主权的不独立和不完整。面对内外交困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因素错综缠绕的复杂局面,近代中国对现代化的探索在艰难曲折中发轫和展开。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提供了现代化发展的新思路。“十月革命的开创性功能实际表现在世界现代化进程的矛盾运动中,虽然十月革命的主观动机是引爆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但其客观结果却是为落后国家的非资本主义现代化提供了一个范例”[9],“俄国人的路”表明俄国通过革命的环节由一个经济关系相对简单且变化缓慢的传统社会开始迈入现代化的探索之路。而对于近代中国而言,通过学习俄国进而了解学习马克思主义这一路径,就抓住了现代化发展外部条件的“机遇”,即各种社会关系和矛盾链条上的某一特殊环节。
“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中国共产党的出现使得旧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近代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在找寻民族出路的征途上也伴随着现实的现代化运动。革命不仅是“历史的火车头”,而且是近代中国现代化真正得以启动的“火车头”。在以战争与革命为时代主题的20世纪,近代中国革命在现代化运动中的合理性与合法性进一步确证了近代中国存在独立自主探索现代化的可能。
中国共产党带领近代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也是近代中国人民独立自主探索现代化发展道路的过程。近代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三座大山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逐步实现政治现代化;在经济上,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经济建设,如通过兴办国营工业、合作社工业和私营工业来鼓励发展工商业等,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供了实践基础,为实现经济现代化提供了实践经验;在文化思想上,中国共产党给近代中国人民带来了新民主主义理论,使近代中国独立自主地走向了民主富强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三、近代中国探索现代化的特征
不同国家在探索现代化进程中必然展现出不一样的发展特色和时代特征。对于近代中国而言,被动性、复杂性、依赖性和片面性等都是其探索现代化的特征,这为研究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现实材料,成为研究近代中国探索现代化的经验总结。把握这些特征,有助于理解近代中国探索现代化的历史方位、发展规律、道路选择和时代意义。
(一)被动性是近代中国探索现代化的显著特征
就现代化发展经验而言,落后国家探索现代化的尝试一般带有被动性质。在西方霸权威胁和文明示范下,后发外生型国家被迫卷入现代化变迁的滚滚浪潮之中,它们对现代化的探索是不自觉的、被动的。对近代中国而言,这种被动性质更加明显,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中西文明在交融过程中,中华传统文化对西方文明产生了强烈的排斥性。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高度发达的封建农业文明,皇权思想与农本思想是近代中国文明社会的思想核心。经过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发展,这种思想逐渐具备相对独立性。因此,近代中国在对待外来文明时,更强调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通过排斥手段,拒绝被西方文明同化。所以,在与世界其他文化的交流中,显得格格不入。究其根源,表现为:鸦片战争之前,近代中国采取了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断绝了与西方文明交流的环境,甚至敌视、驱逐外来文明,形成“排外”的民族观念和故步自封的“尊己”文化。这种文化不仅隔绝了外来文明的输入,而且在农本思想的影响下,延缓了自然经济的瓦解速度,抑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传播。所以,在鸦片战争前,近代中国还不具备发展现代化的条件。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通过武力叩开近代中国的大门,开始传播西方文明。在中西文明的交融中,近代中华文明既不能积极适应西方文明带来的现代化影响,又不能通过自我调适向现代文明过渡。因此,近代中华文明对西方文明的排斥使现代化的探索呈现出被动性特征。
二是西方文明的冲击在民众之间产生了抗拒心理。近代中西文明的交融不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西方国家通过暴力手段,使资本主义文明冲击了近代中国,因此中西文明的交融带有非平衡性,也容易引起中国人民对西方文化的抗拒心理。1840年后,近代中国相继发生了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进入20世纪后又发生了抗日战争。如马克思的论断“殖民主义充当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所试图呈现的,革命与战争不自觉地充当了中西文明交流的手段。因此,在此背景下,近代中国的现代化作为一种“御防性现代化”[10],带有被动特征。因为它不像西方国家那样,主要依赖资本及资本发展壮大后带来的直接生产力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从而主动实现现代化。近代中国探索现代化是在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前提下展开的,是通过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而进行的。在早期洋务派提出的救国口号如“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可以清晰理解近代中国探索现代化的被动性特征。
