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成协同赋能乡村振兴的逻辑、问题与实践

2024-09-20杨飞俞冬伟

职教通讯 2024年7期

摘 要: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同样担负着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使命。职成协同是培育乡村本土人才,赋能乡村振兴共富的重要载体。宁波市在赋能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部门阻隔、对接不紧密,难以形成合力;单打独斗、应付指标,存在资源短板;成多职少、艺多技少,缺乏技术支撑等。为此,宁波市通过分类培训、艺术赋能、文化引领等找准项目,通过品牌助力、扩大就业、引领产业等创建品牌,实施多模态课堂、多样态合作、全方位服务等培训方式,通过吸引示范户、学生和专业人员等找对能人,强化统筹政策、统筹协调、统筹资源等政策机制,形成了有区域特色的赋能路径。

关键词:职成协同;乡村振兴;教育赋能;宁波市

基金项目:2023年度第四批宁波市哲社规划课题(教育专项)“职成教协同赋能乡村振兴的研究与实践——以宁波为例”(项目编号:G23-4-JY29);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24年度一般规划课题“三融五环:职成教协同助力乡村振兴育人模式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4SC193)

作者简介:杨飞,男,宁波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学高级教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政策规划;俞冬伟(通讯作者),男,宁波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正高级讲师,特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科研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24)07-0102-05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提出,在乡村振兴中要把乡村人力资本的开发放在首要位置,支持职业院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培训学校(机构)等,加强对高素质农民、能工巧匠等本土人才培养,推动农民培训与职业教育有效衔接[1]。同年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强调,办好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通过校企合作、育训结合的形式,加快乡村振兴人才的培育,鼓励更多农民、返乡农民工接受职业教育[2]。国家一系列政策文件强调,要统筹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协同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体现了国家对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办学定位和发展导向的新部署,进一步为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部署、推动的“千万工程”,实施20年来深刻改变了浙江农村的现状,也为教育赋能乡村振兴提出更高要求。为此,宁波市教育适应时代召唤,主动寻求与乡村振兴共富的结合点,强化在乡村人才共育、资源统筹协调、重要项目推进、产业发展服务等方面,相互配合、共同发力,充分发挥“职成协同”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

一、职成协同赋能乡村振兴的内生逻辑

(一)“职成协同”的基本内涵

理解“职成协同”的内涵,首先要理解“协同”的概念,从词源学角度分析,这里的“协同”指协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系统、资源或个体,相互协作完成某一目标,达到共生共荣、共同发展的双赢效果,突出涉不同主体之间为实现一致的目标而共同行动,强调多元主体间的“共同行动”或“共同治理”[3]。“职成”是指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两者属于两大类别的教育,又在边界和内容上有很大交叉,因此,学界对两种教育的关系认识主要有“交叉重叠说”“和谐共进说”等,这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职成教实现协同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本文认为,“职成协同”就是指区域的职业院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结成合作共同体,为实现区域乡村振兴项目建设这一目标而开展集体行动,旨在发挥各自资源优势,通过项目引领、技能培训、人才培养、专业服务等,协同培育乡村本土人才助力乡村振兴。

(二)职成协同赋能乡村振兴的特质表现

宁波市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加强成人技术文化学校建设,协同职业院校推进成人教育发展。在赋能乡村振兴方向上,宁波市的职成协同具有五个方面的特质。一是目标的一致性。宁波市为职业院校与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协同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政策支持,并有教育行政部门、教研管理部门等共同的管理机构统领。二是资源的共享性。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宁波市统筹职业院校与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的师资、信息、基地、技术等资源,实现资源共用共享,确保了服务质量与效益。三是过程的互惠性。宁波市的职业院校与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围绕交互的教育属性,在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科研机构的相互配合共同发展,实现了彼此的双赢格局。四是责任的共担性。宁波市的职业院校与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根据各自优势分工合作,确保共同承担项目建设,避免了遭遇集体行动的困境。五是合作的深度性。从宁波市的长期实践来看,职业院校与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在项目规划、资源整合、培训开展、服务跟踪等各环节实现深度协作,在人才培养上共同决策、共同发力、共同建设,共享乡村振兴的建设成果。

