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路径探析
2024-09-04史爱华
关键词:人工智能;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
高校教育作为培养现代人才的重要阵地,其思政课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未来社会的思想风貌和发展方向。随着大数据、新媒体技术等影响,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新生代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学活动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 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当下困境
人工智能时代,传统的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诸多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相对落后
长期以来,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忽视学生差异性的弊端,形成了教学“规模化”与学生“个性化”需求间的突出矛盾。尽管新媒体的发展使学生能更便捷地获取碎片化信息,探寻感兴趣的话题,但由于受“班级授课制”模式的限制,一些思政课教师主要采用“点对面”“一对多”的传统单向灌输式教学方法,使得课程内容枯燥、形式单一[1]。加之部分思政课教师未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导致学生更易被手机吸引,忽视枯燥的理论学习。
1.2 教学效果弱化
在大数据时代,新媒体的加持使学生接触信息的广度大幅提升。学生不仅能接触传统教学资源,还能便捷地接触网络资源,但学生对网络信息甄别的能力和自我把控能力有限,难以运用理性及知识梳理、辨别信息,难以对错误信息、观念进行有效过滤,导致学生对教学内容持怀疑态度,教学效果存在弱化的问题。
1.3 师生互动性不足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对学生有约束和引导的职责,但教师的职责并不仅限于此[2]。尤其在新媒体时代,学生易陷入信息茧房,问题意识匮乏,不能真正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政课教师若无法及时捕捉学生的关注点进行答疑解惑,无法与学生产生积极有效的互动,容易导致教学难以产生共鸣。
2 人工智能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显著优势
人工智能的运用将有助于解决传统思政课教学中的问题,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显著优势。
2.1 优化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
人工智能能够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多样化的教学形态,促使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教学方法的优化。人工智能可以为学生提供虚拟现实的“真实”体验,让学生感受真实场景下的中国故事。教师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创造具有互动性和沉浸性的学习环境,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进行沉浸式的学习。教师结合情境以及学生的体验和感受进行理论讲解、价值引导,将理论讲深讲透讲活,真正达到入脑入心的效果[3]。同时,结合眼动追踪技术,人工智能可以进一步探索学生学习时的注意力分布和学习效率,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式。
2.2 提升教学效果
人工智能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背景、兴趣和能力等具体情况提供定制化的学习资源和指导。人工智能赋能思政课教学可以对学生的互动记录、作业成绩、讨论偏好等数据进行分析,为思政课教师提供学生学习态度、认知能力和知识掌握程度的多维度分析报告,实现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精准把握与指导。基于人脸识别、语音识别、情感分析等前沿技术,智能课堂环境能够实时捕捉并分析学生的表情、语调、心理状态,进而调整教学内容和策略,以实现情感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教学交互模式,提升教学效果。同时,人工智能将成为连接学生、教材内容与教师的纽带,实现教学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使学生深入学习、研究感兴趣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进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2.3 增加师生间的互动交流
人工智能矩阵可以协助思政课教师突破传统教育中师生沟通交流不畅的困境。教师主动转变角色,在课堂上扮演学生的引导者和陪伴者,鼓励学生展示个人才能,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实现与学生之间的实时沟通、实时反馈、实时修正的效果。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智能媒体和网络平台建立学习社群,让学生能够自由讨论和交流。
+qc1TJv1phGElzb4wzOGgELN46WzoqGKadAg61OABXk=人工智能系统的实时数据分析和反馈机制,使得教学内容能够不断更新和迭代,让教学内容与时事政治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和认可度。例如,利用文本挖掘技术,从社交媒体和新闻报道中自动提取相关议题,将其融入教学内容中,使课程内容更具时效性和现实关联性。这不仅能够提升思政课程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理论知识,培养积极的思考能力和提高实践应用能力。此外,人工智能系统能够根据学生反馈和行为模式主动调整教学路径,及时提供必要的辅导,确保思政课教学内容被充分吸收。同时,人工智能在模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规范等抽象概念方面的应用,使学生能够在沉浸式的环境中学习和体验,进一步巩固对理论知识的认知和理解[4]。
3 人工智能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优化路径
人工智能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可以通过进一步优化,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具体优化路径有以下几个方面,如图1所示。
