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赋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逻辑机理、现实困境与优化建议

2024-09-23刘勇

老区建设 2024年7期

摘 要:数字赋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加快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举措。当前,数字技术已从多维度赋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推动形成新模式、出现新业态和拓展新视野,使二者之间的融合发展日渐深入。然而,囿于政策配套、技术支撑、开发利用、经营主体等多方面瓶颈因素,数字赋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总体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从完善政策支持、夯实技术支撑、壮大经营主体、厚植人才队伍、打造特色品牌等重点领域协同发力,从而推动传统文化在新形势下得以更好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数字技术;传统文化;文化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4;F06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7544(2024)07-0047-09

一、问题的提出与相关文献综述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1]。因此,依托日新月异的数字技术赋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既是学习领会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应有之义,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加快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高度重视,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激活其内在的强大生命力。”[3]这些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新时代做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的根本遵循。

2017年1月,中办、国办出台《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首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从深入阐发文化精髓、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滋养文艺创作、融入生产生活、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等七个方面作出了系统部署。2021年4月,中宣部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明确了与传统文化记忆、传承、创新、传播相关的23个重点项目,并对做好相关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在上述相关政策的引导以及市场的推动下,我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取得明显进展,随着这项工作的持续推进,如何借助数字技术更好地助力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当前,已有不少学者围绕“数字赋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这一主题开展了相关研究。刘宗灵、何雨婷(2024)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文化同质化风险和传承技术变革挑战等现实问题,需要从政策扶持、教育培训、媒体传播等多方面推动其传承发展的深度性和融合性。[4]梅备荒(2023)指出数字技术已经成为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驱动力。[5]王育济、李萌(2023)研究了数字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生产机制、消费机制。[6]颜彩媛(2023)探讨了数字技术如何改变传统文化的再生产方式。[7]王宏宁等(2023)研究了如何通过新媒体提高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度和参与度。[8]许蓝方等人(2024)研究了人工智能在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的现实价值。[9]龚良虎、孔凡瑜(2023)则从强化顶层政策设计、加强数字文化基础设施、培育数字化专业人才、加快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数字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实践路径。[10]

上述文献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数字赋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大意义、传统文化的数字技术运用与数字化传播、数字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策建议等领域,从不同角度展示了数字技术在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并提出了具体的优化策略和对策建议,对于本文研究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然而,数字赋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既要扎实做好一系列前期基础性工作,又要面对新形势和新挑战,不断研究新问题,提出新对策,以便更好地依托数字技术手段,更加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不断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和时代价值。

二、数字赋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逻辑机理

近年来,全国不少地方依托大数据、VR/AR、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多维度赋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通过不断更新数字技术运用手段、丰富数字文化产品类型、创新数字文化传播方式、做优做强数字文化产业等方式,有力促进了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及相关产业深度融合,推动我国传统文化“富矿资源”在数字时代得以更好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一)数字技术赋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推动形成新模式

当前,5G、云计算、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数字技术迅猛发展,赋予了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以全新的创作形式和表现方式。

一是数字化开发。依托数字技术的思维、工具和手段,推动传统文化创作“集成性创新”,以新文创为代表的数字文化内核以新的样式展现,打通数字文化创新“需求引导新技术”与“技术催生新需求”双向转化通道,衍生出一大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辨识度的数字文化IP。

二是数字化展示。相关文化展馆通过采用知识图谱、AR/VR、3D打印、动漫等数字技术,修复遗存遗物,构建文物基因库,打造数字IP,形成“文物+文创+文旅”相融合的文化传承发展新方式,有效拉近传统文化与观众间的距离,让观众能更加直观地以喜闻乐见的方式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三是数字化存储。针对实体文化遗存可能会因为年久失修或各类意外造成的损毁风险,可借助数字技术以非接触、无损害、高精度的方式,对其进行高清影像采集、数字测绘与三维建模,建立数字档案,便于更好地保护和修复,让传统文化资源的价值得以传承。此外,对于戏剧、曲艺等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老艺人年事渐高、后继人才青黄不接等现实问题,也可通过多媒体数字技术开展“传统曲目抢救性录音”,并永久存入曲艺文化数据库,赋予其永恒的“数字生命”。

(二)数字技术赋能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推动出现新业态

随着产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的快速融合,以传统文化为内核的数字内容创作、数字文旅、文创消费等新业态不断涌现,持续提升数字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文化产业融合化、文化服务虚拟化的整体性发展。

