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交叉学科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2016-09-22马廷奇
马廷奇
摘 要:学科交叉已成为知识创新、科学发展的时代特征。大学交叉学科建设不仅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本途径。传统管理体制及“单科制”组织体系的“惯性”,使我国大学交叉学科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面临不少困境和障碍。当务之急是树立大学科意识,积极推进学科交叉的制度创新,整合不同学科资源,实现交叉学科建设与拔尖人才培养的互动和协同。
关键词:交叉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制度创新;大学科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0;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2-0018-03
大学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已成为政府着力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政策取向。实践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人才培养过程诸多要素的协同,但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进行多元化的探索。在各种可能的模式选择中,学科交叉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不可或缺的途径。因此,本文主要讨论“交叉学科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及其关联,以及如何通过交叉学科建设推进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一、交叉学科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相关性
逻辑上讲,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首先要弄清楚何谓拔尖创新人才。人们不同的视角导致对拔尖创新人才内涵有不同理解,但拔尖创新人才具有两个最基本的特征:一是宽阔的学术视野,二是创新性的思维品质。其中,宽阔的学术视野是创新性思维品质形成的基础,没有宽阔的学术视野,创新性思维品质的形成就没有根基。有学者考察466位诺贝尔奖得主的知识背景时发现,绝大多数诺贝尔奖得主拥有广泛的兴趣爱好、良好的哲学与人文修养、既专又博的科学知识结构。“知识背景交叉成为科学家打破习惯思维、扩大创新思维广度、取得原创性成果的源泉”,尤其是20世纪以来,“学科知识的交叉与融合,既孕育了精彩纷呈的原创性成果,又造就了善于打破学科壁垒,把不同学科理论与方法有机融合的创新性人才”。这反映了现代科学发展的趋势和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近代科学时期,自然科学注重精确实验,建立严密的逻辑体系,科学逐渐分化为精细的专门学科,与此同时,这种分化脱离了对自然界综合的抽象,难以真正认识自然现象内在的联系。现代科学时期,科学的发展把分化与综合紧密联系起来,把人为分解的各环节重新整合了起来。这种背景下,科学研究突破了单一学科认识世界的局限,交叉学科研究或跨学科研究逐渐成为认识世界的主流范式,以致“研究与学术成果在前沿领域与尖端领域的突破,通常涉及不同的学科;现代学术问题、社会问题、技术问题、经济问题的复杂性,要求综合的方法与技术合作”。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成就表明,原创性成果大都产生于交叉学科或跨学科领域,学术上做出突出贡献的学者多具有多学科的知识背景,这也是交叉学科领域容易产生拔尖创新人才的主要原因。
那么,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或者说,培养具有多学科知识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大学要进行怎样的变革?现代大学不仅进行知识创新、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而且更要用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新成果、新方法培养人才,通过人才培养进一步推动知识创新与学科发展。因此,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应该是一体的,人才培养必须通过科学研究或学科建设来进行,跨学科、复合型的创新人才必须通过交叉学科或跨学科来培养。现代大学学科众多,不同学科的学者云集,适宜进行学科交叉研究和跨学科人才培养。同时,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需求拉力及学科自身发展内在逻辑张力的驱动,要求大学降低学科围墙,打破不同学科领域间的体制性壁垒。一般来说,交叉学科主要源于问题研究的需要和学者学术研究的兴趣,不同学科或学科专家聚集在一起,研究相对于单一学科来说更为复杂的问题,学科之间经过不断推拉与拽扯,逐渐形成相对独立的专业化领域和新的知识生产范式。随着交叉学科的渐趋成熟,传统学科之外逐渐分化出人才培养的新专业。从培养目标而言,这些新专业大都具有知识结构的混合型特征。
