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的人才根基
2024-09-19桂翔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文化新质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在文化领域的表现形态,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人才支撑。江苏是人才大省,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需要做好文化人才引进培育,深化文化人才工作机制创新,持续优化文化人才发展环境,构建多层次文化人才培养体系,建强文化人才队伍。
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对人才培养提出新需求
文化新质生产力是通过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共同发力,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显著特征,结合现代科技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而形成的新型生产力。它不仅涵盖了传统文化产业的内容生产与传播,更强调通过数字技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前沿科技手段,实现文化产品的创新创造与高效传播。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对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人才是塑造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决定因素,是文化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性意义的能动主体。在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中,离不开文化领域信息技术的成长壮大和深度赋能,也离不开投身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文化人才。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要牢牢立足于中华文化的沃土,紧跟文化发展的形势,培养更多文化创意人才、文化科技研发人才、文化品牌运管人才、文化资本运作人才等。江苏人才工作起步早、基础好、质效优,有条件有能力在人才驱动文化新质生产力方面走在前列,为“使江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江苏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和挑战
江苏是全国文化产业的重要基地,拥有多个国家级和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园区,在培育文化人才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顶层设计不断完善。省委高度重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先后制定《江苏文化人才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江苏省“十四五”文化人才发展规划》等文件。按照文化名家、文化英才、文化优青三个层次,积极推进紫金文化名家筑峰、紫金文化英才培育、紫金文化优青储备三大计划,努力打造青蓝相继、梯次衔接的高层次文化队伍。实行积极有效的人才政策,通过实施名师带徒、创新大赛等方式,培养造就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的文化人才队伍,构建开放包容、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现代文化人才发展治理体系。
人才引进力度不断加大。在“双创计划”中,针对文化艺术类人才出台特殊支持政策,持续增加文化人才创新(创业)类申报名额,先后有90余人成功入选文化类“双创计划”资助人选。实施省青年优秀文艺人才引进计划,重点引进省外高层次文艺人才。
人才服务不断优化。通过制定各类文化人才培训计划,建立健全分类培训、分工负责、分级管理的文化人才培训机制。坚持以德才兼备、社会贡献、前瞻性和发展性等评价人才,破除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倾向,让文化人才各得其所、才尽其用。落实省“紫金文化奖章”获得者和“江苏社科名家”享受医疗照顾待遇。推动各类文化人才品牌集成、价值叠加,形成“名家研名家、名家演名家、名家写名家、名家画名家”的工作格局。
尽管江苏在培育文化人才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挑战。比如,文化新质生产力对数字技术、创新思维、专业合作、跨文化传播等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显著增加,而现有的文化人才培养模式多注重单学科理论知识的灌输,缺乏跨专业、广角度、多领域的综合素质培养,难以满足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人才服务供给与人才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服务的需求还不匹配,人才政策精准化程度不高,个性化、差异化人才服务水平有待提升,等等。
为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注入人才动能
人才是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针对文化新质生产力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我们要在引才育才、体制改革、多元化人才培养等关键点上持续发力、精准施策。
加大引才育才力度,打造适应文化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高地。江苏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需要牢牢抓好人才这个“第一资源”,不断完善长效引才育才机制。一是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以优厚的待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吸引国内外顶尖文化人才来苏,实施“文化人才留苏、来苏、回苏”计划,通过优化户籍、住房、子女教育等配套政策,为文化人才提供全方位的便利与支持,营造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二是完善柔性引才机制。建立更加灵活、开放的柔性引才机制,通过设立荣誉奖项、提供创作资助、搭建展示平台等多种方式,增强江苏对国内外优秀文化人才的吸引力,鼓励他们来苏创作,产出更多具有鲜明江苏特色和文化标识的精品力作。三是加强本土人才培养。通过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提升文化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丰富多元化人才培养,为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支撑。文化新质生产力的推动和发展,不仅依赖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的文化人才,还需要多元化人才的参与和支持。一是加强文化领域高新技术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吸引并培养具备跨学科背景、精通前沿技术的专业人才,构建开放合作的创新生态,促进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搭建科研平台、优化人才政策等举措,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催生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科技产品和服务,为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力。二是加强文化领域应用型人才队伍建设。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实习实训等多种方式,提升文化人才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使其熟练掌握文化创作、生产、运营等各环节的流程。在数字文化、创意产业、新媒体传播等前沿领域,培养符合文化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人才,如“数智+”“人工智能+”人才。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鼓励应用型人才在文化创新中勇于探索、敢于实践,为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创新文化体制改革,构建适应文化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当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在文化领域不断催生各类新业态、新应用、新模式,深刻改变文化创作生产和传播消费方式,深刻重塑媒体形态、舆论生态和文化业态。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建立有利于优质文化产品服务不断涌现的体制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创新创造的文化生态。一是深化文化市场的“放管服”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鼓励文化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产品创新和服务升级。积极下放文化审批权限,减少不必要行政干预,为文化企业特别是创新型、小微企业提供更加便捷的市场准入通道。打破行业壁垒,鼓励不同所有制文化企业公平竞争,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文化市场格局。二是建立适应文化新业态发展特点的监管机制。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智能化、精准化的市场监管体系,为文化新业态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确保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
责任编辑:孙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