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网通办”助推教学服务型大学建设研究

2024-09-04程远冲李静陆发例张甜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4年20期

关键词:一网通办;数字化转型;教学服务;微服务

0 引言

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选择,数字化支撑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则是数字化转型建设的关键理念[1]。在教育信息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大部分高校已建成数字化校园,并将各类业务系统纳入数字化校园平台建设。然而,这些平台普遍面临系统集成度不高、数据共享度不理想、用户体验待提升等问题,高校数字化转型仍面临巨大挑战。

以广西艺术学院为例,作为艺术类本科院校,在数字校园建设相对滞后的情况下,将“一网通办”作为学校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引擎。通过建设统一认证和数据中心,接入各类应用系统,并借助服务门户、网办大厅、企业微信等平台功能,支撑“一网通办”服务的全面开展。“一网通办”的关键在于“通”与“办”,在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提高信息传递效率,整合各类信息与服务,实现高效传达和沟通;二是优化学校服务流程,实现平台融合,提高办事效率,实现一次认证多业务办理;三是促进教育管理智能化与精细化,以数据驱动管理,优化教学安排和资源配置,实现智能化决策。

1“ 一网通办”建设研究条件

1.1 理念的转变:由管理模式向服务模式转变

过去多年,在信息化管理中形成了以部门为中心的管理思维,用户办理事务时需要找到相应部门。在“一网通办”建设中,这种管理模式如继续延续,将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因此,理念需要发生转变,从以部门为中心转变为以师生为中心,消除部门之间的界限,以人为中心,实现精确找到需要办理事务的人,提供个性化的“千人千面”服务。

1.2 明确建设思路

制定“顶层设计、用户调研、数据治理、流程梳理”四步走建设思路,以确保“一网通办”服务的高效运行。首先,依据教育信息化要求,进行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其次,通过深入调研,满足师生需求和期望,提升用户体验,增强师生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第三,注重数据治理,实现数据共享,消除重复填报;最后,通过流程梳理和优化,简化办事流程,增质提效[2]。

1.3 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标准

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标准是确保学校信息化工作高效、质量优良的基础。发布信息化建设、数字校园建设等制度和标准,为建设和集成提供明确的指导和规范。按照学校统一信息标准进行建设和集成,避免重复建设,更好地协调各业务部门配合数据资源的采集、资源目录生成、业务流程的重造等,确保“一网通办”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

2“ 一网通办”平台总体设计

通过构建平台+服务的架构进行融合建设,其中基础平台包括统一身份认证平台、数据中心,构建数字底座,与综合服务门户、网办大厅、各级业务系统平台实现集成。建立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实现单点登录,为接入企业微信认证体系提供基础。明确“一数一源”的数据来源原则,借助数据资源共享平台采集数据源,创建基础数据库,用于企业微信认证的组织架构和通讯录。接入企业微信的微服务,通过H5页面改造,将业务数据抽离出来进行页面定制开发,适用于如课表查询、评教、成绩查询、请假申请等,实现成本可控、效率高。整体架构旨在为用户提供多终端精准服务,同时确保数据来源清晰、避免冗余,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用户满意度。

3“ 一网通办”建设落地实施路径

3.1 明确需求收集、研讨和建设原则

通过打破部门壁垒,推动部门联审联办,定期组织到师生群体中进行实地调研,收集需求、重造业务流程、梳理数据资源、确定岗位角色等,将直接面向师生的事项从业务管理系统中剥离到“一网通办”平台上,使教师从重复、烦琐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投入更多时间精力到教学、科研的一线育人工作中去[3]。

3.2 构建认证服务体系

统一认证服务是“一网通办”实现身份通、全校通、全网通的关键。在使用智慧校园服务时,必须验证用户身份、所在网络和授权。广西艺术学院目前已接入认证体系的主要包括三大块:一是统一身份认证平台,主要对接各业务系统实现单点登录;二是有线、无线校园网,实现校园网的准入、准出;三是零信任安全,实现应用系统访问的准入,对应用和用户进行颗粒度细化安全的授权。

3.3 建设网上办事大厅

网上办事大厅是“一网通办”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一个面向全校师生的网上服务平台,能够理顺、优化学校管理流程,提升学校管理水平,以提高师生的服务满意度、认可度和忠诚度[4]。它充分体现了教学服务型大学建设中的助推作用,通过整合现有的业务系统和数据资源,以低代码平台的灵活性和高效性为基础,以流程引擎的支持为保障,快速将业务部门的需求转化为线上办事服务。

3.4 接入企业微信

通过采用平台+微服务架构,整合学校各类业务系统,包括公共服务、师生服务、教务科研服务、财务资产服务、一卡通图书服务等,通过企业微信实现统一发布。此外,借助企业微信的能力,也能很好地赋能教学服务,如协作能力,快速组建班级群、专业群、课程群、导师群等;上课直播能力,快速触达课堂服务教学过程;客服能力,高效地满足师生的咨询需求,提供有温度的服务。

