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深度学习实践
2024-09-11杨菲菲叶桂足
摘 要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化学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培育是对一线教师提出的新挑战,而深度学习是促进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有效学习方式。以“实验室中CO2的资源化利用”为例进行高二年级复习课实践研究,涵盖了物质性质及转化、化学反应方向、电解原理及其装置图设计等内容。通过真实情境激发思考、驱动问题引领思维过程来促进化学观念、证据推理、社会责任、科学决策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
关键词 高中化学 深度学习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CO2的资源化利用
一、问题提出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这是化学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1]3。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化学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素养为本”的教学倡导真实问题情境的创设,开展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重视教学内容的结构化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
深度学习是促进核心素养发展的有效学习方式。深度学习要求学生通过深度思维参与促进知识建构和方法迁移。[3]在学习过程中,以问题解决为主线,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来激发思考,设计有效的活动来促进思维发展,启发学生自主地运用高阶思维深度参与其中,关注能否多角度系统地理解化学知识,能否基于化学核心观念和思想方法去创新性地解决复杂情境问题,以此促进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如何在学习过程中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成为教学改革的新方向。[4]“价值与评价”是深度学习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批判、质疑与评价。[5]
本文依托“碳达峰”“碳中和”的时代发展背景,以“实验室中CO2的资源化利用”为例,基于深度学习理念开展促进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实践研究。本节课是高二年级的复习课,对学习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形成了新的学习单元,涉及物质性质及转化、化学反应方向、电解原理等化学知识。
二、教学目标
(1)通过CO2的转化路径设计,感悟化学知识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重要价值,增强化学学习兴趣和社会责任感。
(2)通过设计CO2的转化路径和书写反应方程式,初步形成元素观、守恒观和变化观等化学观念。
(3)通过吉布斯自由能判据判断CO2转化为CH3OH反应的自发性,初步形成证据推理能力。
(4)通过电解装置图的设计,进一步巩固和优化电化学认知模型,发展模型认知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思路
“实验室中CO2的资源化利用”的教学思路,如图1所示。
四、深度学习实践过程
【情境引入】2020年9月,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向世界宣布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和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时代背景下,二氧化碳的捕获与释放方法是化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目前,尽管二氧化碳捕获已取得重要进展,但是仍存在捕集成本过高等问题。
(一)任务一:CO2合成CH3OH反应路径设计
【驱动问题1】通过“过程”中的哪些途径可以降低二氧化碳的捕获成本呢?
【学生活动】小组交流讨论降低捕获成本的可能方法。
【学生表现】表现1:采用低成本的捕捉剂;表现2:改进生产工艺;表现3:CO2可以转化为经济效益更高的物质,获取额外收益,降低成本。
【师】为了实现CO2深度减排,目前国际上主要有两种技术手段,请阅读学习资料了解相关信息。
【学习资料】二氧化碳捕集和封存技术(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CCS),是指把CO2从工业或相关能源的源分离出来,输送到一个封存地点,并长期与大气隔绝的过程。[6]随着CCS技术发展及认识的不断深化,我国于2006年在香山会议首次提出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在CO2捕集和封存之间引入CO2资源化利用,通过化学转化利用将CO2封存在化工产品当中。[7]
【驱动问题2】CCS技术和CCUS技术的差别是什么?
【生】与CCS技术相对比,CCUS技术增加了“CO2资源化利用”环节,也就是将CO2转化、封存在化工产品中。
【追问1】如果把CO2资源化处理,可以转化为哪些产品呢?
【学生活动】小组交流讨论CO2转化的可能产物。
【学生表现】可能产物包括甲烷、甲醇、乙烯、葡萄糖等。
【师】甲醇作为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在化石能源逐渐枯竭的今天,把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醇对缓解能源危机及实现“碳中和”目标有着不可忽视的战略价值。
【驱动问题3】CO2转化为甲醇的可能反应路线有哪些呢?
【学生活动】分析、书写转化反应方程式,交流想法。
【学生表现】[方案1]根据元素守恒和氧化还原知识,书写方程式:CO2 + 3 H2 = CH3OH + H2O;
[方案2]从原材料来源和经济角度,再结合氧化还原知识,书写方程式:2 CO2 + 4 H2O = 2 CH3OH + 3 O2。
【追问2】哪个方案更合理呢?
