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在中国
2024-09-04鄢宏福
2024年是毛姆诞辰150周年。威廉·萨默塞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1874—1965)是英国著名作家,20世纪最会讲故事的作家之一,被誉为“英国的莫泊桑”。毛姆8岁时,母亲因生产去世。10岁时,父亲病逝。少不更事的毛姆从出生地巴黎被送往英国跟担任牧师的伯父生活。从童年到青年这段时光,毛姆寄人篱下,饱尝人世艰辛。在此期间,曾因生病到法国休养。17岁时,在德国海德堡旅居一年。18岁返回英国,伯父送他学医。1897年,出版了处女作《兰贝斯的丽莎》,之后他弃医从文,走上了文学创作道路,从此一发不可收,开启了长达六十多年的创作生涯。1900年,他成为小有名气的小说家,到1910年,在伦敦戏剧界已经家喻户晓。1915年,毛姆发表了《人生的枷锁》之后,美国作家西奥多·德莱塞(Theodore Dreiser)称这部作品是“一部艺术品”,同时称毛姆为“伟大的艺术家”。至20世纪20年代,毛姆又成就了短篇小说的名声。1952年,牛津大学授予他“荣誉文学博士”称号;1954年,英国女王授予他“荣誉侍从”称号;1961年,海德堡大学授予他“名誉校董”称号。他的作品在英语世界十分流行,到他90岁之际,他的书已经售出8000万册。
毛姆堪称文学世界里的一朵奇葩,一生徜徉于三大文学领域,发表过20部长篇小说、32个剧本和120余篇短篇小说,还写过大量的评论、随笔、游记和回忆录。其长篇小说代表作包括《人生的枷锁》(1915)、《月亮和六便士》(1919)、《面纱》(1925)、《刀锋》(1944)等。
“走入毛姆作品的世界,可以瞥见布尔战争、一战和二战的硝云弹雨;欣赏20世纪30年代伦敦戏剧舞台的色彩斑斓;见证文学代理的赫然崛起;理解在同性恋可能招致监禁的社会里同性恋人的恐惧不安;明白文人学士间的友谊和嫉妒;领略20世纪前60年英美上层社会的奢华生活;一睹好莱坞、巴黎、纽约、旧金山和伦敦的迷人魅力;透过中国、马来亚、婆罗洲和印度这些浪漫神秘的殖民地,认识外表固若金汤实则脆弱不堪的英国殖民体系。毛姆经历了这一切,见证了这一切,参与了这一切,书写了这一切。”1
毛姆一生热爱游历,足迹遍及世界各地。他对东方文化尤其景仰,1919年底到1920年3月,在中国游历了4个月之久,并以中国之行的见闻为基础创作了散文集《在中国屏风上》和长篇小说《面纱》等作品。毛姆作品取材广泛、故事性强、形象鲜明、语言简洁,对人性有透彻的理解,深受世界各国读者喜爱。
毛姆作品在中国的译介,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949年以前的零星译介,20世纪80年代的第一轮“毛姆热”和21世纪的第二轮“毛姆热”。国内最早译介毛姆作品是1925年10月6日至8日《时报》上刊登的毛姆短篇小说《宁人负我》译文连载,迄今已近一个世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国内毛姆译介的对象主要是短篇小说,译介阵地集中在报刊上。到了20世纪80年代,各出版机构竞相译介毛姆作品,在外国文学领域掀起了一阵“毛姆热”。毛姆主要作品相继被译介进来,长篇和短篇小说、戏剧和散文等各类体裁都有涉及。傅惟慈译的《月亮和六便士》、周煦良译的《刀锋》、张柏然等译的《人生的枷锁》皆已成为毛姆作品汉译之经典,不断再版。进入21世纪,尤其是2016年毛姆作品进入公版领域之后,国内的译介出版呈现井喷态势,表现出几个显著特点:一是译介出版数量众多,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戏剧、散文等各类作品,包括之前较少受到关注、尚未译介的作品大都被译介进来;二是译介出版机构更加多元,许多没有出版过毛姆作品的出版社也相继加入进来(据笔者的统计,目前中国大陆出版过毛姆作品的机构已经有80余家);三是译者群体不断扩大,尤其是青年译者大量加入,形成老、中、青年译者竞相译介、不同类型译者多元并存的局面;四是一人独译多部作品的情况逐渐增加(例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以后陆续推出陈以侃译的《毛姆短篇小说全集》四册,以一人之力译毛姆短篇小说全集,在国内尚属首次);五是译介出版呈现出系列化、丛书化趋势。
毛姆作品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广受欢迎,因此译者群体十分庞大(据笔者统计,毛姆作品译者总计超过400人),其中包括众多翻译名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毛姆作品的译者就包括周瘦鹃(1895—1968)、潘光旦(1899—1967)、陈绵(1901—1966)、方于(1903—2002)、朱湘(1904—1933)、吕叔湘(1904—1998)、黄嘉德(1908—1993)、黄嘉音(1913—1961)、俞亢咏(1919—1994)、张爱玲(1920—1995)、金隄(1921—2008)等名家。上述译家翻译的毛姆作品,以短篇为主。