学科交叉活动涉及不同学科间的合作及组织结构的变革,所以,在大学组织内部,有相当数量的学科交叉活动是以隐性的形式进行的,包括学者间基于问题研究的自愿合作、基于共同利益的小组协作,这些组织大多属于非正式团体,没有固定的组织机构,是一种自发的、持续潜在进行的新知识的生产方式。随着跨学科活动的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学科交叉活动以及学术创新性成就发生在更具学科交叉意识的学院、项目基地、研究中心、实验室等资源交汇的地方,并且开始建立专门的交叉学科研究机构;这些机构不仅成为知识创新中心,而且逐渐具备交叉课程开设和交叉学科教育的功能。在美国,交叉学科教育一直是随着交叉学科研究的发展而发展的。可以说,推动交叉学科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知识整合的理念与实践,以及多学科融合的知识生产方式是最主要的驱动力。与此相应,大学必须打破传统的单科教育模式,给予学生更为全面的多学科教育。从根本意义上说,“交叉学科教育的核心是知识的整合,其过程是各学科的相互作用,其目标是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作为单科教育的制衡力量,交叉学科建设与交叉学科教育正成为世界各国大学教育改革的基本趋势,成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二、中国大学境遇:交叉学科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困境
大学交叉学科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面临怎样的现状,如何通过交叉学科建设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这些都是在新的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背景下值得重视的课题。关于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或杰出人才,钱学森先生不仅提出了发人深省的问题,实际上也给出了“答案”。他认为,中国大学之所以创新力不足,是因为缺乏具有创新思想的拔尖人才,之所以缺乏这样的人才,根本原因在于“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按照培养科技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办学”。可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问题实际上是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问题。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标准不同于一般人才,一般人才要求有严密的逻辑思维和较强的做事能力,对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要求比较高,而拔尖创新人才尤其是科学领域拔尖创新人才要求有较为宽阔的知识视域,因为“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思想往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我国大学办学实践中,单学科设置的组织结构、狭窄的专业设置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格格不入。实际上,当前学术界对交叉学科重要性的认识以及交叉学科建设更偏重于科学研究,主要着眼于学术领域的创新。从较为理想的状态而言,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交叉学科建设是不可或缺的途径。然而实践层面,无论是交叉学科建设还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都还没有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更没有形成二者之间的协同和互动,中国大学面临交叉学科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双重困境。
1. 一方面交叉学科建设与发展面临着传统的障碍,另一方面交叉学科建设成果难以转化为创新人才培养的资源
交叉学科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各大门类科学之间发生的外部交叉,以及本门类学科内部众多学科之间发生相互作用而交叉形成的理论体系。交叉学科不是学科间的简单相加和有形学科组织结构的调整,学科交叉主要体现为学术思想的交融,以及学科之间思维方式的综合和系统辩证思维的形成。在我国,受传统的观念、理论根深蒂固的影响,跨学科研究和跨学科教育都处于单学科体制的边缘地带。虽然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院校合并使许多不同学科类型的高校合而为一,学科专业数量增多了,但由于学科没有实现实质性融合,交叉学科和交叉科学研究有时难有立足之地。即使如此,不能说我们没有认识到交叉学科建设以及交叉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不少重点大学设置了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研究所或研究中心,但绝大多数挂靠在院系,是既无办公用房又无日常运行经费的“虚体”,更缺少跨学科研究的有效保障机制。迄今为止,一些大学交叉学科研究采取的措施都是“权宜之计”,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和系统性改革思路。因此,与认识上的重要性相比,我国大学交叉学科研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职权模糊、队伍不稳、方向多而杂、投入少而散等问题。