(三)职成协同赋能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

职成协同赋能乡村振兴,就是坚持教育培训与项目推广并重,强化品牌带动与能人示范共振,推进人的进步与乡村产业提升、文化生态治理优化同步。一是实现教学项目的“学什么与生产什么”的融合。宁波市积极推进学校课堂与田间课堂的有机结合,实现教学过程与项目运行无缝对接,增强培训的实效性,加快知识产权的转化与推广运用,把科研、课程、学习做在乡村大地上。二是实现教学功能的“内循环与外循环”的融合。宁波市抓牢打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关键点,一方面通过输入技能培训、头雁引领等加强乡村振兴的外部支持,扩大乡村振兴的“外循环”;另一方面,激发乡村自身内在活力,培育乡村示范项目(户),实现职成协同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循环”。三是实现教学价值的“尊重乡村与发展乡村”的融合。宁波市大力发挥职业院校和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的专业技术优势,立足乡村实情,在尊重乡村自然发展机理基础上挖掘原生态与现代化元素的衔接点,激活农村资源“从沉睡到唤醒”,展示乡村朴素的和美样态,挖掘乡村本土优秀文化品质,提升乡村生态价值。

二、职成协同赋能乡村振兴的问题表征

(一)部门阻隔、对接不紧密,赋能乡村振兴难以形成合力

目前,农业农村、人社、乡村振兴、商务等部门的助农项目与资源跟教育系统的对接合作还不是太畅通,如何将农业企业(农企)、农科院所(农科)、镇乡政府(农政)以及新型职业农民群体(农民)等“四农”资源力量融入到乡村振兴的全过程,显得尤为重要。宁波市在诸如农科教项目、招标培训项目等方面,还没有完全打通信息互通与共享渠道,宁波市的职业院校专业与乡村产业的衔接不紧密,涉农专业与学生人数无法匹配乡村振兴战略。另外,宁波市的职业院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与科研机构、行业协会、企业、村镇及政府部门等横向合作也存在一定障碍。

(二)单打独斗、应付指标,赋能乡村振兴存在资源短板

宁波市的职业院校一般以学历教育为主,有教育资源优势,但缺乏服务乡村发展的真实需求与考核指标。宁波市的区县(市)全部建有比较成熟的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也掌握着本区域乡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在编教师也按常住人口的万分之二配备,但师资力量总体上仍然比较薄弱,要承担起广大农村的培训教育项目确实不易,缺少资源对接的合作渠道,缺乏服务资源的有效支持。虽然,宁波市已有部分职业院校与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抱团协同,项目建设更多的集中在艺术振兴乡村方面,在“颜值”变“产值”上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缺少持久性的技术、人才、产业方面的培训与引领。在涉农人才的培养上,宁波市的许多职业院校与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还是“单打独斗”,校村合作、校场合作仍需要突破。

(三)成多职少、艺多技少,赋能乡村振兴缺乏技术支撑

从宁波市的调研情况来看,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参与乡村振兴的确实要多于职业院校,但从具体项目上看,前者开展产业培训的仅占培训总量的28.9%,开展非产业化的培训却高达71.1%[4],即在村民实用技术的培训远不如村民艺术爱好方面的培训,老年教育化办学倾向比较严重。宁波市的职业院校在开展艺术文化服务乡村振兴的项目也远超产业与农民再就业、创业的培训项目,也就是说,真正用实用技术甚至核心技术培训教育农民的所占比例仍然不高。目前,很多村民和村干部认为艺术只是“锦上添花”的事物,加上艺术振兴乡村产业发展需要孵化和转化,时间周期较长,不能给村子快速带来经济效益,导致部分村民产生质疑和排斥情绪,不愿意参与其中。此外,农村大量青壮年外出,村子老龄化、空心化明显,语言交流障碍、思维活力局限、参与人数不足等都很大程度地制约了项目推进[5]。

