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情境学习理论的海洋类专业认识实践创新探索

2024-09-23刘天英瞿逢重吴锋马忠俊黄婧

大学教育 2024年16期

[摘 要]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时代使命要求高校培养能够顺应未来发展需求的领军人才。实践育人是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其中认识实践更是带领学生理解专业、建立专业认同的关键环节。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坚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路径,基于情境学习理论提出“大国重器平台+科教融合+思政升华”的认识实践教学新思路,并在有关单位的支持下规划实施试点项目,以期为更好地培养实践能力强和专业情怀深的高水平海洋人才提供借鉴。

[关键词]认识实践;情境学习理论;科教融合;思政引领;实践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16-0012-05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这为涉海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新时代的要求,高校要主动求变,建立拔尖创新人才的新培养体系[1-2]。海洋的现实性、多样性、体系性决定了海洋类人才具有强实践能力属性,这就要求在专业育人中务必重视实践育人环节,开拓多样化的科教融合育人空间,强化环境锻炼与实践训练,塑造学生的综合能力。

专业认识实践是本科人才培养中重要的基础性环节,能够解答初入校门的大学生对所选专业的认知困惑,帮助学生理解专业内涵,初步了解专业知识的应用方式与发展前景,并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当今时代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风起云涌,人才培养必须紧跟乃至引领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因此需要不断进行专业认识实践教学的内容模式革新,从而更好地将学生带入专业的核心前沿领域,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体会专业价值,强化专业认同感[3-5]。

为探索创新开展专业认识实践,在情境学习理论的启发下,浙江大学海洋学院(下文简称学院)结合自身育人愿景,提出了“大国重器平台+科教融合+思政升华”的新思路,为学院探索海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提供实践教学新模式,进而依托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所)等单位的支持合作,规划并试验完成新实践项目,为培养实践能力强和专业情怀深的高水平海洋人才提供借鉴。

一、基于情境学习理论的专业认识实践理念

(一)情境学习理论重要观点

情境学习理论由莱芙(Lave)和温格(Wenger)提出,认为学习是社会性、实践性的参与过程[6-8],其重要启示主要有:知识镶嵌于情境中,只有在情境中获得知识,才能丰富认知结构,生成真正的经验[9];知识与活动密不可分,情境中的活动是学习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10]。立足上述观点不难得出,在对本科专业实践教育进行规划时,实现育人效果的关键在于做好情境的创设与活动的设计:情境的创设应重在使实践回归真实,打造具有社会化特征的学习环境,并确保学生充分互动、合作、协商;活动的设计则可以理解为对任务的规划,这是驱使学习过程顺利展开的核心所在。在指导育人实践层面,王薇论证了该理论适用于指导开展面向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学习活动,并解释了四象限的“情境—任务”分析框架(见图1),以此评估不同类型学习活动的适用性[7]。甘宜涛提出了基于该理论构建面向工程硕士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相关举措[11]。

(二)基于情境学习理论的专业认识实践理念

专业认识实践的本质可以理解为一种情境学习。根据海洋类专业的特点,可以在教学设计中遵循“高情境—低任务”路线。强调“高情境”,是因为海洋环境具有显著的现实性、多样性、体系性特征,以及丰富的情境类别和强实践属性,要想使学生尽快建立直观的海洋认识,实践教学就必须给予学生真实的海洋环境体验感。选择“低任务”,是对学生专业知识水平以及海洋科研作业特点的统筹考虑。专业认识实践教学多安排在大一暑期进行,此时本科生仅完成了基础知识学习,不宜安排专业性过强的任务,应侧重趣味性、科普性同时要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信心。对海洋科研工作来说,海上复杂多变的风险环境决定了知识之外的社会能力素养同等重要,因此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意识、规范意识等进行引导训练。基于此,“低任务”的选择将更有助于在多元的教学目标间进行协调,以实现实践育人的最优解。

二、基于情境学习理论的专业认识实践新方案

学院立志于为国家培养高层次海洋人才,面向海洋强国战略需求,建立全链条海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深入开展一流专业课程教学、一流科教实践等的创新培育实践,以打造有质量、有特色、有优势的育人品牌。

学院基于本院育人改革的整体框架,首先探索重建专业认识实践教学路径,明确教学应更好地帮助低年级学生建立对学科专业的感性认识,理解专业内涵,了解专业前沿,培养专业兴趣,并为后续开展更深入的知识学习与科研训练奠定基础。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遵照分步走原则,首先试点推出专业认识实践新项目,然后在小范围试验中评估成效,逐步完善并将其建设成为可覆盖专业全体学生的实践教学品牌课程。