具体到研究者个体,交叉科学研究是每一位大学教师都能做到的事情,在20世纪科学发展进程中,跨学科研究已成为学者学术意识的一部分。用跨学科视野来处理学术问题不需要太多的勇气与独创性,但在大学内部用制度化的方式来处理交叉科学研究问题,形成稳固的交叉学科组织体系和有效的运行机制,却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难题。因为“学科互涉从一种思想发展成为一系列复杂的活动,包括其主张、活动和结构,它是对正统的挑战,是变革的力量”,因此交叉学科建设在实践中遇到的障碍与挫折也是普遍存在的。与交叉学科建设的境遇相比,我国大学交叉学科教育更是刚刚起步。目前,交叉学科建设主要局限于学术研究或问题研究领域,相关资源、设备以及研究人员的调配更多地是为了项目研究的需要,交叉学科建设成果没有转化为创新人才培养的资源和优势,课堂教学中没有体现交叉科学研究的新成果,没有成功地让学生掌握处理跨学科的复杂问题、复杂情形所需的整合技巧;大学内部组织机构的变革更没有体现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间的渗透与联系,科学研究与教学活动之间的体制性断裂依然难以弥合。这种背景下,培养创新人才有时只是“纸上谈兵”。
2. 交叉学科培养创新人才的机制还不健全,交叉学科培养创新人才的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
大学交叉学科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是相辅相成、互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是交叉学科建设的基本任务,要实现多学科的融合与交叉,形成交叉科学的研究氛围,必须培养新一代坚持跨学科价值观的研究人员,同时,学科交叉也是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基本环境。实际上,我国的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具有交叉学科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优势与资源,比如,不同学科专家云集,学术思想活跃,科研设备一流。但实践中,大学交叉学科人才培养还存在不少障碍,无论是本科生教育还是研究生教育,大学的资源配置、教师编制、课程安排、考核评价等,都以相对固化的学科专业或自我封闭的院系为组织单位,学科以及不同学科学者之间有时壁垒森严、沟通交流困难,小型、分散的单学科组织模式把学生限制在狭窄的学科专业范围内,难以吸收多学科的学术营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值得指出的是,单科教育的体制困境没能阻滞大学特别是一些研究型大学交叉学科培养创新人才的自主性、零星式的探索。一方面是因为实施交叉学科教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已成为大学教育改革的基本趋势和主要动力;另一方面传统教育结构还有很强的“惯性”,无论是对现有结构的修正还是创造一种新的结构都需要一个过程。近年来,我国大学在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一是设置跨学科课程,二是设置交叉学科专业。然而,这些改革举措大多还囿于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变革,或仅限于学科专业结构等形式的调整,实践中仍受到现行体制机制和资源整合困难等制度性因素的干扰。
三、制度创新:构建交叉学科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协同机制
提倡交叉学科建设,并不意味着单一学科的终结,也不意味着完全不要学科边界,而是提供一种从不同侧面研究问题的方法和氛围。现代科学发展到今天,已经“没有某一门专门学科的研究仅靠本专门学科单科独进的方式可以深入下去”,因此,大学必须承担培养适应学科交叉和交叉科学发展的创新人才队伍。与传统大学组织模式与教育体制相比,学科交叉不仅是学术发展的动力,也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变革。现在关键问题是要打破交叉学科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之间的“闭锁”状态,着力构建二者之间的互动与协同机制。
1. 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人才培养都要树立大学科意识
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实践中,无论学科还是专业,其边界都是相对的,不存在一成不变的固定“疆界”。科学研究本质是不断挑战人类未知世界的过程,科学进步本质上是学科知识边界和壁垒不断被打破又不断形成的过程。大学人才培养的学科专业的发展也是如此。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学科专业不断分化、重组,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科专业不断被淘汰,新的学科专业不断出现,其实质是知识创新在大学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分类上的反映。美国大学生专业选择的研究证实,学科专业划分不再是不证自明的,情景化的探索重新划分了边界,在拥挤的领域可以进行交叉研究,各种交叉学科专业也在科学研究所进行的知识融合中不断诞生。虽然大学内部单学科组织体系的主导性地位并没有削弱,但由于受到新需求、新利益、新技术的推动,催生出新的课题及看待旧课题的新方法。学生及其老师、研究者与学者共同生活在问题的复杂性既需要特殊技能,又需要整合技能来解决的世界,生活在一个文化边界总体削弱,等级取消、混淆范畴、机构界线日趋模糊的时代。这一过程被称为学科发展的“后现代阶段”,即“大学科时代”。因此,大学科观念应成为大学进行科学研究或人才培养的主导性价值观,具体表现为科学研究、课程设置、专业建设、教学内容改革中破除学科壁垒与资源壁垒,积极开展跨学科研究与跨学科教育,培养学者和学生开放的学术胸襟,使他们从更宽阔的视野看待单一学科的局限性以及学科之间的联系。