【学生评价】方案2更合理,因为方案1中氢气价格昂贵,且难以获得,操作不方便。
设计意图:问题1的目的是通过基于转化途径(过程)视角进行问题解决,培养学生认识在过程(途径)中分析问题的能力。问题2的目的是通过比较CCS技术和CCUS技术的差别,为实现CO2资源化利用做铺垫。追问1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猜想CO2转化的可能目标产物,为转化路线设计做铺垫,培养学生合理想象的能力。问题3的目的是通过CO2合成CH3OH反应路径设计,帮助学生强化从元素守恒和化合价视角认识物质转化的思路。追问2的目的是考查学生多角度分析真实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决策意识。素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化学观念和社会责任意识。
(二)任务二:CO2合成CH3OH反应可行性分析
【驱动问题】CO2合成CH3OH的反应能够自发进行吗?请同学们基于【资料支持】中所给数据,结合已学的关于化学反应方向的知识进行解释。
【资料支持】在298.15 K、100 kPa下,2 CO2(g)+ 4 H2O(l)= 2 CH3OH(l)+3 O2(g),ΔH = +1453.2 kJ·mol-1,ΔS = + 162.8 J·mol-1·K-1。
【学生活动】根据公式ΔG = ΔH-TΔS进行计算。
【学生表现】根据公式ΔG = ΔH-TΔS = +1453.2 kJ·mol-1-298.15 K×162.8×10-3 kJ·mol-1·K-1 = +1404.6 kJ·mol-1>0,因此该反应在常温下不能自发进行。
设计意图:通过给定信息,基于吉布斯自由能判断化学反应自发的可能性,培养学生分析、计算、判断、推理等能力。素养目标是初步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证据推理能力。
(三)任务三:CO2合成CH3OH的电解转化原理探讨
【师】在常温下,既然CO2合成CH3OH不能自发进行,那就需要给反应从外部施加驱动力。通过条件改变引发化学反应。下面以电解为例,探讨CO2合成CH3OH电解原理。
【驱动问题】请同学们依据总反应方程式写出电极反应式,并谈一谈,你是如何分析的?
总反应方程式:2 CO2 + 4 H2O = 2 CH3OH + 3 O2。
【学生活动】小组交流讨论,书写电极方程式。
【学生表现】[方案1]阴极:CO2 + 6 e-+ 6 H+ = CH3OH + H2O;阳极:2 H2O-4 e-= O2↑ + 4 H+ ;
[方案2]阴极:CO2 + 6 e- + 5 H2O= CH3OH + 6 OH-;阳极:4 OH- -4 e- = O2↑ + 2 H2O。
【追问】两组同学的答案是不是都可行?哪一个表达得更合理呢?
【学生评价】我认为方案2不妥,因为阴极附近碱性变强,二氧化碳和碱发生反应,降低了甲醇的产率。
【师】所以在二氧化碳制取甲醇时,一般采用酸性电解质溶液。
设计意图:问题的目的是考查学生基于总反应方程式书写电极反应式的能力,为设计电解装置图做准备;追问的目的是培养基于化学反应原理对方案进行评价的能力。素养目标是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和科学决策能力。
(四)任务四:CO2合成CH3OH电解装置图设计
【师】解决完电解原理问题,需要解决在实验室用什么样的装置吸收CO2问题。
【驱动问题】根据电解装置构成要素,能否设计CO2合成CH3OH的电解装置呢?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画出CO2制CH3OH的电解装置图,并展示分享。
【学生表现】学生设计的电解原理图,如图2所示。
【追问1】请同学们观察、分析、对比三幅装置原理图,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评价来选择合适的装置呢?
【学生评价1】从电极材料看,图(1)用的是Pt电极,而图(2)(3)用的是石墨电极,因此图(1)装置造价更高。
【学生评价2】从CO2的处理看,图(3)处理方法较好,采用的是海绵吸附;而图(1)没有给出具体的处理方法,图(2)采用的是通过气柱吸收。
【追问2】为什么海绵更好呢?
