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学生利他行为与特质积极共情、道德认同的关系研究

2024-09-20刘勇杨玲石晓依

职教通讯 2024年7期

摘 要:为考察中职学生利他行为的现状及特点,探讨其与特质积极共情、道德认同的关系,对中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中职学生的利他行为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中职学生的性别、年级、专业、家庭经济情况、担任学生干部经历等人口学变量对中职学生的利他行为总均分及亲缘利他维度、互惠利他维度和纯粹利他维度得分有显著影响;中职学生道德认同总均分及内隐道德认同维度、外显道德认同维度得分与中职学生利他行为的总均分及亲缘利他维度、互惠利他维度和纯粹利他维度得分呈显著正相关;中职学生的特质积极共情总均分与利他行为总均分及亲缘利他维度、互惠利他维度和纯粹利他维度得分均存在显著正相关;中职学生的特质积极共情、道德认同对利他行为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在此基础上,在社会、学校、家庭、个体层面提出建议,提高中职学生的特质积极共情能力和道德认同水平,培养中职学生的利他行为。

关键词:中职学生;利他行为;特质积极共情;道德认同

基金项目:2023—2024年度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业教育研究重点课题“积极心理学视域下职校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研究”(项目编号:XHZDB2023024)

作者简介:刘勇,男,昆山开放大学(江苏省昆山第二中等专业学校)党委书记,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心理健康教育;杨玲,女,昆山开放大学(江苏省昆山第二中等专业学校)副校长,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石晓依,女,昆山开放大学(江苏省昆山第二中等专业学校)学工处主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德育管理、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24)07-0084-08

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社会规范趋于内化,中职学生各方面能力有了较大发展,特别是在共情、道德认同和道德推理等方面,长进速度更快,这都与利他行为的产生密切相关。从研究对象这一视角来看,通过梳理已有的文献发现,学界很少以中职学生为研究对象来探讨三者间的关系。因此,本研究主要从中职学生利他行为的现状及其特点出发,探讨中职学生的特质积极共情、道德认同与利他行为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促进中职学生利他行为的产生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一、概念界定

(一)利他行为

最早对利他行为进行研究的是法国社会学家孔德,他将其定义为个体对他人所作出的无私行为[1]。沙莲香认为利他行为是一种不期待任何回报的亲社会行为[2]。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巴特森(Batson)认为利他行为者持有一种他人取向的动机,其最主要目标是提升他人的幸福指数水平[3]。孙时进认为利他行为是自发形成的,把帮助别人当做唯一的目的,且不期望任何外在酬赏的行为[4]。虽研究者对利他行为有着不同的定义,但都强调利他行为的他人导向性。

(二)特质积极共情

共情是对他人情绪的认知、理解以及分享从而产生相似的情绪体验[5]。意大利心理学家莫雷利(Morelli)等人将特质积极共情定义为理解和间接分享他人积极情绪的能力,这种能力可通过想象、回忆、观察或学习他人的积极成果激发出来[6]。岳童和黄希庭认为特质积极共情是个体对他人正面积极情绪的感受、领悟和分享的一种能力[7]。由此可以看出,特质积极共情的核心都在于对他人积极情绪的理解。

(三)道德认同

最早提及道德认同这个概念的是美国心理学家布莱西(Blasi),他认为“道德认同是个人道德系统与自我系统的结合”[8]。在我国,道德认同被学者译为道德同一性、道德自我认同感。李萍认为道德认同是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完成的,从自我视角来看实现的是道德的自我认同,从社会视角来看实现的是道德社会认同[9]。刘仁贵认为道德认同需要进行内化和外化,个体对理论知识进行系统学习,优化自己的道德结构,以使自己在实际的道德活动中进行运用[10]。由此看出,道德认同强调自我道德认同和社会道德认同的统一性。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中职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星回收了20 656份问卷,剔除无效问卷5 199份,获有效问卷15 45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74.83%。

(二)研究工具

1.利他行为量表。本研究采用郭庆科修订的自我报告的利他行为量表,该量表由日本心理学家织田编制,其在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包括利他行为等方向,量表包含亲缘利他行为、互惠利他行为和纯粹利他行为三个维度,每个维度7道题,量表共21个项目。题项全部为正向计分,被试得分越高,说明其利他行为越多。