(一)“大国重器平台+科教融合+思政升华”的专业认识实践思路

学院对标改革试点目标,在前述“高情境—低任务”技术路线的启发下,尝试提出“大国重器平台+科教融合+思政升华”的专业认识实践思路。“大国重器平台”对标一流实践所应满足的“高情境”要求,其前沿的发展定位、较高的技术含量、开放的任务空间,都将给予学生最直观的海洋环境实践体验;应充分利用好学校与国内海洋研究开发领域关键机构的合作基础,争取与各类海洋大科学平台装置的接触机会,力争培育共建稳定的实践基地。“科教融合”体现“高情境”和“低任务”的双重要求,即在情境上,要充分面向真实的海洋事业,给予学生关于海洋知识应用的最直观感受;在任务性上,要求激发科学兴趣、降低难度并将开放性的科研活动融入认知教学中,引领学生对科研建立初步认识。“思政升华”是对实践任务性的补充要求。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12]。强化海洋思政教育,既是不忘历史之鉴,更是引领青年学子树立海洋意识、传承海洋精神、投身海洋建设,应该将其积极融入实践教学过程中。此外,社会综合能力素养的提升同样是培养未来海洋人才的关键,需要思政教育在其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二)实践方案设计

为推动专业认识实践新思路的落实,学院首先在“大国重器平台”资源的争取上下足功夫,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下共同推进更高水平的科教融合育人合作,获得了带领学生参与“雪龙”号极地科考船短期出海试航的宝贵机会,进而依托这难得的优质实践平台,共同设计实施海上专业认识实践教学。在“大国重器平台+科教融合+思政升华”的思路指引下,主要从三个层面对实践活动进行了具体设计(见图2)。

1.专业认识实践教学

本层面的教学目标是带领学生了解海洋科学研究的基本内涵、代表性领域、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了解海洋科研的技术手段,认识开展海上科研的方法流程,指导学生开展基础实践操作,使学生体验海上科研的部分基础性工作,初步熟悉有关设备的操作方法,建立基本认知。基于此,学院具体设置了三个教学任务:一是海水生化指标检测。以温盐深仪(CTD)的了解使用为重点,讲解仪器使用原理;指导学生参与CTD采水全过程,包括柱状采水器安装、设备下水与回收、水样采集以及CTD数据解读;带领学生对水样进行显微镜观察,认识发现表层水样中的藻类及浮游动物。二是海洋物理/地理数据获取。讲解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和多波束系统的作业原理,带领学生观摩船上科研人员在真实海洋环境中的作业,获取实时数据并指导学生尝试分析数据。三是海上定位导航原理及其应用。讲解海上定位导航基础知识,邀请专业船员带领学生参观驾驶室,讲解海图、电子海图、六分仪、航海雷达、罗经、GPS等专业装置的原理,实地观摩上述系统在船只驾驶中的应用。

2.学术前沿认识教学

本层面的教学目标是带领学生接触极地科学等海洋研究前沿,开阔眼界,理解重视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初步体会科研探索的思想方法,激发学生深耕专业领域的自信心与使命感。因此主要采用科普讲座的方式,由学院专业教师和船上极地科学研究人员共同完成。

3. 思政引领实践教学

本层面的教学目标着重围绕中国的极地事业展开,带领学生了解中国极地科考的辉煌奋斗历程,使其领会“爱国、求实、创新、拼搏”的南极精神,对准人生坐标,坚定理想信念。采用船上陈列馆参观、南极精神主题报告、面对面访谈等形式,邀请极地工作者分享经历故事、讲述人生感受、传授能力经验,并通过组织微党课展示、甲板上的升国旗仪式、重温入党誓词等主题党日活动加深思想认识。此外,还在船员指导下组织学生参与船上的帮厨劳动、安全逃生演练、文艺汇演等活动,带给学生更真实有趣的海上科考生活体验。

三、海上专业认识实践育人成效评价

(一)实施情况与总体成效

经过层层考核,学院共选拔出30余名优秀本科生代表参加此次海上专业认识实践。在多方支持保障下,实践教学活动于2023年8月顺利举行。

在专业认识实践教学方面,共开展了4场次理论教学,指导学生分组完成了18场次海上实操作业;学生全过程参与了CTD采水等流程,并在教师指导下观测到所取水样中的藻类及浮游生物(见图3),对获得的环境数据也进行了简单分析。同时,在船上其他兄弟高校教师的支持下开展了气象观测实践教学,丰富了知识层面的教学内容。

在学术前沿认识教学方面,举办了前沿科普讲座2场。在思政引领实践教学方面,以担负海洋强国使命为教育主题,以南极精神、大国重器、极地科考等为载体,共举办了主题党日活动2场,开展了交流访谈6场,相关成果经整理后成为团队荣获“浙江大学2023年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十佳团队”等荣誉的有力支撑。

