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低年级音乐唱游教学的实施策略

2024-09-19荀红秀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24年9期

摘要:唱游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要优化和创新小学音乐唱游教学,可从创设唱游情境、实施唱游过程、开展唱游评价角度出发,探究课堂设计策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实现课程全面育人、高质量育人的目标。

关键词:小学音乐;核心素养;唱游教学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通称“新课标”)明确提出唱游教学作为新课标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是低年级音乐教学的新方式。唱游教学是对传统音乐教学模式的创新与补充,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道德文化、身心健康和实践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要立足新课程背景下的美育要求,围绕小学低年级唱游教学进行探索,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艺术体验。笔者以人教版音乐教材一年级下册中的《谁唱歌》教学课例为例,谈谈小学低年级唱游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围绕以美育人目标,创设唱游情境

直观的情境能够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帮助学生形成感性认知。充满趣味的音乐情境教学能够有效激发个体潜能,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发现规律、探索新知。

一年级学生的性格特点是活泼好动,自控能力不强,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为此,教师在音乐课堂上应创设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唱游情境,将学生带入适合其年龄特点的认知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美育素养的形成。

例如,在《谁唱歌》一课中,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进行课堂导入:“动物王国里正在举行音乐会,四面八方的小动物从森林里赶来,同学们想不想参加?”这时,学生的注意力都被吸引过来,教师接着说:“拿起准备好的道具杯子,我们也去参加音乐会。”随后,教师播放《森林狂想曲》的音乐,让学生按照音乐节奏,用事先准备好的道具杯子进行伴奏。杯子舞练习,培养了学生的音乐节奏感,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更好地促进了学生音乐能力的提升。

低年级学生普遍对小动物有较大的兴趣,教师可根据儿童的内在心理需求,创设符合教材实际与儿童心理的学习情境。例如,教师可按顺序播放小鸟、公鸡、鸭子、青蛙、狗、羊、猫等的音频课件,引导学生依次听完后回答并模仿这些小动物的动作进行表演。然后,教师问:“有这么多小动物来参加音乐会,动物王国可热闹起来了,听,远处传来优美的歌声,我们一起听听是谁在歌唱?”接着,教师播放歌曲课件《谁唱歌》,自然而顺畅地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教师在音乐课堂上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将学生带入符合其年龄特点的认知环境,使学生提高课堂参与度,更愉悦地进入唱游课堂。

二、立足核心素养培育,实施唱游活动

(一)体现趣味化,开展互动性唱游

新课标提出,要引导学生多感官体验音乐,让学生在玩中学、动中学、乐中学。通过趣味互动音乐游戏,能够使学生更切身地走进音乐、体验音乐,加深对音乐作品内涵的理解,提升合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常见的音乐游戏有节奏游戏、音高游戏等,在音乐课堂中,教师要营造寓教于乐的良好氛围,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大胆尝试,在游戏中获取新知。

例如,在教学《谁唱歌》中的模唱旋律这一环节时,教师可采取趣味游戏的方式。在学习新歌前,教师可引导学生做一个音乐小游戏,游戏的规则是:“老师来问,你来答。如果老师读着问,你就读着答;老师唱着问,你就唱着答。请同学们认真听。”教师边拍手边按节奏读第一个问题:“谁唱歌儿,叽叽叽?”学生拍手按节奏读着回答:“小鸟唱歌,叽叽叽。”对于学生回答时出现的问题,教师应及时提出来。接下来,教师用唱歌的方式来提问题,这样一问一答的游戏方式使学生始终保持了对音乐的兴趣。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根据音乐节拍来使用声势律动节奏游戏。声势律动是指通过肢体的动作,对音乐的节奏产生感觉和了解,可以训练学生的左右手协调和分离,用动作唤醒大脑,提升身体节奏记忆,通过拍手、拍肩、拍腿、跺脚、捻指等肢体动作感知音乐的节奏感,使学生体会到音乐带来的乐趣。

这样,通过自由灵活、充满趣味的音乐互动游戏,为学生创造了感受、理解、想象的唱游时空,推动学生形成正确的学科认知。

(二)体现活动化,开展创编性唱游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学生年龄、身心特点和生活经验进行音乐创编活动,通过演绎故事、即兴表演、舞蹈表演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精神和学习兴趣。

例如,在《谁唱歌》教学中,学生表演唱结束后,教师说:“看到大家精彩的表演,又有四只小动物迫不及待地跑过来想要加入我们参加音乐会。”教师可通过课件展示另外四只小动物,并让学生依次说出其名字。接着,教师邀请两名学生用一问一答的演唱形式,把另外四只小动物的叫声加入到歌曲中。两名学生精彩的即兴演唱,调动起全班同学的创作热情,大家都想展示自己的才能,加入到创编新曲中。于是,教师让全班学生起立,分成两组,用一组问、一组答的形式进行演唱,并即兴创编新动作,课堂气氛在“唱唱跳跳”中达到了高潮。

