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格式塔理论在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中的应用

2024-09-11柏一涵杨吉琳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24年3期

摘 要 新课改的背景下,从单篇教学到大单元教学的转变蕴含着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更新。在现阶段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大单元教学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格式塔理论是指导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基础理论之一,本文从格式塔理论的整体性原理与认知学习理论两方面出发,以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为例,聚焦大单元的主题、情境、任务等内容,探讨格式塔理论指导下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的价值与策略。

关键词 格式塔理论 大单元教学 高中语文 教学策略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提出了“学科大概念”这一术语,强调应“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1]。在“新课标”指导下编制的高中语文教材中,课文根据内容、主题或艺术手法等要素有机地进行组合,采取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元的编排方式,体现出学习内容的结构化。“新课标”提出的学科大概念与新教材的内容重组,意在强调教学的整体性,反映出对大单元教学的重视。

一、格式塔理论与大单元教学的内在联系

(一)语文教学的格式塔理论背景

格式塔理论,源于德国以苛勒和考夫卡为代表的格式塔心理学派。“格式塔”之名源于德文音译,是“完形”“整体”的意思,强调将事物当作整体来看。该理论认为“感觉并不是各种感觉要素的复合,知觉并不是先感知各种成分再注意到整体,而是先感知到整体的现象,而后才注意到构成整体的诸成分”[2]。也就是说,在格式塔理论的视野下,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人类的知觉以事物的整体为基础,在感知事物时会倾向于将要素进行重组。当各个部分以合理的结构重新组成整体时,整体就有了新的功能,即形成了有意义的整体。学习的本质就是在整体的内部构造完形,完形的组织过程也就是顿悟的过程。换言之,在整体的基础上对知觉进行重组,就会获得顿悟,从而对学习产生积极影响,这便是格式塔的认知学习理论。格式塔理论应用于语文教学,表现为对教学内容的整体结构以及学生的知觉重组的关注。

(二)格式塔理论对大单元教学的指导意义

自格式塔理论被应用于语文教学领域,许多教育工作者将其与单篇课文教学联系起来,整体性原理指导下的单篇课文教学模式被广泛运用到实践中。但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格式塔整体性原理有了更为宽泛的实践意义,即由单篇课文扩展到有合理结构的大单元。“新课标”并没有对“大单元”做出严谨的界定,因此教育工作者、学者对“大单元”概念的阐释莫衷一是,但对其内涵的理解是趋于一致的。“大单元教学的‘单元’是指根据课标、教材和学情确立的‘学习单元’”,“它需要遵循‘教材单元’的体例,但可以基于单篇、多篇、专题等多种形态来设计教学方案”[3]。具体而言,大单元教学要求教师基于素养目标,以主题式情境或任务引领,选择恰当的教学文本进行结构化整合设计,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整合知识,建构知识体系,以达到深入理解和运用学习内容的目的。这正与格式塔整体性原理以及认知学习理论不谋而合。

二、格式塔理论运用到大单元教学的价值

(一)促进知识的系统化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以单篇课文的讲授为主,所以学生获得的知识较为零散,难以构建起系统性的知识体系。对此,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模式,鼓励教师进行大单元教学。“大单元”之“大”,在内容上体现为庞杂的教学材料与丰富的课程资源。为了便于教学,教师应在格式塔理论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重新整合并组织教学资源,从整体上把控教学内容,确保学生的学习内容丰富而不杂乱。经过教师重构的大单元,在宏观视角的统摄之下,教学内容不再是孤立的、单调的。把握整体,建立起系统化的认知形态,这是格式塔理论对学习方法的指导,正与大单元教学形成了密切适配的关系。这种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设计的方式,强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了文本价值的最大化,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有序的知识结构。

(二)改善课堂生态环境

课堂生态即课堂生命(学生及教师)及其生存空间或环境的状态,它由教师、学生和课堂环境三部分组成,这个生态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长和发展[4]。在高中语文课程中,对大单元教学模式的合理运用有利于改善课堂生态环境,使语文课堂焕发新活力。大单元教学重视创设学习情境,这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特点,设计能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真实情境,并在具体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设置学习任务与活动。大单元教学还鼓励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主题式的多角度深入探究,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开阔认知视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由此可见,大单元教学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代替教师的灌输,这样的课堂氛围无疑是活泼、开放的。在大单元教学模式下,课堂环境得到优化,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得益彰,三者共同构成了富有生命力的动态课堂。

