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向左还是向右:高职院校博士学位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抉择困境的实证研究

2024-09-20王亚南邵建东

职教通讯 2024年7期

摘 要:博士学位青年教师能否适应高职院校的组织文化以及如何进行专业发展抉择是一个亟待回答的重要问题。通过对进入高职院校工作的博士学位青年教师专业适应及发展现状的深入调查研究发现:博士学位青年教师在教学与科研的抉择上“左支右绌”;在常规教学与成果教学的抉择上“左推右挡”;在理论科研与应用科研的抉择上“左右为难”。博士学位青年教师在专业发展上的“焦虑”、教学工作中的“悬浮”、科研工作中的“固守”的原因在于学校对博士学位青年教师的全能期待和模糊定位,实质上反映了当下高职教育类型化发展内在自觉的缺乏及其在高等教育场域中的依附性地位。

关键词:博士学位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抉择;高职院校

基金项目:202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项目制治理下高职院校基层教学组织运行生态及优化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2YJC880078)

作者简介:王亚南,男,金华职业技术大学浙江省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原理;邵建东,男,金华职业技术大学浙江省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24)07-0017-07

一、问题的提出

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颁布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明确规定,设置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的高校“具有博士研究生学位专任教师比例不低于15%”[1]。为此,众多高职院校为实现办学层次的提升,纷纷出台专门针对博士学位教师的人才引进政策,越来越多的博士学位青年教师选择加盟高职院校,然而,当前无论是“双高”院校还是非“双高”院校都还存在较大的博士学位教师缺口。此外,高职院校的博士学位青年教师大多毕业于研究型高校,他们通常具备较强的理论科研能力,但普遍缺乏技术实践能力和课堂教学能力,对职业教育的办学规律与育人要求缺乏深入的认知和了解。与此同时,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使命的高职院校在组织目标与文化上与博士学位青年教师成长发展的学术型高校有很大的区别,博士学位青年教师能否适应高职院校内部的育人环境、科研氛围、管理机制等正成为一个亟待回答的重要问题。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高职院校博士学位青年教025TuKNYM2M7Wo3ZIlmzOmrxrqGLtSozc7OAPmhMZeo=师专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展开深入的调查研究,以其生涯发展过程中的路径抉择为研v25GTZuqGZqSg6YYEJn3hRkctXzs6Ql0ioA10KrMl7k=究支点,揭示他们进入高职院校后专业发展抉择的真实状况,为高职院校科学管理博士学位青年教师队伍提供参考。

二、研究设计

(一)分析框架

教师专业发展抉择是指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在自我认知和规划基础上,结合自身兴趣、专业发展目标以及个人基础,通过对学校内外环境的综合考虑,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路径的过程。博士学位青年教师进入高职院校后的专业发展抉择并不完全基于其个人的主观意愿,他的任何一项专业发展决策都是在学校特定制度环境下作出的,即高职院校通常会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建设和文化营造来规范和引导博士学位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之路。因此,在对高职院校博士学位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抉择开展研究之前,本研究首先需要明晰高职院校为博士学位青年教师提供了哪些专业发展路径。为此,本研究基于对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文件和博士学位教师与学校签订的人才服务协议等文本的深入分析,提炼出高职院校为博士学位青年教师提供的三条主要专业发展路径。一是教学为主型发展路径,即这类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其职称晋升主要凭借自身的教学工作业绩,这通常需要他们在一些教学比赛或教学改革项目中取得重要成果。二是科研为主型发展路径,即学校要求这类教师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科研活动中,致力于解决科学问题,其职称晋升主要凭借自身的科研工作业绩,这通常需要他们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申请科研项目和专利等。三是教学与科研并重型发展路径,即这类教师既要注重教学质量的提升,又要积极参与科研工作,其职称晋升需要同时凭借自身的教学工作业绩与科研工作业绩。

(二)研究方法及资料收集

本研究聚焦博士学位青年教师群体在高职院校中的专业发展抉择,采用深度质性研究方法,旨在揭示驱动这一复杂决策过程的多重因素及其实际状况。本研究的数据源自于一对一深度半结构化访谈的详尽记录,时间跨度为2022年9月至同年12月。期间,遵循目的抽样原则,本研究精心选取了19位来自不同高职院校、年龄不超过40岁的博士学位青年教师作为访谈对象,他们均拥有至少1年的高职院校工作经验,学科背景广泛覆盖建筑、制造、农业、制药及教育等多个专业领域,体现了样本的多样性和代表性。在这些教师中,有超过半数(11人)的教师还兼任行政职务。研究者在征得受访者同意的情况下对访谈过程进行录音,访谈结束后将音频资料转化为Word文本资料,并用受访者的编号(G1—G19)为其命名。

