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践化教学在美学课程中的应用探索

2024-09-23刘玲

大学教育 2024年16期

[摘 要]美学是高校中文专业的理论课,学生对理论课多有畏难情绪,但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将理论融入日常生活实践中,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习具有针对性和时代性,学生就会有兴趣学,就会学好,并且能够学以致用。作者在多年的美学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一些经验和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些经验和方法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教会学生发现美,批判丑,为城市发展服务;二是将美的理论用于指导学生日常生活,帮助学生塑形,展现他们良好的精神风貌;三是指导学生将美的理论用于创新创业实践;四是让学生关注中学美育,为将来当好中学教师打下基础。随着美学教师教学实践的深化,还会发现更多的相关经验与方法。

[关键词]实践化教学;美学课程; 教学经验;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16-0072-04

本科生一看到美学课程的理论性强就容易有畏难情绪,但如果教师能够讲清美学学习的重要性和作用以及方式方法,他们往往就能够缓解畏难情绪。美学虽然在中文专业中是最有深度的理论课,但关于美的理论就像其他理论一样,也是人类世世代代从生活中总结出的经验性知识。美源于生活,美的理论也可适用于生活。教师在上美学课时将理论引入生活实践尤其是学生关切的一些事情,尽量让他们体会到学有所用,那美学教学将会由难变易。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启发与引导下,就可以从实践中体会到理论的实用性。笔者从事美学教学多年,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和提炼出一些经验方法,试与同行交流。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眼光,教会学生发现美

雕塑家罗丹说,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发现美不用舍近求远,比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对美的现象予以赞赏,对丑的现象予以批评,对城市的发展予以关切。笔者所在学校的新校区,校园面积比较大,有山有湖,建筑布局错落有致。南方的校园,树木常年郁郁葱葱,尤其到了每年的四五月份,各种花卉次第开放,煞是好看。我校的美学课恰好一般都安排在春季学期,借助这个季节的美景,美学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放眼户外,发现美,领略美,感受美:教学楼前富丽堂皇的炮仗花,校道旁大簇大簇的三角梅,小树林里温柔的风铃花……所有这些美景都是学生学习美学课程的素材。教师充分利用这些天然素材引导学生讨论“自然美”的美学内容,以轻松愉悦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教材中的相关重难点问题。师生无论身处北国还是南疆,每个地方的自然风貌各有千秋,每个地方的美学教师在讲到“自然美”这个内容时皆可就地取材,提升教与学的效果。

自然美在审美类型上有“比德”“畅神”等诸种形态,在笔者所在的城市,自然美在类型上就属于“畅神”。谈到“畅神”,笔者会立即联想到古人的作品(比如李白、徐霞客等人的游历作品)对自然美中“畅神”的描述,加深学生对“畅神”这一术语的理解,将这个较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同时鼓励学生交流自己平时的旅行体会,描绘自己对所到之处印象最深的地方、特色美景等。学生在谈审美感受的同时,涉及“审美活动经验”中的感觉、知觉、想象、情感等内容,学生在体察自己内在意识的同时对教材相关理论有了更多理解,这时学生就会恍然大悟:原来理论并非与自己无关,美学课程是用一系列相关术语把我们自己的所见所感表述出来。

我们的一个生活目的是追求真善美,但生活是不完美的,我们接受教育就是要提升自己的素质、能力。学习美学的一个目的就是要培养审美能力,其中就包含对丑的现象的批判能力。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发现丑、批判丑。目前,全球变暖,有天灾也有人祸,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大家有目共睹。我们现在对气候、对自然的保护已刻不容缓 [1] 。学生批判了一些破坏自然的现象之后会意识到自己应该怎么做,这样开展美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即做对世界、对人类有益的事情就达到了。

人们在生活中关注自己所在的城市是爱家爱国的表现。城市的发展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质量、生活感受,城市的美与不美也影响到我们对这个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以及由此产生的幸福感。基于这一点,教师在上课时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自己所在的城市的美及其在市政建设和市政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告诉学生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打“12345”这个电话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为城市的繁荣和发展出谋划策。

