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以潜心,研以致

2024-09-13邵红祥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4年17期

》 邵红祥

浙江省绍兴市中小学信息科技教研员,浙江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绍兴市名师,浙江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浙江省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分会副秘书长。全国信息学竞赛优秀金牌教练,曾获全国高中信息技术优质课特等奖。出版专著两部,参编浙教版全国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参与的教学成果获得省级特等奖、国家级二等奖。

2014年,我由一所重点高中的“一线教师”转变成了“站在教师背后”的教研员,到今年刚好十个年头。这十年,于我而言是成长的十年、奋进的十年。十年间,我深耕于课堂,倾心于教研,实现了从“经验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的转变,并从教育理念的“搬运工”成长为教学思想的引领者,从直接教学转向对教学活动的指导和研究,从勇于探索、敢于开拓的先行者成长为甘于奉献、甘为人梯的领路人。

这十年,于信息科技课程而言是应时而上、日新月异的十年。十年间,教育部相继颁布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从课程理念的变更到课程内容的更新,再到教学方法的创新,体现了课程本质、课程价值、课程内涵的不断深化,其目的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和科技创新能力。

十年来,我勤于研究,应势识变,在教育不断迭代升级的大环境下,不断适应与更新。记得2015年的一天,第一次听说“学科核心素养”这个词,当时的我懵懵懂懂,专家也仅套用爱因斯坦的名言“当一个人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忘掉,剩下的就是教育(素养)”来解释。“是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无用?”“剩下来的素养具体是什么?”“哪些知识的教与学能使学生剩下更多?”一连串的疑问涌上心头,其实,当时的我对学科核心素养的本质和内涵还一知半解。随着对新课标内容的不断学习和研究,这些疑问逐渐都有了答案。最有价值的教育,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这些所谓“剩下的”是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备的。因此,学科育人的价值在于核心素养的培养。信息科技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课程旨在培养科学精神和科技伦理,提升自主可控意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升数字素养和技能。同时,被学生忘掉的“知识”应具备怎样的特征呢?新课标指出“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这里的“结构化”“情境化”能有效转变以往的“零散化”“碎片化”,利用学科大概念和主题揭示知识内在的逻辑关系和外在的情境关联,宛如一线串珠,将各种要素及其关系串联起来,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和迁移,也更好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综合学习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倡导大单元整体教学、跨学科主题化学习和项目化学习,力求通过大概念、大单元、大主题来架构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以此将碎片化知识和技能进行结构化的有机统整,真正形成解决问题的必备能力和素养。信息科技课程内容紧扣数据、算法、信息系统和信息社会等学科大概念,吸纳国内外信息科技变革的前沿知识与成果,注重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感悟信息科技学科方法与学科思想;结合与信息科技相关的社会现实问题和情境,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学科思维水平,体现“科”与“技”并重。因此,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通过科学知识内容教与学日积月累的“积淀”。其实,素养导向下的教育需要深入思考“知识-能力-素养”之间的关系,这也是我最近几年参与教材、课程指导用书等编写过程中一直在思考和努力突破的方向。

十年来,我深耕课堂,垂身示范,在打造“品质课堂”的同频共振中,探索核心素养下的课堂转型之路。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必须在课堂这一特定环境下落实。于是,我立足课堂,致力于“品质课堂”的研究,对传统模式的课堂教学和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进行反复比较,探索一套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逐步形成了以体验为基础、以思维为中心、以变式为手段的教学设计,创造性地“设计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活动”,促进课堂教学由知识课堂向素养课堂转型。2019年,我利用十余天时间准备了一节课——《信息系统的组成与功能》,该课在全国第六届高中优质课评比中被评为示范课。整节课以“导-思-学”为理念落实课堂教学的主线,通过凸显新课标提出的数据、算法、信息系统、信息社会学科大概念,将“信息系统的组成与功能”相关知识结构化。在学习活动中给学生一个具象的信息系统,为其提供真实的活动体验,借助对该信息系统从认识到升级的过程,鼓励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学习与实践,将知识建构、技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到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让学生实现了由抽象到具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转变,渗透了学科的思想与方法,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就巧妙地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课堂活动中,实现了课堂从“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的转变、从“知识技能向核心素养”的升华。通过这一次的探索和实践,我更深刻地领悟到,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同时,我将对课堂教学的这种认知充分运用到对教师的指导和引领中,利用各级教研活动、师徒结对、研学共同体、名师工作室等平台,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围绕学科教育的关键领域与核心环节,与教师一起破解难题,一起探索核心素养下的课堂转型之路,推动教学提质增效,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

十年教研路,不仅是一段充满挑战和考验的旅程,更是一段不断自我提升和成长的历程。这期间,经历了无数的困惑和迷茫,但每一次的突破和顿悟,都让我体会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和意外的惊喜,每一次的收获和进步,都让我更加坚信教育的力量,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这些经历,让我在教育的探索之路上,不断发现新的可能性,不断开拓新的视角。

这十年,我以教研员的身份,见证了教育的变迁和发展,参与了教育的改革和创新,自己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教育创新的实践者,在不断探索教育的新理念、新方法过程中,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我也深知,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教研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和追求,用自己的高度,引领、带动教师提升教育质量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