3.1 构建智能教学系统
在构建高校思政课智能教学系统时,应着重考虑系统设计的多维性和交互性,注重教学过程中数据驱动的个性化教学策略、智能化内容推送和智能评估机制的集成。
个性化教学策略方面,如图2所示。人工智能教学系统需要嵌入高级的数据分析工具,比如基于学生学习风格的聚类分析、基于知识点掌握情况的关联规则挖掘等。通过这些工具的应用,可以从庞大的学生数据中,提取出学生的学习习惯、认知水平和情感状态等个体差异信息,进而匹配最适合学生的教学资源与学习路线,更加有针对性地满足个别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学交互设计方面。人工智能教学系统需采用先进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和学习分析技术,为师生提供实时互动的工具,如智能云端白板、虚拟实验室等,以增强学生的互动体验和学习积极性,构建师生间高效且自然的交互平台。同时,人工智能系统的问答机制能够迅速解答学生简单重复性问题,减轻教师回答常见问题的负担,使教师能将精力集中在更核心的教学策略和内容思考上。
智能评估方面。系统应融入机器学习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对学生作业、讨论空间及在线测试等多个维度学习表现的综合评估。智能评估系统除了能提供即时的正确率反馈外,还应挖掘学生的学习模式和认知漏洞,并据此为学生推荐个性化的修正计划和学习资源。
人工智能教学系统的构建需要综合应用多种人工智能技术,如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和大数据分析等,以实现教学资源的智能分配和个性化学习路径的优化,进而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质量。
3.2 构建个性化学习路径
在大数据赋能的个性化学习路径设计中,应用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情感反应和认知过程,提炼出学生的学习特征和需求模型,以更精准地应对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
建立全面的学生数据库。学生数据库中应包含学生的基本信息、学习习惯、课堂反馈、学业成果以及参与活动情况等。数据库存储学生的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以供后续的数据分析和学习路径规划使用。
制定并推荐个性化的学习内容。人工智能根据数据分析结果,例如,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投放相应的学习资源,并通过智能推荐系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和习题。同时,通过智能课堂布局,为学生创造条件去主动适应、高效利用个性化内容和资源,使大数据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为学生提供真正有效的学习支持。
持续优化学习路径。通过设置阶段性智慧评估点,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学习过程进行多维度的量化评估,确保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与预期目标相吻合,并针对差距及时调整学习资源配置,优化学习路径。
3.3 优化互动学习平台
平台的核心理念是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深度整合教学资源,实现课堂互动的智能化和个性化。互动学习平台的优化设计,旨在提高思政课的教学互动性和学生参与度。
在互动模式的设计上,通过人工智能在线辅导系统,采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和协作讨论等多种形式模拟不同社会角色及其观点,激发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讨论。平台能够根据互动结果智能生成学习报告,涵盖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分、学习进程追踪、知识点掌握情况等多维度分析。并通过高频词汇识别和情感分析,针对不同学生背景和个人特点提供个性化辅导。
在学习资源分配上,平台采用基于知识图谱的推荐引擎,通过深度挖掘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偏好,智能推荐最适合每个学生的学习资源和学习任务,实现学习资源的精准匹配和智能供应。结合云计算技术,平台确保了资源的高效分配和无缝接入,使海量教育资源得到优化组合和使用,提高了资源利用的效率。
优化设计的互动学习平台以其高度智能化和个性化特点,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使得课堂氛围更加活跃,极大提升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人工智能在教学中的应用在提高教学效果、优化教学资源分配、推动个性化教学发展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实效性。通过智能教学系统的构建,教师能够获得更为全面的教学数据,为准确判断学生需求、制订教学计划提供了依据。学生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学习方法显著提升了学习动机与效率,个性化学习特点和需求得到有效满足。互动学习平台的优化设计使得思政课教学能够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以更为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在教学资源的配置上,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优化了资源分配,提高了优质资源的使用效率。特别是通过智能算法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动态调整,保障了资源分配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4 结束语
在人工智能技术的背景下,数字信息与智能系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5]。积极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思政课教学的融合是高校思政课适应时代发展的大趋势。人工智能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优化路径将推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巨大变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实现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精准把握与指导,提高思政课教师工作效率,推动高校思政课向前发展到一个全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