2.特质积极共情量表。本研究采用岳童修订的中文版特质共情量表,该量表为单维量表,共7个项目,被试得分越高,意味着其分享他人积极情绪能力也越高[7]。

3.道德认同量表。本研究采用万增奎修订的道德认同量表,该量表分为外显道德认同和内隐道德认同两个维度,每个维度设置有5个问题,该量表共10个项目,其中第4题和第7题为反向计分题,其余为正向计分题,被试得分越高,表示道德认同水平越高[11]。

以上三个量表均采用5点计分的方法,“1”代表非常不符合、“2”代表比较不符合、“3”代表不确定、“4”代表比较符合、“5”代表非常符合。

(三)数据处理

使用SPSS 26.0进行数据处理分析。本研究主要采用描述性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

三、研究结果

(一)中职学生利他行为现状

由表1可知,中职学生利他行为总均分为3.72。从各个因子的得分情况看,互惠利他行为的均分最高,其次是亲缘利他行为和纯粹利他行为。其中,纯粹利他行为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亲缘利他行为和互惠利他行为处于较高水平。

(二)中职学生利他行为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结果

1.中职学生利他行为在性别上的差异结果。根据表2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中职学生的利他行为总均分、亲缘利他行为、互惠利他行为和纯粹利他行为在性别上存在极其显著差异(p<0.001)。经过多重检验发现,在利他行为总均分、亲缘利他行为、互惠利他行为和纯粹利他行为上,女生的利他行为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利他行为的得分。

2.中职学生利他行为在年级上的差异结果。根据表3的方差分析结果,中职学生的利他行为总均分和互惠利他行为在年级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纯粹利他行为在年级上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p<0.01);亲缘利他行为在年级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经过多重检验发现,在利他行为总均分上,一年级中职学生得分最高,二年级中职学生得分次之。在互惠利他行为上,中职学生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一年级中职学生、二年级中职学生、五年级中职学生、四年级中职学生和三年级中职学生。在纯粹利他行为上,一年级中职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年级中职学生的得分,二年级、三年级和五年级中职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四年级中职学生的得分。

3.中职学生利他行为在专业上的差异结果。根据表4的方差分析结果,中职学生的利他行为总均分、亲缘利他行为和互惠利他行为在专业上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p<0.001)。经过多重检验发现,在利他总均分和亲缘利他行为上,文科类、艺术类和其他专业的中职学生得分显著高于理工类的中职学生得分。在互惠利他行为上,文科类中职学生得分显著高于理工类和其他专业的中职学生得分,艺术类和其他专业中职学生得分显著高于理工类的中职学生得分。在纯粹利他行为上,其他专业中职学生得分显著高于文科类、理工类和艺术类的中职学生得分。

4.中职学生利他行为在家庭经济情况下的差异结果。根据表5的方差分析结果,中职学生的利他行为总均分、亲缘利他行为、互惠利他行为和纯粹利他行为在家庭经济情况上均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p<0.001)。经过多重检验发现,在利他行为总均分及各维度上,中职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好的中职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家庭经济情况一般和差的中职学生。

5.中职学生利他行为在担任学生干部经历上的差异结果。根据表6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中职学生的利他行为总均分、亲缘利他行为、互惠利他行为和纯粹利他行为在担任学生干部经历上存在极其显著差异(p<0.001)。有担任学生干部经历的中职学生得分显著高于没有担任学生干部经历的中职学生。

(三)中职学生特质积极共情、道德认同与利他行为的相关分析结果

由表7可知,中职学生特质积极共情、道德认同与利他行为之间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外显道德认同行为和内隐道德认同行为与中职学生亲缘利他行为、互惠利他行为和纯粹利他行为均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

(四)中职学生特质积极共情、道德认同与利他行为的回归分析结果

由表8可知,当投入一个自变量“特质积极共情”时,其对利他行为的解释率为54%,多元线性模型检验值F为17 825.03,达到了0.001的显著性水平,可见,中职学生的特质积极共情能正向预测其利他行为。再投入“道德认同”时,模型的检验值F为11 159.19,并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道德认同”维度对利他行为有显著预测效应。特质积极共情和道德认同对利他行为的解释率为59%。二元回归方程为:利他行为=1.08+0.46×特质积极共情+0.36×道德认同。