这样,根据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的特点,教师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既动口、动手也动脑、动情,使学生完全融入歌曲之中,真正成为音乐学习的“小主人”。

(三)体现综合化,开展融合性唱游

在设计唱游训练时,教师要以灵活、自由、开放的姿态创新设计唱游任务,通过与语文、美术等关联性学科有机融合,为学生创设更多真切的学习体验,提升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一是在唱游教学中引入语文元素,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讲完本课进行拓展延伸训练时,教师说:“今天我们学习了新歌《谁唱歌》,准确地‘演唱’了休止符,还有一首关于动物的古诗词编成了歌曲,还记得吗?”学生脱口而出:“《咏鹅》。”歌曲《咏鹅》中也出现了休止符,不仅起到了停顿的作用,也突显了“向天歌”的声响美。教师可让学生边唱边表演《咏鹅》,引导学生关注旋律中的四分休止符,并从中感受诗词之美。

二是在唱游教学中引入美术元素,提高学生的艺术感受力和表现力。例如,在教学《谁唱歌》后,教师可鼓励学生用其他会唱歌的小动物进行创编,并让学生在图画纸上画出喜欢的小动物。

这样,教师通过跨学科融合,丰富了唱游载体,拓宽了唱游模式,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开展唱游评价

唱游评价作为音乐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唱游教学的每个环节。新课标要求“应在体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前提下,以音乐课程价值和基本目标的实现为评价的出发点”,科学、有效的音乐课堂评价方式应当成为指引音乐课堂教学的“风向标”,促进学生音乐感知、表现和创造等能力的发展。

(一)重视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应贯穿唱游教学活动的始终。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的知识、技能发展,更要重视每个学生的态度、情感、意志和审美情趣等的培养。

例如,在教学《谁唱歌》一课时,学生个人演唱结束后,教师可请他们对自己或别人进行评价。有的学生说:“刚才某同学唱得慢了点,而且声音也不高,我没有感受到小动物唱歌时的欢快心情。”有的学生说:“我今天第一次在大家面前唱歌,虽然没有大家唱得好,但是我觉得小动物也很喜欢我,我自己也感觉到唱歌有了进步。”在说到这里时,其他学生情不自禁地为他们鼓起了掌。

教师要善于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用孩子的价值去理解学生。通过表现性评价,能够抓住学生自身细微的变化与成长细节,使学生提高自信心,获得全面发展。例如,在学生唱歌时,教师可以这样评价:“你的声音比以前更明亮了!”在进行律动表演时,教师可以这样评价:“你的动作比以前更加舒展更加优美了!”这些评价语言会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注、被尊重,激励每个学生都参与到音乐中,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

(二)坚持多主体评价

新课程理念下的音乐课堂教学评价形式,应该坚持多元化的课堂评价机制,多主体、多角度、多标准地对学生学习成效进行及时评价。在唱游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自评和互评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个人评价和集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改善功能。

例如,在教学《谁唱歌》时,教师可让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进行打击乐伴奏,每一个小组表演的时候,另外三个小组当评委。当四个小组都表演完,教师可让每个小组的组长对另外三组进行评价,使每个小组都能找到对方的优缺点。然后,教师再对每个小组进行整体评价——哪个小组学生伴奏时的表情好,通过打击乐感受了音乐形象;哪个小组的乐感强,打击乐完全和歌曲融合等。另外,教师也用打击乐器边唱边表演,让学生对教师也进行评价。这样,通过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的评价方式,让学生不仅成为学习的主体,也成为评价的主体。

(三)突出差异性评价

在唱游教学评价时,教师要注重个体差异,鼓励学生自主发展。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身条件、兴趣爱好等,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及时发现、挖掘自己的优点和特长,重视自己的进步和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得到满足、建立自信。

例如,在歌曲《谁唱歌》创编这一环节中,教师可先请两个学生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创编歌曲,第一个学生唱得很好,音准正确;第二个学生音准稍微差一点,但是这个学生边唱边加了动作表演。教师对两个学生进行即时评价,第一个学生唱完,教师说:“哎呀!你的声音太美了,动物小朋友们都用佩服的眼光看着你。”教师又对第二个学生说:“你唱得也很好,尤其是你创编的优美动作吸引了很多动物小朋友来和你交朋友。”这样,通过差异性评价,学生可以找到自身的闪光点,树立自信。

参考文献:

[1]宋超.应用唱游教学法,让学生爱上音乐[J].学苑教育,2019(16).

[2]张芸.音乐游戏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作用和实践研究[J].北方音乐,2020(5).

(责任编辑:赵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