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连续性文本需要“连续”教
2024-09-18朱亚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第三学段对阅读说明性的文章提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在学业质量描述中提出“能概括说明性文字的主要内容或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的关键信息”。
要在碎片、跳跃的信息中准确地提取关键信息,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重视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指导,这是对“为生活的阅读、贴近生活的阅读,在生活中阅读”的积极落实。
一、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现状
(一)教材编排的“非连续性”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大多作为连续性文本的辅助材料,穿插在单元导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习作、课后练习、课后资料袋、泡泡图、阅读链接等模块中,形式包括图表、插图、漫画、示意图等。可以看出,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在编排上呈现随机性、分散性等特点。
(二)认知的“非连续性”
新课标在第三学段“阅读与鉴赏”部分对非连续性文本提出了教学要求。很多教师就认为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仅是第三学段的事,即使教材中其他学段有非连续性文本的影子,也往往当成普通文本去教学。这造成了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经验匮乏,学起来难度较大。
(三)阅读策略的“非连续性”
非连续性文本在教材中“身量娇小”,没有引起教师的充分重视:有的教师直接给答案,有的教师重讲解、分析,忽视对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培养。例如,在教学图表类非连续性文本时,不少教师往往只要求学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而忽略了对如何读图、理解、整合信息等阅读思维过程的指导。
二、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策略
(一)前置起点,让学段“连续”
新课标对第一、二学段阅读非连续性文本未提出具体要求,但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部分对第一学段提出“在革命遗址、博物馆、公园、剧场、车站、书店、超市、银行等社会场所中,学习认识有关标牌、图示、说明书等”。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前置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起点。
1.挖掘教材资源
图文组合是非连续性文本的一种形式,看懂了图也就理解了文本。教师可以利用第一学段教材中丰富的插图资源,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运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读懂课文。比如,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咕咚》一课有4幅插图,突出了非连续性文本图文结合的特点。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图上画的是谁?他在干什么?能连起来说一说吗?让学生在有趣的画面中捕捉文本信息,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2.挖掘生活资源
只要留心观察,我们就会发现日常生活中的非连续性文本资源十分丰富。如:校园中的黑板报、班级里的课程表、作息时间表,家庭生活中的食品配料表、电器产品及药品的说明书,社会生活中的公交车站牌、电影票、景区导览图……这些资源都可以作为第一学段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内容。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课堂内外、学校内外,适当渗透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方法,既能训练第一学段学生提取、整合关键信息的能力,又能让学生感受到非连续性文本的有趣、实用。
(二)巧用教材,让内容“连续”
综观教材,非连续性文本或明或隐地存在着。在教学中,基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提取并整合信息、解决问题等阅读任务,教师要有意识地整合教材内容,促进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的转化、融合。
1.“连续”转为“非连续”
在教学连续性文本的过程中,教师精心选择切入点,给学生提供表格、思维导图等支架,把连续性文本转化为非连续性文本,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昆虫备忘录》时,教师可以提示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做昆虫备忘录”,也可以在课堂上补充阅读相关的非连续性文本(如表格、图示、影像等),然后迁移运用,让学生把文字备忘录变成表格备忘录,实现连续性文本向非连续性文本的转化,有效训练学生提取关键信息和语言概括的能力。
2.“连续”与“非连续”互补
如果教师能够巧妙运用非连续性文本材料,作为连续性文本的补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如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主题是“走近鲁迅”,在单元导读课“初识鲁迅”中,教师可以补充一组非连续性文本:由鲁迅先生的照片、生平时间轴、调查条形图、《回忆鲁迅先生》等组成,激发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兴趣。在单元总结课上,教师可以再补充一组非连续性文本:不同的人对鲁迅先生的评价、鲁迅先生的作品节选、鲁迅纪念馆图片等,带领学生畅谈“我心中的鲁迅先生”,更好地落实单元语文要素。
(三)强化指导,让策略“连续”
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能力,教师应选择合适的非连续性文本材料,有层次、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阅读策略指导。
1.第一学段渗透简单的图文结合类阅读策略
依据教材编排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在第一学段可以借助随文安排的插图进行简单的图文结合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启蒙训练。此类文本的阅读指导要与生活对接,进行角色体验,找到图文之间的关联,提取关键信息。
例如,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识字加油站”中的一张小小的火车票,就可以作为学习非连续性文本的敲门砖,辅以如下3个学习任务:(1)观察火车票,获取信息。(2)角色体验,提取信息。如果你是乘客,你能从车票中获得哪些信息?哪些信息最重要?哪些信息是可以忽略的?学生需要动脑思考,联系生活实际,对火车票的重要信息进行筛选和提取。(3)发挥想象,利用信息。了解关于火车票的简单历史,尝试自制火车票。
2.第二学段侧重图表和文字结合类阅读策略
随着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和获取信息途径的多元化,图表类非连续性文本会渐次出现。对于此类文本,教师要从图表构成要素的角度出发,开展阅读指导。
读标题,锁定图表主题。标题是对整个图表内容的概括,反映了图表的主题。只要锁定标题,学生就会发现统计的对象、数量、内容等信息,紧扣这些信息,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性。
看项目,准确把握信息。图表会分设几个统计项目,呈现出行和列,提示时间、地点、名称、数量等信息。教师要引导学生横向从左到右、纵向从上到下仔细阅读,从而准确地把握图表信息。
比数据,挖掘核心内容。数据是图表的核心要素。读图表不能放过每个数字,且要特别重视数据的变化趋势。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横向和纵向进行细心比较,特别关注数据最多或最少的项目,发现变化、差距、问题等,从而得出结论。
3.第三学段侧重综合类阅读策略
到了第三学段,非连续性文本的呈现方式更加多元化。例如,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故宫博物院》就是一篇典型的非连续性文本,有文字介绍、图片提示、官网信息,凸显了综合性,特别适合作为例文来教。
创设情境,任务驱动。完成一份“我带家人游故宫”攻略,参加“我是金牌导游”比赛,以这两个任务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整体感知,定位信息。快速浏览教材中的4个材料,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材料的内容。交流时,提醒学生注意材料之间的关联性。
根据需要,筛选信息。带着任务走进文本,对两个任务所需的材料进行筛选,说出选择材料的理由。
回应生活,提取信息。为家人设计故宫一日游,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对家人进行需求分析,从文本中提取信息,设计路线,制定“金牌旅游设计师”的评价标准。
扩展文本,进阶延展。教师提供更多资料,进行能力迁移。补充故宫网站的留言、图片、珍宝馆的简介等。如果你是导览设计师,请根据网站留言板上游客的需求提出建议……让学生在新的情境中,实现由学到用的迁移。
总之,教师在进行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时,要关注年段、内容、阅读策略的连续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其将所学知识更好地应用于生活。
(责编 马孟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