(三)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格式塔理论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强调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也要关注每个部分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整体是相对的,在不同的层次中,它具有不同的意义。“新课标”提出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分别是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每一方面核心素养又各自统领四点课程目标,形成了层层递进又各有侧重的目标体系。教学目标是一个整体,每一部分教学内容都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核心素养也是一个整体,教学目标便是致力于培养核心素养的一部分。大单元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单元为单位,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优化,形成具有较强联系性的教学体系。这种教学模式旨在充分挖掘各个文本中的知识点、能力训练点以及情感教育点,将它们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再渗透到每一个教学部分,最终达成促进核心素养发展的整体目标。

三、格式塔理论视域下的大单元教学策略

(一)提炼单元主题,整合学习内容

在格式塔理论整体性原理的指导下,教师应树立整体意识,对高中语文各册教材和其他语文教学资源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课文所指向的学习任务群、单元导语和单元任务初步确定讲授要点,然后据此选择学习资源,再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与学习需要提炼出明确的单元主题。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应以单元主题为指导,整合学习内容,搭建起大单元的文本框架,为学生的知觉重组提供助力。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打破了以文体为界限的单元编排方式,它以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的双线结构组织单元。因此,教师可以直接选择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某个单元作为学习内容。以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为例,本单元以“生命的诗意”为人文主题,共选用八首魏晋、唐、宋三个时期不同体式、不同作者的诗词名作,指向“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根据对文本内容的分析与解读,教师可以以“探究失意人生中的诗意表达”为单元主题,结合单元任务与学习任务群的要求设计教学方案。

为了使教学目标更具体、课时更易于掌控,教师还可以根据单元主题自主选择篇章,重组大单元。在选择教学文本时,还应跳出教材的框架,拓展课外资源,以开阔学生的认知视野,这也是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必要方式。例如,教师可以选择以教材中《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词为主要内容,通过异同比较,将单元主题设置为“困顿人生中的生命诗意”,再结合苏轼与辛弃疾不同人生阶段的代表作品,形成教学单元。小主题与大单元并不冲突,小主题并不意味着覆盖的文本含量少。单元主题越明确,越有利于学生认知的结构化重组。

(二)确定教学目标,设置任务情境

任何模式的教学活动,都应该有清晰的教学目标作为导向,以避免教学过程的混乱。尤其是在内容丰富的大单元教学活动中,更需要明确的教学目标来为师生指出下一步学习的方向。教学目标的确定应以准确把握大单元的内容为基础,既要落实学习任务群、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又要彰显人文主题。明确目标导向后,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创设具体的学习情境,设计大任务,以更具有统摄性的大任务来整合本单元的教学,这也体现了格式塔理论下的整体性原理。“大任务不是简单的知识问答,也不是单个的技能操作,而是在一种真实情境下对一个不良结构问题的深度思索”[5]。因此,在教学中应创设这种带着问题的任务情境,来驱动学生对大单元的学习与探索。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词为主要内容,苏轼与辛弃疾不同人生阶段的诗词作品为补充资源,共同组成的大单元为例,本单元以“困顿人生中的生命诗意”为主题。可将教学目标确定为:1.诵读、涵咏两首词,理解典故的含义;2.通过对比两首词中用典、炼字,分析词人形象,探究词人志趣;3.结合词人其他作品,理解其生命选择,探究生命诗意的不同表达形式。三个目标呈现出一种递进关系,围绕主题逐层深入。基于此,又考虑到朗诵是学习古诗词的必要途径,所以可将“古典诗词朗诵大赛”作为任务情境。那么,本单元的大任务可以表述为:在理解古诗词内容的基础上,将词人的情感志趣嵌入朗诵,体味生命诗意。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生活性的环境中学习语文知识,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将得到良好发展。

(三)分解单元任务,设计序列活动

大单元教学中,教学目标、情境任务与学习活动也分别蕴含着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三者具有高度一致性。教学目标是引领整个教学活动的最大整体,情境下的大任务可以分解为多个小任务,即具体的学习任务,学习活动又是学习任务的组成部分。“任务是目标,是为了解决真实的问题;活动是手段,是完成任务的路径,是完成任务的保证”[6]。因此,教师要对学习任务进行适当的分解,设计成便于学生操作的序列化学习活动,从而使学生在探究中更加有的放矢。活动的形式使学习具有趣味性,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此外,学习活动也是对学生探究文本过程的引导,它由浅入深地为学生的思考提供支架。值得注意的是,各个学习活动间也要体现一定的逻辑关系,多个学习活动共同致力于单元任务的落实。