20世纪80年代以后加入毛姆作品译介的名家则包括周煦良(1905—1984)、沉樱(1907—1988)、冯亦代(1913—2005)、唐宝心(1914—2001)、万紫(1915—2010)、曹庸(1917—1988)、黄雨石(1919—2008)、傅惟慈(1923—2014)、董乐山(1924—1999)、秭佩(1925—2003)、钱鸿嘉(1927—2001)、汤真(1927— )、吴钧陶(1927— )、梅绍武(1928—2005)、曹庸(1917—1988)、屠珍(1934—2022)、章含之(1935—2008)、刘宪之(1940— )、陈苍多(1942— )、孙致礼(1942— )、张柏然(1943—2017)、黄水乞(1944— )、王纪卿(1953— )、韩少功(1953— )等。这些译家都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丰富的外国文学翻译经验,他们翻译的毛姆作品,无论是长篇还是短篇,质量都很高,受到读者的推崇。
进入21世纪,尤其是进入公版领域之后,毛姆作品在国内被大量重译,译者数量不断增加,其中既有许多资深译者,又有不少译坛新锐,还有学者型译者。资深译者包括谷启楠、王晋华、苏福忠等,译坛新锐则包括陈以侃、陈逸轩、李娜等,学者型译者包括潘绍中、谷启楠、王晋华、罗选民、张白桦、张和龙、姚锦清、辛红娟等。众多知名译者的参与,推动了毛姆作品在中国的译介。他们不仅翻译毛姆作品,而且以译序、译后记、论文等形式推介和研究毛姆,深化了读者对毛姆的认识。
毛姆作品在中国近百年的译介过程中,影响着无数读者。民国时期作家、翻译家陆小曼在1925年6月28日日记中写道:读完英文版《面纱》之后,心酸万分,“哭了半天”。20世纪三四十年代,西南联大曾采用包括毛姆作品在内的英文教材。这部教材陪伴了叶公超、吴宓、燕卜荪、柳无忌、闻家驷等学贯中西的学者,滋养了钱锺书、李赋宁、许渊冲、许国璋、王佐良、杨周翰、穆旦等学生,他们后来多成为文学、文化、教育名家,进而影响了更多人。国内不少作家都受到毛姆作品的影响。王朔表示:“我是狂热喜欢英国作家写的侦探小说,他们用词极其讲究,翻译过来也很精当。”作家马原喜欢阅读毛姆等现代作家的作品,《人生的枷锁》《刀锋》《寻欢作乐》《月亮和六便士》等作品都是他“一读再读的佳构”。据钱学专家郑朝宗回忆,毛姆对钱锺书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推动:“抗战末期他忽发感慨,以为读了半辈子的书,只能评头论足,却不会创作,连个毛姆都比不上,实在可悲。于是发愤图强,先写短篇,后写长篇,那本举世闻名的《围城》就是在此愤激情绪下产生的。”张爱玲从青年时代开始,就一直喜爱毛姆的作品。她不仅喜欢阅读毛姆作品、翻译过毛姆作品,而且在作品中经常提到毛姆,在创作手法上深受毛姆影响。
本期推荐的毛姆作品,分别来自毛姆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人生的枷锁》《月亮和六便士》,短篇小说名篇《午餐》《患难识人》,以及近期评介毛姆的文章。选取的译者也分别对应了1949年以前、20世纪80年代、21世纪这三个阶段。其中,译者张柏然先生是辛红娟的博士生导师,辛红娟是笔者的博士生导师,笔者又是范鑫森的硕士生导师。四代师生译者,既见证了近百年来毛姆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和传播,又彰显了中国翻译工作者的薪火传承,这让他们的译作具有了一份特别的纪念意义。对于作家而言,一代又一代译者不断翻译,一代又一代读者不断阅读,便是最好的纪念。
* 文学博士,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翻译协会专家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在人民文学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英国帕斯出版公司等出版专著、编著、译著17部,译有斯蒂芬·金作品系列、《毛姆短篇小说选》、历史类作品《唐代城市生活长卷》(The Urban Life of the Tang Dynasty,收入“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项目)等。
1鄢宏福. 毛姆作品在中国译介的译者伦理研究.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24:67.
W. Somerset Maugham Quotes About Writing
If you can tell stories, create characters, devise incidents, and have sincerity and passion, it doesn’t matter a damn how you write.
The best style is the style you don’t notice.
The great American novel has not only already been written, it has already been rejected.
Writing is the supreme solace.
I write only when inspiration strikes. Fortunately it strikes every morning at nine o’clock sha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