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宜凉山产区烟叶质量的植烟密度研究
2024-09-20杨清月李忠燕闫鼎伍德洋刘国钟子正朱先洲叶谌睿
摘要 [目的]对彰显凉山产区烟叶质量的适宜植烟密度进行研究。[方法]以云烟85为试验材料,采用小区对比试验,设置4个植烟密度处理,在2个行距移栽规格下,使用行株距进行试验。[结果]900和1 000株/hm2处理的农艺性状表现较好。900株/hm2处理烤后烟叶的均价和上等烟比例较高,经济效益较好。900株/hm2处理外观质量评价得分最高,表现较好。当行距为120 cm时,900株/hm2处理总糖、还原糖含量较高,烟碱含量较高且适宜,钾氯比适宜。在行距为110 cm时,900株/hm2处理烟碱含量适宜,氮碱比最接近最佳值,钾氯比最高且适宜,使得该处理化学成分表现较好。900株/hm2处理烟叶香气质、香气量、余味且感官质量总分得分较高,质量档次较好。[结论]凉山烟区烟叶适宜种植密度为900 株/hm2,该处理各指标均表现较好。
关键词 植烟密度;产质量;云烟85;凉山烟区
中图分类号 S5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17-0022-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17.005
Study on the Suitable Tobacco Planting Density for the Quality of Tobacco Leaves in Liangshan Area
YANG Qing-yue1,2, LI Zhong-yan3, YAN Ding4 et al
(1.Institute of Tobacco Research of CAAS, Qingdao, Shandong 266101;2. College of Tobacco Science,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00; 3. Liangshan Tobacco Company, Xichang, Sichuan 615000; 4.Shanghai Tobacco Group Co., Ltd., Shanghai 200082)
Abstract [Objective] The research aimed to study the suitable planting density of tobacco to highlight the quality of tobacco leaves in Liangshan area. [Method] Yunyan 85 was used as the test material, and four tobacco planting density treatments were set up in the plot comparison test. Under the two row spacing transplanting specifications, the row spacing was used for the test. [Result] The agronomic traits of D1 and D2 (900 and 1 000 plants/hm2) were better. The average price of flue-cured tobacco leaves and the proportion of superior tobacco leaves after treatment D1 were higher, and the economic benefits were better. The appearance quality evaluation score of D1 was the highest and the performance was better. When the row spacing was 120 cm, the content of total sugar and reducing sugar in treatment D1 was higher, the content of nicotine was higher and suitable, and the ratio of potassium to chlorine was suitable. When the row spacing was 110 cm, the nicotine content of treatment D1 was suitable, the ratio of nitrogen to alkali was the closest to the optimal value, and the ratio of potassium to chlorine was the highest and suitable, which made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treatment better. The aroma quality, aroma quantity, aftertaste and total score of sensory quality of tobacco leaves treated with D1 were higher and the quality grade was better. [Conclusion] The suitable planting density of tobacco leaves in Liangshan tobacco area was 900 plants/hm2, and all indexes of this treatment performed well.