一是数字内容创作。虚拟现实、人工智能、5G、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在传统文化内容创作中广泛运用,共同构成了赋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技术矩阵,虚拟现实可以有效提升表现力,人工智能可以促进交互性,5G可以串联起海量文化资源,大数据可以实现内容的图谱化和可视化,物联网可以使文化场景更具感知力,传统文化资源可以借此打破时空限制,以更加饱满、逼真、新颖的形式呈现出来,为受众带来全新文化体验。

二是数字文旅。众多旅游景区以数字技术为支撑,以交互体验为亮点,将传统文化融入旅游者的“吃、住、行、游、购、娱”等领域,借助元宇宙、VR等技术开发互动体验项目,利用3D打印技术生产相关文创产品,打造由“沉浸式娱乐+主题餐饮+国潮产品”组合而成的文旅综合体,在延伸文旅产业链条的基础上有效提升了产业附加值,同时也得到了旅游者更多的认y6F3ragcSBNe2dmSwyK+iQ==可和欢迎。

三是文创消费。不少地方着力贯通“文化资源—文化生产—文化传播—文化消费”的价值链,加快构建良性协同的数字文化产业生态系统,通过举办文旅消费季、文创产品大赛等线上直播活动,推出一大批特色手工艺品、非遗文化、文创产品,让消费者的文化体验更加丰富多彩,实现了以文促旅、以旅彰文、以文化人,更好助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3年,我国数字出版、多媒体游戏动漫和数字出版软件开发、互联网其他信息服务等行业的营业收入分别同比增长21.6%、19.4%和16.5%[11],互联网服务平台对文化产业利润实现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三)数字技术赋能传统文化变革传播方式,推动拓展新视野

目前,文化传播已经由纸质书报等线下方式拓展为网络短视频等线上方式,更加便捷、新潮的线上平台日益成为社会公众文化消费的重要载体和接受方式。5G技术提升了数字文化产品传输效率,有效缩小了城乡公共文化产品服务的差距,智能算法、数字孪生等技术应用也变革了传统文化传播方式,使人们能够更加精准地沉浸式享受传统文化滋养[12]。当传统文化邂逅数字技术,一些原本默默无闻的文化产品可以自由地跨越时空限制,学会“深情款款讲故事”,云逛展、云阅读、云旅行等沉浸式和交互式体验成为越来越多市民的日常文化生活场景,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创意借数字之力冲上“云端”,“破圈”“出圈”成为常态,传统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播。

从国际视角来看,数字技术赋能传统文化也进一步拓展了传统文化传播的国际市场,已有不少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游戏、短视频等在相关细分领域建立了相对竞争优势,如腾讯、网易等打造的电子游戏成功出海并长期在全球下载榜名列前茅,抖音短视频开创了中华文化全球传播的新路径,数字音乐成为我国古典音乐加快走向世界的新通道,等等。

总而言之,数字技术不仅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开启传统文化传播新纪元的重要支撑。因此,依托数字技术赋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既要变革数字创造手段,创新数字文化业态,又要树立现代传播观念,从而让基于先进数字技术的传统文化能够更加有效地覆盖国内外受众群体。

三、数字赋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现实困境

在新形势下,数字赋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要求文化与科技、产业等深度融合,因而对科技支撑、文化繁荣、产业发展乃至相关政策配套等都有更多、更高和更深层次的期待。当前,各地数字赋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方兴未艾,但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受多重因素制约,不少文化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开发利用,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以及相关产业发展的良性协同还不够充分。

(一)数字赋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配套政策还有待完善

数字赋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着眼长远统筹谋划,特别是要针对目前的突出短板及时出台配套的政策举措。

一是发展规划不够健全。尽管国家层面已出台《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制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但地方层面尚未制定与数字赋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相关的实施方案和操作细则。

二是监管举措不够有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数字文创产品具有可复制性和快传播性,在便于受众接受的同时,也为抄袭、剽窃等行为提供了便捷条件,盗版侵权、恶意竞争、数据造假、信息诈骗等行为屡见不鲜,使内容原创开发者极易遭受损失。此外,随着人工智能在相关领域的渗透加深,对其传播内容、数据安全、科技伦理等也需要进行引导规范。

