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大思政课培育时代新人

2024-09-19汤顶华张佳婧

群众 2024年16期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把思政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高校作为思政课建设的关键主体,应自觉承担责任,确保思政课的有效实施与高质量发展。多年来,东南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持续推进大思政课教学创优、师资创优、平台创优,充分发挥与彰显了大思政课培育时代新人的关键作用。

建设大思政课堂,推进联动育人

大思政课堂是形成高校大思政格局的重要载体,东南大学突破传统思政课堂的空间限制,以大思政理念推动思政课堂与社会课堂、数字课堂、专业课堂相结合,拓宽思政课堂边界,打造跨空间联动的育人体系。

思政课堂与社会课堂相结合。“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建设给出的明确方法论。思政小课堂聚焦于激发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社会大课堂则侧重于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通过亲身感受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应用。东南大学以“凝心铸魂育新人,砥砺奋进新征程”为核心主题,形成多样化的实践研学选题,在用好现有实践教学基地基础上,强化资源整合力度,依托政府机构、行业企业、乡村社区等打造常态化社会实践项目,积极探索编制社会实践“资源图谱”,推行社区实践研学模式,打造社会实践“金课”,切实培养具备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时代新人。

思政课堂与数字课堂相结合。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基础上,利用数字技术、信息化手段、互联网资源等打造数字云课堂,不仅是学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打造大思政格局的关键环节。为适应人工智能技术的变革发展,东南大学成立虚拟仿真教学基地,推进完善“思政VR”“思政直播室”等数字云课堂建设,对标国家一流课程,加强VR思政教学资源自主开发。同时坚持引进和建设并重,重点引进国内精品思政MOOC课程,打造校内校外、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等优质教育资源并重的优质思政课程,全面建设基于互联网的互动式智慧课堂。

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无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是其他各专业课程,二者的目的都在于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因此,应协同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充分发挥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效能。自2021年始,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持续在本硕博思政课中进行分类教学改革工作,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等各行各业先进模范开设东南大学系列优质公开课,与交通学院、能源与环境学院等多个专业院系开展联合交叉备课,推动交通强国战略、“两弹一星”精神等主题在专业学生中展开激烈讨论,切实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与现实性。

建好大思政师资,推进协同育人

思政课教师既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主体,也是建设大思政课的核心力量。东南大学突破传统专职思政课教师单一授课模式,以提升专职思政课教师科研教学能力为抓手,培育优秀思政课教学团队与名师,推动协同育人。

加强思政课教师能力建设。扎实的科研能力与高超的教学能力是作为专职思政课教师不可或缺的能力素质。为提升学术与教学能力,东南大学持续加强教师教育培训,围绕理想信念、教学技能、学科前沿等专题进行分类培训,优先推荐专职思政课教师参加高水平能力培训竞赛,设立专项经费鼓励思政课教师在大思政课建设、大中小学一体化、课程思政等方面展开交流研究。为加强老中青教师传帮带建设,常态化开展集体备课会,观摩名师示范课、互评课堂教学录像,在“比学赶帮超”中全方位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与科研素质。

培育思政课优秀育人团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设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东南大学着重打造一支以思政课教师为专职教师,以高校党政负责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为兼职教师的优秀育人团队。以SRTP(课外研学)等系列项目为抓手,开列专项鼓励思政课守正创新发展,培育思政课创优教学团队、名师工作室等多支育人团队。学校各部门积极号召青年学子开展思政课微电影、情景剧编演等创新性活动,发挥思政课团队的示范引领作用。

吸纳校外名师协同育人。党政干部、各界专家、行业模范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深厚的理论功底、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的“现身说法”能够增强思政课的权威性、可信度、说服力与感染力。构建一个既稳定又灵活的校内外协同育人模式,能够为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时代新人提供有力支持。东南大学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外聘一批国内知名专家学者、领导干部、业界精英为思政课兼职教授,定期走进思政课堂,同时邀请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敦煌的女儿”樊锦诗等各行各界先进模范开展思政课主题教育,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走深走实,在优势互补中提升时代新人培育效果。

整合大思政资源,推进合力育人

在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过程中,高校亟须突破传统思政课教学资源匮乏的局限,充分挖掘、整合并利用虚拟与实体、显性与隐性、理论与实践等多元化教学资源,形成思政课不同教学资源的强大合力。

整合虚拟资源与实体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大思政课建设离不开新媒体技术独特优势的发挥,高校应有效整合虚拟资源与现实资源,实现教学资源的动态更新,构建“报+网+端+微+屏”的融媒体育人模式。东南大学坚持引进和建设并重,推动和引导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围绕特定专题、经典案例、关键问题三个核心要素构建全面聚焦的资源库,以“数智东南”等各类在线平台为载体与学生建立双向互动关系,促进思政课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与高效利用。

整合显性资源与隐性资源。思政课在深入挖掘教育资源的同时,也应在其他课程中探寻融入大思政课建设的思政元素。在建设大思政课的过程中,更要重视显性思政元素与隐性思政元素的有机结合。东南大学围绕教学纲要、教学案例示范、精品教案等方面落实思政教学资源开发,在可视化技术的支撑下,结合本硕博不同学段需求分别提取显性元素与隐性元素。同时以校史馆、专题展览等载体发挥学校资源优势,将各类资源应用于思政教学环节,帮助学生在直观具体中凝聚精神动力。

整合理论资源与实践资源。大思政课建设不能囿于教室的四壁之内,而应广泛融入社会生活,以丰富的理论资源与实践资源作为大思政课建设的坚实支撑。在理论资源方面,思政课教师要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经典著作的理解,紧跟时代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前沿学术观点融入思政教学课堂。在实践资源方面,要积极与校外实践平台建立深厚的合作关系,鼓励学生深入调研国情社情,体验民生民意。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组成三组思政课实践调研团队走进南京各基层社区,就社区安全、青少年课外活动深入开展交流与志愿服务,积极投身于平安社区建设,在实践中提取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