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农村互助养老策略研究

2024-09-20谢金友

安徽农业科学 2024年17期

摘要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农村地区养老服务供需矛盾日益凸显,家庭养老功能减弱,市场化服务供给不足,亟待创新解决方案。农村互助养老模式以其低成本、高效益、广泛社会参与和灵活多样的形式,成为填补农村养老服务供需缺口的有效途径,也充分利用了农村基层组织和血缘亲情网络,激活了邻里互助传统,契合了农村老年人对新型养老方式的期待。在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下,农村互助养老不仅必要且前景广阔。通过研究农村人口的老龄化发展趋势,揭示了互助养老模式的现实意义,为构建符合农村特色的可持续养老服务体系提供理论指引,促进农村养老服务供需平衡发展,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有效支撑了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为中国式现代化取得突破性成果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农村互助养老;人口老龄化

中图分类号 D66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17-0248-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17.057

Research on the Strategy of Rural Mutual Assistance for the Elderly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XIE Jin-you

(School of Marxism,Guangzhou College of Commerce,Guangzhou,Guangdong 511363)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the trend of population aging intensifies,the supply-demand contradiction of elderly care services in rural area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ronounced,with the weakening of the function of family old-age assistance and the insufficient supply of market-based services,and innovative solutions are urgently needed. With its low cost,high efficiency,wide social participation and flexible and diverse forms,the rural mutual assistance model has become an effective way to fill the gap between the supply and demand of rural elderly services,and also makes full use of rural grassroots organizations and blood kinship networks,activates the tradition of mutual assistance among neighbors,and meets the expectations of rural elderly people for a new type of elderly care. With the promo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rural mutual assistance for the elderly is not only necessary but also promising. By researching the aging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rural population,it reveal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model of mutual care for the elderly,provides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sustainable old-age service system that mee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areas,promotes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the supply and demand of old-age services in rural areas,improves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elderly,and effectively supports the smooth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for the revitalization of the countryside.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breakthroughs in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Key words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Rural revitalization;Rural mutual assistance for the elderly;Population aging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23YJA710057);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023GZGJ145)。

作者简介 谢金友(1984— ),男,重庆人,讲师,硕士,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收稿日期 2024-03-30;修回日期 2024-05-09

互助养老是一种新型的养老方式,以老年人的互惠互信为原则,鼓励老年人在社区内自主选择、自主管理,实现基层社区的自助服务。通过互助养老可以满足老人精神情感交流、生活照料等需求,同时降低养老成本。互助养老具有社会交换理论基础,也体现了我国传统思想中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和“守望相助”等理念。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养老问题也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互助养老契合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诸多发展问题和现实需要,应该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基于此,研究农村人口的老龄化发展趋势,揭示互助养老模式的现实意义,以期为构建符合农村特色的可持续养老服务体系提供理论指引,促进农村养老服务供需平衡发展,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有效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为中国式现代化取得突破性成果奠定坚实基础。

1 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概述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推动了乡村振兴,为农村发展带来了巨大变化。但伴随而来的是农村青壮年人口急剧减少,老年人口快速增加的趋势。首先,农村老龄化现象非常突出。在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农村青壮年选择外出务工而流向城市,加剧了农村人口年龄结构的失衡,农村留守老人比例显著上升,使得农村的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国整体水平。同时,随着生育率持续走低以及寿命延长,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明显快于城市,形成“农村超前老龄化”的现象。其次,农村老年人口规模巨大,且数量仍在持续增长。农村老年人口占全国老年人口的比重较高,成为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老年人口中,失能、半失能以及高龄老人的比例相对较高,他们对日常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方面的需求尤为迫切。然而,由于家庭结构变迁以及农村社区服务资源的匮乏,农村老年人的照料需求往往难以得到充分满足。再次,随着农村青壮年的大量外流,传统的家庭内部养老模式受到严重冲击,家庭照料能力明显削弱。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来源主要依赖子女供养和自身微薄的务农收入,加之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经济供养压力显著增大,使得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面临挑战。最后,农村地区的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相对滞后,表现为养老机构数量不足、设施简陋、服务质量参差不齐,难以满足农村老年人多元化的养老需求。此外,农村地区的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服务水平有限,也加剧了农村老年人在健康保障方面的困境[1]。