二、将课程所学内容用于指导人的衣食住行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与我们息息相关。在日常生活中,美就体现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中。笔者所在的师范院校女生多男生少,女生往往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爱美。基于这个现实,笔者在美学教学中会将教材中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大家的衣食住行问题联系起来,用相关例子阐释教材内容,反过来又用教材中的理论指导生活,形成教学与生活的双向交流。教材的第三章内容是“形式美”,形式美的构成要素包括色、形、声、质、味。形式美的基本规律以及变迁反映了人们对时尚的追求和时尚的变化。这章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师生都觉得非常有意思。比如服饰之美来源于三个要素即颜色、款式、质地,也就是色、形、质。讲到这里,笔者就会问学生:“我们平时去选购衣服或迎面走来一个人,你首先关注到的是什么?”一部分学生回答是颜色,一部分回答是款式。从物理学上讲,颜色是人类视觉器官所感受到的不同程度、不同光波的光……从生理学上讲,色彩是由光的刺激在大脑视皮质区所引起的一种感觉[2]。马克思认为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3]。色彩是光的一种反射,而人类的感知最直接的就是对光的感知,也就是对色彩的感知,我们对服装最先感知到的一般来讲是颜色,所以颜色是选择衣服的关键,其次才是款式和质量。衣之于人,是“先色夺人”。而颜色的选择又和个人喜好、肤色以及颜色带来的感觉有关,人的全身服饰的搭配需要注意整个色系的搭配。在讲色系搭配时,教师又以凡·高的名画《星空》为例进行分析,告诉学生单色如何选择、色系如何搭配,在色系的搭配上进一步以不同牌子的服装作为范例进行具体分析。

服饰之美体现在时尚上,时尚的更迭或者复古无不体现着时代的脉搏,有时更是文化的体现。基于年轻一代对于时尚的热爱,教师紧扣时代脉搏,布置了相应的作业,让学生谈谈时尚这个话题。有部分学生就谈了汉服在当今的热度。对诸如此类问题进行探讨,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使学生认识到人的外在形象、人格魅力需要通过美化来完善。

除了服饰,大家最关心的就是吃了。中国有八大菜系,八大菜系涉及的范围广、专业知识多。为了更有针对性地探索、挖掘饮食审美文化,教师化大为小,舍远求近,以如今风靡全国的本地小吃螺蛳粉为例阐释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螺蛳粉以颜色红、味道辣且酸臭为标志,是广西人的美食。对美食,我们主要从色(外观)、味(味道)这两个方面来具体论述。色、味在生理上给人以特别的感受,生理上的感受又会引发心理上的感受。为什么螺蛳粉中的酸笋那么酸臭却能让人产生快感,并为很多人所喜爱?臭为什么也会产生愉悦感和美感?由此分析“调和与对比”“多样与统一”,以及中国文化中“五味之和”“中和之味”等关涉味觉、味道的审美问题和相关知识点。这样一讲,学生不仅明白了相关理论知识,而且调动了味觉器官参与的积极性,一举两得,教学效果甚好。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美食、小吃数不胜数,美食文化又是文旅产品的重要内容,不同地区的教师可以因地制宜选取本地美食来探讨“色”“味”这些话题,提升教学效果。

三、将美学课程教学与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指导结合起来

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学校、社会、个人都在想方设法多举措、多途径促进学生就业[4] 。当代大学生处于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他们信息来源广,有的大学生在读大学期间就能够创业,且不乏成功者。怎样才能更深层次地挖掘、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潜力,从而尝试性地进行创业,进而能在毕业后真正进行创业,或在未找到工作之前有个自食其力的过渡期,减轻家庭负担,这一点很重要。目前,各个高校都很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申报,任课教师应在自己的日常教学中想办法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项目申报指导结合起来。比如在笔者授课期间,学生申报了一个关于五色糯米饭的项目。

五色糯米饭是广西尤其是壮族文化的代表性美食,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其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三月三”(广西三月三)以及清明节期间的代表性美食。虽然这一美食作为饮食种类源远流长,做起来也不是什么难事,但把它凝聚成文化形态,从审美的高度去凝练,赋予它意义、价值和新内涵的项目却少之又少,这就需要广西本地大学生去做这件事。在笔者的指导下,学生在申报此项目时着力打造该项目的美学形象。他们首先从色、形、香、味几个方面凸显五色糯米饭的美学要素及其构成,彰显其特色,进一步将项目引向艺术的高度。所谓引向艺术的高度,是指与时俱进地结合每年本地域的时尚、政治、经济等相关元素,把某事物打造成一种具有丰富社会内涵的艺术品。比如2023年4月,广西武鸣糯米饭的拼图就可以看作是喜迎党的二十大召开的应时之作。笔者在指导学生填写项目的申报书时,不仅要求其呈现保证糯米饭原生质量的措施,更加入了创意内容,体现糯米饭的造型之美、图案之美、花色之美和当下的时代内容。将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升到美学高度是大学生能做也应该做的事,本地区的文化传播与发展需要大学生的积极参与。文科生的创新创业项目大多不像理科生工科生那样发明创造一个新事物,文科项目原创的技术性因素不是很多,更多的是在原有物质形态基础上与时俱进地增添或完善其思想内容、意义。五色糯米饭、螺蛳粉以及植物染这些原生态的本地产品或技术需要我们用美的眼光、美的方式去进一步提升、改进、完善。只有这样,我们的美学课才能学以致用。这也是学习美学的目标之一——创造美。

