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遇见·转变

2024-09-13林昉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4年17期

》 林昉

高级教师,福州教育研究院信息科技(技术)教研员,福建省学科教学带头人,福州市中学信息科技学科建设工作室领衔名师,福建教育学院兼职副教授。主持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参与研究项目获得福建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参与主编两套人工智能读本(丛书),发表十余篇CN论文。开设省级公开课、专题讲座等数十场,指导学科教师连续三届获福建省技能大赛一等奖,指导多位教师参加学科优质课、作业设计、一师一优课、精品课等获得优异成绩。

从事信息技术(科技)教研工作20余年,我有幸遇见了一个不断自我发展和更新迭代的教育时代,每一次的“遇见”都是时代发展与教育碰撞的火花,每一次“转变”也推动着教育的变革和创新。

与“信息技术”课程第一次遇见与转变

2000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印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通知。《纲要》的出台,顺应了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我所任职的教研部门也正式成立了“信息技术”学科,开展基于国家《纲要》下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育教学研究。

《纲要》是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走出的重要一步。对于这个新生学科,作为当时的一位新手教研员,我第一次思考如何有效地实施课程,才能达成其承载的教学意义?《纲要》开启了我真正意义的学科课程教育教学专业研究。从《纲要》颁布前使用的“计算机课程”到“信息技术课程”,名称变化直接反映了课程内容的扩展和深化,信息技术课程已不再仅仅局限于计算机操作技能的传授,《纲要》第一次提出“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的课程教学目标。通过交流及学习,我也明确了将规范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率作为教研的主要方向。有了《纲要》的指导,信息技术就有了具体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中技能的应用价值得到更充分的体现,教学年段逐渐从高中延伸到了初中和小学,各校也陆续配置专用计算机网络教室和专业信息技术教师,有效促进信息技术教育的良性发展。

信息技术课程在第一次遇见中完成从试点教学到全面普及的转变。

与“信息技术”课程第二次遇见与转变

2003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语文等十五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是列入技术学习领域的两个科目。为了适应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适应国际发展趋势,确立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为信息素养的培养。

2003年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第一次将信息技术学科归入国家规定的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标志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技术领域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与2001年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增设的综合实践活动下的信息技术教育衔接,考虑到义务教育阶段还未全面普及信息技术课程,在高中必修模块对信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的基本方法进行应用能力提升,以便为后续选修模块学习打好基础。2006年福建省正式进入这一轮高中课改实验,为促进课标理念和课程内容的有效落地,基于本地教学情况,教研方向侧重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的研究。适用于技能学习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关注真实情境下的问题生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活动设计、构建资源整合的信息化教学平台、多元评价的规划……通过这一个个新主题教研的开展助力课标实施。

信息技术课程在第二次遇见中完成从工具性学科到基础性学科的转变。

与“信息技术”课程第三次遇见与转变

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提出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2018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方案优化了课程结构,信息技术仍隶属于技术科目。

2017年版的课程标准将高中信息技术定位为一门基础课程,反映了新时代对教育目标的更新要求,及其在提升学生面对信息社会的适应力与创造力方面体现的重要意义。同期出台的2017年版《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将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学列入以“设计制作”为主要方式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的一部分,并没有相应具有学科性的教学目标。因而,学科教学如何更合理地达成学段衔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并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成为本轮课标和纲要下的教研转变的难点。经过一年多对新课程标准的深度预习、主题研讨、集体备课,我与学科团队明确将教研的重心转向围绕高中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进行进阶理解,同时对学习方式进行重构实践。2019年9月,我所任职地区启动新课标下新教材的教学,教师们一步步在“实践”中思考修订,在“实践”中理解内化:从模仿课标解读中的素养目标的撰写方式到公开课教学设计中目标制订规范到位,从第一次的课标解读培训时反馈“计算思维”最难理解和落实到每节课最先理出的是计算思维的培养线索,从单课时计划到从单元出发规划,从讲练操作到探究解决,从任务实践到微项目、小项目……

信息技术课程在第三次遇见中完成从信息素养提升到核心素养形成的转变。

与“信息技术”课程第四次遇见与转变

2022年,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信息科技课程被正式设置为义务教育阶段科目,覆盖一年级至九年级的全部年段,其中三至八年级是独立开设的国家课程。

2022年版信息科技课程标准将科目名称定位为信息科技,课程名称的变化,反映的是课程理念、目标、内容建构等方面的前瞻视野。在技术中融入科学,不仅提升了课程定位,还有效延展了课程的生命力。如何在信息科技中实现科与技并重,是新课程标准的重点,如何实施跨学科主题,则是难点。在正式实施新课标下的内容模块教学前,首先要突破老师们对原来“信息技术”课程的定势模型。因此,教师们通过以赛驱动、以赛促研,在赛中学、在赛中思,梳理数字信息应用中的科学原理、思维方法、处理过程和工程实现,设计实验活动,用原理去解释相关现象或解决相关问题,并基于学科立场有效整合两个或多个学科的观点、思维和方法,以实现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信息技术课程在第四次遇见中完成从单一学段到全学段统一的转变,也是学科育人价值的蜕变升级。

遇见与转变,这两个词就反映了我个人的成长轨迹,也呈现了我所热爱的信息技术(科技)学科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发展历程。2022版课标将教学指南和学生学习手册作为信息科技课程教学资源主要开发方向,而不是传统的纸质教材形式,这将是一个重大的机遇和挑战,期待在信息科技(技术)教育人的同向前行中,有更美好的遇见和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