3.5 建设共享数据中心

以数据治理为抓手,搭建数据中台体系,探索解决数据的“管”“通”“用”三类核心问题,是优化教学服务的重要举措。对传统数据仓库和数据中心模式进行升级,通过数据治理消除数据隔阂,实现数据间的互融互通,消除数据孤岛,促进数据共享和解耦[5]。形成适应业务需求的数据模型,并将其抽象封装成服务,以数据中台为枢纽,实现数据的统一开放使用和管理。

3.6 建设融合式服务门户

利用企业微信作为入口,融合各业务系统单点服务和微服务,构建融合式服务门户,显著改善师生服务体验,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通过企业微信的全终端优势,为学校数字化应用提供良好环境,师生可随时随地享受学校服务和数据共享,高效完成事务查询和办理。管理人员可实现应用热插拔和随时管理,方便师生使用,也有利于运维管理,推动教学服务型大学的数字化转型和智慧校园建设。

4 助推教学服务型大学的“一网通办”建设成效

4.1 认证体系一体化

采用统一身份认证CAS整合企业微信,实现师生通过企业微信扫码登录CAS,同时引入双因子认证提升登录安全性;整合有线办公网和无线校园网认证方式,采用企业微信扫码认证,提升用户体验,满足上网实名制要求,过滤非法外联行为;引入零信任机制,通过企业微信认证控制应用系统准入,用户仅需企业微信扫码认证,降低系统在互联网暴露风险,增强信息安全。

4.2 融合式服务门户

通过电脑企业微信的工作台单点进入综合服务门户,该门户整合了20+单点应用系统以及70+微应用服务,集成了OA和网办大厅等功能,形成待办中心,允许用户根据个人需要添加常用服务事项,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服务内容。同时,通过手机企业微信工作台访问微服务,已接入50+自建微服务应用和20+单点应用,服务范围涵盖人、财、物、教学科研等多个领域。旨在实现业务的轻量化和碎片化,使用户能够以更便捷的方式查询和办理业务,为教学服务型大学的“一网通办”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4.3 业务流程再造

通过建设网上办事大厅平台,结合表单填报、流程引擎和低代码平台技术,对业务流程进行再造,迅速满足业务部门线上办事的需求,实现了企业微信微服务的快速上线。目前已上线多个流程事务,涵盖了17个业务部门近100项服务,以及跳转至第三方系统的20+业务模块。网办服务已经覆盖2.7万人,办理总次数超过120万次,取得显著成效,为“一网通办”的持续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4 消息中心服务体系

消息中心服务在“一网通办”中发挥关键作用,利用企业微信的社交属性和消息推送机制,构建了高校的消息推送系统,为助推教学服务型大学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持。消息中心应用涵盖了100+业务,如课程表、成绩单、工资条、评奖评优等。通过个性化和精准的消息传递,提高了信息有效性,实现了“业务找人”的模式,为打通一站式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从而助推教学服务型大学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

4.5 智能客服服务体系

智能客服服务在“一网通办”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企业微信的客服能力,引入智能客服应用,结合自动问答机器人,快速定位和解决师生常见问题,取得显著成效。年咨询次数达1万+,问题解决数达2.3万+,咨询消息数高达4万+,问题命中率高达95%,人工接入率为15%。这表明智能客服系统高效地满足了师生的咨询需求,提供了便捷服务,显著提升了工作效率和学生满意度,进一步推动了教学服务型大学建设。

5 主要做法

5.1 顶层设计与网信工作队伍建设

教学服务型大学是一种新型的大学发展模式,其核心是以用户和服务为中心。应从服务对象的需求出发,基于数据治理和规划,推进学校“一网通办”建设,实现针对性、协同性和效率。该模式强调整合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提高数据质量和效率,为“一网通办”提供可靠数据基础。通过强化网信工作队伍建设,实现个性化、智能化服务,提高“一网通办”的实用性和用户体验。这种新型建设模式使高校能够更好适应现代教育需求,实现数字化转型目标,持续推动教育事业发展。

5.2 建立良性的数据生态

数据是“一网通办”平台建设的核心资产,是数字化转型的基石,对提高教学服务效率和个性化至关重要。建立健全的数据生态系统是确保数据质量、安全和高效利用的基础。首先,明确数据生态中的关键角色:数据管理、生产和使用方,以明确权责,遵守规定和制度;其次,坚持“一数一源”原则,确保数据唯一性和来源清晰性;此外,明确业务系统数据的统一管理标准和流程,推动数据治理工作;最后,通过数据治理,提升数据质量,包括监控、清洗和标准化等措施,以确保数据质量满足要求。

6 结束语

广西艺术学院通过“一网通办”服务体系的建设,显著提升了教学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实现了数据共享和系统整合,为师生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服务。其未来发展方向包括:一是应用创新,进一步扩展“一网通办”的应用领域,坚持以用户为中心,运用低代码平台和自动化技术,简化办事流程,持续提高服务效率;二是数据驱动,以数据战略为引领,整合、分析和可视化校园数据,提供更为智能、个性化的服务,以不断提升教学服务质量;三是数据挖掘,深入挖掘校园数据,为学校治理和决策提供有力支持,进一步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助力实现建设教学服务型大学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