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团队 遇见成长
2024-09-13张煌杰
》 张煌杰
现任杭州师范大学东城中学教育处主任,曾荣获区教坛新秀、杭州市优秀团干部、浙江省教改之星铜奖等荣誉。潜心研究学科教学,荣获第二十届全国教育教学信息化交流展示活动基础教育组课件一等奖、第十二届全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案例大赛二等奖、杭州市学科教学论文二等奖、区中小学信息技术说课及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上城信息3D打印工作室核心成员,与工作室伙伴合作编写并出版了《玩转3D打印》。带领学生参加三维设计比赛,多次在市区级不同平台收获佳绩。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我”到“我们”,遇见团队,遇见成长。
邂逅3D打印工作室
2015年8月,刚入职的我在迷茫,自己能干些什么?未来的道路要如何走?与3D打印工作室的第一次邂逅,让我遇见了不一样的精彩。那一次的区教研活动,所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分组实践体验了3D打印技术。对这次的体验课程我的感触颇深,也深深地被3D打印能将“想法变成现实”的魔力所折服和吸引,心想这难道就是我们的机会?因为它是新技术,大家的认知程度几乎一样,作为新教师的我也许还有一定的优势;因为它神奇,所以我在3D打印工作室以及后来在学校开设的3D打印社团吸引了大批的学生和老师,此后诞生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创意作品。
实战3D建模操作
2015年的上半年,工作室开展了很多活动,或学习软件,或听观摩课,还去了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参观了解更多的3D打印设备与课程。每一次活动都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冲击。原来,这些大孩子们玩的东西,小学生也能参与,甚至做得更好。坐而不行,不是我的作风,于是我先在学校里成立了社团,让孩子们感受奇妙的3D世界,然后去申请购置3D打印机。同时,区里面的3D工作室也慢慢步入了正轨,针对3D打印的学习交流活动也渐渐铺开。
3D打印技术的引入以及3D打印工作室的成立掀起了学习3D打印的热潮。但是,网络上关于这款软件如何使用的内容很少,于是,还处于摸索阶段的我开始埋头学习软件,简单的小模型可能需要一个小时,一些较复杂的模型要花好多天来钻研。2015年下半年,教研员王老师让我主讲,带领工作室成员学习操作,我硬着头皮将自己学习3D软件的经验在工作室进行了分享,带领老师们创作出融合各自创意想法的作品,互动交流中也给了我更多的灵感,这也使得3D工作室的活动开展得更加顺利。机遇总是接踵而来,工作室里组成了三人核心团队,开始创编区本教材。虽然路途坎坷,但也让自己有了归属感和安全感。对于3D打印的研究,从一个人慢慢变成一个团队,我们这个队伍在不断壮大,更多思想和智慧交汇在一起,每次交流学习都能有不一样的提升。
憧憬3D创意梦想
在上海举办的2016年亚洲3D会展,让参会的我们大饱眼福,也让工作室成员对3D打印有了更前沿的认识。同行的小伙伴们纷纷暗下决心要搞出些花样来,都积极主动地组装打印机、制作航拍器、编写校本教材……眼界的开阔、思维的碰撞,让我产生了更多美好的想法,同时也让我们3D打印工作室成员的线上线下讨论更加活跃。新学期初,很多工作室成员开设了3D打印社团,也有更多的教师加入到3D工作室中,一起学习、探究、创新。3D打印工作室让我选择了精彩的成长之路,让我结识了不同的人,产生了很多新的感悟和创新的想法。
团队共编《奇妙!创课堂 玩转3D打印》
3D打印工作室的核心团队花了两年的时间进行了无数次深入讨论,同时对标志性卡通人物进行精心构思,对微课模板进行创新设计,每个微课配音都亲力亲为,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我们终于完成了《奇妙!创课堂 玩转3D打印》这套教材的编写。这本教材就如同我们精心呵护的小生命,对我们每个人而言,它的意义远超过文字所能承载。这不仅仅是一项作品的完成,更是我们团队智慧与情感的结晶。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一个团队的力量却是无穷的。
牵手行动遇见导师团队
2016年10月,我的导师——采荷实验中学方昱霞老师联合东城中学全体信息技术教师展开了第一次“牵手行动”。在活动中,方老师展示了七年级信息技术《设计页面》一课,为新手教师的我们呈现了一个精彩的范例。方老师和我们交流了她自己的教学经验,如可以在某段时间针对某个问题进行专题研究与实践,如果觉得自己评价语言不够丰富,可以在教学设计时专门进行详细设计。方老师的一番话,让我豁然开朗,我找到了提升自我的方法。
第一次的牵手,让我尝到了“甜头”。一次次牵手行动,一次次名师指导,让我们快速成长了起来。
在当时,我们学校的信息科技教师只有两三位新教师。随着学校新校区的开办,教师规模越来越大。目前,我们学校中小学部共有9位信息科技教师。我们都在“牵手行动”中快速成长起来,并且一专多能,而我,在这个过程中也从徒弟变成了导师。
遇见导师 成为导师
一声师父,一段情义。每次只要有人上课进行技能比赛,我都会组织组内成员为其磨课,并邀请区里老师帮忙指导。记得我的徒弟上次参加区级公开课比赛,打电话给我:“师父,你能不能来帮帮我?”……此时已经是晚上九点,听到徒弟的需求,我立马从家里赶到学校。一番碰撞之后,理清思路的徒弟信心满满。每次区里有什么活动,我都会鼓励徒弟们去试一试。每一次的尝试,既能够帮到徒弟,也能让我对教学有更深的认识。我们相互促进、相互学习、相互成长。
曾经,我膜拜师父,如今,我成为了你。在担任学校信息科技备课组长的几年里,我带着大家一起研究,依托学校“四备三思”校本研训模式,抱团发展,一专多能,全面发展,共同发展。
如今,我们一个个在学科中收获满满,并且越来越能干的信息组的小伙伴也成了学校的主力军,为学校的发展贡献小小的力量,容“小我”于“大我”中。
遇见团队 遇见研究
新教师发展的红利期我抓到了,甜头也尝到了。但是,信息科技学科是一门需要终身学习的学科。面对随之而来的新课程、新教材,我们团队大胆尝试,结合“项目化”“理解为先”等理念,立足我校“四备三思”的校本教研机制,以思维课堂为主阵地,聚焦关键问题,开展实践研究。面对紧随新课标出台的省编新教材,我们依据新课标,基于教学内容,设计了七上“为老年群体设计制作互联网使用指南”单元项目、八上“遇见非遗”单元项目,并在区域教研活动中展示分享。“实践-总结-提炼”已经融入了小伙伴的血液。
学无止境,我在校级团队、区级团队等不同的团队中,逐步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