三是资金投入不够充足。支撑传统文化进行数字技术融合和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更新、相关文创产品的开发推广等都需要持续的大规模资金投入,然而,当前不少地方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基层政府财政较为薄弱,加上受经济下行压力等因素冲击,财力紧张会影响在相关领域的投入,并导致相关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投资处于观望状态。

四是人才队伍不够庞大。长期以来,受就业观念、收入待遇、社会地位等多重因素影响,目前从事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从业人员数量不多。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截至2022年末,全国在世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仅有2433人,非物质性文化遗产保护机构从业人员也只有17716人[13],相对于全国各类文化和旅游单位72.49万的从业人员来说,人数明显偏少。另外,传统文化从业群体对数字技术运用的专业化程度普遍不高,导致在文化管理、内容创作、宣介推广等方面的复合型数字化文化人才存在较大缺口。

(二)数字赋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技术应用还有待加强

首先,数字化转换技术还不强。因为技术渗透不够、人才匮乏等因素,现有技术手段无法完全复制传统文化传承人的思想动态和极致追求,导致传统文化精髓不能全面精准呈现,使得有些文化资源未能得到深层次挖掘和全方位转换,有些文化资源即使利用了数字艺术、沉浸体验、虚拟展厅、高清直播等数字化服务模式,但展示的效果仍然有待改进。

其次,数字创新管理水平还不高。当前,我国仍有海量传统文化资源正以不同方式散落在不同载体和机构中,处在相对游离状态,不利于对它们开展系统性数字化采集、存储和管理等基础性工作,目前主要是依靠各级各类博物馆、图书馆、文化文物单位、相关科研院所等[14],这些机构普遍还存在着人手不足、投入有限、数字技术应用程度参差不齐等问题。

最后,关键数字技术还受制于人。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要建立在5G网络、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云平台等“新基建”基础上。目前,我国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文化产业科技含量偏低,且在光刻机、芯片、操作系统等关键领域受制于人,面临较多的技术障碍和安全风险,因此,必须加快筑牢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数字底座”。

(三)数字赋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开发利用还有待挖掘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与文化资源快速融合发展,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相关的数字文化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但从总体上看文化产业数字化依然有很大的空间和潜力,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文化产品的供给、特色品牌的打造等都还有待提升。

一是文化资源挖掘不优。受消费主义的冲击和逐利主义的影响,有些地方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开发利用缺乏专业阐释和精细打磨,创意设计品位不高,内容制作良莠不齐,可谓是粗制滥造甚至庸俗化、边缘化,拉低了传统文化资源的价值底蕴和竞争优势,有的地方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缺乏系统性,会优先选择经济效益好或者投入产出比高的资源,忽视了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公益性。

二是文化产品供给不足。目前市场上深受消费者喜爱的高品质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总量还不够多,以游客需求为导向、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个性化数字文化体验还有待挖掘。即便是在一些文化产业相对发达的地区,也存在着数字文化产业链不完备、空间布局不合理、产业结构不优、发展能力不强等问题,导致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还不够充分。

三是特色品牌打造不够。虽然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底蕴深厚,有着一大批耳熟能详的文化符号,但要依托现有的数字技术对这些海量文化符号进行更深层次和更大力度的开发利用,实现高质量的文化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提升,可谓是任重而道远。

(四)数字赋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经营主体还有待壮大

截至2023年末,我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总数突破7.3万家,实现营业收入近13万亿元,成为繁荣我国文化事业的主力军,并且呈现持续回升向好的发展态势,但除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外,其余文化企业以中小微企业居多,主要是提供传统的文化服务,基于数字技术的文化产业链增值服务和创新服务不多,利用数字技术实现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也处在萌芽或者起步阶段,特别是在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创意服务能力方面有很大空间,且没有与其他经营主体形成上下游联动多元协作机制和互动共享平台,产业协同和集约化程度不高。[15]

另外,有些市场经营主体的发展理念还亟须改进,少数群体存在着急功近利思想,认为数字赋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个性化生产市场风险大、产品存续时间短、顾客需求少、利润空间窄,更热衷于打造快消型产品,甚至打着传统文化数字产品的噱头“挂羊头卖狗肉”,违背了文化传承的初心,也透支了文化产业发展信心,导致经营活动难以为继。

四、数字赋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优化建议

数字赋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系统谋划,尤其是从政策支持、技术支撑、经营主体、专业人才、品牌打造等领域重点发力,打通制约数字赋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痛点、堵点、难点,从而让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能够焕发出新的光彩。

