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险资金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逻辑与实践

2024-09-03魏巍巴曙松

清华金融评论 2024年5期

近期新质生产力成为热点,2024年两会期间这一概念被提及的频次更多。关于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等研究层出不穷。对于可投资余额高达27万亿元人民币的中国保险资金,本文探讨的问题为,保险资金能否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发挥更大支持作用,保险资金如何才能更好发挥作用。

多数新质生产力代表企业处于成长初期,主要靠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基金开展股权类融资。因此,对于保险资金而言,另类投资尤其是股权投资是支持新质生产力代表产业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虽然保险资金配置股权类资产比例较小,但由于保险资金体量较大,对新质生产力代表行业和企业的支持力度较大,且政策支持力度不断提高,预计未来保险资金主要通过优化投资策略和投资组合管理,提升对单个项目投资失败风险的容忍度,通过拉长投资期限提升投资组合整体投资收益,避免因过度关注单个项目投资风险错失投资机遇,失去在新质生产力新趋势下保险资金发挥优势的机会。

保险资金特点与险资投资逻辑

保险行业是当前中国金融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资产配置能力直接影响金融系统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质效。随着保险资金运用监管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不断增加,保险资金的运用形式也日益多样化,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日益体现出保险在资金融通方面的重要作用。由于保单的权利责任关系特殊,就投资端而言,保险资金具有规模大和投资期限长的特点,从融资端来说,保险资金具有融资成本低和持续稳定的特点。充分发挥保险资金的优势可以拓宽社会融资渠道,拓宽长期投资的资金来源问题,从而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保险资金特点与投资逻辑

从投资端来看,保险资金作为优质的长期资本在资产配置中具有重要地位。第一,与现有股权投资相比,保险资金规模大。近年来,我国保险业总资产和资金运用规模快速增长,为长期资金优势奠定了基础。截至2023年底,中国保险资产总规模高达30万亿元人民币,剔除运营资金,可运用投资的余额高达27万亿元人民币。主要配置资产的顺序依次为银行存款、债券、股票和基金等。第二,保险资金主要为长期限资金。对于寿险来说,人身险保单通常具有15年以上的期限,需要匹配长久期资产才能覆盖相应负债成本。对于财险来说,资金来源较为稳定,每年新增保费的收入,为保险资产端的配置和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提供了稳定来源。第三,保险资金对资产安全性要求较高。作为居民的养老和风险保障基金,保险资金与个人的基本权益密切相关。在实际投资运作中,保险资金对资金的安全性要求较高,需要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提高收益率,因此其投资风格更加注重安全和稳健。

从融资端来看,保险资金属于较为优质的资金来源,核心特征在于成本低。一方面,由于保险资金具有长期性,对于被投资的企业来讲,保险资金的投入可以部分平滑经济周期的波动对企业经营的资金流等方面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还具有安全偏好且规模相对较大,保险资金的投入具有示范效应,可以带动其他的金融资金和社会资本参与到被投资主体或公司中,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

当前保险资金投资难点

保险资本长期属性和安全属性使其成为一种“耐心”资本,在稳健与进取之间取得平衡。从长期维度来看,在目前的金融体系中,我国的金融市场产品体系鲜有足够规模的、能与保险产品期限结构相匹配的长期资产,因此,为保险资金找到既能满足期限要求又具备合理成本效益的资产颇具挑战,常见的是长期保险资金面临短期投资的局面。例如,我国人身保险行业的平均负债期限约为12年,而目前资产与负债之间的期限差距大约为7年。特别是近年来,人民币利率进入低利率阶段,资本市场波动性大,对期限长而且资金成本大约在4%的保险资金来说,受到投资领域选择和投资目标的限制,如果找不到足够覆盖资金成本的长期投资标的,就可能面临亏损。因此,保险资金的投资需要相应调整和转变,这主要就包括在中国市场内部拓展以股权投资为主的另类投资,同时在海外拓展能覆盖资金成本的资产来源。

保险资金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逻辑

2023年以来,新质生产力开始不断得到强调,通常认为,新质生产力的“新”主要体现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将科学研究的创新发现和技术发明的先进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中,不断创造新价值。在这个过程中,包括保险资金在内的金融体系需要根据新质生产力的融资新需求,灵活做出调整。

保险资金对新质生产力的释放日趋重要

根据全球保险业和科技融资创新的经验,保险资金是科技创新领域的重要投资来源之一。通常来看,科技企业获得资金的途径具有多样性,主要原因在于科技企业的成长需要经历不同的生命周期,多样性的融资来源可以匹配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保险资金可以通过股权、优先股、企业债、私募投资、基金中的基金(Fund of Funds,简称FOF)和S基金(Secondary Fund)等多种方式提供不同期限的资金,匹配企业的不同生命周期阶段。通过以上渠道,保险资金为科技企业提供了多样性的资本支持。

中国正处于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关键时期,其中人工智能、生物科学和量子信息科学等革命性和前瞻性技术正迎来加速期。保险资金具有支撑科技创新企业发展的庞大潜力,对于新质生产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保险资金投资期限长、规模大,资金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作为世界第二大保险市场,中国在资金运用规模和资产总额方面位居全球前列,成为资本市场中难得的长期和“耐心资本”。保险资金通过对非上市企业的股权投资、基金投资和债权投资等多样化渠道,能够满足科技企业对资金的需求。例如,保险资金通过创设股权私募基金,对新质生产力相关的企业起到融资支持作用,具体方式为设立并购基金、新兴战略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为科技型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服务。

