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策略研究

2024-09-19王晓波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24年9期

摘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的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之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立足文本,引领学生品味文章语言、探索表达方法,巧搭读写之“桥”,切实把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植入文本教学的“土壤”之中,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阅读课堂教学;文本;语言运用能力;语文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是让学生领悟语言表达方法,形成语言运用的基本能力,培养语文核心素养。在教学中,教师要立足文本,引领学生品味文章语言、探索表达方法,巧搭读写之“桥”;强化语用意识,打造“语用型课堂”;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积累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一、品味文章语言,培养语言感知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咀嚼文字,揣摩字词,发现语言运用的妙处,领悟其用法,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运用能力。

(一)揣摩词句,文意兼得

在文章“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处,教师要引导学生重敲轻磨、细品慢嚼,在语言的反复锤炼中实现“我口言我心”。例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在品词析句中感悟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的真挚情谊。从文中的语言出发,“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这句中的“带着”“顶着”“穿过”“送”几个动词的连续运用,把当时那个炮火情境中朝鲜妇女不畏牺牲、为战士送食物的深厚情谊自然表现出来。接着,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从文中挑选一件战士为朝鲜人民所做的事,展开想象,再写下来”,指导学生通过一连串动词的使用,突出人物形象,表达思想情感。学生有了真正情感上的认同,此时的理解便不再仅仅是停留在词义上的理解,而是升华到表达层面的理解,夯实了语用的基础。

(二)关注精彩,享受魅力

文章中的精彩句通常都蕴含着作者独特的情感,表现着作者运用语言的得法、准确、生动。学生只有读透这样的句子,才能读懂作者的内心,才能习得表达方法。例如,在教学《匆匆》一课时,教师让学生认真品读,找一找优美的句子。学生找到了句子“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教师让学生思考: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有没有使用什么修辞手法?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有的认为,句中“遮挽、跨过、飞去”等动词用得好;有的说,这些句子用了排比的手法。接着,教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也写一写类似的句子。学生写出这样的句子:“看电视时,时间悄悄地从眼前闪过;玩耍时,时间从追逐嬉闹中跳过;散步时,时间从轻快的步伐中飘过。”教师抓住这些读写结合点,不但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和写作兴趣,而且让学生领会到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美读经典,心随文动

经典片段通常都包含关键词、精彩句,美读经典片段对学生来说是一种享受。教师可用音乐为媒介,渲染情境,拨动学生阅读的心弦,借助适宜的音乐,让学生与音乐和谐共振,心随文动。《青蛙写诗》是一首轻快活泼的散文诗,在教学中,教师播放《小青蛙》音乐,课堂上乐韵弥漫,充盈着一股夏日的清新感。随着欢快的旋律,学生优美地读着课文,仿佛走进了诗情画意中,感受充满童趣的夏天。

二、探索表达方法,培养语言鉴赏能力

品味语言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语言,也是为掌握语言做准备。掌握语言除了要理解语言,还要有好的表达方法作为载体。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一)厘清文章脉络,增强语言的条理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厘清文章脉络,形成完整的阅读框架,尽快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布局的特点。例如,在教学《颐和园》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作者的游览顺序和过程”。这样训练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语言和文字,学习观察和表达的顺序,从而有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对全文的梳理,也是对如何谋篇布局的借鉴。

(二)揣摩细节描写,提升语言的质感

很多学生的作文简单无味,就像“白开水”一样,原因则是缺乏细节的描述。在写作文本中有各种各样的描写手法,如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与环境描写等,这些丰富的描写手法都隐藏在优美的语言中。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引导和点拨,才能使学生悟出真意、明确目的。

例如,在教学《鱼游到了纸上》一课之后的训练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文字中找到描述人物神态和行为的词语,如“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通过掌握课文对听障人士的动作描写,学生可以感受到他的勤奋和坚持,感受其高超的绘画技巧。 这样的教学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把教材当作例子来教,使学生懂得如何去鉴赏一篇文章,实现了阅读教学的提质增效。

(三)体会修辞方法,感受语言的魅力

在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如果加入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文章的语言就更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教师要运用有效方法,使学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领悟文章语言的涵义。

例如,在教学《花钟》一课时,有如下教学片段。

师:把睡莲当人来写,它们会像人一样地生活。我们写文章时也可以把动物、植物当作人来写,有人的动作、神态、生活。这样,文章会更加生动、有趣。

师:中午十二点左右,什么花开花了?

生:午时花。

师: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

师:不就是开花了吗?都是开花了,有意思吗?

生:没意思。

师:课文里用了什么词?

生:怒放、苏醒。

师:都是写开花,但作者却用了不同的动词来表达。

师:正是这些准确、多样的词,把每一朵花开放时的样子写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老师把他们变成一首小诗,赶紧读读吧!

在此片段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挖掘写作的“秘密”,抓住“拟人手法”“用不同的动词来表达”的写作方法,让学生轻松掌握描写花开放的不同表达方法。接着,教师巧妙地运用文本设计了“(时间),(什么花),(怎么开放)”这样富有寓意的小诗,既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又提高学生对语言运用的能力。这样,优美的语言融入充满特色的句式中,给学生留下妙不可言的感受。

三、巧搭读写之桥,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含英咀华”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领悟、模仿,进行读写结合,举一反三,强化对语言的吸纳,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一)语言典型处模仿写,强化语用意识

仿写是小学生学习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是写作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借助范文指导学生进行仿写,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例如,在教学《秋天的雨》一课时,教师让学生仿照文中的句式写:秋天的雨把_____________色送给了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秋天的雨把____________ 色送给了____________,像 ____________。最后,教师把学生所写的优美句子串成一首诗,让学生感受到这如诗如画、争奇斗艳的秋天的美。教师抓住这些读写结合点,引领学生在仿中求变,在仿中创新,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和写作兴趣,使其领会了作者的表达方法。

(二)空白处补写,领悟丰富内涵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会留下一些“无字处皆有意”的“空白”,给学生写作训练提供良机。教师如果让学生从无字句处浮想联翩,就会收到“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后思考:文中对伟大的父亲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但是对儿子只是进行了简短的描述,那么,七岁的阿曼达是如何克服恐惧与害怕,独立熬过38小时的呢?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展开想象:如果你是阿曼达,你会怎么做、怎么想呢?接着,教师再引导学生以《勇敢的儿子》为题进行练笔训练,要求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心理、语言等进行想象,描写阿曼达在逆境中的坚强,以照应课文后的“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三)想象处续写,增添文本色彩

许多课文的结尾处,虽意犹未尽,却戛然而止,留给了读者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将文本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实现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巨人的花园》一课围绕冷酷无情的巨人和纯真善良的孩子展开记叙,本文的显著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起先,巨人将孩子们拒之门外,最终在一个小男孩的启示下,巨人拆除了围墙,花园又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拓展性阅读,引导他们想象巨人发火时的表情、动作、心理等,从“生气、训斥、叱责”的意思中感受巨人这三次发火是一浪高过一浪。教师指导学生读出语气,加深理解。然后,教师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巨人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提升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巧用教材,善于捕捉机会,架起语言运用能力之“桥”,引导学生进行语用实践,体现语文课程的核心价值,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汪洁飞. “要素”引领,让“语用”落到实处[J].教学月刊,2022(3).

(责任编辑:姜胜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