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多维关系解析教育家精

2024-09-18李辉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24年9期

编者按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并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六个方面深刻阐释了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赋予新时代人民教师崇高使命。本期,我们约请高校专家、省辖市教育局局长、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中原名师,就如何躬身践行教育家精神等话题展开探讨,以期能够为读者深入理解、践行教育家精神提供帮助。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教师队伍建设做出重要指示,先后提出“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大先生”等。2023年9月9日,在第39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首次提出并深刻阐明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即“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并号召全国广大教师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

弘扬教育家精神,并非要求每一位教师都成为教育家,而是激励广大教师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教书育人、追求卓越。历代教育家在处理与国家、社会、学生、职业、自我的关系时凝结出一些共性特质,这就是教育家精神。因此,本文从多维关系视角解析教育家精神,以期为弘扬教育家精神提供一定启示。

教育家与国家、民族的关系:心有大我、至诚报国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是对教育家价值之维的提炼,是教育家精神的第一要义与灵魂所在,彰显了教育家的价值追求与人生理想、国家责任与民族担当。只有摆脱小我,才能不囿于个人利益,胸怀国之大者,将个体行为根植于国家、民族发展大业之中。“至诚报国”就是把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内化为人生信念与行为所向,并以此感召学生,实现教书育人与报效祖国的统一。

综观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发展长河,不管是古代被誉为“万世师表”的孔子,还是近代致力于“教育救国”的陶行知、蔡元培、张伯苓,抑或是当代致力于“教育报国”的“人民教育家”于漪、卫兴华,他们都心系家国,把教育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在1935年9月的开学典礼上,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提出振聋发聩的“爱国三问”,点燃师生的爱国斗志,至今萦绕耳边:“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幼儿教育家陈鹤琴被称为“不失赤子之心”的人,他的“活教育”就是要帮助国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时代楷模”黄大年胸怀“国家在召唤我们,我应该回去”的赤子之心,毅然回到祖国,带领团队在地球物理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卓越成就。爱国救国、兴国强国的教育家激励代代学子报效祖国,成就大我。

教育家与学生、职业的关系:乐教爱生、启智润心

“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是对教育家情感之维的概述,体现了教育家对于学生、教师职业的深厚感情与积极态度。乐教爱生,首先体现了教育家对学生的热爱,以尊重、平等、开放、包容、信任的态度对待学生,也体现了教育家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把三尺讲台作为从教的目标和理想的归宿。有了乐教爱生的情感基础,教育家进而生发出甘于奉献学生发展和教育事业的更高级情感。如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名言,是他教育生涯的真实写照,更是他乐教爱生的必然体现。

“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是对教育家实践之维的总结,是教育家履行教书育人天职的内在要求,彰显了教育家的专业品格与实践智慧。启智是在学生“待发而未发”时,教师选择适宜的方式对其进行引导。孔子提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强调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启发和开导。润心既指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与智慧,也指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与心灵养育,强调培养学生丰满的灵魂和健全的人格。因材施教是基于学生年龄、智力、性情、志趣等特点而有针对性地、差异性地开展教育的艺术。

教育家与自我的关系:言行为范、勤学创新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是对教育家人格之维的概括,彰显了教育家的高尚道德与人格魅力。其虽然也是教师职业对从教者的期待与规约,但综观我国古今教育家,都非常注重修己、慎独。“善为师者,既美其道,又慎其行。”教育家深知自己是影响青少年儿童成长的重要因素,教师职业的示范性也使得“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而自觉约束自身言行,自觉修炼个人道德品格,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激励学生向上、向善。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从孔子、韩愈到陶行知、蔡元培,再到“人民教育家”于漪、卫兴华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精神血脉在中华教师群体中一脉相承、历久弥新。扎根云南乡村的全国优秀教师马琼郭之所以从教,是因为她小时候惊叹老师博学多才,上能当“法官”,下能修课桌,她还感受到老师的用心用情,这让她萌发了成为一名教师的人生理想。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甚至成为“长流水”,这是对教师应具备丰富、广博的知识素养的朴素写照。因而,教师要终身学习,不断充盈自己。勤学慎思,知行合一,并结合学生特点、教育规律和文化传统、时代特征,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改革,不断创新教育话语体系、思想体系等,是教育家们的觉悟与自我要求。于漪感叹“做了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陶行知指出要“将试验精神,向那未发明的新理贯射过去,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碍,不怕失败,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奥妙新理,一个个地发现出来”;李吉林将儿童由封闭的课堂带入大自然,带入五彩的生活中,创立了“情境教育”体系。

教育家与社会、文明的关系:胸怀天下、以文化人

“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是对教育家理想之维的提炼,彰显了教育家对于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责任与担当,是以天下为己任、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等精神在教育领域的体现。中国知识分子身上一直流淌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等独特品质与精神追求。教师作为知识分子,还承载着生产、传播和积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使命。教育家自觉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并用人类文明滋养青少年儿童,培养具有坚定文化自信、德才兼备的接班人,弘扬以文化人的师道。同时,面对百年变局,国家期待教育家能弘扬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发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并引领中华儿女为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不断贡献中国力量,弘扬中华文化大道。

“万世师表”孔子恪守“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信念,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坚持推广治国方略,形成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学传统。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提出“教育为公,以达天下为公”的理念,立志要使全中国人民都受到教育,毕生致力于乡村教育、平民教育、民主教育,为我国教育现代化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是教育家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有力写照。

教育家精神是对我国教育家的集体画像,是引领教师队伍建设的航向与最高理想。本文从教育家和国家与民族、学生与职业、自我、社会与文明的关系角度,分析了教育家精神的内涵,广大教师要以教育家与国家、民族的关系——心有大我、至诚报国为灵魂,以教育家和学生、职业的关系——乐教爱生、启智润心为基本追求,以教育家与自我的关系——言行为范、勤学创新为发展的动力与保障,以教育家与社会、文明的关系——胸怀天下、以文化人为重要使命,不断进步、追求卓越,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强师力量。

(本文系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一般项目“新时代师范生立德树人教育实效及优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23VSZ138)

(作者系南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河南省教育学会幼儿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河南省教育学会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