除此之外,近代中国探索现代化所呈现出来的被动性,使现代化发展的时间更长。其一,中华民族的抗拒心理使中西文化的交流互鉴变得相对困难,近代中国现代化的推进必然受到影响;其二,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步履维艰,在这个前提下,先进生产方式得不到很好传播;其三,小农经济的存在使近代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进展缓慢,影响近代中国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其四,新式教育有待普及,文明程度有待提高,现代化水平还需“补课”。因此,近代中国探索现代化的持续时间更长,发展现代化长期处于被动局面。
(二)复杂性是近代中国探索现代化的主要特征
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基于传统农业社会,之后通过学习西方国家建设现代化的经验而展开,这说明近代中国可以通过借用西方现代化国家的先进技术和工业化模式,加速本国现代化的探索和实现过程。马克思在给查苏利奇的复信中也曾阐述过类似看法。他针对俄国农村公社的发展现状,提出俄国农村公社不是“脱离现代世界孤立生存的”[11],所以它可以将小块的耕种方式转化为集体耕作,又因为它和“控制着世界市场的西方生产同时存在”[12],因此,俄国农村公社可以利用和吸收资本主义创造的一切积极成果,但不必走资本发展的老路,从而跨越资本的“卡夫丁峡谷”。与此同时,近代中国在探索现代化的进程中,整个社会也呈现出多元结构,即在近代中国探索现代化进程中存在传统形式与现代化形式并存、传统农业与现代工业并存、资本主义的经营管理与封建主义的官僚衙门作风并存、新式的利益集团与旧式的宗派组织并存等现实样态。因此,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呈现出复杂的特征。
就近代史而言,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呈现复杂性的原因,一是近代中国社会结构相对稳定,并具有独立性。近代中国被迫进行现代化前,中国的封建社会已经历了相对充分的发展,中国封建社会结构比较稳定。所以,当现代化的发展潮流向近代中国涌来时,近代中国社会已经很难向西方现代工业社会过渡。同时,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不一定完全适用于近代中国探索现代化的实践。因此,在近代中国的社会结构中,存在着两种异质成分,二者有时对立,有时并存,并在近代中国探索现代化进程中展现出复杂性。二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包含着走向现代化的趋势。近代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并不排斥现代化因素,甚至可以和现代因素并存,这就给近代中国探索现代化带来了复杂性的因子。
近代中国探索现代化的复杂性使近代中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过渡性质更加凸显。近代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因受西方现代文明的冲击,而不得不向现代社会过渡。但因自身受农业文明影响,使近代农业社会难以实现向现代社会的过渡。如此一来,近代中国探索现代化的进程就一直处于传统与现代的过渡状态。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近代中国社会的过渡既带有传统农业社会的性质,又有现代工业社会的因素,具有复杂性。
(三)依赖性是近代中国探索现代化的比较特征
依赖性是指近代中国不能独立自主地开展现代化探索,往往依赖于西方国家现代化的发展经验,逐步探索现代化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征。这也是近代国家探索现代化的一般特征。然而,对于近代中国而言,在探索现代化进程中所表现出的依赖性,有两方面原因。
其一,近代中国探索现代化的过程受制于西方国家。西方殖民者为了掠夺近代中国的原材料、扩大海外殖民地市场,实现经济和政治扩张等,往往采取经济、政治和军事干涉等方式,控制近代中国国民经济和政治命脉,这使得近代中国在探索现代化的道路上逐渐丧失了相对独立性,进而产生对西方国家的依赖。
其二,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社会局面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是近代中国探索现代化产生依赖性的关键。就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而言,在政治上,丧失了自主权,不能独立自主地开展现代化探索,加上大量封建因素的存在,严重阻碍了近代中国探索现代化的步伐;在经济上,大量的战争赔款使国家财政几近崩溃,丧失了关税自主性,靠举借外债度日,使近代中国没有独立的经济实力探索现代化,不得不受制于西方国家,产生经济依赖;在文化上,“全盘西化”代替了“中体西用”,受到西方文明的牵制。尽管中国探索现代化带有很大成分的抵制外敌、挽回利权的动机,但在实际中依赖于西方国家已成为一种客观事实。比如,以苛刻的条件借用外资开办新式企业、聘用外国工程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依靠洋行进行进出口贸易等,都是经常采用的民间行为;制订和修改涉外法规均需经列强认可,即使是制定如《商标法》这样的与列强利益并无多大影响的法规亦需征得列强同意,更妄论修订关税协定、改革币制这样严重影响西方国家利益的事务,清政府的自主性可见一斑。
(四)片面性是近代中国探索现代化的时代特征
世界国家探索现代化的实践表明,一个强有力的国家宏观调控为探索现代化提供了整体安排,提升现代化发展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有利于合理配置近代社会的发展资源,提升外国技术与资本的利用效率,并按照国家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发展现代化。例如,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末,开启一场自上而下的现代化改革运动,转变政府职能,最终走向了现代化发展道路。但是,近代中国探索现代化的发展过程则缺乏集中统一的安排。不论是地主阶级改革还是资产阶级改良、革命运动,都是自下而上的社会运动,是某个阶级、阶层推行的探索现代化的发展方案。尽管这些改良或改革派都提出了发展现代化的口号与方案,但都仅仅从自身阶级利益出发,而未结合近代中国发展实际的整体探索现代化,最终使近代中国的现代化探索呈现出片面发展的趋势,处于一种混乱、自流的状态。究其原因,地主和资产阶级领导现代化运动的局限性决定了这一点。推动近代中国探索现代化的阶级多是地主、资产阶级或阶层,他们往往为了维护自身统治,被迫发展现代化。就是说,近代中国探索现代化的目的,多是为了维护部分阶级、阶层的利益,并不能代表近代中国各阶级的利益,无法发动各阶级的力量,也没有形成发展现代化的统一部署,因而近代中国现代化发展呈现片面发展的状态。直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出场,才真正使现代化这一问题的解决走上了“正道”。中国共产党高举马克思主义理论大旗,在挽救民族危亡、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运动中,也同时领导和完成了现代化运动。追根溯源,是因为中国人民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能真正代表广大阶级特别是广大工农群众的根本利益,因而现代化运动才能跳出时代的局限。