(一)完善数字赋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政策支持

一要尽快出台规划细则。在现有政策基础上,鼓励各地结合地方文化特色、产业发展基础等实际情况,对照文化强国建设目标,尽快出台数字赋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地方性规划及相关实施细则,明确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确保规划落地见效。

二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建议将数字赋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纳入各级地方政府文化发展规划和现代产业体系规划,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并确保列入财政预算,以便对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设备更新、内容创作、人才引进、对外交流等予以必要经费资助。

三要持续优化市场环境。一方面,优化市场准入环境,进一步放宽数字创意、网络视听、线上直播等新型文化业态的市场准入条件,简化审批流程,激发相关经营主体创新创造活力,为数字文化新业态发展打开空间。另一方面,提高数字化治理水平,在知识产权保护、科技伦理审查、内容审核、数据交易、税收管理等方面积极探索适合数字文化经营特点的市场监管方式,切实为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保驾护航。

(二)夯实数字赋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支撑技术

一要强化数字技术集成创新。发挥好我国独特的制度优势,加快数字赋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所需的基础技术、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原始创新,尤其是聚焦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服务技术标准、与文化内容开发相关的产品服务等,着力完善集研发、设计、制造、采集、应用、传播于一体的产业链条,力争早日打破发达国家对数字文化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的行业标准垄断,为数字赋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提供成本低廉、覆盖广泛、安全可靠的技术支撑。

二要推动数字技术研发运用。强化产学研用一体化,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创新,构建数字化、智能化创新服务场景,加快数字技术在数据汇聚、流通、交易等重点领域的创新应用,借助VR、裸眼3D、全息影像等多种数字化技术,精心打造一批特色文创产品、展演活动和文体赛事,使内容可视化、形式多样化、传播广泛化,推动传统文化年轻化表达、智能化呈现、世界化传播。

三要加快相关数字平台建设。以提升数字赋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效能为根本出发点,建好相关数字文化展示平台、投融资平台、IP服务平台、消费平台等,加快开发新型文化业态、商业模式、消费场景,大力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数字文化新体验,打造大数据支撑、网络化共享、智能化协作的智慧文化产业链,全生命周期推动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与交流共鉴。

(三)壮大数字赋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经营主体

一是对相关经营主体开展针对性扶持。要充分考虑到传统文化经营主体的特殊性,通过给予其税费房租减免、优惠信贷等扶持政策,为其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更多支持。同时,激励相关经营主体敢于推动数字化转型,主动开创并驾驭“双业务模式”[16],既要传承好传统业务,增强转型信心,又要发展好创新业务,持之以恒开拓新赛道,从而培育壮大更多具备竞争优势的新型文化经营主体。

二是加快打造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持续实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扶持一批传统文化数字项目,支持一批有实力的数字化经营主体开发“传统文化+博物馆”“传统文化+研学旅游”“传统文化+动漫”等,打造更加丰富的文旅消费场景,做大做强相关产业。在此过程中,要尊重市场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将政策资源、资金投入、人才培养主动向更具发展潜力的新型文化经营主体倾斜,培育更多增长速度快、创新能力强、市场前景优的“独角兽”“瞪羚”企业。鼓励和支持互联网平台和行业龙头企业开放数字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助力中小传统文化企业加速实现数字化转型。

(四)厚植数字赋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专业人才

兼具数字技术和文化创意能力的跨界复合型高端人才是数字赋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要紧扣数字赋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需求,通过千方百计“引”、多措并举“育”、搭建平台“用”,加快打造一支素质过硬、本领高强、奋发有为“文化铁军”。

一是科学制定引才计划。根据现实需要、长远规划、产业基础和人才短板,不断扩大数字化文化人才的引才范围,不拘一格从更宽领域选拔数字技术人才、文化传承人才、专家学者、网络大V等,并创造条件促进各类人才跨界融合发展。

二是全面加大育才力度。按照复合型人才标准培训从业人员,提升其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和数字思维。鼓励相关高校根据自身特色推进数字化教学改革,适时调整学科设置、合理革新课程内容和实践模式,如开设数字化创作、数字化专业技能、数字化舞台技术等文化产业数字化培训课程。通过教培结合和产教融合,提升数字文化产业人才专业能力素质,培养既精通传统文化又熟悉数字技术的复合型、高素养青年才俊,从而有力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是系统优化用才举措。谋划建设一批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室、主题文化乐园、文化创意产业园,集创作、展示、消费等多功能于一体,以此为相关人才提供更好的创新创业平台。持续完善相关激励机制和配套政策,拓展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投资渠道,畅通传统文化传承人与政府部门、专家学者、文化企业间的对接沟通渠道,不断优化人才配置效率和创新创业生态,为既懂数字技术又懂传统文化的人才搭建国际国内数字文化人才交流合作平台,更好地满足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实际需要。

