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拒绝变味的升学宴

2024-09-19张珊珊

群众 2024年16期

前不久,某地一学生考上大学,家人为庆祝这一荣耀时刻,精心筹备了一场规模宏大的升学庆典,邀请众多亲朋好友前来祝贺。席间,该生身着象征状元的传统服饰登上舞台,满怀激动地向众人分享了他的“成功经验”与“学习秘诀”,并深情表达了对父母及老师的感激之情,整场庆典仪式感十足。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尽管台上热闹非凡,宾客们却似乎并不买账,多数人沉浸在自己的手机世界中,对台上的表演显得漠不关心,这无疑给台上的“状元”及其家人带来了不小的尴尬与失落。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考过后,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10所高中校长向当地师生和家长发出联名倡议,向“升学宴”说“不”。不仅如此,相关部门精心策划“喜看家乡新颜,共话青春梦想”主题活动,引领即将步入大学校园的学生们踏上一段特别的旅程;组织准大学生们参观美术馆、博物馆、档案馆等,让他们深切体会家乡丰富的文化底蕴、蓬勃向上的发展面貌;在县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空间发起招募,邀请他们参与暑期文明实践活动等。这一系列充满时代特色的实践活动,更富“仪式感”,成功替代了传统酒桌上的应酬,为毕业季赋予了更加健康积极的意义,获得了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寒窗苦读十余载,只待今朝跃龙门。莘莘学子付出超凡努力、收获学业硕果之后,通过适当方式答谢师恩,邀请亲朋好友围坐相庆、分享喜悦,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然而,从现实来看,有的升学宴在操办的过程中已经“走形”“变味”,光是仪式的复杂程度就让人瞠目结舌。还有的地方攀比之风盛行,甚至进行人情“绑架”。如此一来,升学宴背离了原先的初衷,反倒成为沉重的人情负担。

沭阳拒绝“升学宴”之举,之所以广受好评,正是因为有力回应了老百姓关心的现实问题,同时又没有采取简单粗暴的一刀切方式,而是充分考虑当地民风民俗,因地制宜将文明实践体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让淳朴清朗、向上向善的文明新风吹进千家万户。从家庭做起,拒绝参与或举办铺张浪费的升学庆祝活动,转而选择更加环保、节俭、有意义的庆祝方式,不仅是对个人品德的锤炼,也是对社会责任的担当,有助于推动乡村文明和城市文明共同进步。

一份“小倡议”,体现了基层治理的“大学问”。升学宴看似只是个人或家庭层面的“小”型庆祝活动,实则关联社会风气的形成与演变。一场场奢华的升学宴背后,往往隐藏着铺张浪费、盲目攀比的不良心态。这种心态若任其蔓延,将严重侵蚀社会风气,影响人们的教育观念和价值观念。拒绝升学宴的倡议,实际上是对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的一次考验。它要求政府部门不仅要关注宏观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更要深入到群众生活的细微之处,通过倡导文明新风,引领社会风气的转变。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改进创新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工作机制。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改进创新文明培育机制,是推进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一环。拒绝升学宴,是对传统陋习的一次勇敢告别,也是对新时代文明风尚的积极培育。多一些这样的“拒绝”,就意味着多一些对孩子内在成长的关注。通过精神鼓励、实地见学、分享交流等形式,才能让高考后的孩子更加懂得文明的意义、成长的担当。这将有助于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对他们的道德成长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

喜事何必竞奢靡,清茶笑语两相宜。愿每一个学子,都能浸染在文明风尚之中,尽享知识的光芒与精神的富足,尽情书写属于自己、属于时代的精彩华章。

责任编辑:朱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