Key words Tobacco planting density;Production quality;Yunyan 85;Liangshan tobacco area
基金项目 上海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科技项目“彰显凉山烟叶质量的植烟群体结构及烘烤工艺研究与应用”(20183100001-40813)。
作者简介 杨清月(1999—),女,四川成都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烟草调制技术。通信作者,工程师,硕士,从事烟叶质量评价和烟叶基地技术推广工作。
收稿日期 2023-12-11
烤烟作为一种以叶片为主要采收部位的经济作物,对叶片的质量要求较高。植烟密度能直接影响烟株生长发育,烟田生态环境,进而影响烟叶的产质量[1-6]。合理的植烟密度能协调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之间的关系,使水分利用效率保持较高水平,也能使烟株对逆境的适应能力增强,为叶片内在品质的提高提供重要的生理基础保障[7-13]。有研究表明,当植烟密度在一定范围内逐渐增加时,光合面积逐渐扩大,对烟叶品质有正效应;但当超过一定范围后,由于温度、通风和光照等烟田小气候条件变得更差,致使烟草正常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从而影响烟叶的产质量[14-19]。韩锦峰等[20]研究认为,植烟密度与总糖、含氯量呈正相关,与烟碱、总氮、钾氯比呈负相关;密度过大或过小均可导致烟叶化学成分比例失调,影响品质。目前关于植烟密度与烟叶质量的研究已有报道,但因其生态环境、品种等因素,研究结果仍存在差异。鉴于此,笔者在探索彰显凉山烟叶质量的适宜植烟密度时,综合烟叶田间农艺性状、经济形状、外观质量、化学成分和评吸质量,来确定凉山烟区最适宜的植烟密度,为提高凉山烟叶质量提供技术支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四川省会东县新云乡滴水岩村1社进行,该地海拔1 870 m,土壤类型为黄壤,土壤肥力中等。
1.2 试验材料
供试品种为云烟85。
1.3 试验方法
采用小区对比试验。设4个植烟密度处理,D1处理为900株/hm2;D2处理为1 000 株/hm2;D3处理为1 100 株/hm2;D4处理为1 200 株/hm2。按照不同行距(110和120 cm)分别实施,因此对应的移栽规格行株距分别为110 cm×65 cm、110 cm×60 cm、110 cm×55 cm、110 cm×50 cm以及120 cm×60 cm、120 cm×55 cm、120 cm×50 cm、120 cm×45 cm。各处理重复3次,随机排列,试验地均设保护行,其他生产管理措施按照生产技术方案执行。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1 农艺性状。
烟叶平顶后,各处理选择5株烟,测量统计烟株的株高、节距、叶片数、上中下3个部位烟叶最大叶长和叶宽。
1.4.2 经济性状。
各处理烤后烟叶按照国标(GB 2635—1992)进行分级并称重,统计上、中、低次等烟比例及均价。
1.4.3 外观质量。
取等级为X2F、C3F、B2F的烟叶按照国标(GB 2635—1992)进行外观质量评价。
1.4.4 常规化学成分。
取等级为X2F、C3F、B2F的烟叶按照国标(GB 2635—1992)进行常规化学成分检测。其中,采用YC/T 159—2002方法测定总糖、还原糖含量;采用YC/T 216—2007方法测定淀粉含量;采用YC/T 249—2008方法测定蛋白质含量;采用YC/T 161—2002方法测定总氮含量;采用YC/T 160—2002方法测定烟碱含量。
1.4.5 感官质量。
取等级为C3F、B2F的烟叶由评吸专家按照烤烟《烟叶质量风格特色感官评价方法》YC/T 530—2015方法进行评价,以100分为总得分,包括劲头、浓度、香气质(15分)、香气量(20分)、杂气(18分)、刺激性(12分)、余味(25分)、燃烧性(5分)、灰色(5分)9项。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采用 Excel 2022 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植烟密度处理对烟株农艺性状的影响
由表1可知,D1和D2处理的烟叶农艺性状表现较好。当采取120 cm行距规格时,有效叶数先升后降,D2和D3处理较多,为23.0片;下部叶长、叶宽先升后降,最长值为D3处理,最宽值为D2处理;中、上部叶叶长先降后升再降,最长值为D1处理;中、上部叶叶宽先升后降,最宽值为D2处理,其次为D1处理。采取110 cm行距规格时,有效叶数先升后降再升,以D2处理最多,为23.8片;下、中、上部叶叶长、叶宽先降后升再降,下、中部叶最长值和最宽值均为D1处理,而上部叶为D3处理。
2.2 不同植烟密度处理对烟叶经济性状的影响
由表2可知,D1处理均价最高,经济效益较好。采取120 cm行距规格时,随着种植密度增加,上等烟比例与均价表现一致,均逐渐降低,而低等烟比例与均价表现相反,为逐渐上升;采取110 cm行距规格时,上等烟比例先升后降,以D3处理最高;中等烟比例先降后升,以D4处理最高;低次等烟比例先升后降,以D3处理最高。
2.3 不同植烟密度处理对烟叶外观质量的影响
由表3可知,上、中、下3个部位烟叶外观质量总分表现为:采取120 cm行距规格时,上、中、下叶均为D1处理得分较高,表明在该行距规格下,D1处理的外观质量表现较好。采取110 cm行距规格时,上部叶D4处理得分最高,中部叶D3、D4处理得分较高,下部叶D1处理得分最高。综上所述,以D1处理烟叶外观质量表现较好。