2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农村互助养老策略的现实意义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农村社会人口老龄化加剧,农村互助养老模式逐渐展现出其深远的现实意义。这既顺应了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养老的现实需求,也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有机结合,有助于推动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其意义体现在:首先,农村互助养老模式有助于弥补传统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和农村市场化养老机构的不足。通过整合农村闲置资源、发动村民自助互助,构建起低成本、高效率的社区养老网络以填补农村养老服务的空白,增强了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韧性并扩大了其覆盖面,确保农村老年人能够获得基本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同时,农村互助养老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邻里互助的传统美德,有利于在乡村社会弘扬孝道文化,增强乡村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农村互助养老能够鼓励家庭成员、邻居及社区志愿者共同参与养老服务,通过互帮互助的形式传承和发扬乡村优良的道德风尚,为乡村振兴战略注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动力[2]。其次,农村互助养老不仅能有效解决农村养老问题,一定程度上还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养老服务培训、适老化设施改造、老年产品制造等,从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互助养老还能激发农村人力资源潜力,包括引导留守妇女、低龄老人等群体参与到养老服务中来,既解决了部分就业问题,又提高了农村人力资源的利用率,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和经济繁荣。最后,农村互助养老作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养老模式的创新实践,对于缩小城乡养老服务差距、推动城乡养老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推广和优化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可以逐步实现农村养老服务设施、服务标准、保障水平与城市接轨,让农村老年人在享受便捷、优质养老服务的同时,感受到社会公平与进步,从而全面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与获得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与高质量发展。

3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农村互助养老策略及实践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农村互助养老模式以其独特的优势,逐渐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这种养老模式不仅紧密结合了本土特色,依托了丰富的社区资源,更倡导邻里之间的互助精神,有效应对了农村老年人所面对的诸多现实问题。基于此,针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农村互助养老策略进行深入剖析,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践。

3.1 融入乡村振兴大局,共绘农村互助养老新图景

农村互助养老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乡村建设的各个层面深度整合,实现养老设施、服务与乡村环境、社会功能的和谐共生。在融入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需要关注这些方面:首先,在制定乡村振兴规划时,应将农村互助养老设施的布局、规模、功能等要素纳入其中,确保其与村庄布局、交通网络、公共设施等规划内容协调一致。例如,优先考虑在人口集中、交通便利、服务半径适宜的区域设置养老服务中心或互助养老点,方便老年人日常生活及参与社区活动[3]。其次,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对乡村公共空间及居住环境进行适老化改造。例如,增设无障碍设施、优化道路照明、打造便于老年人休息的公共座椅等。同时,鼓励和支持农户对自有住宅进行适老化改造,包括安装扶手、防滑地面、适合老年人使用的厨卫设施等,提升居家养老的安全性和舒适度。最后,将养老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休闲场地、文化广场等进行一体化设计与建设,实现资源共享。比如,将养老服务中心设立在社区综合服务站内,既可以节约用地,又能方便老年人一站式获取多种服务。同时,将养老设施与乡村图书馆、文化活动室、健身设施等结合,举办各类适合老年人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增强其社区归属感。例如,某市推行的“幸福家园”项目,将农村互助养老与乡村建设深度融合。通过科学规划布局,确保了养老设施与乡村建设的同步发展;通过适老化改造,营造了安全便捷的宜居环境;通过整合资源,实现了养老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的共建共享;同时,创新性地将养老与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结合,为老年人打造了多元化的养老体验[4]。

3.2 依托数字乡村平台,助推农村互助养老智能化发展

借助数字乡村建设,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打破地域限制,提高农村互助养老的服务效能与智能化水平,满足老年人多元化、个性化的养老需求。具体可以从这些方面实施:第一,做好智慧管理,方能激发互助活力。推行智慧乡村掌上积分制管理平台,鼓励老年人参与乡村治理、志愿服务、邻里互助等活动,并通过积分奖励机制,激发老年人积极参与社区事务和相互帮助的热情。例如,老年人可以通过参与垃圾分类指导、环保宣传、儿童陪伴等志愿服务获得积分,积分可用于兑换日常生活用品、健康体检、家政服务等,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互助氛围。第二,科技赋能,提升服务品质。利用“5G+千兆宽带”等高速网络基础设施,推动远程医疗服务在农村落地,让老年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专家问诊、慢病管理、健康咨询等服务,有效解决农村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同时,通过在线教育平台提供各类兴趣课程、健康讲座,帮助老年人持续学习、保持活力。此外,安装智能紧急呼叫设备或应用,一旦老年人发生意外,能够及时发出警报并定位,确保快速救援[5]。在某省的一个试点村庄,当地政府与电信运营商合作,为全村老年人免费安装了智能腕表。这款腕表具备一键呼救、心率监测、定位追踪等功能,还与当地医疗机构的远程诊疗系统对接。当老年人身体不适时,只需按下腕表上的紧急按钮,即可迅速联系到村卫生室或上级医院,医生通过视频通话进行初步诊断并指导急救措施,必要时可迅速调度救护车,提高了应急响应速度和救治效率。同时,腕表还与积分管理系统关联,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时长自动转化为积分,可在村内的积分超市兑换生活用品,有效调动了老年人参与互助的积极性。