2. 为交叉学科发展和交叉学科教育提供制度和政策保障
一般而言,新学科在大学内部得以发展与繁衍取决于三个基本要素:一是该学科在整个学科体系中合法地位的确立,二是相应的组织机构保障,三是学科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比较而言,当务之急是确立交叉学科在学科体系及大学学科生态系统中的合法地位。宏观层面,要进一步完善交叉学科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确定国家交叉学科研究和交叉学科发展战略规划,学科专业目录修订要给予交叉学科更多的发展空间;无论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还是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审都要鼓励交叉学科的课题研究,建立交叉学科专项研究资助与成果评价体系。在大学组织内部,学校层面要设立交叉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领导机构,负责对交叉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活动进行总体规划和组织实施,建立不同院系、学科专业之间的有效沟通机制;院系层面,交叉学科研究与人才培养的组织管理有三种模式与院系发生联系:一是院系层面设立专门交叉学科研究与教育机构,二是单独设立交叉学科研究与教育院系,三是部分研究与教育活动由院系管理,部分由交叉学科研究与教育机构进行管理。具体采用何种模式,需要根据不同管理体制及交叉学科研究和教育活动的任务安排,进行因校、因事制宜的组织管理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可采取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方式进行,也可采用上下联动的方式进行。自上而下制度创新针对性强,有助于学校根据自身学科优势加强交叉学科研究和人才培养;自下而上的制度创新有助于调动基层院系的积极性,有利于进行交叉学科研究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探索。不管采用哪种路径,行政推动与调动基层学术组织的积极性是必不可少的。
3. 促进交叉学科研究与人才培养的资源整合
无论交叉学科建设还是人才培养都涉及不同院系、不同学科专业间的合作,涉及对现有组织机构的调整,以及学术和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目前,大学交叉学科建设偏重于机构设置、基地建设、经费筹措、项目研究等方面,相对忽视人才培养。实践中,许多交叉学科研究和实验中心单纯进行课题研究,不同学科教师间的合作仅限于项目合作,较少开展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虽然有些交叉学科研究机构招收研究生,但没有形成有效的跨学科协作培养机制。至于本科生教育,尽管不少大学设置了交叉学科专业,但专业内涵建设、课程建设、体制机制建设等与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相距甚远。现在关键问题是通过政策调节和体制机制创新,鼓励交叉专业建设、开设交叉学科课程,用交叉学科研究成果丰富教学内容;鼓励教师组成跨学科教学团队,合作主讲跨学科课程;打破院系间“各自为战”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体系,理顺院系之间的利益关系,建立院系之间协调沟通和资源分配机制。同时,大学交叉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不能关门封闭进行,必须建立与科研机构、行业企业间的紧密合作关系,完善多元利益主体参与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真正将交叉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郝凤霞,张春美.原创性思维的源泉——百年诺贝尔奖获奖者知识交叉背景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09).
[2]路甬祥.学科交叉与交叉科学的意义[J].中国科学院学报,2005(01).
[3]朱丽·汤普森·克莱恩.跨越边界——知识、学科、学科互涉[M].姜智芹.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王冬梅.美国高校交叉学科教育研究综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7(03).
[5]钱学森.中国大学为何创新力不足[J].青年教师,2009(12).
[6]刘仲林,宋兆海.发展中国交叉科学的战略思考[J].中国软科学,2007(06).
[7]刘昱,刘仲林.学科交叉中的科研创新契机——以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12).
[8]伍红军,罗英姿.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几个理论问题研究[J].江苏高教,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