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中华文化印迹,坚定传统文化自信
2024-09-18谢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要求课程内容以学习任务群的形式组织和呈现,根据内容难易程度设置三个层面,其中第二个层面是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包括“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本文以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为例,浅谈如何设计“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教学,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文化印迹,坚定传统文化自信。
一、例举名称
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文化印迹”。学习资源主要有:表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卢沟桥、赵州桥、拙政园、清明上河图等;表现革命文化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表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中国石拱桥》中描写解放后桥梁事业的跨越式发展等。这些事物都是文化的载体,蕴藏丰富的中华文化,因此例举名称是“理解中华文化印迹,坚定传统文化自信。”
二、设计目标
新课标在学习内容中要求阅读各种体裁的作品,理解文章的核心观点,表达心得体会,通过不同的媒介获取信息并体会不同的媒介在信息传递方面的独特效果。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在单元导语中要求: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理解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梳理说明顺序,增强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与科学。
学习目标制定如下:1.学会区分作者的观点和客观事实,获取文章主要信息。2.整合文章的主要信息,梳理文章结构,推断作者的选材和中心主旨观点之间的关系,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3.借助传统媒介和新媒介广泛搜集实用信息,结合印迹的文化价值,选取恰当的体裁记录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表达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收获和再认识。4.学会用心观察、搜集、挖掘身边的文化印迹。
三、学习情境与单元核心任务
笔者根据案例名称,结合文明校园创建相关活动,创设真实情境如下:驻马店有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如嫘祖文化、梁祝文化、驿站文化等。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学生课外生活,学校计划在端午节前开展“中华传统文化周”系列活动,其中一项活动是展览“我身边的中华传统文化”,面向全校学生征集相关作品。请学生探究并介绍自己身边的某一中华传统文化印迹,完成展览作品并积极投稿。
学生要想高质量完成核心任务,需要先厘清对文化印迹的认识,并思考选择哪些材料,以及如何安排这些材料来介绍自己对文化印迹的认识。学生要完整、清楚地认识文化印迹,首先需要借助不同媒介搜集有用信息,然后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分类,接着从中提炼出自己最感兴趣的文化价值点。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培养了对信息的搜集、分类、整合和提炼能力,其中提炼有价值的信息点颇有难度。最后思考:是运用时间、空间还是逻辑顺序来组织材料?是用科学严谨的语言还是用生动形象、幽默诙谐的语言来组织呈现材料?这些问题可以从阅读经典作品中找到解决策略。
上述问题的解决就是核心任务的完成环节:第一,阅读经典作品,积累他人对文化印迹的认识;第二,尝试自己写作,提炼他人在介绍文化内涵时采用的策略。要想实现这两个目的,就需要掌握阅读经典作品的策略。因此,完整的问题链如下:如何提炼并介绍某一中华传统文化印迹?如何阅读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的典范文章?经典作品中介绍了哪些文化内涵?如何将阅读策略转变为自己的写作策略?对这一文化印迹有哪些认识?准备如何介绍这一文化印迹?等等。问题链可以转换为任务链:探究并介绍某一身边的文化印迹;探究经典作品中的中华文化内涵;寻找身边的中华文化印迹;制订中华文化印迹的探究计划;介绍自己身边的某一中华传统文化印迹。
完成核心任务的路径如下:首先,借助讲读课文,传授给学生阅读策略;其次,借助自读课文,让学生迁移运用所习得的阅读策略,积累他人对文化印迹的认识;再次,将阅读策略转变为写作策略,尝试写作;最后,搜集、整合、提炼信息,选择合适的文本样式,表达见解和认识。
四、单元实施计划
根据问题链和任务链,单元学习目标可以细分为四个子任务。
任务一:探究经典作品里中华文化印迹的内涵。学习目标设定为:1.关注句子的主体,明确段落的说明对象,把握说明对象的基本特征,梳理说明对象各个特征之间的逻辑关系。2.能够区分作者所叙述的客观事实和所表达的观点,厘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在此基础上梳理文章的思路结构,并尝试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3.分别讲述茅以昇对中国石拱桥和叶圣陶对苏州园林文化内涵的认识。教师根据学习目标,设计学习活动:为《中国石拱桥》撰写词条;为拙政园撰写导游词。
任务二:寻找身边的中华文化印迹。学习目标设定为:1.勾画文中表示时间、空间变化的标志性词语和判断句,运用任务一中所掌握的获取信息的策略,合并同类信息,提炼与中心主旨有关的信息。2.选择恰当的思维导图呈现文章的结构。3.提炼文章中关于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清明上河图的文化内涵,并尝试构建这些文化内涵的内在关联。
任务三:制订中华文化印迹的探究计划。学习目标设定为:1.选择不同的媒介呈现探究结果。2.辨析不同媒介在传递信息方面的优势。3.根据说明文的阅读策略制订探究计划。
任务四:介绍身边的中华文化印迹。学习目标设定为:1.借助不同的媒介广泛搜集信息。2.积极观察、发掘身边的文化,表达自己对文化的认识。3.制定任务评价量表,反思学习经历。
五、探究经典作品里中华文化印迹的内涵实施方案
(一)任务要点
根据子任务一的学习目标设计的主要活动是细读本单元的教读课文《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目的:第一,引导学生积累阅读单篇说明文的策略,为子任务二的自读活动提供支架;第二,引导学生积累文本中的文化内涵,了解文化内涵在作品中的呈现方式,为子任务三提供方法支撑;第三,引导学生积累两篇作品在选材、组材、结构方面的策略,为后续子任务四的写作提供支架。所依托的学习资源除了文本还有纪录片、描写卢沟桥和赵州桥的其他典范文章。
(二)操作流程
为《中国石拱桥》撰写词条。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中国石拱桥》第1到3自然段,为学生构建问题思考支架,让学生为中国石拱桥撰写词条。问题支架:第1到3自然段,每句话的主语是什么?每个自然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彼此之间是否有内在关系?勾画揭示说明对象特征的句子。
有效利用课后“思考探究”第一题的表格,填写空白信息,并在表格右侧补充列举每个桥梁的作用。问题支架:作者详细介绍了哪些桥,略写了哪些桥,为何这样安排?为何结尾专门介绍新中国成立后建造的桥梁?
尝试绘制思维导图。问题支架:文章的中心句是什么?每一自然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每一个桥梁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各段落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根据前面所有问题的答案,整理并提炼出中国石拱桥背后的文化内涵,将《中国石拱桥》的词条补充完整。
为拙政园撰写导游词。尝试绘制思维导图。问题支架:每一自然段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是什么?每一自然段的中心句是什么?彼此之间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文章前六段是什么关系?第7到9自然段和前文是什么关系?能否以第2自然段中心句的形式来概括第7到9自然段?请任选一种形式(总分、分总、总分总)来呈现文章的结构。作者认为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请思考:苏州园林最大的特色是什么?这一特色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请依据刚才所有问题的答案,为拙政园撰写导游词,希望同学们的解说词能够让游客不仅看懂自然之趣,更能领会文化内涵。
教师给学生提供讨论记录表和讨论的问题支架,学生形成成果以后展开讨论,并根据评价方案互评,教师点评,让学生真切地感受文化印迹,建立文化自信,落实核心素养。
(责编 桑 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