(二)基于学生反馈的育人成效评估

学生的收获是评估此次实践成效的重要依据。活动结束后,学院收集了学生撰写的30余份总结报告,并对每份总结中反映个人收获的关键词句和段落进行梳理,归纳代表性意见,据此评估活动的具体育人成效,最终得出学生在3个维度共8个方面的收获反馈。

在知识掌握维度,有43%的学生表示系统了解了海洋科研的基础知识与关键课题,学习了常用科研设备的原理,初步体会到如何从课堂学习中发现科研线索,增强了问题意识。有23%的学生表示自己的海洋综合知识体系得到了充实,系统学习了特种船舶相关知识和航海专业技术,并在老师引导下将其与数理知识进行关联,体会其对研究应用的基础性支持作用。还有17%的学生对极地科学问题产生了较大兴趣,感受到海洋基础研究的重要意义,初步知晓了前沿领域研究进展和更多尚待探索的极地奥秘,对极地科考产生向往。在能力培养维度,有60%的学生表示最大的收获是首次体验了海上科研作业,接触到科研的基本流程与方法,掌握了部分仪器的操作技术,训练了发现问题、归纳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性思维。有13%的学生表示在团队作业以及船上其他日常活动中锻炼了自己合作交流、策划执行等综合能力。在海洋思政维度,有70%的学生表示自己被极地科考前辈们筚路蓝缕的开拓精神、薪火相传的坚守品质打动,为其所取得的成绩而自豪,对“爱国、求实、创新、拼搏”的南极精神有了更深的感悟,并写下了“用自己的年华铸造新的阶梯,通向强国目标”等铮铮誓言,希望肩负起时代赋予的新使命。有47%的学生表示加深了对海洋强国建设重要性的理解,发出“我所感动的是回岸前长江口船只来往络绎不绝的祥和”等感慨,并希望未来能在我国被“卡脖子”的海洋关键技术领域有所作为。有33%的学生表示强烈地感受到保护海洋美丽生态环境的必要性,对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我们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关爱海洋”有了更多发自内心的坚定认同。

总体来说,上述反馈展现出较广的维度覆盖面,既有专业知识的深化拓展,又有科学能力素养的锻炼提升,还有精神价值的洗礼升华。因此可以认为,本次活动的成效是多元的,为低年级本科生打开了通往本专业奥秘的兴趣大门,对增强学生专业认同感、激励学生扎根海洋领域有所作为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结语

专业认识实践是本科生教育的关键环节。根据海洋类专业情境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具有较强的挑战性,也是面向未来培养海洋人才的必然要求。在情境学习理论的启发下,本文提出了“大国重器平台+科教融合+思政升华”的认识实践教学思路,依托多方合作,规划并探索完成了此类新实践项目。基于学生反馈的活动成效评估表明,该模式有助于学生丰富实践体验,拓宽专业认知面,强化专业认同,实现多元化育人目标。未来考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完善此模式:一是继续加强与优质实践平台的合作共建,丰富优质实践资源;二是完善实践教学设计,从全链条育人的角度出发,实现实践教学内容与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三是创新专业思政育人形式,丰富思政教学内容,提升思想引领成效,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优秀海洋人才的培养。

[ 参 考 文 献 ]

[1] 王立忠.笃学笃行向海图强[N].中国自然资源报,2023-01-16(5).

[2] 邓晖,张士英.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德森: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智力支撑[N].光明日报,2022-10-25(5).

[3] 赵元弟,朱丹,刘亚丰,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认知实习课程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22,25(6):140-142.

[4] 龚喜,苗建明,陈启超,等.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创新创业与实习实践改革新探索:以中山大学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3,6(16):32-35.

[5] 蔡华阳,张萍,欧素英.以探索性、实践性、综合性为导向的实习模式探索:以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2(12):11-15.

[6] JEANL,ETIENNEW.情景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M].王文静,译.上海:VC2uUrNzZT4EFuJP/vhr0gidwjncnA1uuh0x6L+rvlQ=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 王薇.指向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学习活动模型研究:基于情境学习理论的分析框架[J].教育学术月刊,2020(6):88-95.

[8] 李萌.情境学习理论的发展与教学应用研究[J].山西能源学院学报,2023,36(4):31-33.

[9] 李吉林.“意境说”导引,建构儿童情境学习范式[J].课程·教材·教法,2017,37(4):4-7.

[10] 李吉林.中国式儿童情境学习范式的建构[J].教育研究,2017,38(3):91-102.

[11] 甘宜涛.基于情境学习理论的工程硕士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3(6):46-51.

[12] 江儒敏,金湖庭.海洋观课程思政融合育人路径探究[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2(4):65-68.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