三、研究发现

本研究通过深度访谈,明晰了19名博士学位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抉择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高职院校博士学位青年教师在教学与科研的抉择上“左支右绌”,在常规教学与成果教学的抉择上“左推右挡”,在理论科研与应用科研的抉择上“左右为难”。

(一)在教学与科研之间抉择的“左支右绌”

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是高职院校的核心工作。研究型高校普遍更为重视科研工作,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价值导向[2]。而从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标准看,高职院校的教学与科研处于同等重要地位,甚至教学工作在教师职称评审中的权重相对更高,通过分析各类型教师职称评审文件编码发现,不仅与教学相关的一级节点要多于科研,而且与教学工作相关的编码参考点数占总参考点的比例也要多于科研工作[3]。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博士学位教师作为高层次人才的引领作用,高职院校通过多个层面的制度建构来引导博士学位教师深入参与教学工作,如职称评审、荣誉评定以及物质奖励等都将教学工作业绩作为重要的考量因素,甚至有的学校会在与博士学位教师签订的人才服务协议中明确规定其在服务期内必须完成的教学考核任务的数量与质量。本研究通过调研发现,绝大多数刚进入高职院校的博士学位青年教师普遍具有较高的科研抱负和信念,仍然想将时间和精力用于科研,希望通过获取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来实现专业成长,这不仅包括职称晋升,还包括社会身份与价值认可。然而,由于不同博士学位青年教师的科研基础、外部科研关系网络以及科研抱负强弱的不同,导致他们在科研投入成本与专业成长收益方面的效益是不同的,因此,当他们遇到科研瓶颈(很难通过科研投入获取预期的高质量科研成果)时,仅有少部分人会继续专注科研工作,大部分博士学位青年教师都会及时将专业发展方向转向教学工作。本研究以教学工作投入为横坐标,以科研工作投入为纵坐标,构建了一个博士学位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抉择的四象限模型,将博士学位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抉择分为以下四种主要类型,如图1所示。

一是科研理想的“坚守者”。选择该发展路径的博士学位青年教师通常具有较强的科研抱负,除此之外,他们还具有较好的科研发展基础,能够通过多种渠道获得校内外科研资源的有力支撑。尽管他们身处高职院校,但他们有自身的科研关系网,能够通过该网络继续获得高水平的理论科研成果,而且科研成果的产出普遍都能达到一流本科院校的科研水平。选择走科研发展路径的教师通过校内外科研网络有效降低了科研投入的成本,并同时获得了较高水平的科研业绩,因此,他们能够专注于科研工作,并且没有较强的动机投身教学工作。虽然选择这一路径的博士学位青年教师不会遇到科研瓶颈,能够持续产出高质量科研成果,但他们普遍具有较强的离职动机,希望能够有一个更好的科研平台来支撑其科研理想。

二是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忙碌者”。绝大多数进入高职院校的博士学位青年教师会选择教学与科研发展并重之路。之所以会选择两者并重,是因为这类教师虽然具有较强的科研发展抱负,但由于高职院校在科研平台建设上,如实验设备、科研场地、科研团队、科研制度等方面无法有效支撑其科研工作的开展,导致他们要付出巨大的科研投入成本才能够获取较高层次的科研成果。因此,当博士学位青年教师无法获得学校科研平台的支撑,又无法获得来自校外科研网络的支持,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科研发展瓶颈期,如图2所示,这时他们就不得不转移一部分时间精力到教学工作上,这种双向的投入势必会造成博士学位青年教师在时间、精力上的“左支右绌”和“捉襟见肘”。

三是教学工作的“孤注者”。走上该发展路径的博士学位青年教师科研发展抱负较低,不再将时间精力用于科研工作,而是聚焦于教学工作。这些教师通常是在内外因素综合作用下作出上述抉择的:一方面,学校无法支撑他们科研工作的开展,难以为其提供理想的科研环境,从而导致其科研投入高涨而收益较低;另一方面,学校日益重视教学工作,出台了许多激励举措,教师通过获取教学业绩同样可以获得较大的发展空间。因此,他们在综合考量自身科研、教学投入成本与收益的基础上作出了对其最为有利的抉择。选择这一发展路径的博士学位青年教师通常自身的科研发展抱负本身就不强,或许会更早地遇到科研发展瓶颈期,如图3所示,在博士学习期间的科研产出质量也不高,入职后由于高职科研平台支撑弱,所以通常会较早放弃科研工作。

