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工结合视域下“三位一体”医学信息课程群的构建与实践
2024-09-04潘嘉敏龚道庆甘昕艳秦川高翔
关键词:医学信息课程群;“三位一体”;教学模式
0 引言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对卫生信息化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随着医疗信息化的普及和深化,具备医疗知识和信息技术能力的医学信息人才需求量逐渐增加[1]。医学信息人才能够设计和开发医疗信息系统,进行医疗数据的管理和分析,提高医疗机构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2],同样能够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来进行医疗数据分析和预测,为医疗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医学院校医学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可以为医学信息化行业输送具备信息技术、管理知识和数据分析能力的专业人才。目前,医学信息从业人员普遍存在知识体系不完整、缺乏创新思维和缺乏实际项目经验的问题[3],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扩展学习资源,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搭建虚拟仿真教学软件,构建医工结合视域下“三位一体”医学信息课程群,顺应社会发展需求进行课程建设与改革,增强医学信息人才在卫生信息化领域的专业能力,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 构建“三位一体”医学信息课程群
建设高水平专业课程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构建集群化的课程体系,对提高医学信息人才培养质量有重要意义。
1.1 存在的问题
1) 课程间联系不够紧密。当前,医学信息工程专业普遍存在课程间联系不够紧密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科边界模糊,学生无法清晰地理解不同课程间的关联和互动,无法将不同课程的知识相互融合,所学的知识易遗忘且前后脱节,课程资源过于独立。同时造成学生缺乏全面的医学信息知识,无法形成综合性视野和思维方式,影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2) 医学院校信息类教学条件不足。与综合性院校的信息类专业相比,医学院校的信息类专业教学条件往往不足以切合社会对培养医工结合医药信息人才需求,由于成本和资源的限制,医学院校往往缺乏软硬件资源来开设相关课程。同时,医学院校因其特殊性,与信息企业合作的机会有限,缺乏与企业合作的实践项目和实习机会,缺少学生与实际工作环境接轨的机会,从而导致无法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和指导。
3) 教学内容滞后。部分医学院校在医学信息工程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学内容没能及时更新,知识体系滞后于当前医学领域的最新发展,学生无法掌握最新的医学信息和技术。教学内容的滞后使得医学信息化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也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未来发展。
1.2 构建开放融合的医学信息课程群
建立以满足岗位胜任力需求为导向,跨层次“纵向”开放融合的医学信息课程群[4]。重新梳理各课程的教学内容,通过梳理各层次的课程目标,调整课程的结构与比重,确保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相互衔接、形成有机的课程体系,构建渐进式的知识技能结构,构建医药信息化人才的完整知识体系,设计“横向”分析与“纵向”视角结合的教学内容,最终实现学生能够胜任医药信息化岗位的教学目标[5]。
1.3 构建虚实结合的医学信息课程群
依靠现代教育技术,打造虚实结合的课程教学资源体系。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打造以学生为知识重构体的网络课程群;基于智慧树、学堂在线等信息系统平台建设一批医学信息类线上线下课程资源,突破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在线社交平台、虚拟会议等,促进医学信息群成员间的交流和合作。院校企三方共建,在医学信息课程集群中搭建支持实践课程的虚拟仿真教学软件,助推学生沉浸式地开展实践活动[6]。以建成一流本科课程为抓手,为培养学生医学信息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提供优越的条件,同时也为用人单位培养无缝连接岗位人才提供有效支撑,实现互利共赢[7]。
1.4 构建多元协同的医学信息课程群
形成融课程思政、竞赛驱动、产学合作等为一体的多元协同教学模式。针对医学信息课程群特点,全方位多层面改革和创新课程教学,构建医学信息课程思政资源库,系统开展思政铸魂工程,依托学科竞赛改进课程体系。引入企业导师,资源共享、协同育人,以实际行业案例实施课堂教学,分享医学信息领域实践经验和行业见解,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医学信息领域的实际应用和发展趋势,真正做到产教融合,实现院校企三方共赢。在成功搭建上述多元协同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申请并立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一项,获省部级学科竞赛奖励数十项。解决了医学信息课程群的广度和深度问题。
2 实施方法
2.1 打造有机衔接贯穿的医学信息课程群
对现有医学信息课程进行全面评估,依据评估结果,优化课程结构,确保课程的连贯性和逻辑性[8]。课程设置应以解决实际医疗工程问题为导向,建立统一的课程框架,确保医学信息课程群中各课程间有机衔接与贯穿。瞄准区域医药信息产业人才缺口,着力开设医工交叉的特色课程,突出学科的实用性、交叉性与综合性。着力打造针对医学信息工程人才和病案信息管理人才的医院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病案信息管理等核心课程。以学生能力塑造为导引,以岗位胜任能力培养为核心,统一协调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和体系,围绕核心课程这一主轴,消除各课程间内容的冗余或者缺失、增强衔接,形成协调一致、相互融合的以医药信息化人才整体培养为目标的课程集群[9]。
2.2 拓展课程教学资源