三、分析与讨论

(一)中职学生利他行为现状分析

本研究结果表明,中职学生利他行为的均分为3.72,高于理论中值3,说明中职学生的利他行为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从研究结果来看,各行为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互惠利他行为、亲缘利他行为、纯粹利他行为。究其原因,由于中职学生做出利他行为后,在当下或未来可能会获得一定的回报,对自身有益,导致互惠利他行为的得分最高。而从亲缘利他行为上来看,有研究发现,相对于陌生人,利他行为者更倾向于帮助有血缘关系的人。韦斯特玛斯(Westmaas)在研究中发现,当个体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朋友和家人会提供有效的支持与帮助,陌生人会更多的表现出回避,进而减少后续接触的期望[12]。因此,职业学校要积极宣传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等传统美德,提高中职学生对利他行为的积极认知,引导中职学生主动做出更多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行为,从而实现人生价值[13]。

(二)中职学生利他行为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1.中职学生利他行为在性别上的差异分析。本研究结果表明,中职学生利他行为在性别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女生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男女生形成了不同的社会角色定位,与男生相比,女生被要求要贤良淑德、通情达理,这使得女生变得比较感性,富有同情心且更加关注他人[14]。

2.中职学生利他行为在年级上的差异分析。本研究结果表明,中职学生利他行为总均分在年级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尤其是在互惠利他和纯粹利他行为上。究其原因,一年级的学生刚刚经过中考,面临的是全新的环境,同时他们的生活阅历更为浅显,更愿意在集体生活中做一些有益于他人的事情[15]。而高年级学生的表现比低年级相对不足,可能是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上存在过度追求物质利益,学生之间存在攀比之风,形成了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使学生的价值观念发生严重扭曲,从而导致中职学生的利他行为随年级的增长而降低[16]。

3.中职学生利他行为在专业上的差异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职学生利他行为总均分在专业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尤其是在亲缘利他、互惠利他和纯粹利他行为上存在显著差异。在亲缘利他行为上,文科类、艺术类和其他专业(如服务类)的中职学生得分显著高于理工类的中职学生得分。在互惠利他行为上,理工类中职学生得分普遍较低。在纯粹利他行为上,其他专业(如服务类)中职学生得分则普遍较高。究其原因,可能是不同专业中职学生学习的内容偏向不同,文科专业类中职学生主要学习人文社科类课程,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塑造学生亲社会行为,学生往往更懂得共情。理科专业类中职学生日常学习更倾向于接触数字化的内容,经常开展实验操作,导致其更关注自己而不是他人。而艺术类中职学生则注重个体创造性劳动,感受美、展现美,张扬鲜明个性,追求新奇事物。由于所学专业内容的差异性,不同专业学生的利他行为存在显著性差异。

4.中职学生利他行为在家庭经济情况上的差异分析。本研究结果表明,中职学生利他行为总均分及亲缘利他行为、互惠利他行为和纯粹利他行为得分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究其原因,这可能是由于在经济条件好的家庭,父母更注重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更注重孩子综合素质的提升与发展,孩子更关心他人,也更尊重他人[15]。而在经济条件差的家庭,父母更多考虑的是当下的生计,他们可能面临着现实的生活困难,也可能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因此,他们可能忽略了家庭心理教育的责任,导致家庭经济情况差的中职学生利他行为水平较低[17]。

5.中职学生利他行为在担任学生干部经历上的差异分析。本研究结果表明,利他行为总均分及各行为得分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有担任学生干部经历的中职学生得分显著高于没有担任学生干部经历的中职学生。一般来说,学生干部是按照一定的标准选拔出来的优秀学生群体,他们大多比较积极上进,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有比较突出的表现,品行良好,能力出众,乐于助人,热心温暖。因此,他们在利他行为表现上也会相对突出[18]。