3.3 整合乡村内外资源,增强农村互助养老服务能力

整合乡村资源作为农村互助养老策略的关键环节,不仅有助于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通过深入挖掘和合理利用乡村闲置房屋、土地等资源,能够创新养老服务供给方式,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贴心、便捷的养老服务。在实践过程中,建议结合实际情况,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对于乡村闲置房屋,尤其是废弃校舍、集体用房、老旧民房等,可进行适老化改造,改造成互助养老站、老年活动中心等,提供餐饮、娱乐、日间照料、短期托养等服务。对于闲置土地,可以建设互助农场、养老田园,让有劳动能力和意愿的老年人参与耕种、养殖、园艺等活动,实现身心锻炼与社交互动。这种方式既解决了农村养老设施不足的问题,又使闲置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增加了乡村经济活力[6]。另一方面,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农户等多元主体参与互助养老设施的建设和运营,通过公建民营、民办公助、合作经营等方式,引入市场机制,提高运营效率。同时,推广共享经济模式,如共享厨房、共享菜园、共享农具等,降低养老成本,实现资源高效利用。政府可通过提供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低息贷款等政策支持,激励各类主体积极投入互助养老事业。例如:某地将一处废弃小学改造为“互助养老之家”,由村集体负责房屋修缮,引入专业的养老服务机构运营管理。养老之家内设有多功能活动室、阅读区、食堂、医疗保健室等设施,满足老年人日常活动与生活照料需求。周边的闲置农田则被划分为若干小块,由有兴趣的老年人认领种植,产出的农产品供养老之家使用,多余部分还可销售给村内外消费者,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重提升[7]。

3.4 强化产业支撑作用,夯实农村互助养老经济基础

强化产业支撑旨在通过构建“农业+养老”复合业态,发挥乡村产业对养老的支撑作用,既满足老年人的多元化养老需求,又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养老与产业的融合发展。以此为依据,具体的做法包括:一是发展田园养生、农事体验等新业态。结合地方特色农业资源,开发田园养生、农事体验、生态观光、科普教育等项目,让老年人在亲近自然、参与农事活动中享受田园生活,提升生活质量。例如,开设老年农耕班,教授传统农耕技艺;建立生态采摘园,让老年人亲手采摘新鲜蔬果;组织田园诗画创作、摄影比赛等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二是打造绿色食品供应链,保障养老食品安全。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业,为老年人提供安全、营养的农产品。鼓励农业企业、合作社与养老机构、社区食堂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形成从田间到餐桌的直供模式,既保障老年人口粮安全,又促进农产品销售,增加农民收入。三是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构建养老产业链。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扶持、金融支持等手段,吸引社会资本投资乡村养老产业,如建设田园养老社区、养生度假村、康复疗养基地等,形成涵盖养老设施建设、养老服务、老年产品制造、乡村旅游等在内的产业链条,带动乡村就业,促进乡村经济发展[8]。例如:某地依托丰富的水果资源,计划打造一个集养老、休闲、观光、采摘于一体的“果香养老小镇”。小镇内设有老年公寓、康复中心、果园、生态餐厅等设施,老年人不仅可以在此安享晚年,还能参与果树种植、果实采摘、果品加工等活动,体验田园乐趣。同时,小镇与当地果业公司合作,将老年人亲手种植的优质水果推向市场,既保障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所需,又带动了果业发展,实现了养老与产业的双赢。