保险资金支持新质生产力的政策空间持续优化

2023年,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了《关于优化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标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通过优化风险因子,引导保险公司支持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和科技创新。具体来说,《通知》对于保险资金投资沪深300指数成分股、科创板上市的普通股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未上市股权给予了优化的风险因子,进一步释放资本占用。保险公司具备了更大的资本空间进行布局和投资,从而引导保险资金加大对科技创新产业的支持力度,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

从资产规模来看,保险资金可能和银行贷款存在较大差距,但从结构来看,保险资金对科技创新的可能支持力度有条件大于银行贷款。保险资金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主要体现在直接股权投资方面。在《通知》的政策引导下,保险资金通过设立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科技前沿领域的股权私募基金,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在《通知》颁布之前,保险资金更加偏好在二级公开市场配置股票和债券等标准资产,如今,保险资金开始倾向于配置部分股权类资产,通过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享受产业升级和科创企业成长带来的红利。例如,建信人寿成立建信领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金,投资规模高达300亿元,主要支持医疗和新能源等新质生产力。太平洋保险成立太保长航股权投资基金,规模高于220亿元,主要投资于高端制造等新兴行业发展。

未来保险资金支持新质生产力的多种探索实现路径

保险资金支持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实现路径在于把握科技创新的融资需求特点,发挥保险资金的独特优势,积极服务新发展格局,起到“稳定剂”和“压舱石”的关键作用。保险资金在对接实体经济融资需求过程中,有条件对新能源、高端芯片、先进制程、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行业和企业给予更大支持力度。

要提升保险资金服务新质生产力的生命周期匹配度。可以考虑优化保险资金业绩考核周期过短等根源性问题,不断优化完善制度机制,秉承机构投资者价值投资、长期投资和稳健投资理念,通过举牌、定增、战投和私募股权投资多种方式,强化与重点领域优质企业的资本需求、优质发展和价值增长的对接。

保险资金与新能源产业适配性分析

新能源产业与保险资金天然具有适配性

随着我国践行“双碳”战略,近年来,绿色电力装机规模在我国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清洁能源以风力发电场、光伏电站、储能设备及充换电基础设施为代表,因为政策支持带来的红利明显、投资规模庞大且风险可控,已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型中备受瞩目的热门投资领域。与传统能源相比,清洁能源具有环境友好、可再生和可持续等优势,因此在投资和发展上具有广阔的前景。截至2023年底,全国并网风力发电装机容量达到4.4亿千瓦,同比增长20.7%;而光伏发电在同一年内的装机容量约为217吉瓦,同比增长148%。

在推进“双碳”战略战略定位下,保险资金具有投资期限长、资金规模大和稳定可持续的特征,与产业链培育时间长和资本开支大的新能源产业天然契合。保险资金投资新能源产业,是贯彻新质生产力理念的有力体现,也是承担新时代企业社会责任的必由之路。

保险资金与大型新能源项目之间具有高度匹配性。第一,从企业角度来看,保险资金的投资周期较长,相比其他融资渠道,资金成本更低;第二,对于保险公司而言,介入已进入运营期且还款来源有保证的项目,同时由资质优良的企业提供担保,可以有效控制投资风险。从社会责任的角度出发,考虑到政府积极发展清洁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节能减排的目标,水电和风电等投资项目不仅具有环保优势,还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和较低的安全风险。此外,这些大型新能源项目通常位于地理位置相对偏远、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积极支持这些项目的发展对于当地的扶贫脱困和就业有着积极意义。因此,这些优质项目既有利于国家经济和民生,也能实现各方共赢。

保险投资新能源产业实践与探索

新质生产力强调优化和整合科技创新资源,需要协同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作为支持新能源投资的主要保险资金之一,阳光保险已在绿色金融领域投资超过210亿元人民币。同时,已经为新能源产业提供风险保障,累计承保了4714个光伏电厂项目和2438个风电项目。

大力投资新能源产业,主要源于新能源项目投资收益稳定,是保险资金在利率下行时的有效选择。新能源项目的投资回报率主要受基础电价、工商业自用电比例、运维水平和设备衰减等因素影响。新能源项目的开发模式、配置周期和资产分散等符合保险资金的投资需求。新能源项目的开发涉及项目信息筛选、项目现场尽职调查、项目方案设计、可行性分析和评估等一系列流程,需要与业主方、投资方、建设方和运营方等多方进行沟通和协调,通常由专业项目开发和实施团队负责。保险资金参与新能源项目投资时,可以采用投资方式,并充分利用专业化开发团队的力量来实现风险控制。保险资金可以成为项目开发资金池的重要来源,通过“投资”“建造”和“出售”的流程模式实现项目的滚动开发和资金循环,从而控制投资风险。部分优质项目采取“项目方自营”模式,以项目长期稳定经营收益作为保险资金的回报来源。特别是分布式光伏和分散式风电项目,其单体投资规模可控,各项目场景和选址分散,符合保险资金对于多元化和分散化投资标的的要求。此外,新能源项目资产已被纳入公募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的底层资产范畴,目前已有多个以新能源基础设施为底层资产的公募REITs产品发行。未来,新能源资产可能成为保险资金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如ABS和REITs)的重要标的。

结论

保险资金作为一种规模巨大且期限较长的资本,通过股权投资、优先股、企业债等多元化方式,针对性地为不同行业的科技创新提供跨越生命周期的融资和金融服务方案,能够为科技企业提供与其生命周期相匹配的资金支持。这些特性使得保险资金成为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理想融资来源。为了发挥出保险资金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潜能,应进一步优化保险资金的投资策略和组合管理,增强其在面对复杂经济情况下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

(魏巍为阳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战略投资部投资总监,巴曙松为北大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责任编辑/王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