120 cm行距不同处理上部叶的颜色、成熟度、身份均无差异,结构得分表现为D4处理最低,油分、色度得分以D1处理最高;中部叶颜色、结构均无差异,D1、D2处理成熟度较好,身份以D3处理最低,油分、色度处理得分表现为D1、D4处理较高;下部叶颜色无差异;成熟度以D2处理最低;叶片结构以D1处理得分最高;身份得分以D1处理最高;油分处理得分以D3最高;色度得分以D1、D2处理表现较好。110 cm行距不同处理上部叶的颜色、成熟度、叶片结构、身份均无差异,油分得分以D1、D4处理较高,色度得分以D2、D4处理较高;中部叶颜色、身份均无差异,成熟度以D1处理最低,叶片结构以D1处理得分最低,油分、色度得分以D3、D4处理较高;下部叶颜色、身份得分以D1处理较高,成熟度得分以D4处理最低,D1、D2处理结构得分较高,油分得分表现为D1、D3处理较高,色度得分以D2处理最高。
2.4 不同植烟密度处理对烟叶常规化学成分的影响
在不同规格下,D1处理烟碱含量适宜,氮碱比最接近最佳值,钾氯比最高且适宜,化学成分表现较好(表4)。
随着植烟密度的增加,采取120 cm行距规格时,不同处理上部叶还原糖含量呈现出降低的趋势,且D1处理的还原糖含量最高,总氮则呈“升-降-升”的趋势且适宜,钾含量差异较小,D1处理氯含量最低,钾氯比以D1处理最大且适宜,氮碱比和两糖比处理间差异不明显,糖碱比以D1处理最高;中部叶总糖和还原糖含量呈“升-降-升”的趋势,分别以D4、D2处理较高,烟碱含量大致呈现出降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总氮含量差异不明显,钾含量以处理D3处理最高且适宜,氮碱比、两糖比差异不大,糖碱比以D3处理最低;下部叶还原糖含量呈现降低的趋势且以D1处理最高,烟碱、总氮及钾含量差异不显著,钾氯比以D2处理最高,D1处理次之且均适宜,氮碱比、糖碱比和两糖比差异较小。
采取110 cm行距规格时,不同处理上部叶总糖和还原糖呈现出先降后升趋势,均以D1处理最高,总氮含量大致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以D3处理最高,钾含量差异不显著,以D3处理最高,氯含量则以D1处理最低,氮碱比以D1处理的最低且接近最佳值;糖碱比和两糖比均较适宜,钾氯比以D1处理比值最高且适宜;中部叶总糖和还原糖含量呈现出先降后升又降的趋势,以D3处理最高,D1处理次之,总氮和烟碱含量差异不显著,钾含量以D4处理最高,D1处理次之,氯含量差异不明显,氮碱比以D3、D4处理较低,糖碱比以D1处理最大,两糖比差异较小且均稍偏低,钾氯比以D2处理最低且适宜,两糖比以D4处理表现最低;下部叶总糖和还原糖含量逐渐降低,均以D1处理最高,总氮含量则呈升高趋势,以D1处理最低,烟碱含量以D2处理最高,D1处理最低,钾含量以D4处理最高,D1处理最低,氮碱比以D2处理最低且最接近最适値,糖碱比呈降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两糖比均偏低,D4处理表现最低,钾氯比均适宜。
2.5 不同植烟密度处理对烟叶感官评吸质量的影响
在不同处理中,以D1处理烟叶香气质、香气量表现较好、余味较舒适,得分较高,质量档次较好,感官质量表现较好(表5)。
随着植烟密度增加,120 cm行距规格上部叶各处理劲头、燃烧性、灰色无差异;香气质、刺激性得分以D1处理最高;香气量得分D3处理最高,D1、D2处理次之且差异较小,余味得分下降且以D1处理最高,杂气得分以D2处理最低。不同处理中部叶以D1处理得分最高。其中,各处理劲头、浓度、刺激性、燃烧性、灰色、质量档次无差异;香气质、香气量得分下降且均以D1处理最高;余味得分以D3处理最高,D1、D2处理次之且差异较小,杂气得分以D1、D4处理最低。
110 cm行距规格上部叶各处理劲头、浓度、燃烧性、灰色无差异;香气质得分以D1处理最高;香气量得分D3处理最高,D1处理次之且差异较小,余味得分以D4处理最高,D1处理次之;杂气得分以D2处理最低,刺激性以D3处理最低且与其他处理间差异较小。中部叶不同处理中以D1处理得分最高。其中,各处理劲头、浓度、刺激性、燃烧性、灰色、质量档次无差异;香气质、香气量得分以D1处理最高;余味得分以D1处理最高;杂气得分以D3处理最低。
3 结论与讨论
适宜的植烟密度是烟叶质量提升的有效措施之一。有研究表明,随着烟叶株距的增加,烤烟的株高、有效叶数表现越好。随着植烟密度增加,叶片数、上中下部的叶长、叶宽呈减小趋势[21]。这与该试验结果大致相似,在植烟密度较低时,烟株株高、最大叶长、叶宽大部分都处于最大值,表明在该试验显示,随密度上升,烟株田间农艺性状表现变差。前人的研究显示,在一定范围内,随密度上升,烤后烟叶外观质量较好,产量、产值增加,而适当增加密度有利于提高上、中等烟比例;总糖和还原糖含量呈先降后升趋势,总氮、氮碱比、两糖比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烟碱含量呈降低趋势[3]。在该试验中,以较低植烟密度D1处理经济效益最高,外观得分最高,感官评价得分最高,化学成分比较协调,与田间农艺性状表现一致,但与前人研究结果不一致[22]。这可能是由于品种、生态气候条件、栽培措施以及试验方法不同而造成的,因此要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植烟密度。
综上所述,D1处理的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外观质量、化学成分和感官评吸质量均表现较好,即在凉山烟区采用植烟密度900株/hm2时,烟叶质量表现较好。
参考文献
[1] 宗胜杰,崔光周,张警予,等.植烟密度对信阳K326烤烟生长发育及品质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22,50(17):25-28.
