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伯坚:“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

2024-09-19黄欣

群众 2024年16期

刘伯坚,是我国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1921年与周恩来等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曾任苏区工农红军学校政治部主任、红5军团政治部主任,中央红军长征后,在苏区坚持斗争。1935年3月率部队突围时不幸负伤被捕壮烈牺牲。“弟准备牺牲,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这是刘伯坚烈士在狱中写给亲属的遗书,信中,他表达了“为中国民族争生存、争解放”的坚定信仰。1938年,毛泽东为刘伯坚碑文题词:刘伯坚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优秀党员,中国工农红军早期优秀将领,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军政治工作第一人。

我党早期组织发起人: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

1920年,为寻求救国救民之道,刘伯坚远赴欧洲勤工俭学,他在长期的旅欧理论学习与实践斗争中深刻认识到,资本主义世界不属于人民,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他积极投身党组织的创建与发展,迅速地锻炼成为党的优秀组织工作者和政治工作者。

与刘伯坚同时期赴法的勤工俭学者达1600名,其中就有周恩来、赵世炎、蔡和森、邓小平等一批中国革命的先驱。刘伯坚与他们先后在法国巴黎、比利时沙洛瓦、苏联莫斯科等城市一起学习、生活、战斗。在半工半读期间,刘伯坚阅读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认真研究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1921年,他与周恩来、赵世炎等人发起和组织成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2年,刘伯坚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历任中共旅比(比利时)支部书记、中共旅欧总支部书记。1923年11月,他进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为中共旅莫支部和旅莫共青团负责人。在旅欧期间,刘伯坚介绍聂荣臻、蔡畅加入旅欧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团员30余人,为我们党的发展壮大培养输送了一批优秀的领导干部和革命活动家。他与旅欧支部成员探讨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理论,组织了“二二八”运动、“抗拒中法大借款”、占领里昂中法大学斗争等。在机关刊物《少年》(后改为《赤光》)上发表文章,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揭露批判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本质。大革命失败后,刘伯坚先后从武汉到上海,曾任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长和江苏省委宣传部长等职务。1928年,刘伯坚再次被党中央派往苏联,先后在莫斯科军政大学和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军事。同年,出席了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1930年下半年,刘伯坚结束了在苏联的学习,回国后从上海转道江西,到中央革命根据地工作,先后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部主任、中革军委秘书长、中革军委总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历次反“围剿”斗争。

红军学校创始人:把红军学校办成我党军事政治人才基地

随着红军队伍的壮大和革命斗争的需要,有着丰富思想政治工作经验的刘伯坚建议办一个“红军随营学校”(也叫“马背上的红军学校”),以此来提高红军的政治文化素质。这一建议得到毛泽东的认可,毛泽东对刘伯坚说:“国民党有个‘黄埔’,我们就办一个‘红埔’,把红军学校办成培养我党军事政治人才的基地!”

1931年11月,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在瑞金建校,1932年改称中国工农红军学校,刘伯坚任政治部主任。这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政治干部学校。他负责红军学校政治部工作后,高度重视军队政治工作,为学员量身设计课程、安排师资。课程结构包括五分之三的军事课和五分之二的政治课;课程内容既包括理论知识,也包括实践锻炼;师资既有专职军政“教授”,也有兼职“教授”。红军学校不打仗时就学习,战时就到前线指挥打仗,战前做宣传鼓动工作。刘伯坚不仅是红军学校的组织者,更是教育者和领导者。为此,他更加忙碌了,不但要和战士们一道参加艰苦的行军、转移、反“围剿”战斗,一有空隙还要学习和备课,到红军学校去上课,与学员交流谈心。在他的努力下,红军学校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军事政治干部,大大提高了红军的战斗力,同时也为人民军队的军事教育积累了宝贵经验。

红五军团奠基人:指挥员既要懂军事会打仗,还要学政治做思想工作

大革命失败后,刘伯坚先后到武汉、上海做党的秘密工作。1930年下半年赴中央革命根据地工作。1931年底,参与领导和指挥宁都起义,并担任由起义部队改编的红五军团政治部主任。刘伯坚说,“一个红军指挥员,既要懂军事会打仗,还要学政治,学会做战士的思想工作”。

1931年12月,在红军反“围剿”胜利的影响和全国抗日反蒋浪潮的推动下,“联合红军,北上抗日”成为爱国官兵共同的呼声。在中革军委领导下,在刘伯坚等人的周密组织、策划下,1931年12月14日,宁都起义爆发,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的季振同、赵博生等人带领1.7万余人,携带2万多件武器,毅然加入红军。“宁都暴动是中国苏维埃革命中的一个最伟大的士兵暴动”,使当时的中央红军兵力由3万余人猛增到5万余人,壮大了革命力量。随后,起义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简称“红五军团”,刘伯坚任政治部主任。把这支起义部队改造成为一支红色劲旅的重担又落到了刘伯坚身上。刘伯坚对起义部队的整顿、改造倾注了大量心血,按照党中央和中革军委的要求,刘伯坚等人在红五军团建立起党的组织,按照红军的建军原则,对部队实施革命的政治教育和多方面的政治工作,坚持大胆吸收经过考验、表现优异的起义人员入党。他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满腔热忱,使起义官兵很快加深了对共产党和红军的认识,坚定了革命的信心。正如季振同所说:“我参加红军,第一是相信毛主席,第二是相信刘伯坚。”红五军团很快成长为中央红军一支能打硬仗、恶仗的红色钢铁部队。在攻打赣州、漳州、南雄水口等战役中,红五军团与敌人展开肉搏,让敌人闻风丧胆。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刘伯坚奉命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任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他与贺昌等同志仍旧坚持将红色火种——《红色中华》报办下去,他赋诗、写社论,为部队打气、为群众鼓劲。刘伯坚站在于都河畔送别远征的战友,并鼓励他们要勇敢地冲破黎明前的黑暗。

1935年3月,刘伯坚率部队转移突围时不幸负伤被捕。粤军团长劝降他,但他从未动摇过。这个粤军团长后来对人说:“刘伯坚这个人,真不愧是特殊材料制成的共产党员!”敌人让他戴着沉重的镣铐在大余县青菜街游街示众,企图以此来瓦解他的斗志,刘伯坚却气宇轩昂,高声朗读着那首荡气回肠的正气歌《带镣行》。在狱中最后的日子里,他给妻、嫂等的家信中留下“弟为中国革命牺牲毫无遗恨,不久的将来,中国民族必能得到解放,弟的热血不是空流了的”的遗言。他嘱咐妻子:“你不要伤心,望你无论如何要为中国革命努力,不要脱离革命战线,并要用尽一切的力量教养虎、豹、熊三幼儿成人,继续我的光荣的事业。”3月21日,刘伯坚在大余县金莲山英勇就义,时年40岁。

(作者系江苏省秦淮河水利工程管理处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