三、职成协同赋能乡村振兴的区域实践

(一)找准项目,提升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精准感”

一是实施分类培训。宁波市大力推进“优秀农民上高校计划”,每年选拔一批优秀农民免费上高校;开展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加大对外来务工人员、退役士兵等“学历+技能”培训;开展“百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培训项目扩大到农产品电商、水产养殖、果蔬种植等,通过分类推进现代农业领军人才、新型职业农民、乡村创业创新人才等培训,仅农村实用人才年培训达3.5万多人次。二是艺术赋能乡村。宁波市借助产教融合、校村合作模式,探索职业院校艺术专业师生“驻村教学”,通过艺术赋能,唤醒村民的自信心和自我发展意识,启动一批进村艺术改造项目,既推动乡村艺术升级,也成就师生作品设计在村民、产业中的落地,打造一批“菊花村”“荷花村”等学校兴村典范。三是文化引领工程。宁波市注重文化传承与产业开发的结合,参与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开发非遗项目的设计、制作与销售;注重文化传承与文化强镇的结合,推进具有地方特色的布龙文化、庙会文化、草编文化、青瓷文化、围垦文化、卫所文化等传承,积累了300多门特色课程;围绕“以文化促产业、以产业提文化”的发展路子,提升了乡村的文化附加值。

(二)创建品牌,增强教育赋能乡村振兴“获得感”

一是品牌助力乡村。宁波市教育部门连续多年开展了职成教实验项目及提升工程。为此,职业院校和成人文化技术学校通过“优中选特”“无中生有”开发项目,带动乡村发展,探索休闲农业、无公害果蔬、海洋渔业、近郊失土农民、乡村旅游与民宿、艺术点亮乡村等特色项目,推进农业结构优化调整,提高农民经济效益,优化农村生态环境;针对返乡大学生、乡村青年、退役军人等,开展“青创农场”、农旅文融合发展、农村电商、农产品加工与经纪人等创业人才培训项目,孵化培育“农创空间”“大学生新农人”等,推进农业农村新兴业态和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二是品牌提升产业。宁波市的职业院校通过选派科技特派员、信息联络员下村驻点,推进一批农村小产业优良品种引进与技术提升,开发地方特色课程教材1 300余本,加快农村产业从传统种植业向生态、有机、立体的全产业链的现代农业发展。三是品牌扩大就业。宁波市结合国家行业标准,制定具有地方特色标准,申请商标,探索“校企融合+农户”“培训基地+农户”“加盟+标准+跟踪+品牌”等全程服务模式,吸引农户参加,扩大农村人群——尤其是农村妇女的就业范围,为解决海边、山区和社区妇女就业问题而创建的“海田阿姨”“桑洲阿嫂”“力洋缝纫”“塔峙大阿嫂”,以及提升山区产品质量的大堰“一路上”等品牌项目200余个,注重帮扶农村妇女和残疾人员的技术培训,实现“家门口”就业和创业[6]。

(三)用好方式,加深教育赋能乡村振兴“体验感”

一是实施多模态课堂形态。农户需要什么,学校就培训什么。宁波市构建跨专业共建共享、能力进阶的学生实践与农民培训课程,探索适合农村的田间课堂、移动课堂、VIP课堂,围绕“关键技术”开展培训,全程跟踪[7];职业院校还在涉农企业(农场)中扩招社会生,把课堂搬到田间。二是推进多样态教育合作。宁波市探索“高校+职校+成校+村镇”联合体和乡间田园综合体,组建同类产业专业联盟和跨行业合作联盟,建立500多个校企(农场)、校村(镇)合作基地,借鉴教育集团模式,推进教育、科研、行业协会、企业、村镇及政府部门等横向合作。三是整合全方位服务内容。宁波市实施“院校+农场+农民”方式,通过“项目带动,送教下乡,学生示范,应用推广”模式,开展乡村生态教学,完成乡村生态培训每年6万多人次;参与乡村治理建设,完成乡村治理培训每年2万多人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编写的《乡村治理36计》被指定为组织部门乡村治理的培训教材。