利用在线资源,通过引入在线教学资源,拓展课程教学资源,提供更多学习材料和实践机会。以先进教育技术理念为指导,引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更新课程教学方法,重构课程质量标准、监控课程效果。新技术、新理念与教学深度融合,为教学带来新动力。开展传统面对面教学和在线远程教学相结合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多措并举,搭建支持各类课程的虚拟仿真软件群,打造更真实的医药信息系统工作场景,探索虚拟仿真教学在专业课程中的最佳应用办法,将所选的虚拟仿真软件进行集成和定制,以满足课程教学的需要,定制化可以包括添加教学案例、设计实验模块、制作教学视频等,使软件更贴合具体的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解决了医学院校信息类教学环境不足以切合社会对培养医工结合医药信息人才需求的问题。
2.3 扩展课程群的广度和深度
1) 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深入分析课程内容,挖掘与学校定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契合的思政元素,结合学生实际需求与认知层面,在课程设置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10],通过选取涉及医学信息技术与社会伦理、法律等方面的真实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案例涉及医学信息技术在隐私保护、医患关系、医疗安全等方面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技术发展与社会伦理的关系。建设课程思政资源库,创新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思考技术发展与社会责任的关系,内化对课堂知识的责任情感。对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与改进,丰富育人内容,提高思政育人效果。
2) 学科竞赛融入课程内容。深化以适应社会需求、学科竞赛为导向的课程集群教学方案改革,以国家、自治区级学科竞赛要求为导向,将学科竞赛相关知识和技能融入课程内容中,在课程设计中融入学科竞赛相关项目,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并将其应用到学科竞赛的项目中,强化课程目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程方案中充分体现最新学科竞赛对学生的素质要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综合能力培养机会。
3) 行业专家参与课程各环节。邀请行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就课程设置、内容难度、实践环节等方面提供专业建议,确保课程内容与行业实际需求紧密结合。行业专家参与课程实践环节,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项目开发或实验研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课程知识,帮助项目更好地与市场需求对接。行业专家为医学信息群提供资源支持,包括技术支持、人才支持等,帮助医学信息领域的创新项目得到更好的发展。学校充分利用行业专家的资源和经验,为学生提供更加实用和贴近行业的教学内容和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促进实践能力的发展,解决了医学信息课程群的广度和深度问题。
4) 整JO9Wj4m+eVFdLDrVbIp7vwCLXISN/UOQBM9d4ppzIqo=合教学资源。结合相关医药信息化产业发展背景,革新课程教学内容,整合医学、信息科学、管理科学等领域相关校内教学资源和附属医院、医疗IT 企业等校外医院、企业和实验室资源,建立校内课堂与实验室相结合、校外实践基地与合作项目相结合的立体化开放教学平台。
3 改革效果
3.1 岗位胜任能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广西中医药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医学信息系于2017年起,开始进行开放融合、虚实结合、多元协同的医学信息课程群集群的构建与应用,经过近5年的努力,课程集群体系建设成果显著,在统一的教学理念下,服务于“培养岗位所需能力”这一目标,近3年来培养了百余名医学信息人才,服务医药信息化岗位胜任能力不断提高,学生追求卓越的内在动力明显提升,表现出持续的学习动力和成长态度,本科生一次就业率保持92%以上,毕业生就业质量显著提升,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和需求,展现出更强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有效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本科生直接就业单位包括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三人民医院、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健康统计信息中心等区直卫生医疗机构,培养的毕业生已入职于腾讯、字节跳动、海康威视等名企,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升研率从2%提升到12%。2022年,项目成果运用获评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成果实施以来,本科生在读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科研论文4篇,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及学科竞赛奖励人数38人,获奖项目44项。
3.2 建成了一批优秀教学资源,优化学生成长环境
建成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校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校级课程思政项目课程2门;建成了计算机操作类课程支持开展SPOC 教学的网络学习网站4 个,依托教学平台,建成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课程9门;依托课程集群开展的多项教学改革获得教育部产学研项目1项,自治区级教改项目2项,校级教改项目19项,构建了针对中医药院校医学信息课程群虚拟仿真教学模式,搭建了支持各类课程的虚拟仿真软件群,针对中医药特色课程的虚拟仿真教学资源上,采用了购买以及自主开发相结合的形式,创建了丰富的中医药医学信息教育的学习资源,学生参与教学资源建设、丰富教学资源内容,以赛促建的培养方式得到了校内外同行的认可,发表相关论文23篇。
4 结束语
我国医疗信息化的普及和深化,推动相关专业建设改革,主动构建医工结合视域下“三位一体”医学信息课程群,加强课程联系,完善知识体系,扩展课程群的广度和深度,实现学生渐进式学习的目标,培养新时代高素养医学信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