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增长与名义增长都需要重视
2024-09-03朱光耀
世界各国在计算经济增长率时采用实际经济增长率,按不变价格进行计算;但在统计经济总量时是根据名义经济增长率,将通货膨胀因素考虑在内计算。本文指出,研判经济发展趋势,对实际增长率和名义增长率都需要重视。为了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我国需要坚定不移地发展新质生产力。
全球主要经济体利率政策、汇率的变化
2023年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105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2%,全球货物贸易总额47.2万亿美元,同比下降8%。因此,我们既要看到经济发展,也要看到经济面临的挑战。2023年,我国在非常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实现了5.2%的经济增长,这个5.2%是实际增长率。2023年我国GDP总量为126万亿元(折合17.9万亿美元),总量是基于名义增长率,即实际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的总和测算出来的。
自2022年3月以来,在美国累计11次加息的情况下,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升至5.25%~5.5%水平,美元汇率2023年处于强势态势,全球其他货币对美元贬值,人民币对美元趋弱。美国仍旧是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其2023年GDP规模为27.37万亿美元,中国以17.9万亿美元的GDP总额,在全球经济体中排名第二。
2023年,德国取代日本,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尽管2023年德国经济实际增长率为-0.3%。德国经济总规模超越日本的关键在于汇率发生了变化,即日元汇率2023年大幅贬值。日本央行在采取应对措施,我们需要密切关注全球金融市场动向,重视日本央行的动向。
自2023年7月美联储将基准利率提高至5.25%~5.5%之后,至今为止,美联储已连续10次在议息会议上按兵不动。维持5%以上的基准利率水平,这对美国财政部的国债利息支出是巨大的压力。2024年2月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为3.2%,剔除能源和食品价格的核心通胀率是3.8%,3月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增幅进一步扩大至3.5%,核心CPI同比增幅维持在 3.8%。在这种情况下,美联储降息的空间不大,在利率政策问题上进退两难。
欧洲央行从2022年10月开始加息,经过10次加息,将基准利率从-0.5%调高至当前的4%,即调升了4.5个百分点。欧洲央行的下一步行动,取决于欧元区的通货膨胀数据,此外欧洲央行也在观测全球金融市场动向。
2024年3月,日本进行了8年来的首次利率调整,将基准利率从-0.1%调至0.1%,更重要的是日本取消了10年期国债收益率的控制曲线,之前日本国债收益率控制在±1%,即10年期国债最高收益率不超过1%的水平。日本央行虽然取消了这个限制,但其做法非常谨慎,没有退出央行购买国债的政策,日本央行将继续购买日本国债,只是不再用收益率曲线的控制方法来控制收益率的最高水平和最低水平。日本央行首次加息后,金融市场的反应是消极的,日元汇率继续下跌,目前跌至1美元兑154美元的低位。
日本央行目前持有日本政府发行国债的60%,美联储持有美国政府发行国债的18%,这两家央行均面临巨大挑战。我们需要密切关注主要发达国家在利率政策方面的调整,关键是,我国的货币政策要立足于中国经济,立足于中国的高质量发展。
我国经济近期目标与远景目标
在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背景下,中国经济2024年要实现5%左右的增长目标,并且在这个基础上中国要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六个五年规划》,即把当前经济发展态势与2035年中国经济发展远景目标统筹结合。
2020年10月,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主持下,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两个重要政策文件。2035年远景目标的核心要义是到2035年中国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文件提出一个重要的经济指标,即届时中国人均GDP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十四五”对中国而言,是有着重大历史意义的发展阶段。“十四五”的第一年(2021年),中国GDP首次突破100万亿元,中国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2023年全球经济总规模为105万亿美元,中国经济规模位居全球第二,2023年中国人均GDP为12690美元,这反映了“十四五”的头三年中国发展取得的成就。