(四)找对能人,提高教育赋能乡村振兴“方向感”

一是示范户成“土专家”。宁波市通过建立教育培训基地、农场示范基地、示范户工作室等,利用“能人带动”模式开展培训,采取深入田头和现场示范等灵活多样、紧扣生产生活实际的方式,推广新技术、新产品、新管理、新销售,发挥科技示范户、科技致富能手的示范效应,一批乡村能人成为项目培训示范的“土专家”,还出现本村能人结对帮扶外村的现象。二是学生成为“小师傅”。职业院校涉农类专业学生是一支参与乡村振兴的新生主力军,学校采用“学生+农场+农户”形式,制作网络视频微课程,开展项目承包,手把手传授农户新技术,引导农户进行高效生产。电商专业学生通过直播卖农产品和指导农户学习直播技术,参与公益助农活动。旅游、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也成了乡村旅游、庭园美化、非遗项目设计的“小师傅”。三是专业人员成为“特派员”。宁波市的教育部门联络科技、文化、农技等部门,组建了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的专业人员以及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为主体的专业队伍,以教育联络员、科技特派员等身份到乡村服务,通过骨干带徒、连片指导、蹲点交流等方式,加快院校科技成果在乡村的转化与应用,助力乡村振兴。一批专业教师成为农民们认可的“致富带头人”,农户眼中的“宝贝式”人物。

(五)用对政策,保障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统筹力”

一是统筹政策。实施职业院校涉农专业学生免费就读政策和“优秀农民上高校”计划,重点培养一支懂技术、会管理、有知识、敢创新的新型农民;实施“百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开展农村预备劳动力和青年农民战略性培训,推行1—2年的免费劳动预备制正规职业技能教育,加快培养农村实用技能人才;确保经费开展农村劳动力“双证制”教育培训;连续多年实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双高”工程,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创新项目。二是统筹协调。宁波市强化政府统筹,建立由20多个政府部门组成的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重大政策问题,落实农业实用技术、新型职业农民、农村预备劳动力等项目政策与经费;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院校跟进,村镇参与”的工作机制;推进院校统筹,构建跨专业共建共享、能力进阶的学生实践与农民培训课程,跨专业同做项目、共建团队、集体指导,提升综合服务能力。三是统筹资源。宁波市行政推进实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创新项目、农科教项目等,发动职业院校与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参与。宁波市的职业院校以项目为载体,与村镇合作,建设校外实践基地,聘请行业与乡村导师,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实现了资源流通、整合与共享。

综上所述,宁波市在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过程中,地方政府在政策实施上做到了要“取乎其上,得乎其中”[8]。职成协同,既是教育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也是宁波推进服务型教育体系的深化发展,以乡村发展需求为导向,以促进乡村产业为着眼,既能让乡村“看得见,感受到”,又能让学员“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可见,这既是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协同推进产教融合,促进校企合作的重要探索,也是教育赋能乡村振兴,助力农村共同富裕的实践范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EB/OL].(2021-02-23)[2024-03-10].https://www.gov.cn/zhengce/2021-02/23/content_5588496.htm?eqid=b9c5122200034e2400000005646df4b2.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EB/OL].(2021-10-12)[2024-03-10].https://www.gov.cn/zhengce/2021-10/12/content_5642120.htm?eqid=ef85b41d0000cf39000000046497a127.

[3]张贤明,田玉麒.论协同治理的内涵、价值及发展趋向[J].湖北社会科学,2016(1):30-37.

[4]王飞,俞冬伟,章敏杰,等.农村成人学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与对策研究[R].宁波:宁波市教育局,2023:1.

[5]袁莹莹,徐铭怿.高校艺术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以宁海县为例[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21(10):38-41.

[6]王阳,杨飞.成人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纪实[N].中国教育报,2018-09-18(12).

[7]杨飞,尹晓军.成人学校服务“三农”的30种实践[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21:12-13.

[8]林毅夫,蔡昉.读懂中国式现代化科学内涵与发展路径[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23:258-267.

[责任编辑 秦 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