[2] 汪耀富,孙德梅,韩富根,等.密度和地膜覆盖对烟田冠层生理特性和土壤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烟草科技,2003,36(12):27-30.
[3] 桑应华,余凤塘,罗以贵,等.不同种植密度对烤烟生长及品质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19,51(12):26-30.
[4] 付亚丽,李宏光,苏勇,等.烤烟类胡萝卜素含量的产地、品种与部位差异性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2010,23(3):685-689.
[5] 陆星星,师进霖.烤烟田间生长过程中叶绿素含量动态变化规律[J].西南农业学报,2010,23(2):368-370.
[6] 逄涛,宋春满,方敦煌,等.云南烤烟主要栽培品种化学成分比较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2009,22(6):1562-1566.
[7] 沈杰,王昌全,何玉亭,等.合理密植对不同株型烤烟冠层结构及光合生产特性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9,25(2):284-295.
[8] 王付锋,赵铭钦,张学杰,等.种植密度和留叶数对烤烟农艺性状及品质的影响[J].江苏农业学报,2010,26(3):487-492.
[9] 管赛赛,李志鹏,于晓娜,等.行株距配置对烟田微生态环境、烤烟光合特性及产值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7,33(23):32-37.
[10] 王发勇,袁清华,廖宜树,等.栽培措施对烤烟生育进程的影响研究进展[J].中国烟草科学,2016,37(2):89-94.
[11] 韩富根.烟草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12] 胡佳铭.不同植烟密度对烟草产质量的影响[J].南方农业,2019,13(17):15-16.
[13] 张翔,范艺宽,毛家伟,等.不同种植制度和施肥措施对烟田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08,23(4):208-212.
[14] 段宾宾,赵铭钦,王冬,等.南阳烟区烤烟品种NC89、云烟87和豫烟6号的适应性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1,24(3):863-867.
[15] 杨通隆,吴峰,李洪勋.不同植烟密度对烟叶产质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3):14617-14618.
[16] 李正,敬海霞,刘冲.不同植烟密度对旺长期烟田微生态环境及烤后烟产值效益的影响[C]//中国烟草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入选论文摘要汇编.[出版地不详]:[出版者不详],2014:220.
[17] 王伦梅,潘锋,王定斌,等.不同移栽密度对云烟85生长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天津农业科学,2010,16(6):33-35.
[18] 李海平,朱列书,黄魏魏,等.不同植烟密度对填充型烟叶烟株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J].湖南农业科学,2008(3):34-35,38.
[19] 上官克攀,杨虹琦,罗桂森,等.种植密度对烤烟生长和烟碱含量的影响[J].烟草科技,2003,36(8):42-45.
[20] 韩锦峰,訾天镇,郭月清.烤烟种植密度和留叶数对农艺性状及烟叶化学成分效应的初步研究[J].中国烟草,1984(2):4-9.
[21] 刘兰芬,单雪华,黄银章,等.施氮量与种植密度对烤烟生长发育及经济性状的影响[J].作物研究,2016,30(1):50-53.
[22] 高升.施氮量与种植密度对烤烟品种K326烟株生长和烟叶品质的影响[D].重庆:西南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