(三)中职学生特质积极共情、道德认同与利他行为的关系分析

本研究结果表明,中职学生的特质积极共情、道德认同与利他行为之间均存在密切正相关,特质积极共情和道德认同对利他行为具有显著的预测效应,共同解释率为59%。前人研究结果也发现,特质积极共情能显著预测个体助人行为倾向[19]。由此可看出,特质积极共情能力和道德认同水平的提高,能够有效地促进中职学生利他行为的发生。

四、研究建议

为提高中职学生的特质积极共情能力和道德认同水平,促进和发展中职学生的利他行为,本研究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社会层面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媒体对大众的价值取向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大众媒体应广泛传播社会正能量,创造和谐健康的网络环境,形成人性化、相互合作的氛围,促使青少年形成较强的、正向的共情能力。同时,教育部门还应开展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宣传活动,加大传统美德的宣传力度,提高中职学生对利他行为的认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二)学校层面

中职学校要通过主题渗透方式,将特质积极共情、道德认同、利他行为等心理品质培育渗透进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强化课程思政的教育效果,密切关注中职学生道德行为的发展动态,系统开展道德认同的拓展训练和实践活动,增强中职学生的外显道德认同感及内隐道德认同感。中职学校还要根据中职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构建针对性强的心理干预模式,如个别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校园心理剧、朋辈心理关怀等,不断提高中职学生的共情能力,促进中职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三)家庭层面

家长应营造一个“家人为我,我为家人”的良好家庭氛围,这对提高中职学生的利他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家长应该做好源头工作,主动沟通,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另外,家长应给予子女一个安全有爱的家庭环境,为子女营造出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让中职学生感到自己是被爱且值得被爱。只有生活在充满爱的温馨环境中,青少年才更有可能做出亲社会的利他行为。

(四)个体层面

特质积极共情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理想人格,中职学生要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与训练,以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发展良好的、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中职学生应不断提高对自我的要求,提高修养,坚持“慎独”,认同社会主流价值观,持续提升自己的内隐道德认同和外显道德认同水平,培育主动担当的道德责任感,养成自觉自愿的利他行为习惯,积极主动地服务他人,为创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BATSON C D,BATSON J G,SLINGS J K. Empathic Joy and the Empathy-Altruism Hypothesi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1(3):413-426.

[2]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82-83.

[3]BATSON C D,AHMAD N,LIAHNER D A,et al.Empathy and Altruism[M].New York:Oxford Academic,2002:161-174.

[4]孙时进.社会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140-141.

[5]陈晶,史占彪,张建新.共情概念的演变[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6):664-667.

[6]MORELLI S A,LIEBERMAN M D,ZAKI J. The Emerging Study of Positive Empathy [J]. 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2015,9(2):57-68.

[7]岳童,黄希庭.认知神经研究中的积极共情[J].心理科学进展,2016,24(3):402-409.

[8] BLASI A. Moral Identity :Its Role in Moral Functioning [M].New York:Wiley,1984:129-139.

[9]李萍.论道德认同的实质及其意义[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48(1):57-63.

[10]刘仁贵.道德认同概念辨析[J].伦理学研究,2014(6):15-20.

[11]巫江丽,李占星,倪晓莉,等.大学生的共情、道德认同和利他倾向的关联[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0,34(3):219-223.

[12] WESTMAAS J L ,SILVER R C. The Role of Attachment in Responses to Victims of Life Crise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1,80(3):425-438.

[13]李艳芳.大学生道德价值观、自我概念与利他行为关系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43-44.

[14]马华聪.公正世界信念对大学生利他行为的影响:领悟社会支持和自我同情的中介作用[D].开封:河南大学,2020:51-52.

[15]陶文君.中学生负性生活事件与利他行为的关系:共情的中介作用[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19:31-33.

[16]邓爽.昆明市初中生利他行为研究——以昆明市三所中学为例[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8:37-38.

[17]胡惠.中学生利他动机的调查研究[J].新余学院学报,2012,17(1):136-139.

[18]宋琳婷.大学生移情、社会责任心与内隐、外显利他行为的关系[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41-42.

[19]LIGHT S N,MORAN Z D,SWANDER L,et al.Electronmy Graphically Assessed Empathic Concern and Empathic Happiness Predict Increased Prosocial Behavior in Adults[J].Biological Psychology,2015(104):116-129.

[责任编辑 王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