到2035年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均国民收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意味着我国人均GDP要在2021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即到2035年人均GDP要升至2万美元以上。这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目标,更是一个光荣的历史使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造福,让中国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
实际增长与名义增长的不同
世界各国在计算经济增长率时采用实际经济增长率,即按不变价格进行计算,但在统计经济总量时是根据名义经济增长率,即将通货膨胀因素考虑在内计算。这意味着,统计一国经济规模总量和进行对比的数据是基于名义增长计算的结果。按基准年核算的GDP,即按不变价格核算的GDP来测算,得到的是实际增长率。这在统计上有着非常清晰的区别,但在实践分析时有时会忽视两者的不同。
以上述分析为前提,再来对比一组数据:从2023年经济总量来看,美国达27.37万亿美元,中国为17.9万亿美元。表面看,中国经济总规模是美国经济总规模的65%,但上述对比的基数既受到了名义增长率影响,因为美国通货膨胀率高,也受到汇率变化的影响,2023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走低。
统计实际G D P 增长率, 是在剔除物价变动因素后来观察各国的经济实际增长情况,其中,美国基准年是2012年,我国是2020年,两国均是按照基准年来计算实际GDP,是按照不变价格计算:2022年中国GDP规模为113.16万亿元,2023年为119.1万亿元,增长了6万亿元,2023年实际增长率是5.2%。而按照可变价格测算,2022年中国的经济规模为120.47万亿元,2023年为126.06万亿元,也增长了6万亿元,由此对比能明显看到总量数值有所差别,但增量规模区别不大。美国2023年实际GDP为22.4万亿美元,中国实际GDP为17.6万亿美元,我国GDP是美国GDP的79%。
因此,研判经济发展趋势,实际增长率和名义增长率都需要得到重视,这关系到我们对“十四五”规划期间实现伟大历史使命的政策的准确把握和有效的实施。
坚定不移地发展新质生产力
实现2035年目标,即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特别是人均国民收入要翻一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收入水平,我国已经有了良好的基础。“十四五”的头三年,我国的年均增长率达5.4%。在这个基础上,只要每年实现4.7%的名义增长率,就能实现2035年的远景目标。
即便如此,我们也丝毫不能松懈,要做出更大的努力,特别是努力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已进入第四次产业革命,我国在历史上第一次在世界产业革命中进入第一梯队。众所周知,第一次产业革命以蒸汽机为代表,第二次产业革命以电力为代表,第三次产业革命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前两次产业革命发生时,中国尚处在积贫积弱的封建时代和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20世纪70年代第三次产业革命开启时,中国刚刚开始改革开放,我国正在付出极为艰苦的努力大踏步地赶上时代。当前我国处在由人工智能发展催生的第四次产业革命开端之际,站在第一梯队的行列中,一定要抓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坚定不移地发展新质生产力。
发展人工智能的关键在于两点:算力与能源。在能源方面,我国现在确实处在全球领先地位。但在算力方面,我国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美国利用“小院高墙”、利用技术封锁来制约中国算力的发展,制约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在人工智能时代,大国特别是核大国的政策沟通交往非常关键。这是习近平主席和拜登总统在2023年11月旧金山会晤达成一系列重要共识中,包括建立中美人工智能工作小组的原因所在。
2024年3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会见美国企业界人士和战略学术界人士时,强调了对中国经济的展望和预判,同时也向美方人士强调,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大跨度赶上时代发展的重要法宝。中国的改革不会停顿,开放不会止步。我们正在谋划和实施一系列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为包括美国企业在内的各国企业提供广阔发展空间。中国新一轮的高水平对外改革开放,在规则、规制、管理和标准各个方面与国际接轨。当前的国际地缘政治环境,要求大国之间要相互尊重、和平共处、互利共赢,同时全世界所有国家共同努力维护和平和发展,造福全人类。
(朱光耀为中国财政部原副部长。本文根据作者在《大国复利:中国高质量发展与2035年趋势畅想》五国合作智库报告发布暨国际研讨会上就经济发展中的指标问题阐述的观点内容整理而成。责任编辑/王茅)