四是教学与科研逃离的“隐世者”。这类博士学位青年教师在教学与科研工作上的投入都不高。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观原因可能是有些博士学位教师进入高职院校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逃避普通高校的科研“内卷”,想在高职院校谋得一份轻松的工作,从而将更多的时间精力用于家庭生活和其他领域。

(二)在常规教学与成果教学之间抉择的“左推右挡”

高职院校博士学位青年教师在常规教学与成果教学的抉择上呈现出“左推右挡”的特征,即绝大多数博士学位青年教师缺乏深入参与教学工作的内在动机,整体上处于较低的投入水平,对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没有较强的内在动机和意愿,对组织分配的常规教学工作任务也主要以被动应付为主,而对成果教学工作的投入则呈现出功利性动机,同样缺乏足够的内在动机,以结果导向、成果导向为工作动机。

从常规教学来看,高职院校博士学位青年教师无论是其内在动机还是外在动机都呈现出随着生涯发展而逐步减弱的过程,这主要源自于两方面因素。一是他们对高职院校课堂教学不适应,在投入常规教学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较大的负面情绪,如“课堂教学氛围差”“学生学习动机弱”“领导关注度不高”等。二是高职院校对常规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在激励制度导向、教学管理制度运行以及教学团队运行上都逐步偏离常规教学,学校内部动力不足,导致博士学位青年教师失去了投入常规教学的“外在动力”。

从成果教学来看,如图4所示,高职院校博士学位青年教师参与成果教学的内在动机会随着职业生涯发展而逐步减弱,外在动机则会在经历一定的上升期后逐步下降,这主要源自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博士学位青年教师尽管参与成果教学的内在动机不足,但是为了能够获得更大的专业发展空间,尤其是为了能够顺利实现职称晋升,会选择在特定阶段将时间精力聚焦于成果教学工作。二是高职院校对成果教学越来越重视,无论是教学管理制度、教师激励制度还是内部教学团队的运行都形成了以成果获取为核心的运行模式。然而,博士学位青年教师一旦达成了职称晋升的目标,他们参与成果教学的外在动机就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减弱,这主要是由于参与成果教学活动会给他们带来较大的竞争压力。

基于以上分析,高职院校博士学位青年教师“悬浮”于教学工作场域之中,对教学工作的投入主要取决于外在的功利性动机,缺乏对教学工作内在价值的真正认同,他们通常会选择某些特定领域的成果教学工作投入时间精力,很难保持对教学长期的工作热情与全方位投入。

(三)在理论科研与应用科研之间抉择的“左右为难”

从理论科研来看,高职院校博士学位青年教师主要面临以下瓶颈。其一,高职院校的理论科研工作缺乏团队支撑。当前高职院校科研组织结构体系尚不健全,科研组织建设滞后,研究氛围较弱,缺乏优秀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不同教师之间科研方向差异较大,内部科研协作交流以及竞争机制先天不足,绝大部分科学研究要依靠教师的“单打独斗”。其二,高职院校的理论科研环境支撑弱,实验设备及场地较难满足博士学位青年教师的科研需求。此外,相较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科研水平整体较低,在论文评审和项目申报上处于劣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博士学位青年教师开展理论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其三,高职院校的理论科研制度建设较为滞后。许多高职院校都未设置专职科研岗位,很多博士学位青年教师由于要承担大量的教学任务而无暇开展科研工作,学校相关科研管理机构无论是在人员配置上还是在组织职能上相较于教务部门等都处于弱势地位,很难有效统整校企科研资源,与各级政府科研管理部门的沟通交流也较少,制约了博士学位青年教师的科研发展。