四、关注中学美育

蔡元培在北大任校长时就提出“美育代宗教”的理念。目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对美、艺术的追求成为普遍的社会需求。美育不是某个阶段的事,而是人一生都应该追求的事。我们国家的美育训练是从婴幼儿时期开始的,中小学美育主要是从手工、劳动和各种琴棋书画的兴趣班开始的。这些都没有问题,但我们容易忽视教这些内容的主体即教师自身形象所具备的审美意义。作为师范院校的大学生,毕业后应秉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理念来教书育人。身正在这里不仅指教师内在的品德,也指教师外在的气质风貌。外在的气质风貌要求教师在风度仪表方面给学生树立典范。教师的风度仪表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有时甚至会成为学生是否喜欢这个老师乃至这门课的一个因素。所以美育之于中小学教师、之于中小学生,首先是教师的风度仪表给学生带来的影响。良好的风度仪表会成为学生最直接的审美对象。美育不是悬空的,教师本身的风度修养也应成为美育的最直接方式。我们经常在网上看到大众对“美女老师”“帅哥老师”的追捧,这是因为教师美、帅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课堂氛围。课堂氛围好,学生学习就干劲十足。中学生处于审美观念的形成期,如果老师就是他们美的偶像,那他们就不会轻易沉迷于盲目“追星”。

大多数老百姓认为,兴趣班的琴棋书画学习就是美育。美育固然离不开物质形态的琴棋书画的学习和欣赏,但更主要的是学习者自身要逐渐在这些活动中培养起感受美、领悟美的能力,进而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具备敏锐的审美能力和鉴赏力,提升人格魅力 [5] 。中小学阶段除了学习琴棋书画这些最直接的途径,还应该向大自然学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21世纪以来,旅游、旅行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各种家庭游、亲子游成为众多家庭常态化的假日选择。人们饱览祖国的名山大川、拜访名胜古迹时,会发现祖国真的是地大物博、美景数不胜数,到处都有文化宝库和文化底蕴,会更加热爱祖国美好的山川河流和文化文明,真正体会到祖国领土不可侵犯,也会体会到优美的环境需要我们每个人去爱惜、保护。当中小学生具备了良好的审美能力之后,对旅游过程中看到的一些不文明行为,他们自然会说“不”。旅行是一场净化心灵的行动,旅行也是一种自我康养的方式,它有益于提升人的健康指数。人身心健康了,自然也就美了。

如果仅仅将艺术训练当作一种文化资本来储存和炫耀,而没有真正从中得到审美的感化和提升,那这些就只是工具、技术。美育是一种长期的对美的习染和熏陶。无论是对艺术的学习和鉴赏,还是对自然美的沉浸和欣赏,抑或是对社会中人和事的看待,都是美育实践的途径。

作为师范院校的教师,我们培养的主要是基础教育师资,因此,美学课更应该注重对大学生进行美育教育。中文专业的学生将来主要从事语文教学,对中文专业的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实际上是有意识地培养他们教语文课时所应具备的美的教学能力。语文课其实是美文课,是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的汇集。语文教师如能将美感或审美融入语文课的教学中,这对上好语文课是意义重大的,对学生心灵的影响也将是巨大的。

审美如何才能融进语文教学呢?首先是诵读之美。诵读之美,就是朗读课文时的语气、情感之美。其次是教师对课文内容准确而合适的情感流的把握。合适的情感流需分不同体裁不同篇目。在讲课文内容时,教师应能知人论世,充分领会课文的思想内涵、辞章韵味,根据不同的体裁和篇目讲解课文。

语文就是最直接的最好的艺术美的对象。中文专业毕业的学生有义务在语文课堂上将美育的内容融进去,而作为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大学教师也要在美学课上讲明这一点,并以语文课为载体,为学生示范如何在以后的语文课堂中融入美育。

五、结语

美学课程教学是一个文科类的全科教学,涉及的内容很广泛,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各地教师也有各地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这些经验和方法既能帮助学生学好这门理论课,也能助力其学以致用。总体来讲,我们目前的美学课程教学应多联系实际生活,多关注学生创业,锻炼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才更能体现它的社会价值。

[ 参 考 文 献 ]

[1] 陈立霞,刘敬泽,沈银柱,等.“人类世”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48(4):395-400.

[2] 《美学原理》编写组.美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93.

[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549.

[4] 刘慧思.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新思考[J].中国就业,2023(12):46-48.

[5] 刘艳卿,屈健.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高校美育与“双创”教育融合创新研究[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24(2):59-63.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