(五)打造数字赋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知名品牌

一是增加特色文创供给。依托多品类的传统文化资源丰富数字化产品服务,以“文化筑基+真人演绎+数字传播+团队运作”模式,注入时代审美因素,活化传承发展基因,赋予传统文化现代诠释。以游戏互动、戏剧演绎等不同形式,给消费者带来“沉浸式体验+打卡拍照+数字藏品”等于一体的综合文化体验,并通过微博、抖音、微信等平台传播,提升文化知名度。依托“5G+AI”技术,加快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名人、故事、形象、品牌、产品”原创IP及其产业链。引导相关景区加快建设智慧语音导览和AI智能对话系统,更好地向公众普及传统文化。推广VR、物联网等技术建设线上展馆,让公众有更多机会沉浸式体验传统文化。

二是着力塑造特色品牌。在扎实做好优秀传统文化学理研究基础上,对丰富的文化资源按照“轻重缓急、先易后难”原则进行分门别类整理,深度发掘文化资源背后的底蕴内涵、时代价值及其品牌化塑造路径,加快构建全面集成的传统文化大数据体系,同时,强化优质文化内容创作,推出更多能够体现新时代中华文化特点的文艺精品力作,全方位塑造优质数字文化品牌。

三是持续讲好中国故事。要立足全球视野,以开放自信、兼容并蓄的心态,精心组织实施好传统文化对外交流合作项目,以陶瓷、戏曲、中医药等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文化为切入点,运用数字技术创新展示形式,借助数字媒介加快宣介推广,持续培育“数字+中华文明”“数字+非遗文化”“数字+海丝文化”等知名文化品牌,在全球范围内以更大力度讲好中国故事,推动各国文明文化成果交流互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3,(17).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3]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4]刘宗灵,何雨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现状与未来发展路径研究——基于习近平文化思想展开[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24,(5).

[5]梅备荒.数字化助推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J].文化产业,2023,(11).

[6]王育济,李萌.数字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产销机制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

[7]颜彩媛.数字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再生产的现代化转型[J].淮阴工学院学报,2023,(12).

[8]王宏宁,刘佳翔,蔡旻君,等.试论数字环境下传统文化发展的困境及出路[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3,(9).

[9]许蓝方,郑晓利,刘然.人工智能应用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现实价值研究[J].新闻世界,2024,(5).

[10]龚良虎,孔凡瑜.数字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现实价值、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J].实事求是,2023,(7).

[11]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高级统计师张鹏解读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数据[EB/OL].(2024-01-30)[2024-05-21].https://www.stats.gov.cn/sj/sjjd/202401/t20240129_1946972.html.

[12]陈知然,庞亚军,周雪,等.数字赋能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与策略选择[J].宏观经济管理,2022,(10).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2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3-07-13)[2024-05-21].https://www.gov.cn/lianbo/bumen/202307/content_6891772.htm.

[14]陈春花.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体系构建研究[J].人民论坛,2019,(18).

[15]宗祖盼.从传统迈向新型:文化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内涵认知、制约因素与路径选择[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6).

[16]张洪昌,王伟梅.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渊源、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2).

Logical Mechanism, Realistic Dilemma, and Optimization Sugges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 Empowering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Liu Yong

Abstract: Empowering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 digital technology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implement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and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cultural power. At present, digital technology has empowered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from multiple dimensions, promoting the formation of new models, the emergence of new business forms, and the expansion of new horizons, and deepened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wo. However, due to various bottleneck factors such as policy support, technological support,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and business entities, the empowerment of digital technology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s still in its early stages. It is necessary to work together in key areas such as improving policy support, consolidating technological support, strengthening business entities, cultivating talent teams, and creating distinctive brands to promote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new situation.

Key words: Digital technology; Traditional culture;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责任编辑:曹高明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数字赋能我省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对策建议”(23ZXSQDY11)。

作者简介:刘勇,中共江西省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