近代中国探索现代化的被动性、复杂性、依赖性和片面性,代表了近代中国探索现代化的特征,是我们研究近代中国探索现代化不可忽视的基本出发点。近代中国探索现代化对整个现代化的进程、方式和结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通过把握这段历史时期的现代化探索有利于我们从整体上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脉络、历史进程和逻辑出场。
参考文献:
[1]史远芹.中国近代史简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2]钱穆.中华文化十二讲[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9.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5][法]谢和耐.中国社会史[M].耿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6]彭明,王续添.中国近代史纲要[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4.
[7]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汪建丰.略论1921—1949年党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作用[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1).
[9]武克全.现代化拓展中的世界和中国[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10]虞和平.试论中国近代化的概念涵义[J].社会学研究,1991,(2).
[11][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Development Trajectory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China Exploring Modernization
Xiong Jie
Abstract: Modern China was forced to explore modernization under the circumstance of internal troubles and foreign invasion, resulting in a tortuous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This modernization is a part of the era picture of modern China's transition from passive involvement in world history to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world history and profound changes in the process of world history in the new era. It is also a preparatory stage for the creation of a new form of human civilization under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ization, modern China's exploration of modernization mainly went through five stages, each with different social and national conditions, resulting in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passivity, complexity, dependence, and one sidedness in the exploration of modernization. Nevertheless, the Chinese people chose the CPC correctly at the historical juncture, and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PC, they gradually eliminated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social thoughts, and realized the difficult exploration of economic, political, cultural, and other modernization.
Key words: Modern China;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trajectory; Stage characteristics
责任编辑:程文燕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大历史视野下中国式现代化研究”(MKS23204)。
作者简介:熊杰,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中央党校出站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