【生】海绵疏松多孔的结构决定它具有很好的吸附效果,使电极表面聚集更多的CO2,提高效率,成本也低。
【学生评价3】图(3)使用了H+交换膜,使其能循环使用,符合绿色化学理念。
【师】三位同学分别从经济、效率、环保角度对三个装置图进行了分析、比较,g79LfP8CN+TwuwO81j9c+jlHOoQ99OFSIWuwDIAgDP4=都认为图(3)设计得更合理。
设计意图:问题的目的是基于“任务三”的结论和电解池原理来设计电解装置图;追问1和追问2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进行分析、比较等高阶思维能力。本环节的素养目标是发展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教学反思
(一)注重真实问题情境的创设,培养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新课标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创设真实且富有价值的问题情境。“富有价值”的内涵除问题情境应承载必备知识、方法、能力和素养外,还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凸显化学的学科价值,彰显爱国主义情怀,体现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本节课教学以“实验室中CO2的资源化利用”为问题情境,这是“碳中和”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热点问题,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与国家发展战略紧密相关,是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增强化学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情境素材。
(二)注重学生思维深度的培养,实现认知结构化
深度学习过程是一个个问题逐渐解决的过程,以学生外在行为表现变化为明线,以学生认知思维发展和观念提升为暗线。布局这样一条线索,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当下处在哪里,要到哪里去,也就是要解决好认知起点和认知终点的问题。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自主建构认知发展路径。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思维习惯,不要急于把自己认为正确的逻辑强加给学生。只有在学习中通过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反馈,进行自我反思,寻找自己与别人思维异同点,不断突破思维障碍点,建立符合自己习惯的逻辑思维,学生才能真正实现思维深度化,形成结构化认知。本节课引导学生对复杂化学问题情境中的关键要素进行分析与提炼,不断建构和优化认知模型。在模型的建构中将认识思路外显,有助于学生在面对陌生情境和问题时实现自主迁移,利用化学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现知识的学科价值和社会价值。
(三)注重基于学生课堂学习表现,开展素养导向评价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针对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或驱动问题,通过探究、交流、研讨等形式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基于学生多样化的学习表现,教师提出有针对性的引领问题,开展师评、生生互评等评价形式,多角度对学生表现进行评价。本节课在任务一、任务三和任务四中均出现针对同一问题,学生有不同的学习表现的现象,教师通过“追问”的形式引领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多角度评价,这也是培养学生评价、决策能力的重要手段。
(四)通过教师驱动问题引领,让学生成为深度学习的主体
深度学习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通过驱动性问题和追问,引领学生思考方向。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行探究、交流、思考、汇报等,实现对知识的建构,并通过对学生回答问题的点评,发展多视角认识能力,实现对知识的再认识、再思考,以此达到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
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促进学生发展。[8]在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指引下,让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建构知识学习过程,并通过知识学习发展核心素养,在知识学习过程中成长和发展。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学生立场进行知识学习和建构的学习方式,符合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要求。[9]一线教师需要为此进行积极准备,在一线课堂上让立德树人和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得到落实。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宋靳红.“素养为本”的新教材教学实践探索:以“化学反应与电能”为例[J].教育与装备研究,2022(10):39-44.
[3]马云鹏.深度学习的理解与实践模式:以小学数学学科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17,37(4):60-67.
[4]朱立明,冯用军,马云鹏.论深度学习的教学逻辑[J].教育科学,2019,35(3):14-20.
[5]郭华.深度学习的五个特征[J].人民教育,2019(6):76-80.
[6]阳平坚,彭栓,王静,等.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技术发展现状及应用展望[J].中国环境科学,2024,44(1):404-416.
[7]秦积舜,李永亮,吴德彬,等.CCUS全球进展与中国对策建议[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20,27(1):20-28.
[8]郭华.基于深度学习的教学改进[J].教育科学论坛,2015(4):13-23.
[9]韩建丰,高凌蕊.素养为本的深度学习作业设计:以“化学反应限度的认知”作业设计为例[J].中小学教学研究,2023,24(2):37-41.
(责任编辑:姜显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