以《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梦游天姥吟留别》与《念奴娇·赤壁怀古》四首诗组成的大单元为例,本单元以“人生的困境突围与诗意表达”为主题,指向“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将情境任务设置为:“面对面”——我与诗人的访谈会,为整个教学活动创设访谈的真实情境,学生通过搜集、撰写访谈材料来解读诗人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不同选择,探究诗人的精神世界。其中有一项学习任务是:撰写访谈报告,体现不同追求。为了指导学生完成这项任务,教师需要将此任务进行分解。基于格式塔的整体性原理和知觉重组理论,可以将此任务初步分解为四个学习活动:1.比较阅读四首诗,分别分析诗人面对的人生困境与选择的突围方式;2.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小组讨论,感悟诗中体现出的诗意情怀;3.设计访谈提纲,分角色扮演诗人与访谈者,进行访谈并记录;4.明确访谈报告的写作思路和基本内容,整理成文并交流展示。教师要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深入思考,关注生命诗意背后的文化内核。阅读积累、比较分析、整合成文的过程就是知识重构并伴随学生知觉重组的过程。

(四)先写作后教学,进行逆向设计

一直以来,我国语文教学通常采取线性教学的模式。正在使用的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除了整本书阅读、古诗词诵读、语言运用单元外,其他单元的编写顺序都是先单元导语,继而课文与学习提示相互交织,最后是单元学习任务,一般单元学习任务会涉及写作教学。这样的单元顺序也是大部分教师的教学顺序,即先进行课文讲授,在学生完成课文的学习后,为学生布置作业,最后进行单元写作教学。要想把单元作文写好,就必须读懂并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与思想内涵,可见课文教学的最终指向是写作教学。明确了这一点,语文教师就应该尝试从写作入手,进行逆向教学设计。

以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为例,本单元选编了八首不同时期的古诗词名篇,单元写作任务是“学写文学短评”,要求学生在阅读古诗词时,从自己的感受出发,用简要的文字写下对文本的分析与体悟。在教学时,教师应先讲解文学短评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准确掌握写作文学短评的要点。然后,教师可以采取以写促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在通读八首诗词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感兴趣的方面进行写作。在教师讲授文本内容之前,学生对诗词的解读还不够深入,但这并不会影响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反而会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可能会根据以往学习诗词所积累的知识,选择诗词中的主人公形象、修辞、意象等较为简单的角度进行写作。在学生初步完成文学短评后,教师再与学生共同解读古诗词的内容,深化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对学生尚不完善的认知结构加以修正和补充。经过学习后,学生一定会对本单元中八首诗词产生更为透彻的理解,学生应以此为据,修改所写的文学短评,或者重新选择角度再写一篇文学短评。先写作后教学,在教学后引导学生对原来所写的内容进行修改,这种变序的教学方式,无疑会促进学生的认知重组,使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入、印象更加深刻。

(五)聚焦学习评价,优化单元作业

评价是完整的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一环,学习评价可以揭示学生的学习状况,帮助教师了解教学效果,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在大单元教学中,学习评价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教师应将大单元教学设计成核心素养、新课标、大单元设计、学习评价环环相扣的一系列教学活动。格式塔理论与学习评价相结合,要求教师具备整体性意识,通过整合大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任务与活动,设置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评价模式,落实教、学、评一体化。真正有益于学习与教学的评价,应该具有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类型多样化的特点。评价主体多元化,意味着教师、学生、家长等角色共同参与到评价中,从不同角度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整合评价。评价类型多样化,意味着教师要综合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自我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全面评价。其中,单元作业是学生自我评价的良好载体。单元作业分为预习作业和课后作业,单元预习作业是教师为学生从大单元中提炼出来的较为简单的、可自主完成的提示性作业,有助于学生进行下一步学习;单元课后作业是学生在学习完本单元内容后,需完成的检测性作业,便于学生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

预习作业帮助学生建立对大单元学习的认知基础,课后作业帮助学生进行知觉重组,学生所学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进一步得到了消化吸收,二者是完善学生认知结构的重要手段。以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为例,教师在梳理教学内容后,根据这八首诗词的共性,可以为学生设计“制作人物档案”的预习作业。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并搜集本单元诗词的创作背景、作者的人生经历、代表作品、后世评价等信息,引导学生学会知人论世。本单元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设计“写文学短评”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写作中,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

格式塔理论指导下的单元教学遵循整体性原理,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知觉重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格式塔理论指导大单元教学,能够发挥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作用,使学生形成更为深刻的认知和感悟。总而言之,将格式塔理论运用于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营造富有生命力的课堂氛围,还能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进而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4.

[2]库尔特·考夫卡.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上)[M].黎炜,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46.

[3]徐鹏.核心素养语境下的大单元教学反思[J].中学语文教学,2021(4):5.

[4]黄远振,陈维振.课堂生态的内涵及研究取向[J].教育科学研究,2008(10):48-49.

[5]刘飞.语文统编教材大单元教学设计框架构建及其运用[J].基础教育课程,2020(23):45.

[6]王本华.任务·活动·情境——统编高中语文教材设计的三个支点[J].语文建设,2019(21):6.

(责任编辑:冯旭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