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慧”学“慧”成长:时代脉动中信息技术教师的自我重塑

2024-09-13周玳珈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4年17期

》 周玳珈

广东汕头华侨中学高中信息技术正高级教师、教科室主任,广东省“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高中名教师培养对象,广东省中小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汕头市名教师。被聘为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和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兼职教授、韩山师范学院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校外导师、汕头市督学。先后出版专著3部,作为核心编者参与编写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科书及配套用书9部,发表论文27篇,主讲国家、省、市级公开课或讲座42场。

我于2002年从华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怀揣拥有最富时代气息的专业技术的自信和培育未来IT人才的豪情,来到广东汕头华侨中学,成为一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然而很快,我就被现实“教育”了。因未纳入高考科目而被弱化的学科地位,以及兼任学校各个部门“技术勤杂工”的错位角色,使目前诸多信息技术教师面临着几乎相同的困境:学科受重视程度低、课时数量缺乏保证、师资设备配给不足、教研活动质量不高、教师专业发展得不到落实……然而抱怨无益,求思与求变才是唯一出路。

2003年,教育部制订了新一轮高中课程方案,信息技术正式以一个课程的身份出现在方案中,同时颁布的还有《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03年版)》。自2004年起,全国各省份相继开设了基于课程标准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并配套推出了教材。我很快在这一变化中捕捉到重要的信息: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由原来简单的技能训练转向“信息素养”培养。幸运的是,当时我所在的教研组有三位老师在我参加工作之前就参与了粤教版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写,我跟着他们提前学习新课标,吃透新教材,我们教研组设计的课例、开发的教学网站、制作的教学资源被全市作为典范,争相学习和引用。

有了这样一个良好的开端,我愈发积极地投入到对践行新课标、使用新教材、创作优秀课例的实践探索与成果凝练中,我的论文也相继发表在各期刊中,这一系列的实践与收获,让我从一名“学习型”教师迅速成长为“研究型”教师。

2015年对于我来说,是专业成长迈上更高台阶的重要年份,我成为学校学科教研组组长,并被推荐为广东省中小学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理科名教师培养对象,我也在心里逐渐种下成长为“引领型”教师的种子。2016年暑假,教育部启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全面修订工作。在此次修订中,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基于“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数字时代的合格公民”的课程目标,将“信息素养”具体表述为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以及信息社会责任四个学科核心素养。也就是在这一年暑假,我受到省教育研究院的邀请,参与了新一轮的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编写,与2003年先颁布课程标准再编写教材不同,这一次的教材编写过程一直伴随着教育部对课程标准的修订。我与编委们一边研读、学习课标,一边撰写聚焦核心素养的教材内容,并反馈对课标内容产生的疑问和建议。在学习与工作交织期间,我明显感悟到“计算思维”在四个核心素养中最能体现信息技术课程育人价值,是核心素养中的本质核心和关键要素。于是在当时还没有新教材可使用的情况下,我结合正在开设的校本课程,探索并梳理了关于计算思维的理解和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这一思维能力的做法,并基于此撰写了相关论文,之后,我申报了省级课题,开展了大量的实践研究,最终也出版了第一部个人专著《从“计算思维+”到“数字公民”培养》。2019年,粤教版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科书正式发行,我也从省“百千万理科名教师”培养项目中顺利结业,之后又被评为“汕头市名教师”,我深深感受到,成果与荣誉里饱含着我在对个人教学思想凝练的过程中不断形成的育人追求与价值实现,同时它也鞭策着我更主动地发挥个人在信息技术学科领域的示范引领作用。

对于大部分教师而言,关于数字化教学最深刻的经历,应该是新冠疫情期间被倒逼着进行的教与学模式新“革命”。在这期间,我也“停课不停学”地进行着对混合式教学、项目式学习、大单元教学等教育新样态的理论学习与实践融入,与此同时,还有对大量涌现的数字化、智能化工具的学习应用。当教育形态变革与技术升级迭代冲击每个人的时候,我不禁思考,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如何把握数字时代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拓宽课堂的广度,挖掘课堂的深度,提高课堂的精准度,促使课堂智慧生成,使教师和学生都能成为数字化时代的受益者。在思考与付诸探索实践的过程中,我对祝智庭教授关于“智慧教育”的诠释深以为然,其关键就是:在技术融合的生态化环境中,本着“精准、个性、优化、协同、思维、创造”的原则,培植人机协同的数据智慧、教学智慧与文化智慧。

带着做一名能引领的“智慧型”教师的新目标,2021年,经过层层推荐与遴选,我申报并成为广东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我提出了“扣时代脉搏、培多能教师、育数字公民”的工作室理念,从“发挥信息技术学科育人价值”和“赋能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发展”两个方向,开展一系列基于线上和线下的研训活动。2023年12月,伴随着工作室的期满结业,凝结着工作室全体成员“智慧教育赋能育人”理念、经验、成果的著作《数字时代下的“慧”学“慧”教》也正式出版,一批能学习、能研究、能服务、能引领、能创新、能发展的“一专多能”的信息技术教师也开始崭露头角。

从曾经的“技术勤杂工”,到今天能在省域信息技术学科和教育信息化中发挥或多或少的示范引领作用,我不免庆幸与感恩一路上所有的“遇见”:遇见一个美好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下技术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学科在培养信息素养、数字素养、未来意识上大有可为;遇见一群优秀的人,这些人里有先于我参编教材的前辈、一同学习并共事的教材组团队、省“百千万”项目及我的导师、省工作室及一群可爱的伙伴;遇见不断成长与蜕变的自己,这个自己能向优秀者学习,能及时捕捉每一个教育与学科课程改革的节点并付诸行动。

就在入职的第20个年头,我通过了广东省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获得正高级教师资格。今天的我依然朝着做一名“智慧型”教师的目标在努力,只要把握住时代的脉动,与其同频共振,便能一直保持年轻的心态与活力,“慧”学,更“慧”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