相较于理论科研,高职院校博士学位教师投入应用科研的动机较弱,积极性不高,这与高职院校缺乏相应的科研激励制度以及科研平台支撑不足有着密切关系。其一,高职院校应用科研团队支撑不足。同理论科研一样,当前高职院校的应用科研平台建设滞后,缺乏研究方向统一、组织关系紧密、学科带头人有效引领的应用科研团队,应用科研活动仍以教师的“单打独斗”为主。其二,高职院校的应用科研环境支撑弱。应用科研工作的开展同样需要场地、设备的支撑,而且需要与企业建立十分紧密的协作关系。然而,博士学位青年教师都是从校门到校门,普遍缺乏与企业合作的经历,如果学校未能从组织层面建立校企紧密协同的应用科研通道,仅依靠博士学位教师自身很难做出高质量的应用科研成果。其三,高职院校的应用科研制度建设滞后。高职院校在科研激励制度导向上更加偏向于理论科研,以论文和课题项目为重心的理论科研仍然是高职院校教师职称晋升、绩效考核的核心内容。尽管当前高职院校日益重视科研评价的应用导向,很多学校还专门设置了以应用科研为重心的社会服务型教师岗位,但尚未建立起以应用科研为核心的科研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导致高职院校博士学位青年教师缺乏参与应用科研的主动性。

四、结论与讨论

人类行为有两大基本逻辑,后果逻辑和适切逻辑,后果逻辑是指个体出于对自己行为的可能后果估计,尤其是利益得失的计算而作出特定行为选择,适切逻辑则认为个体的行为是遵从规则的结果,个体考虑的是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特定的环境、身份、角色[4]。从适切逻辑来看,博士学位青年教师普遍有较高的科研理想和发展抱负,然而高职院校的内部制度环境及规则设计却并未完全契合其角色认知与定位。从后果逻辑来看,在当下高职院校制度环境下,博士学位青年教师无疑选择教学与科研发展并重路径对其生涯发展最为“有利”,但他们并没有真正认可教学工作的价值,对教学工作的付出主要是出于功利性动机,如出于职务、职称晋升的需求,或者是为了能够尽快逃离这些工作。通过对受访个案的深入调查可以发现,大多数博士学位青年教师在专业发展中整体处于一种“焦虑”“彷徨”的精神状态,在“向左”和“向右”的抉择中无法顺乎其本心,只能在价值信念与制度规训的夹缝之中寻找片刻安心。造成这些结果的主要原因在于高职院校并没有针对博士学位青年教师的引入进行制度体系的重构与优化,教学工作依然是学校工作的重心,科研工作开展由于缺乏组织化、制度化的平台支撑,导致博士学位青年教师的科研工作遇到瓶颈,从而不得不寻求发展空间的拓展,将时间精力投于教学工作中。然而,部分博士学位青年教师在教学工作的选择上“拈轻怕重”,将时间精力聚焦于学生竞赛、教学比赛、教改项目等能够快出成果的领域,不能做到全身心投入到对学生发展而言更为重要的常规教学工作之中,始终“悬浮”于教学一线。

综上,高职院校博士学位青年教师在专业发展抉择上“焦虑”、在教学工作中的“悬浮”、在科研工作中的“固守”,不仅反映了他们在专业发展上的困境,也折射出当下高职院校在发展方向及路径选择上的迷茫与困顿。一方面,高职院校对职业教育办学道路缺乏文化自觉和自信,未能牢固树立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核心的价值取向,急于通过办学层次提高和各种项目计划来提升职业教育类型发展的象征价值,但却始终无法将类型教育发展理念转化为高职院校的集体行动;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始终无法摆脱自身在高等教育场域之中的依附性地位,未能建立起相较于普通高校独立存在的职业高等教育场域,从而造成高职院校不得不接受学术高等教育场域的相关规则,将博士学位教师占比、论文发表、理论科研项目作为证明其具有高等教育地位的合法性依据。高职院校不能只是一味对外强调职业教育是类型教育,而对内却不搞类型教育,忽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向普通高校看齐,追求办学层次的提升[5]。因此,高职院校唯有真正确立起职业高等教育场域的独立性,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核心重构组织运行的价值体系,以应用科研为核心取向重构高职科研制度运行体系,才能够促使博士学位青年教师改变传统的学术性惯习,认可职业教育的育人使命和独特价值,促进他们适应高职院校的组织文化,将自身的专业发展融入到学校发展之中。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Z].教职成厅〔2021〕1号,2021-01-22.

[2]马廷奇.论大学教师的教学责任[J].高等教育研究,2008(5):20-25.

[3]王亚南.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标准的评价维度及价值取向——基于Nvivo12.0的编码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15):36-45.

[4]柯政.建设教育强国应更加突出多样化发展[J].教育研究,2023,44(2):30-44.

[5]张应强.高等教育质量民间立场与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J].

大学教育科学,2022(6):4-12,61.

[责任编辑 贺文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