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推进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
2024-09-19孙宪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诉源治理作为预防性法律制度的重要方面,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深化与发展,是推动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导和疏导端用力的重要抓手,对于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盱眙法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把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纲”和“魂”,通过“内挖潜力、外聚合力”,推进矛盾纠纷在源头上实质化解。
“干”字为先,建强调解力量
面对群众利益诉求复杂多变、社会矛盾纠纷持续上升的新形势,为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矛盾纠纷预防化解中的基础性作用,盱眙法院坚持走诉前调解之路,全面加强调解工作的组织、队伍、阵地建设,为实质化解矛盾纠纷提供专业高效的力量支撑。
强化调解组织建设。积极利用人民调解组织网络,先后协助建立房产物业纠纷调解委员会、龙虾产业调解委员会等调解组织22个。联合8家单位成立“盱眙企业服务中心”,秉持“纠纷我解、难事我办”宗旨,着力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法律服务,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中心”运行以来,已成功调处涉企纠纷417起,相应类型案件矛盾纠纷化解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创新打造“人大+法院”矛盾化解新模式,提请县人大常委会出台《人大代表参与诉源治理工作实施意见》,在马坝法庭设立全省首个人大代表参与诉源治理工作站,人大代表协助化解涉婚姻家庭、邻里关系等类型纠纷300余件。
强化调解队伍建设。聘请退休法官、法律工作者等担任调解员,提升调解队伍专业性,目前8名驻院调解员中有6名都是退休老法官、老民警。按照“1+1”的模式,为驻院调解员配备专用书记员,提高诉前调解工作效率。积极加强对全县调解员业务工作的指导,通过开展集中培训、个案指导等方式,解决基层矛盾调解组织“不会调”的问题。联合盱眙县司法局建立驻院调解员和特邀调解员轮训机制,选派法官为调解员提供培训指导,提升基层调解员调解能力和水平。2023年以来,驻院调解员成功调结案件近2100件。
强化调解阵地建设。建设诉调服务中心,以8个专门调解工作室作为诉前调解的“主战场”,实现诉讼服务与诉调服务的“无缝衔接”。构建县、镇(街道)、村居三级解纷网络,充分发挥“网格员”“三长”“五老”的调解优势,努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建立盱眙县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网上数据一体化处理中心”,实现机动车交通事故案件“调判赔”一致,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2023年以来,通过“网上数据一体化”中心,处理近700件涉机动车交通事故案件,其中有近150件以调解结案。
“融”字为要,凝聚解纷合力
始终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紧紧围绕社会治理重点及矛盾纠纷易发多发的领域,积极整合各部门力量及社会资源,形成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合力。
优化联动工作机制。不断深化“党委领导、综治协调、多元共治、司法保障”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格局,加强与乡镇(街道)党政机关、基层综治中心、村(社区)对接,为基层提供特色司法服务。推进“融合法庭·法官驿站”建设,实现13个镇街、154个村居全覆盖,对接辖区基层治理单位达到100%。打造“县委(人大)领导+院班子+镇人大主席+政法委员”工作模式,在乡镇一级设立人大代表参与诉源治理工作室,实现与“融合法庭”相融合;打造“法官+人大代表+网格员+村干部”工作模式,在村居一级设立人大代表参与诉源治理工作站,实现与“法官驿站”相融合,力争将矛盾纠纷“就地化解”。
畅通沟通协调渠道。强化与淮安仲裁委员会盱眙分会点的创新探索,在盱眙企业服务中心设立诉裁衔接联络站,打造诉裁衔接工作典型示范点。积极推动诉调、送达、执行等工作对接融入社会治理一体化平台,线下线上全面畅通与社会治理指挥中心、基层网格、调解组织的沟通渠道,力争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源头。推动构建“一码解纷”县级、镇街、村居三级调解组织网络闭环管理模式,形成以政府为主导、法院积极配合的调解工作“一盘棋”格局。在全市率先开展网格员协助送达工作,2023年以来,340多件案件通过网格员协助送达并达成调解协议。
扩大品牌影响效力。以争创首批“枫桥式人民法庭”为目标,立足辖区特色,扎实推进“枫”行善道品牌打造,增强队伍凝聚力,扩大社会影响力。马坝法庭打造“‘马’上调”品牌,《“人大+法庭”新路径》被《江苏法治报》头版头条报道;桂五法庭打造“和为‘桂’”品牌,《林区法官的工作“妙计”》被省高院官微转发;管仲法庭打造“‘管’治纷”品牌,《做好“龙虾文章”助力乡村振兴》被《中华英才》等报刊刊登。“无讼淮安·盱眙模式”“法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调解室等经验做法被省高院推广,“善调乡村·盱眙模式”入选江苏法院司法改革案例选。院集体先后被表彰为“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示范法院”“全省商会商事调解联系协作机制示范单位”。
“效”字为本,完善工作机制
站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积极发挥基层法院推手作用,创新完善矛盾纠纷化解方法手段,实现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有机统一。
规范工作流程。出台《诉调对接工作规范》《驻院调解员管理办法》,对诉前调解案件的范围、程序、时间节点等进行明确规定。搭建“法庭+企业联合会”“法庭入站”“法庭+工会+人社”等平台,形成委托(委派)调解、联合调解、调解确认等工作流程;健全分层流转和协同制度,在诉调服务中心建立“一码解纷”分流中心,负责全县平台案件的分流与管理工作。依照“行业调解为主、专业调解支撑、人民调解兜底”原则,将各类行业纠纷分流到行业组织调解。对于调解不成、超期调解或者当事人明确表示不愿意再继续调解的矛盾纠纷,进行网上立案。2023年以来,各调解委员会调解成功案件2265件。
创新平台运用。联合县委政法委创新打造“盱小e”善调平台,全方位构建诉调、警调、检调、专调、访调“五调联动”闭环式矛盾纠纷调处新模式,建立日常沟通协作、定期信息通报、每季度定期会商等工作机制。平台联通以来,委派调解工单1562件,调解成功836件,成功率达53.52%。逐步完善升级“盱小e”善调平台,通过专报形式积极向上沟通,提请市法院加大对平台的指导和推广力度,让平台能够更好地服务全市乃至全省诉源治理工作。“盱小e”善调平台获评“未来杯”江苏智慧法院创新事例二等奖。
加强考核通报。联合司法局建立“首席、金牌、优秀”调解员评选制度,激发调解员的工作热情。主动向县委政法委报告诉前调解工作,争取县综治办、法治办支持,联合出台《盱眙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考核办法》,明确将乡镇万人起诉率、无讼村居数、招商引资企业涉诉案件数和法院委托案件调解成功数等4项指标纳入考评体系,并以快报形式提请县委领导批示推进,倒逼在线调解工单受理部门履职尽责。
(作者系盱眙县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
责任编辑:于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