3.5 传承乡土文化美德,丰富农村互助养老精神内涵

弘扬乡土文化和传统美德是农村互助养老策略的文化与道德层面的支撑,旨在通过挖掘与传承乡村特色文化、弘扬传统美德,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增强社区归属感,营造互助养老的良好社会氛围。依托乡村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深厚的乡风民俗,策划各类适合老年人的文化活动。比如,组织传统手工艺工作坊,让老年人学习和传承剪纸、编织、陶艺等技艺,既锻炼手脑协调能力,又传承民间艺术;定期举办地方戏曲演出,如京剧、越剧、黄梅戏等,满足老年人对本土艺术的欣赏需求;设立农耕文化体验区,让老年人通过犁田、播种、收割等农事活动,传承农耕智慧。这些活动有助于丰富老年人的精神世界,减少孤独感,增强社区凝聚力。此外,还应该积极倡导尊老爱幼、邻里互助等传统美德,通过举办孝道讲座、家庭教育研讨会等活动,提升全社会对孝道文化的认知和尊重。同时,加强对农村志愿者的培训与组织,引导其参与到为老年人提供日常陪伴、生活照料、心理慰藉等服务中来,形成“年轻帮年长、健康助病弱”的良好互助氛围。通过表彰孝亲敬老模范、优秀志愿者等,树立正面典型,激发社区成员参与互助养老的积极性。例如,某乡村定期举办“老年文化节”,期间包括非遗手工展示、地方戏专场、田园诗会、农耕体验大赛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吸引了众多老年人参与,不仅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认同感,还吸引了城市退休人士来此旅居养老,形成了良好的文化交流与互动。同时,村里成立了“夕阳红互助小组”,由低龄老人和志愿者组成,他们轮流照顾高龄或失能老人,提供买菜、做饭、打扫卫生等服务,形成了浓厚的互助养老氛围[9]。

3.6 完善政策扶持体系,推动农村互助养老持续发展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对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从宏观层面出发,需要通过财政、土地、社会保障等一系列政策工具,为互助养老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不仅能有效解决设施短缺、资金不足等现实问题,还能确保照护服务的充足和优质,让农村老年人真正感受到互助养老带来的温暖和关怀。只有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农村互助养老才能焕发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因此,迫切需要从这些方面完善:首先,建立专项基金,对农村互助养老设施的新建、改造、扩建给予财政补贴,降低设施建设成本。同时,对运营良好的互助养老机构或项目提供运营补贴、购买服务等方式的支持,确保其长期稳定运行。其次,调整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政策,逐步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缩小城乡差距,减轻老年人的经济负担。最后,在农村地区推广长期护理保险,通过社会保险或商业保险方式,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必要的长期照护服务费用保障,减轻家庭和个人的经济压力,保障老年人生活质量[10]。例如,某省推出“农村养老设施建设项目补贴计划”,对符合标准的农村互助养老设施新建或改造项目,按照总投资额的一定比例给予财政补贴。同时,该省率先试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允许村集体以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与社会资本合作建设养老公寓,有效解决了养老设施用地难题。在社会保障方面,该省逐年提高农村居民基础养老金,并率先在部分县市推行长期护理保险,参保老年人在失能状态下可获得专业照护服务费用的报销,极大缓解了农村失能老人家庭的经济压力,促进了农村互助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

4 结语

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现象呈现出鲜明且严峻的特征:高比例、快速度、大基数、强需求与弱保障。农村老年人口占比显著高于城镇,而老龄化速度也更快于城镇,这一现象在广大农村地区尤为突出。庞大的农村老龄人口基数,意味着养老服务需求巨大,而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养老服务设施及专业人员配备在农村地区相对薄弱,无法充分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构成了当前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亟待破解的重大课题。面对这一挑战,创新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势在必行,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互助养老策略,因其契合农村实际、充分利用乡村资源、激活了社区活力,已然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通过将互助养老列入乡村振兴规划,借助数字乡村建设提升服务质量,整合乡村资源降低成本,强化产业支撑、促进经济发展,弘扬乡土文化与传统美德以及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从而打造出安全便捷、文化丰富、产业兴旺的农村养老新环境,实现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的美好愿景,从而推动农村社会长期和谐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巫凤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J].中国市场,2024(9):26-29.

[2] 李宁.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振兴战略实现问题研究[J].中国市场,2024(9):30-33.

[3] 徐康,姜捷.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互助养老问题研究[J].乡村论丛,2024(1):116-121.

[4] 赵浩华.嵌入性理论视角下农村互助养老发展困境与破解[J].当代经济研究,2024(2):94-104.

[5] 陆璐,吴文武.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养老模式及养老问题的破解路径[J].黑龙江科学,2024,15(3):1-4,10.

[6] 丁欣阳.基于乡村振兴视角下的农村互助养老困境与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3(22):16-19.

[7] 曾春艳.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互助养老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西部财会,2023(9):70-73.

[8] 王军旗. 中国式现代化十三讲[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23:318.

[9] 伍聪. 电子商务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以西藏地区为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133.

[10] 于战平,李春杰. 都市农业发展与乡村振兴:天津20年探索与反思[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21: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